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庹其五
石鸣
①庹其五是个茶客。或者说,退休前,庹其五是个老师;退休后,庹其五是个茶客。退休前,庹其五每周六天去学校上课;退休后,庹其五每周六天到巷子尽头老孙家的茶铺子里坐着喝茶。
②老孙家的茶铺子很小,茶几椅子就摆在院子里。院里的照壁是早就毁了,站在院外的路上往里看,一眼就能看个通透。庹其五就坐在通透处的一棵银杏树下。银杏高四五丈,郁郁苍苍,总有上百的年岁了吧?庹其五有时抬眼望着银杏树,不免感叹一声:“银杏自然是好,要是有这么粗大的一棵茶树立着,不是更佳?”听见的人就把老孙叫过来,对老孙说:“老孙,改天你将这银杏刨了,庹老师说,种棵茶树才更好呢。”老孙听了,也抬眼看看银杏,对庹其五说:“庹老师,这银杏可算得上是我爷爷辈的了呢。”庹其五和喝茶的人就笑起来,庹其五对老孙说:“老孙,他们说玩笑话呢。这么好一棵树,谁舍得刨?”
③在老孙家茶铺子喝茶的,多是熟客,认得庹其五的,都叫他“庹老师”,不认得的,互相谈起来,问起姓名,庹其五就会蘸着茶水在茶几上写一个“庹”字,指点着说:“很多人开口就念度,那不对。这个字念庹,同稳妥的妥一样的音。”同他的姓难念一样,有时他说的话也让人觉得突兀。比如,有时候庹其五将装茶叶的小瓶子从口袋里掏出来,将茶叶仔细放进茶碗,看着老孙一柱滚鲜鲜的开水注进去,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说的是陆羽《茶经》开首一句,但和庹其五一道坐着喝茶的人都不知道,所以接着话往下说的人很少。一道喝茶的人听不懂庹其五说的那些话,庹其五却并不觉得孤单,并没有知音不遇的失落。自己的心绪能懂自己的话,就够了,所以别人听不太懂的话,庹其五常常是说几句就止住了。
④庹其五来老孙的茶铺子喝茶,是喜欢自己带茶来。老孙的茶太普通,没有他自己的茶好。庹其五无儿无女,老伴也走了,生活清淡,钱能做的用途不多,说来算去也就是个喝茶。庹其五原本也是有个儿子的,上山下乡的时候,儿子到山区插队,一年夏天放牛,走在山沟里,遇上山洪,儿子忙着赶牛,却将自己留在了山洪里。庹其五和妻子赶到儿子插队的村庄,站在山沟边一阵痛哭,又一阵痛哭,才移动步子,山坡上种下一株远道带来的茶树,又沿山沟向下一路洒了五斤茶叶。乡里人都奇怪,只以为是城里人在破旧,却不知庹其五是在给儿子安魂。儿子喜欢茶,若不是来了上山下乡的运动,本是该去农业大学学习,然后去培育他愿望中的优质茶树的。然而天不假人以时日,庹其五只能让一株茶树在山坡上让儿子凝望。那株茶树是儿子未下乡前在花盆里试种的,树干树枝上都有他抚摸的痕迹,如今人茶两相望,也算是互为慰藉。
⑤有一段时间,庹其五外出走了一圈回来后,突然开始喝老孙配备的茶了。这情况以前少见,一同喝茶的人就奇怪。问,也没问出个所以然。庹其五说:“喝茶,喝的是心绪,还在乎茶的好坏?”这就让大家不好说了。谁说喝茶不是喝心绪呢?老孙的茶庹其五一喝竟持续了一年,让人渐渐忘了他有自己带茶的习惯。
⑥大伙儿想起来他有这习惯,是第二年的清明后。庹其五又自己带茶叶来了,而且给相熟的人每人都送一小包。茶是新茶,雀舌,一看就是明前的新芽。问,才知道是庹其五儿子以前插队的那个村寄来的。再问,才知道庹其五去年到山里看儿子,发现当年栽的那株茶树长得竟好。村里人依旧穷,庹其五就想着让他们种茶,于是请了他茶研所的一个专家朋友去看,专家说气候土壤都适合,便说动村长引进茶苗,聘了人指导种植和焙制。村里人家家户户少余钱,庹其五就先垫付了请人的费用,告诉村长茶叶赚了钱再补给他。一年过去,果然就出了茶来。茶还是打顶采的,量少,制得也不算好,但庹其五喝着,也是觉得浓郁清爽。
⑦此后每年村里都寄上新茶来。三年后茶叶开始正常开采,竟是越制越好,渐入佳境。庹其五带上新茶,看着老孙将水冲进茶碗,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话,一道喝茶的人都已经听熟了,他们偶尔也重复一下,都以为是庹其五写的诗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④段运用插叙的手法介绍庹其五儿子的故事,既和小说主题紧密相关,也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B.第③段庹其五对其他茶客解释“庹”字读音,甚至蘸着茶水在茶几上书写。这一细节有点像鲁迅小说里的孔乙己,使其清高迂腐的性格展露无遗。
C.第②段描写老孙家茶铺子里的银杏树,一方面突出茶铺古朴的环境,另一方面引出庹其五种茶树的议论,侧面烘托出他对茶树的深情。
D.第①段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庹其五的身份和习惯,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他对喝茶的喜爱,为下文情节展开埋下了伏笔。
【小题2】文中对老孙家茶铺子里的银杏树的介绍,有什么用意?
【小题3】作者借助“喝茶”这一关键情节,将小说的主旨表现得愈加深刻和丰厚。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透过“喝茶”分别表现了怎样深刻的主题思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5:00: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对《我心归去》节选部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我已来过法国三次,这个风雅富贵之邦,无论我这样来多少次,我也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我与这里的主人碰杯、唱歌、说笑、合影、拍肩膀,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A.“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一想起故乡总会悲伤,如果不悲伤,故乡就失去了美学上的意义。
B.“血沃之地”,指的是付出了血、泪、汗水的故乡;“金麦穗和赶车谣”,代指物质、精神的收获和喜悦。
C.这两段文字,作者用排比的修辞、对比的写法,写出对旅泊之地、对故乡的两种有本质差异的失望。
D.这两段文字,作者将记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对故乡的感情与哲理的思考。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①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②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③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④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⑤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⑥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人胜。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⑦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⑧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⑨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

⑩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⑪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小题1】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缺一不可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文中以舒伯特《鳟鱼》五重奏为例,主要是为了说明音乐创作中层出不穷的变奏。
B.“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中的“这”是指“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C.北京故宫以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达到了建筑艺术中的最高境界。
D.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来阐明艺术创作中的规律,内容翔实,读来引人入胜。
【小题3】标题中的“通感”在文中的含义是
【小题4】第⑧段在表达上有明显的特色,请说说这一段的特色。
【小题5】第⑩段中用了很多个“一根……”,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小题6】本文的结构也体现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原则,谈谈你对此的体会。

同类题3

(题文)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巴金写完《随想录》以后
陈思和
①九十岁的巴金整天坐在客厅里。客厅的面积虽然大,光线却不怎么好,有些阴暗滞闷,从巴金的客厅联想到北京冰心的客厅:它们在表面上真是完全不一样。冰心老人的客厅小而明亮,充满灵气,盆花、字画、窗明几净,处处显示了女主人公的天真、率性,心态自由;而巴金老人则更加沉重、疑虑,他的感情似乎总是陷在那一团噩梦中挣扎不开。
②读过《随想录》的人们都说巴金是当代中国活得最痛苦的老人,这个社会正在逐渐走向开放,人人都有权利追求心情的欢悦,唯独巴金,还在一字一句地写他的忏悔录。他沉浸在噩梦的恐怖之中,把自己作为箭垛,一鞭一条血痕地解剖自己、指责自己。
③现在,老人终于放下了笔。写完《随想录》于今,七年过去。巴金主要的工作就是编他的全集。依巴金自己的说法,他始终在矛盾中编印旧作。譬如,“爱情三部曲”曾经是巴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它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在信仰与理想的指导下与黑暗势力搏斗的故事。这些作品后来遭到了粗暴的批评,巴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编造故事,而对它的真实性却讳莫如深。这次编印全集时,老人终于发言了,他在跋里承认小说中人物的原型来自他的一些同志,他称他们为“理想主义者”,称赞他们“忠于理想,不停止地追求理想,忠诚地,不声不响地生活下去,追求下去”。
④巴老在20世纪60年代有两部书稿未出版,一部是中篇小说《三同志》,这是写志愿军的故事,1961年写成,因巴金自己不满意,一直未出版。这次编印全集,他同意收入,却特意在小说书稿前写下这么一行字:“废品《三同志》,1961年写成,我写了自己不熟悉的人和事,所以失败了,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巴金1990年1月8日”。
⑤听说一位已故的作家,别人为他编著作目录时收入了类似于《三同志》的作品,作家的家属就出来干涉,说这么做是为这位作家“抹黑”。这位作家的家属认识到这类文字不是什么光彩的历史,算是明智,但她没有勇气让已故丈夫去承担这个责任,她希望人们永远忘掉这段不光彩的历史,这又是多么怯懦的行为。我想这种矛盾心理巴金也一定经历过,但他终于掮着黑暗的闸门站立了起来,他同意把这些文字编入全集,为的是永远让后代看清一个人在历史中的悲剧。
⑥老病的折磨,巴金已经承受了好几年了。还在写《随想录》的时候,一次,他告诉我,他写作时思潮汹涌,可是右手拿着圆珠笔就是不听使唤,笔画不到纸上去。有时他急得用左手去推右手,这样一笔一笔地写出了《随想录》。最近我看《新民晚报》上刊登了老人《没有神》的手迹,一个个字似乎笔画都很清晰,心里暗暗高兴,以为老人的帕金森氏症痊愈了。前两天为写本文而去采访老人时顺便带去一本去年我策划的画册请老人签字,可是当我看到他将笔架在手指间艰难地在纸上划动时,心里一阵难过。再想到报上刊登的那篇短文的手迹,这要花去老人多少精神。这哪儿是写字,分明是老人用他生命一点一点的消耗来换取思想的表达。
⑦还有噩梦。在《随想录》里,巴金多次提到做噩梦的事。我起初读这些文字,还以为是作家惯用的象征手法,或可作为一个讽喻看。后来无意听老人的儿媳陈晓明说起,老人是真的不断受到噩梦的干扰。她还说,老人的神经太紧张了,日有所思,就夜有所梦。于是我才知道老人在文章里写噩梦全是写实手法,或可以说,这是一种精神受虐的症状。
⑧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又一次去看望巴金老人。在那间光线黯淡的客厅里,老人安安静静地坐着,看上去瘦了一些,但脸上神色却比前两年要好得多。他慢慢地站起身子,走到小桌子旁,用手摸索着一本笔记本,我连忙接过本子,翻到有标签夹着的地方,原来那一页上写着老人的阅读笔记:“告诉思和:一、《何谓财产》为什么没有出版;二、萧珊三次到桂林;三、夸张……”原来是巴金阅读了我写的《人格的发展》一书记下的笔记,这些地方,正是我在写巴金传时没有弄清楚的地方。这笔记显然已经有好些时候了,但老人的记性极好,他开始一条一条地告诉我一些事情真相,又一次把我带回了当时的年代……
1993年8月2日
(节选自陈思和学术随笔集《墨水斋漫笔》,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巴金的客厅写起,借客厅阴郁的气氛表现巴金心理的沉重,显示了巴金的情感似乎仍然陷在噩梦中。
B.巴金写完《随想录》之后,主要的工作就是编他的全集。巴金在编自己全集的时候,终于说出了郁闷的原因。
C.巴金敢于把自己不成功的作品放进全集中去,目的是让人看到自己的缺点,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巴金。
D.巴金晚年承受着帕金森氏症病痛的折磨,依然一笔一画地写出了《随想录》,其顽强的毅力,一般人难以理解。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①段将巴金的客厅与冰心的客厅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冰心的“天真、率性,心态自由。”
B.文章第②段的“一鞭一条血痕”写出了巴金在《随想录》中对自己的深刻解剖和谴责。
C.在“爱情三部曲”遭到粗暴批评的时候,巴金承认自己是编造故事,而对它的真实性却讳莫如深,说明巴金的人格是懦弱的。
D.巴金在《三同志》的书稿前写下的那行字,说明巴金有勇气正视自己生命历程中的曲折,敢于把自己交给后代人看个清楚。
E. 文章第⑧段写到客厅中的巴金为“我”摸索着一本笔记本,告诉“我”当年的一些事情真相,表现出巴金对年轻学者的关心。
【小题3】(小题3)为了表现巴金晚年的特点,作者在选择和组织事例材料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分别举例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阴阳论

阴阳的观念比气的观念出现更早,西周初年已经出现,最初是指日光照射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易经》中则把阴阳作为整个世界中的两种基本势力或事物之中对立的两个方面。最著名的古代阴阳论的论断见于《易传》之《系辞》,《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指阴阳的对立分别与交互作用,是宇宙存在变化的普遍法则。《说卦》把阴阳普遍化,《庄子》中已经有阴阳生成论。

在西周末期,已把阴阳的观念和气的观念结合起来。庄子说“阴阳者,气之大者也”,把阴作为阴气,阳作为阳气,这样就产生了“二气”的观念。《易传》中发挥了这一思想,不仅提出气分阴阳,也同时强调二气相感。荀子也这样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认为阴阳的对立互补是世界存在与变化的根源。

汉代以后,阴阳的观念成为中国哲学根深蒂固的基本特征。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汉代思想当中,阴阳、五行、四时都是天地之气的不同分化形式形态,同时阴阳与五行、四时、五方、五色、五味等有高度的关联性,由此发展出一套关联宇宙图式的建构。除了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外,五行之间也被理解为相生相克,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主张:“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金木水火土。”“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新儒学哲学家尤依赖于《易传》的阴阳哲学而不断发展阴阳的世界观。如宋代理学家邵雍言:“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哲学上是指阴阳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是冲突对立,而是感合、相互吸引和配合。清代的戴震说:“一阴一阳,流行不已,夫是之谓道。”把“道”理解为阴阳二气流行不已的过程。

先秦《管子》中早有对阴阳作用的认识:“春夏秋冬,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把阴阳看作自然世界各种现象变化推移的动力和根源。宋代思想家张载说:“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宋代理学家朱熹云:“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所以神化无穷。”所以,阴阳的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由此构成的动态的整体变化,是中国人宇宙观的普遍意识,影响到中国文明的各个方面。

宇宙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阴阳彼此为对方提供存在条件,阴阳的相互结合构成世界及其运动。英国汉学家葛瑞汉指出:“正如人们早已知道的那样,中国人倾向于把对立双方看成互补的,而西方人则强调二者的冲突。”人类世界的一切问题都根源于如何处理各种对立面的关系,中国文明的古老阴阳平衡思维不仅是古代中国的基本思维方式,在现代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

张载在谈到对立面关系时指出“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对立、冲突甚至斗争的结果,最终必定是相反相成、协调配合,走向和解,对立中求统一,化冲突为和谐,使整个世界不断焕发蓬勃的生机。

(节选自陈来《中国文明的哲学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先秦时期的思想中,阴阳被解释为世界存在与变化的普遍法则及根源,它也是自然世界各种现象变化的动力。
B.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阴阳是指日光照射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它先于气的观念出现。
C.汉代思想中,认为阴阳、四时、五行等形式形态是由天地之气分化而来,并且四时、五行与阴阳之间关系密切。
D.宋代一些思想家认识到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是冲突对立,而是构成了一种动态的整体的变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宇宙是一个整体,各种物体相互联系,有阴即有阳,有阳才有阴,阴阳的相互结合构成世界及其运动。
B.阴和阳,既互相对立又互相包容,都会朝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但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C.张载秉承阴阳二气说,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对立面,有对立必有冲突,最终只能靠和解去解决冲突。
D.世界就是由各种矛盾组合而成的统一体,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关系,可以从中国古代阴阳观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汉以来,中国思想家们在谈及阴阳时,从来不是把阴阳作为一个割裂开的概念,而是把阴阳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
B.汉代董仲舒认为,五行是与阴阳并行而列的观念,而宋代周敦颐则认为,五行是阴阳变化而产生的结果。
C.中国文明讲对立双方的互补,西方文明则强调二者的冲突,是因为其对阴阳关系理解的角度不同。
D.先秦《管子》谈及阴阳作用,主要着眼于自然变化,后人发展其学说,认为阴阳构成了动态的整体变化,这种观念对中国文明有重要影响。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个民族的情感共鸣
食物是危险的,但食物更是美好的。
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玩了场“吃货总动员”,连续几个深夜,无数人守在荧屏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在食品安全问题闹得国人寝食难安的今天,中国人对美食压抑已久的热情就这样一夜之间被重新引燃。
播出效果这么火,《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却表示“挺不适应”,“好多人理解的,跟我们原来想表达的,不是很吻合。”在陈晓卿看来,《舌尖上的中国》远不止是一部“吃货圣经”,而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应该只是“吃货”的狂欢。
“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陈晓卿说。
《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但比起片中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画面,这部纪录片更为人所称道的是它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这一点,在《舌尖上的中国》的海报上也有体现——既是筷子与肉,又是远山近水与轻舟。美食,和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韵味。
从繁华的东南沿海大都市到边远的大山深处的村落,去年3月,《舌尖上的中国》开始在全国大规模拍摄。一年多时间,央视纪录频道二三十人的团队走南闯北,包括港澳台在内,选取了60多个拍摄点,拍下了一道道美味佳肴,更记录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
陈晓卿说,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从饮食的角度,能够揭示出中国是个大一统的***南尼·莫莱蒂曾特意点名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片花。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纪录频道的宗旨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为此,在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也力求通过国际化和市场化的途径,实现国际传播的探索。”
(载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05月22日09版,有删节)
【小题1】(小题1)根据文本,概括《舌尖上的中国》给国人带来的影响。(4分)
【小题2】(小题2)文章行文过程中多处引用导演陈晓卿的话,还引用了网友、资深媒体人和文化学者等人的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小题3)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在这个意义上,《舌尖上的中国》已经超越了一部美食纪录片”?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