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族传统手艺及其价值,正在被人们认识,其独特的技艺和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们关注。在许多地方,传统手艺正在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激活成当地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保护方法。民族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要想办法让其“活”在当下。
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化记忆。为了留住文化记忆,就要进行本真性传承。在当代语境中,传统手艺并非只是传统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古俗”或“遗物”,它容纳了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表达了一方水土的集体情感和意志,具有情感交流与生活交际的价值。存活于乡土社区的传统手艺,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乡土语境中生成和实现的。由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无论是其技艺传承还是生产规模,都不可逆转地在现代社会走向衰落。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不在于其产品,而是要确保其核心技艺不再失传,它涉及技艺本身的传承与记录、传承人的保护和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三个方面。
留住手艺,只有本真性保护是不够的,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很好地开发与利用。衍生性生产就是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通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仅就功能而言,既可从物用形态向精神形态衍生,也可从物用形态向文化形态衍生。如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衍生出的美术陶瓷,使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出了对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追求。再如,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非常实用的产品,已纷纷被移植到显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装饰之中。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衍生性生产不仅保护了传统手艺,而且还通过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增强了传统手艺“自我造血”的能力,赋予了手艺与时俱进的品格。
生态化保护还需让传统手艺创意性发展。文化生态论认为,文化传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手艺的传承也需要创意性发展,它不是新与旧的简单更迭,而是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融合,需要更多汲取传统手艺的理念和经验,形成面向生活的应用和表达。传统手艺及其对物的循环再造、对生态自然的依存,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在当代,一批有眼光的设计师走出工作室,走进田间地头,与传统手艺人有效合作,取得了可贵的创意。以此创意生活,不仅可以继承和延续传统,而且彰显了一种具有积极的时代性的生活态度。
(摘编自《生态化保护:让民族传统手艺“活”在当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代表着民族政治、文化主体意识的传统手艺,正成为地方上文化和经济新的建构方式。
B.传统手艺的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存核心技艺,特别是对生态语境的恢复性保护。
C.实现传统手艺产品从物用形态转向精神或文化形态,是进行衍生性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D.将传统智慧和当代生活有机融合,让传统手艺得到创意性发展,有助于文化传统传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民族手艺的留传问题,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手艺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以当代语境下民族传统手艺必然衰落为立论前提,由此引出生态化保护的观点。
C.文章以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为例证,表明了传统手艺衍生性生产的重要意义。
D.文章第一段提出论点,总领全文,并与末段遥相呼应,形成“总-分-总”的结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民族传统手艺能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并得到人们关注,就有可能避免走向衰落。
B.将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实用的产品被移植到装饰中,使其传统手艺得到保护。
C.将民族传统手艺完整地保留在博物馆中,这也是对传统手艺真正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D.继承延续民族传统手艺,使其创意性发展,能够让其在当代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10 06:18: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雨中岳麓
岳麓的春雨来得早,来得快,还有它独特的韵味,不仅可看、可听、可淋,还可赏可想。春雨像把把细线在空中万簇齐发穿插在大地的物件上。雨除了是乡愁的外衣,它还是天地相接的唯一可感知的细线。这些日子在雨中我品味到的不仅是雨本身由舌入心的真实味道,更多的是站在雨中我领略到了故乡雨的精魂。
岳麓山南接衡岳,北望洞庭,西临苍翠原野,东瞰故水湘江,静若蛟龙潜伏于大地,动如万马奔腾于云间,远视如一天然屏障侧立湘水西畔,与浩浩湘江相呼应,乃我潇湘之大观。第一次走进岳麓山时已是傍晚时分了,走在上山的阶梯上,有晋朝的罗汉松、唐代银杏、宋时香樟、明清枫栗等名贵古树伟岸蓊郁的生于路旁,时近黄昏,再加上山间雾气萦绕让人视野不尽开阔,但是古树的老干虬枝苍劲挺拔直耸入云的身影还是十分清楚的。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听见山涧泉水潺潺流动的声音,特别是水流撞击石头上发出的清脆声音更是岳麓山上终年不绝的悦耳音符。此时红枫层林尽染,红橘满挂枝头,使麓山充满了诗情画意。到过岳麓山的人如果不细心的话还不见得能发现在山林岳壑苍松翠柏之间还有灵芝异宝的存在,聚山间之灵气、生万物之精魂,却是奇妙景致。此山之间万壑千岩、幽泉千缕,走入其中很有曲径通幽之感,古木绿得幽,在傍晚的景色下幽得让人觉得入骨三分。奇巧的是刚走到半山腰时天空竟飘起了细细雨丝,不觉之中雨还越下越起劲,在雨的滋润下麓山显得更幽了,泥土里慢慢地冒出了雾气,慢慢地漫过我的大腿爬到我的身上来,我一时兴起把上衣脱了让自己的身体浸泡在这灵山雾气之中。
第二次爬岳麓山的时候我们特别选好了一个晴天,可是等我们爬到山顶的时候天还是下起了雨,看来我与岳麓是跟雨有缘了,站在飞来石上可感觉自然的惊奇,放眼望去湘江映入眼帘,秀美传奇的橘子洲抢先吸引众人的目光,“橘子洲”取自***《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词。站在岳麓山顶,俯瞰湘江,而橘子洲更像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航行于湘江之上,见到此景方知谁人可主世间沉浮了。
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沿山而下到了云麓峰北侧小月亮坪上方时有一座墓坐西朝东,俯瞰着英雄的长沙城,这便是革命军总司令黄兴的墓。此墓地势开阔,且有湘江环绕,四周绿草如茵,“极目楚天舒”衬出了先烈生前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壮烈气势和“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坦荡豪情。
在黄兴墓的下面,白鹤泉旁,一处在松柏怀抱中十分清幽肃静的地方躺着那位著名的“护国将军”蔡锷,孙中山在悼念他的挽联中写道:“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把将军比作投笔从戎的班超和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足见将军功绩可彪青史。除此之外,岳麓山上有很多革命者的合墓,在风景独秀的山地里安息着革命先烈们,这样的景观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在雨中,更有一种活的灵魂飘飞在岳麓山上。
在山脚舍利塔不远处有一座爱晚亭傲然立于山间,看到此亭就不得不想起唐代诗人杜牧那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来。爱晚亭是革命活动的圣地,***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时,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求知于岳麓书院,与蔡和森等聚会于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站在爱晚亭前抬头便可清楚地看见***的亲笔题词。历经岁月的沧桑,雨中的爱晚亭依旧那么地璀璨。
走到岳麓山脚下,“岳麓书院”四个大字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经宋、元、明、清时势变迁,延及晚清(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至此标志旧式书院制度向近代新式教育转变,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仍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历史已逾千年,是世所罕见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大门上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道尽了岳麓书院历史上人才辈出的事实。在这里聚集过各朝各代有名的文人墨客,在这里一直流淌着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的血脉。千年的风雨也不曾撼动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就是她引以为傲的地方。
雨中岳麓让人耳目一新,让我流连忘返、永不懈怠,在多次雨的洗礼中我领悟到了故乡雨的精魂,那就是麓山墓、爱晚亭、橘子洲和千年学府!
(选自博文,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散文以“雨”为线索,由眼前的春雨引出对岳麓山两次游历的回忆,而两次游览作者都在雨中感受到了岳麓山的魅力。
B.作者按照空间转移的顺序叙述两次雨中游岳麓山的经过,又以时间先后的顺序叙述在岳麓山看到的风景名胜。
C.雨中的景物是散文描写的重点,岳麓山的参天松柏在雨中显得更加庄严肃穆,它们永远在护卫着烈士的英灵。
D.在作者的笔下,岳麓山与橘子洲的景物遥相呼应,山上景物,水中“航母”,互为映衬,成为岳麓山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E.综合全文来看,作者认为雨与“我”有缘,洗涤了“我”的心灵上的私念,让“我”感悟到故乡雨的精魂。
【小题2】散文写到“橘子洲更像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航行于湘江之上,见到此景方知谁人可主世间沉浮了”,你怎样理解?
【小题3】文中主要写了两次游岳麓山的经历,侧重点有何不同?分别有何作用?
【小题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故乡雨的精魂”,请结合全文探究“精魂”的内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朱光潜
①艺术对于自然,是否应该持“依样画葫芦”的态度呢?艺术美是否从模仿自然美得来的呢?
②自然美可以化为艺术丑。长在藤子上的葫芦本来很好看,如果你的手艺不高明,画在纸上的葫芦就不很雅观。许多香烟牌和月份牌上面的美人画就是如此,以人而论,面孔倒还端正,眉目倒还清秀;以画而论,则往往恶劣不堪。毛延寿有心要害王昭君,才把她画丑。世间有多少王昭君都被有善意而无艺术手腕的毛延寿糟蹋了。
③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美。本来是一个很丑的葫芦,经过大画家点铁成金的手腕,往往可以成为杰作。大醉大饱之后睡在床上放屁的乡下老太婆未必有什么风韵,但是我们谁不高兴看醉卧怡红院的刘姥姥?从前艺术家大半都怕用丑材料,近来艺术家才知道熔自然丑于艺术美,可以使美者更见其美。荷兰画家伦勃朗欢喜画老朽人物,法国文学家波德莱尔欢喜拿死尸一类的事物做诗题,雕刻家罗丹和爱朴斯丹也常用在自然中为丑的人物,都是最显著的例子。
④然而,一般人大半以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对象和成因虽不同,而其为美则一。自然丑和艺术丑也是如此。
⑤这个普遍的误解酿成艺术史上两种表面相反而实在都是错误的主张,一是写实主义,一是理想主义。在表面上看,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似乎相反,其实它们的基本主张是相同的,它们都承认自然中本来就有所谓美,它们都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艺术美就是从自然美模仿得来的。它们的艺术主张都可以称为“依样画葫芦”的主义。它们所不同者,写实派以为美在自然全体,只要是葫芦,都可以拿来作画的模型;理想派则以为美在类型,画家应该选择一个最富于代表性的葫芦。严格地说,理想主义只是一种精炼的写实主义,以理想派攻击写实派,不过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罢了。所以,要明白艺术的真性质,先要推翻它们的“依样画葫芦”的办法,无论这个葫芦是经过选择,或是没有经过选择。
⑥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说得好: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来做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做得好诗文的人都不能说是模仿字典。说自然本来就美者,也犹如说字典中原来就有《陶渊明集》和《红楼梦》一类作品在内。这显然是很荒谬的。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小题1】文章②、③两段中加点的“王昭君”“毛延寿”“刘姥姥”分别指什么?
【小题2】请简要归纳文章第⑤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的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据统计,中国古代统一王朝、割据政权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共建立过21处都城,其中立都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长安,宋代以前,先后有十一个王朝、三位流亡皇帝和三位农民起义领袖曾把都城建在这里,历时长达1077年,这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另一方面,长安作为国都,其规模之大,在中国古代都城中也是少见的。盛唐时期的长安城更是首屈一指,它的面积比隋唐洛阳城大1.8倍,比明代南京城大1.9倍,比清代北京城大1.4倍。这说明,长安在周秦汉唐时期是最适宜建都的地方,
唐代以后,除李自成以外,再也没有人把都城建在长安,国都的位置逐渐由西向东转移,五代时多以洛阳和开封为都。两宋分別以开封、杭州为都,元建大都,明朝先居南京,后徙北京,清朝亦以北京为都。
为什么唐代以后的长安丧失了国都地位?一种观点认为,长安之所以失去国都地位,主要是由于长安的地理位置不太适中,地理位置固然重要,但都城的确立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并不是简单取决于地理位置,中国古代地理位置适中的都城是很少的。以“七大古都”而言,南京、杭州地处江南,开封十偏东,安阳偏北,北京更靠近东北,都不能说是“适中”,另一种观点认为,长安丧失国都地位,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具体来说,是因为唐朝中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关中距江南过于悬远,漕运不便.唐宋之际,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客观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中心也必须移到江南去.明清之际,江南经济的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而此时的都城并不在江南,而是在北京。至于漕运的问题,则是任何一个统一王朝都不可避免的,不论都城设在哪里,都需要得到漕粮的接济,只是漕粮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而已。关中地区本来就是一个经济区,当关中经济繁荣之时、漕运开不占有重要地位;当关中经济区遭到破坏后,漕运才显得重要起来。所以经济并不是长安失去国都地住的唯一原因。
事实上,长安在唐以后失去国都地位,首先是由于长安城的彻底毁灭。《旧唐书·僖宗本纪》载:“初,黄巢据京师,九衢三内,宫室宛然。及诸道兵破贼,争货相攻,纵火焚剽,宫室、居市,闾里,十焚六七.”唐昭宗乾宁三年(896),李茂贞自岐攻入长安,“宫室塵闾,鞠为灰烬,自中和以来耳构之功,扫地尽矣”,而八年以后,朱全忠在长安的暴行导致了长安城的毁灭。据《资治通鉴》载:“全忠以其将张廷范为御营使,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五代时期,在诸王朝更替的过程中,关中一带又发生了一系列战争。这些战争,都曾造成大量伤亡,关中地区在唐末久经战乱,本来已经残破不堪,加上五代时期的这些战乱,就更加残破了。
(摘编自王双怀《长安城失去国都地位的原因:并不只有经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长安是古代各种政权立都次数最多的地方,历史上至少有十八次立都于此。
B.长安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都城,其面积远超过后来的洛阳、南京、北京。
C.长安在唐以后就彻底失去国都地位,各政权立都的位置逐渐由西向东转移。
D.长安失去国都地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还是关中地区战争频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立都时间长和都城规模大两方面证明长安曾是最宜建都之地。
B.文章先破后立,先反驳两个关于长安失去都城地位的论断,后提出自己观点。
C.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采用了引证法,运用许多历史文献资料进行论证。
D.文章否定经济重心南移和涪运不便等看法,证明经济并非立都与否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长安城没有被彻底毁灭,中国历代国都的位置就不会逐渐由西向东转移。
B.既然中国古代都城地理位置“适中”的很少,那么长安失势的地理因素也很小。
C.只要前朝的都城没有被战火彻底毁灭,后朝就有在前朝都城位置立都的可能。
D.长安失势原因是很复杂的问题,长安城彻底被毁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季,聚焦“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主题,力求通过“返乡”和“书写”的互动,为现实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随着乡村变革日益走向城乡交融发展阶段,乡村世界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和活力。与当前的火热现实生活相比,一些“返乡体”作品显得单薄和狭窄,仅仅沦为无力的“一声叹息”,或流于“空山”“留守”模式的套路化、标签式描摹,缺乏处理新经验、呼应新时代的能力。如果不能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考量乡土经验,作家很容易就在转型期失去最佳的观察和创作视角。

(摘编自文汇网)

材料二:

(数据:光明网)

被称为“返乡体”的知识分子返乡主题文章在各大媒体获得居高不下的关注度。这一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与其用“真实”形容这些文章内容,不妨说“返乡体”涉及的话题让公众的参与感更强——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农村社会通常被当作中国的缩影,所以对农村、农民的讨论常作为对中国问题讨论的替代。学者孔德继认为部分文章存在闭门创作、立场先行、将乡村问题化和缺乏历史感等问题。他将“返乡体”置于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进行分析,从知识分子处境转变的角度探讨“返乡体”文章的生成逻輯。作者认为,近年来的社会阶层国化加速,通过知识和学历改变命运越来越难,恰是返乡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和重要的社会背景,既塑造着乡村,也催生了被边缘化的返乡知识精英们的写作实践。

(摘编自孔德继《“知识精英”的处境与“返乡体”的生成》)

材料三:

“返乡体”的创作主体是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大学生,他们回到阔别许久的家乡,生发近乡情怯的乡愁,再自然不过。调查和访谈当然有技巧,但首先还是一个融入的姿态问题。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土著”,也未必能够得到乡里乡亲“掏心窝子”的对待。调查重要,但是调查的时候也要动脑子,不能听风就是雨。找到一个对村里各人和事都了如指掌的“明白人”,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明白人”。陈云同志的“十五字诀”很值得参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必须反复求证、多方印证,完成一张拼图、一盘大棋。

如果我们只是把“返乡体”当作一种文以载道、抒发乡愁的文休,那么任由情绪的宣泄和流淌,大可见怪不怪。如果我们要把它认真地当作反映乡村社会现实的文体,那么它除了情怀之外,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查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在田野村落中,脚踩乡间泥土,读懂真实中国。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光明智库:“返乡体”文章里,对农村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多有反映。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相关文件精神应该怎么落实?

贺雪峰:农村出现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与乡土道德规范弱化有关。这些不良风俗让农民深受其苦。要落实文件精神除了政府倡导之外,关键还要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引导农民成立村庄理事会一类的社会组织,由农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通过社会輿论制约不良风气,避免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

陈文胜:伦理道德是引导社会风气、凝聚社会人心的重要力量,也是乡村治理的灵魂。对许多农民来说,婚丧节庆是头等大事,关乎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荣誉和面子。因此,乡风文明建设重在引导,不能简单粗暴地用行政手段过度干预。移风易俗要发挥乡村社会组织,如红白喜事理事会等机构的自治劝导作用,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季,聚焦“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主题,通过互动,或许可以为一些存在缺点的”返乡体”作品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
B.大学生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从外地回到家乡,因久别家乡而引发乡愁,他们是“返乡体”的创作主体,但他们普遍缺乏乡土经验
C.当前农村中存在的与乡土道德规范弱化有关的诸如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让农民备感痛苦的不良社会风气,在“返乡体”文章中多有反映
D.网上对”返乡体”的看法并不一致,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肯定其对乡村的关注,但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则认为其对乡村面貌的反映并不完全真实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返乡体”让公众有较强的参与感,所以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
B.孔德继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返乡体”认为这类文章中的一部分存在着闭门创作,立场先行、将乡村问题化和缺乏历史感等问题。
C.“返乡体”的创作者即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很难得到乡亲的真心话,也不能完全依靠乡村的明白人”。
D.乡风文明建设不能用行政手段过度干预,而要发挥乡村社会组织的自治劝导作用,从而引导人们制约社会不良风气凝聚社会人心,自觉有序推进。
【小题3】“返乡体”文章要有价值,应有哪些特点?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
竹 影
苏诗布
①我家的屋门口有一片竹林,显得小巧精致。
阳光透过那片竹林时,日子丰富了许多。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从家门口探进来的竹子的影子,就可以读懂时间,读懂日子走过的声音。这种声音母亲最懂,比闹钟让他更清醒。竹子的影子总能告诉母亲煮饭的时间,或是翻晒衣物的时辰。
③谷雨过后,林子里的小竹笋破土而出,一簇簇直往上长。仅在一夜两夜间,就认不出昨夜的同伴了。于是采撷竹笋就成了母亲让我们回家的借口,似乎那竹笋每长一寸,我们回家的日子就近了很多。其实在外生活的日子总不能让母亲算得那么准确,竹笋长得过高了,家门口那条小路依旧看不到我们兄弟的身影。母亲只好自己采撷那些竹笋,生灶堂,烧沸水,剥笋皮,一场忙碌,大铁锅便积满了竹笋。母亲坐在灶堂口,面对燃得火热的柴火,心想,孩子们快回家了。于是母亲笑了,一个人对着灶堂火一样的笑,每每“这种笑”总能如愿。在阳光里,母亲的竹笋慢慢地变成了笋干。阳光越过那片竹林时,母亲像翻晒衣物一样伺弄着那些笋片。最后那些笋片几乎成了我们桌上的美味,成了我们咀嚼乡情的依托。
④三年前,母亲生了一场大病,手术过后又回到老家那片竹林。刚开始母亲总是不习惯,老是把时间弄错,老是把那片竹子的影子看成回家的孩子们。大概是母亲无法及时采撷那些新长出的小竹笋,那片竹林浓了许多,他的影子几乎就要吞没了老屋的院子。今年谷雨过后,我早早地回老家了。母亲一看见我,就一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出来,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子。母亲那简单的动作已经告诉我们,母亲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好转。
⑤母亲依旧忘不了那片竹林。他似乎也知道我的心思,我还没有进家门口他就带我进那片竹子林了。母亲边走边说,你回来得早了,竹笋还没有成片长出。
⑥浓浓的竹荫里只有依稀的几颗小竹笋,它们光着身子,如果不细心还看不见它们破土而出的身段儿。只在竹子林外边,有几棵长高了的竹笋,它们好像早熟了的孩子,显得有些夸张。母亲说,那是引路竹笋,采不得的。母亲跟在我的身后,依旧是一坎一坎地越过那团竹荫。走出竹荫,阳光在一个瞬间亮丽了许多。母亲好像不忍心让我空手而回,又折回身子隐入竹林里,透过斑驳的光影,母亲还是那样一跳一跳地,越过竹林的沟坎。不一会儿,母亲从竹林里钻了出来,抱了长短不一的竹笋,母亲的脸上、头发,沾了许多竹子叶片。我想帮母亲扫落那些碎屑,但面对母亲忙着整理那些竹笋,面对她额上渗出的汗水,我的手停住了。我只在心里祈祷,愿母亲每天都能越过那竹阴,去领受竹林这一边阳光的收获。
⑦母亲捆好那片竹笋,似乎还不满意,又砍下了一根高高的竹子。母亲说,这竹子挺好的,你回去可以架在阳台上挂衣服。
⑧面对竹竿,我突然想到了几千年前那个远嫁的女子。《诗经》的《卫风·竹竿》里记录了那个远嫁女子的思念情怀:“篧篧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远嫁的女儿,回忆起童年的淇水的钓鱼等快乐的情形,思念之情能不涌动吗?
⑨一根竹竿无法挑动一片竹林。就像我每一次回老家,一场重逢并不能带走亲情的全部。而在母亲的心里,孩子们每一次回家都像竹笋成长一样,爱慢慢地长成竹子,慢慢地长成竹荫
【小题1】简析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小题2】“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这几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3】解释“爱慢慢地长长竹子,慢慢地长成竹荫”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4】文章第八段引述《诗经》典故,有什么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