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期待“博物”成为新时尚

刘华杰

人类历史上漫长的几千年时间里,积累了丰富的博物类知识。此类知识多为人类学所描述的“地方性知识”,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实用性。最近十多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博物学日渐进入中国大众读者视野,博物学图书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出版界的热门板块。一批优秀博物图书被翻译引进,本土原创者也开始增多。

但与此同时,也有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问题困扰着人们。比如,博物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认知活动?它跟自然科学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了成熟的科学还需要博物吗?古老的博物学未来该以什么形态存在?

早先的理解,倾向于使博物服务于科学,博物成果转化为科学的多少便是衡量某种博物好坏的标尺。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西方博物学文化》一书,对博物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这类普遍性疑问作出新解答。博物认知与科学认知有交叉,但不能互相替代。人类进步的历史,尤其是工业化的历史,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出现种种问题。在人为化、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社会进程中,博物学和博物学家们一再提醒人们:人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通物种,过分背离自然,人的日常生活和整体延续将变得不自然;不仅仅是专家,普通人也需要寻找重访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途径。

几乎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博物学,也都很有价值。如何建立、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的一个传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即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从《诗经》《楚辞》里的芳草珍禽到张华《博物志》、郦道元《水经注》,中国人通过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来认识自己生活的小环境和大环境。今天的我们,需要发扬和推广这个宝贵传统。

实际的人与自然的互动,二阶探究指对上述活动的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层面的研究。一阶探究比较容易理解,相关出版物日渐增多,《与虫在野》《武汉植物笔记》《坛鸟岁时记》《初瞳》等都是国内近期非常优秀的作品,阅读它们确实能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比较而言,二阶探究的图书相对少了许多,《林奈传》《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等是比较突出的二阶好作品,特别值得推荐。一阶工作者多阅读一些二阶作品,也会获得启发、提升境界,改进对自然的观察探究工作。

博物相关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到社会上博物活动的开展。这几年中国博物类作品出版取得一些成绩,但还有要补的功课。有些地区尚没有齐全的本地自然手册,很难找到反映本地山川、矿物、生态、蝴蝶、蘑菇、蜘蛛、作物、鱼类的图鉴,一些早年出版的植物志也有许多信息亟待更新。不了解一个地方的基本物种、生态信息,环境和生态建设根基就难做扎实;不了解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产与地质信息,我们自己的基建、商贸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在实践中,我们倡导一种“百姓自己的博物学”,即普通人能亲自操作的博物学。博物学的定位始终不离审美和生活,更应关注发现自己周边的美。在日常生活中,不借助于价格高昂的设备和完善的博物馆美术馆,普通人如何做博物?回答是:走进大自然,未必是多么遥远的地方,在自己的家乡、小区,甚至校园、街道就可以做到,调动我们的情感和感官去亲自感受,恢复与自然世界本来应有的亲密关系。知识在博物学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知识运用起来去审美,跟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期待出现更多博物爱好者和优秀博物学作品,也期待博物成为社会新时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近十多年中国大众读者愈加重视博物学,使得博物学图书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出版界的热门板块。
B.从古至今,中国人通过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来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即使现在时代不断进步,我们也要去发扬这个宝贵传统。
C.博物成果转化为科学是博物学的标尺,其与科学认知有交叉,但不能互相替代。
D.博物学中更重要是要把知识运用起来去审美,联系生活、联系自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先提出了关于博物、博物学认知的问题,再根据一定的逻辑顺序,层层论述。
B.文章用大量的举例论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观点明确。
C.第6段以“没有齐全的本地自然手册”为例,有力论证了本段“博物相关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到社会上博物活动的开展”的观点。
D.文章结尾总结全文,对博物提出了美好的愿望及期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不能过分背离自然,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人都要寻找重访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途径。
B.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述了民间“百草”,贴近百姓实际,是不可多得的二阶作品。
C.如果我们不了解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产与地质信息,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D.博物学的定位始终不离审美和生活,我们可以更多地借助于完善的博物馆、美术馆来发现自己周边的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12:03: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完美食品——蘑菇
埃及发表的一份科研报告透露,蘑菇不含胆固醇,其功用可与肉、水果甚至药品相媲美。埃及农业部食品科学研究所科学家拉吉布说,对蘑菇进行的化学分析证实,蘑菇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蘑菇的营养价值超过绝大部分蔬菜和水果,与肉很接近。许多科研报告认为,蘑菇可以代替肉。甚至有人称蘑菇为穷人的肉,因为蘑菇含蛋白质。鲜蘑菇含50%的蛋白质,干蘑菇含35%~40%的蛋白质。蘑菇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是一种优质蛋白质,因为蘑菇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成分同肉、奶、蛋的蛋白质成分十分相似。蘑菇的蛋白质中有20多种可保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氨基酸。蘑菇中的蛋白质可以百分之百地取代动物蛋白质,而谷物、豆类和蔬菜中的蛋白质只有40%~50%能替代动物蛋白。因此,蘑菇是肉类和其他动物产品真正的和强大的竞争者。
此外,蘑菇还可以与水果和蔬菜相媲美,因为蘑菇不仅是蛋白质的,而且也是维生素的。经过分析证明,蘑菇是多种维生素的良好,因为蘑菇中含有维生素B、维生素K、维生素E,蘑菇中维生素D的含量比其他植物更高。尽管蘑菇不含维生素A,但它含有这种维生素的初级物质——胡萝卜素。科学家指出,蘑菇也是矿物质的良好,蘑菇中所含的矿物质几乎与牛肉相等,高于奶和奶油等其他动物制品,同时,也高于黄瓜、苹果和西红柿等许多蔬菜和水果,蘑菇中所含的主要矿物质是钾、钠、磷,以及钙、铁、铜等。
拉吉布博士说,对蘑菇进行的分析表明,尽管蘑菇含有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具有很高营养价值的物质,但同谷物、马铃薯和苹果等其他植物相比,蘑菇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极低,只有3.5%~5.2%,而小麦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达到60%~70%。蘑菇的脂肪含量只有0.01%~0.2%。此外,蘑菇还含有助消化的一些重要的酶。一些分析证明,蘑菇中的酶多达24种。同时,蘑菇还含有一些促进食欲的物质。
蘑菇所含有的营养成分使它成了一种完美的食品,但蘑菇的价值并不仅限于这些。蘑菇还是一种药,因为蘑菇所含的维生素B可以保护身体防患皮炎、粘膜炎和肠炎;蘑菇中所含的叶酸可以保护身体免患贫血;蘑菇所含的胆碱可保护身体,避免体内脂肪积聚、肾虚和脾脏肿大。此外,科学家已从蘑菇中分离出了一种物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肿瘤。蘑菇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很少,适合糖尿病人和胆固醇偏高者食用。研究证明,连续数周食用一些蘑菇,胆固醇可以下降45%。因此可以说,蘑菇也是肥胖者和那些希望保持苗条身材和活力的人的理想食品。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有5000多种蘑菇,其中可人工栽培的只有十多种。世界上有120多个国家生产蘑菇,美国居于榜首,年产量约20万吨;其次是法国,产量约18万吨;再次是荷兰和中国。
【小题1】根据文意,对蘑菇是一种完美的食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蘑菇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是一种优质蛋白质,其蛋白质可以百分之百取代动物蛋白质。
B.蘑菇是多种维生素的良好,也是矿物质的良好,它可以与水果和蔬菜相媲美。
C.蘑菇含有助消化的一些重要的酶,还含有一些促进食欲的物质。
D.蘑菇是一种药,所含的维生素B可以保护身体防患皮炎、粘膜炎,所含的叶酸可保护身体免患贫血等。
【小题2】(小题2)从本文看,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蘑菇含有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具有很高营养价值的物质,但碳水化合物含量极低。
B.蘑菇中所含的矿物质与牛肉相等,高于奶和奶油等其他动物制品,高于黄瓜、苹果和西红柿等许多蔬菜和水果。
C.蘑菇中的蛋白质可以百分之百地取代动物蛋白质,因而它是动物产品真正的和强大的竞争者。
D.蘑菇可以作预防和治疗肿瘤及避免体内脂肪积聚、肾虚和脾脏肿大的食品。
【小题3】(小题3)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蘑菇将是糖尿病人、肥胖者和那些希望保持苗条身材和活力的人的理想食品。
B.蘑菇是肉类和其他动物产品的强大竞争者,也是水果和蔬菜的强大竞争者。
C.世界上有5000多种蘑菇,可以人工栽培的在不远的将来会远远超过十多种。
D.鲜蘑菇和干蘑菇同样受到人们青睐,成为众多人的理想产品。

同类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

冬材 周伟

一个冬日,城南诊所,我推门进去,娘躺在病床上,正在打着点滴,我急急地问娘,您烧到多少度?娘说,我试了体温,毛毛烧,年轻时挺得住。唉,年岁大了,只好来吊点滴。娘说得若无其事,但娘的脸上还是起了变化。我正眼看娘时,娘马上侧过脸去。医生急急接过话:还毛毛烧,都40度了,幸亏来得早。

娘岔开话题,和另一个打点滴的老婆婆拉起了家常。娘说:你老人家有几个儿女呀?老婆婆答:两个儿,一个女。

娘看了看她孤单单的一个人,问:他们不管你?老婆婆答:不管。也管不了这么多,我跟小儿子过。小儿子也是前世的冤家来收债的,也不怪他们。

我看那老婆婆,原来是住在老街的冬材他娘。 冬材娘老弱多病,常常在老街捡废品卖钱。冬材患脑膜炎后遗症,是个弱智,与他娘相依为命。冬材娘怕冬材丢了,在他的每件衣服上都用白线绣了字:老街34号冬材。

娘问:难道生病了,他们也不管?冬材娘低低地回答:我们娘俩互相照应着。他们要讨生活,各顾各的,蛮不容易的。长久,诊所里谁都不说话。长久的静,只有点滴在一滴一滴地落下。 

娘的血管太细,打点滴时用七号针,很慢很慢。坐了一个多钟头,我的屁股下面似生了钉子一般,坐不住了。娘看出来了说:你有事忙你的,我打了针就回去了,不用管我。

医生却不屑,你娘打得还算快的,冬材娘都四个小时了,她的儿子还在外面等着呢。我才发现冬材坐在门口一侧,天气很冷,他不时地打着哆嗦,还透过拉紧的玻璃门往里瞅。也许是想看清楚,他整个脸都贴在玻璃门上,看上去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眼睛睁得老大,静静地看着门里的一切。

娘问冬材娘:怎么不把你儿子喊进来?冬材娘答:我不要他陪,他要陪我来。他来,又不肯进来,怕别人闻着他身上的味。

冬材娘先打完点滴。医生拔出针,要她用手摁一会儿。谁料她急于起身,一用力,手上的血直冒,谁也没看见,在门口的冬材拍打着玻璃门,嗷嗷嗷地叫着。交完钱出门,冬材在门口扶着他娘,没走五米远,下台阶时,冬材娘摔倒了。冬材嗷嗷嗷又高声大叫,近旁的人都拥了上去。再看时,冬材扶着他娘一步一步走向远处,远处的天暗了下来。

过了几年,我再去老街,老街看上去更老了,冬材家的老木屋歪歪的,似乎有随时倒下来的危险。我没有见到冬材娘,以为没人住。刚准备走开,听见吱呀一声,虚掩的门缝里探出脑壳,是冬材。他的眼睛还是睁得老大,脸已消瘦得不像样子,衣服穿在身上就像挂在木架子上,空空荡荡。冬材出不来,门上是一把长长的链子锁。

冬材嗷嗷嗷嗷又高声大叫,老街出奇地静。抬头看天,老街的阳光是淡白淡白的,了无生气。

我问了一个老人,知道冬材娘过世了,只剩下冬材住在老街。起先,大家都劝冬材的兄姐接冬材走,冬材死也不离开老街,不离开老屋,要在老屋等娘回来。冬材认定一个死理,娘走丢了,会回来娘不会离开冬材的。

冬材有政府的低保,冬材的兄姐也不能让冬材饿死。他们轮流送饭,一人一月,一天两次。事多了,事杂了,有时忘记了,一天一次,甚至两天一次。关在老屋里的冬材,吃喝拉撒都在屋里,他睡的时候少,唯恐睡熟了,不能第一眼看见回来的娘。冬材终日把眼睛睁得老大。

有人看见冬材竟能穿针走线,照着娘在他衣服。上绣的字,绣得有模有样:老街34号冬材。令人惊讶的是,“冬材”后面绣了老婆婆满是皱纹的脸。我想,冬材绣的是:老街34号冬材的娘。冬材笃定,娘穿着他绣的衣服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冬材在去年最冷的冬天走了。

今年冬天又是特别冷,我陪娘在旺旺的火塘旁烤着火。娘和我都异口同声地说到冬材。娘说,老衡真老了。这年月,傻的不见得真傻,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今年的老街肯定最冷了。

 (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开头写发生在诊所的事情,是小说情节的开端和发展,用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冬材和他娘相依为命的生活状况。
B.小说中人物形象冬材患脑膜炎后遗症,智力上比不上一般人。作者通过对冬材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他对母亲的爱,真挚动人。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使小说情境和情节显得更为真实,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D.冬材娘担心冬材走丢了,就在他的衣服上绣了“老街34号冬材”。这看似淡淡的一笔,却为后面冬材模仿他娘绣字作了铺垫,使情节高潮显得合乎情理。
【小题2】小说结尾说“这年月,傻的不见得真傻,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多次描写“冬天”这一- 自然环境,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例子,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李泽厚访谈录
①新京报:李老师,国内现在关于《论语》的争论很大,但是现在我想暂时抛开这场争论,和您单纯地探讨一下《论语》。
李泽厚:争论是抛不开的,今天要谈《论语》,自然就会牵扯到这争论。我们如何来读《论语》,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论语》是不是凭考证就能读通,都跟现在的争论有关。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读《论语》背后的复杂因素。一些人正在大搞复古主义。结合各种民间迷信,花大量钱财建庙宇,立巨像,搞祭拜。大倡立孔教,办国学;主三纲,穿汉服;贬五四,骂鲁迅。要用七夕代替情人节,用孟母节代替母亲节,用孔子纪年代替公元纪年。形形色色,热闹得很。我说干脆星期六星期天也不要过了,那也是基督教的嘛。所以,我以为这场争论要放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大环境中来看,它不只是如何读《论语》的问题。
②新京报:但是我觉得还是可以做一些深层次的探讨。现在的《论语》热,我觉得,不是因为于丹出现了,《论语》热了;也不是因为李零出现了,《论语》才热了。而是有一种内在的规律让《论语》热了起来。这也让我想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学热。这两种热潮虽然不相干,但是热度很相近。《论语》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热了?不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
李泽厚:“《论语》热”当然不是因为于丹或者李零,恰恰相反,大家想回归传统,他们才被推了出来。“《论语》热”说起来原因也简单,在革命时代过去之后,人们想追求一种信仰以安身立命,处世为人。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了,去年我在《罄问录》中说到“现在是‘四星高照’,声色犬马”。声就是music;色就是sex;犬就是dog,宠物;马是什么呢?汽车,car。这就是现代生活,无可厚非,但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大家又都很迷茫,怎么样安身立命?怎么样为人处事?中国没有《圣经》,大家就都到《论语》中去找了。但我以为今天中国最需要的,还是“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
③新京报:长期以来,我读论语,有一个疑惑,是关于《论语》的界限讨论的。我觉得《论语》作为一个修身的文本,是一套非常完美的体系,一旦它跨越了这个界限,进入了“治国平天下”这个层面,是非常要不得的东西。但这似乎是个悖论,后世人谈《论语》,津津乐道的恰恰是它“治国平天下”的功能。您怎么看?
李泽厚:《论语》本来就是两派,曾子一派主张修身,子张一派主张治国。现在流传下来的《论语》主要讲修身,它怎么能用来治国呢?但宗教性道德会对社会性道德有范导作用。值得好好研究。
④新京报:这也是我正想说的,恰恰在过去,《论语》所表现出来的,是对于过去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李泽厚:过去两德是一个东西,不可分开。从孔子到荀子,再到董仲舒,《论语》对社会制度有建构(不只是范导)作用。儒家吸取包容了很多法家、道家、阴阳家的东西,这正是真正的儒家的特色所在,有转换性的创造,不盲目排外。
⑤新京报:您在《论语今读》中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那就是解读《论语》,第一步的工作是解构,但是只有解构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工作是重建。
李泽厚:这是很大的问题。与其现在言之凿凿地说如何重建,不如大家一起努力,尝试去做。重建的难度,在于孔子不是神,假如孔子是神,就不难了。但《论语今读》说《论语》有“半宗教性”,就是想为重建做些工作。     (文章有删改)
(1)在第①节访谈中,李泽厚列举了许多人“大搞复古主义”的现象,其用意是什么? (6分)
(2)请你结合第②节访谈内容,简要分析“《论语》热”出现的原因。(6分)
(3)文中画横线的空白处,应是记者向李泽厚提出的两个问题。请你联系上下文,将它们补上。(5分)
(4)文章说《论语》是一个修身文本,但对“治国平天下”有“范导”作用。请你结合你所知道的《论语》内容,分别举一例简要分析说明《论语》对“修身”的作用和对“治国平天下”的“范导”作用。(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馆是颇具中国特色的学术文化机构,秦汉以前即有类似机构的设置。自汉武帝以来,各王朝政权都以各种名义设置了不同的殿阁,以掌管图书,编修书籍,起草公文,教授生徒。这里所说,还只是先唐文馆的第一大类:中央文馆。
此外还有太子和藩王府馆,自晋至隋亦史不绝书,前后相望。这些文馆又往往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如梁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隋炀帝杨广为晋王时所开之馆,其兴起和运转,背后就都有很深的政治背景。六朝权臣使府,亦具一定的文馆色彩和政治斗争背景。此外,秘书省、著作局、史馆等国家常设机构,更是长期存在的正规文馆。这些文馆在汉隋政治社会上层存在长达六百多年,馆中所聚文人众多,其所从事的政治文化和文学活动也较为繁杂对当时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长期以来,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馆阁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树立起藏书机构、学术机构和文学中枢的集体印象,成为一个民族对于庙堂文学和京城文化的集体记忆。在人们心目中,馆阁不仅是高等官署的标志,更是特殊文化身份的标签。
自汉至隋,文人担任过学士、秘书、东宫、王府官的占去大半,寒士所占的比重不大。这种一边倒式的作者构成,就是缘于先唐长期存在的贵族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的显著特点就是根据门第高下授官,重要的文馆职官主要授予名门子弟,政治制度主要用来保障世族利益。由此,先唐各代有文化、能创作的,多是些出身高贵的殿阁学士、秘书著作,文馆则是这种制度在文化上的体现,学士是贵族文化观念在文学上的践行者。文馆学士多出身华贵,崇尚清雅,一旦进入文馆,文学就会向雅丽的方向发展。古代自西汉以下,之所以每个朝代的文学都存在着由质朴到华丽的发展趋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馆的存在和学士的推动。易代之际王业草创,人心思治,帝王感于时势,一般都是提倡节俭,反对奢华,文馆也刚刚成立,未成气候。文学受此影响,一般都比较质朴。后来随着形势稳定,文馆也相继建立,并成为一个时期的文学枢纽,文学在它的牵引之下,会向着雅丽、精致的方向发展。一旦新朝建立,旧的文学观念就会遭到批判,这时文学受新风气的影响,又会一度由丽返质。就这样,文学发展的趋势大体在质和文之间往复摆动,存在着代际变化,并和时运的交替对应。《文心雕龙·时序》所言“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指的就是这一现象,对此加以文馆制度的考察,也有必要,毕竟文馆在唐前各代是一个关系到文学盛衰的关键部门。
(摘编自李德辉《文学“枢纽”:唐前文馆历史说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掌管图书,编修书籍,起草公文,教授生徒,这是先唐各类文馆的基本职能所在。
B.先唐文馆建设盛行,有中央文馆,还有太子和藩王府馆、秘书省、著作局、史馆等。
C.中央文馆在汉隋存在长达六百多年,长期对政治、文化、文学、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D.馆阁成为一个民族对于庙堂文学和京城文化的集体记忆,这与馆阁的特殊地位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引萧子良和杨广所建文馆为例,意在证明太子和藩王所建文馆往往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关系。
B.第二、三段采用分类说理的方法,分门别类地阐释了不同类别的文馆在当时政治社会中所产生的不同作用。
C.作者采用缘果求因的说理方式,揭示了文馆中寒士稀少的深刻原因,即学士、秘书、东宫、王府官占去大半
D.本文立论深刻,善于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文学由丽返质、由质而丽的背后是王业草创和朝代昌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长期存在的正规文馆,秘书省、著作局、史馆等对先唐政治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B.贵族政治制度于先唐时期长期存在,致使寒门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遇十分稀少。
C.每个朝代的文学都存在着由质朴到华丽的发展趋向就是因为文馆存在和学士推动。
D.古代自西汉以下,文学发展的趋势存在着代际变化,刘勰早已注意到这一现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姓氏绝不仅仅是ー种名号,它所(反映/反应)的社会内容相当丰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xī(   ),更深入。

 ②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识别的需要,每个氏族都会有一个本氏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奴、姚、姚、好等。这些姓皆从 “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③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ロ(增值/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远,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氏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④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幽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由于氏所代表的家庭组织历史较短,世系清楚,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次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甲)

⑤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変化。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乙)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热知的秦王“赢攻”,刺杀赢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都是如此。(丙)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丁)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yán(   )用至今。

⑥魏晋南北朝时期,姓氏曾经是认定一个人的社会等级的最重要因素,但自宋代以后,姓氏却只作为种血缘标志符号而存在。于今日,姓氏作为血缘标志符号的意义也在演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

(摘编自张淑ー一《古代姓氏浅谈》,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中给出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清xī(_____________) (2)yán(___________)用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反映   增殖   悠远B.反映   增值   幽远
C.反应   增殖   幽远D.反应   增值   悠远
【小题3】将以下内容放回原文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姫,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
A.(甲)B.(乙C.(丙)D.(丁)
【小题4】根据文章②至④段的内容,下列对姓与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姓是氏族名称,随着时间推移,出现氏这一名号以区分氏族内部的家族组织。
B.姓与氏都是血缘组织符号,氏比姓低一级,因而同氏的血缘关系要远于同姓
C.氏代表的家族组织相对于姓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较短,其家族始祖多可知晓
D.先秦时期,姓与氏在应用规则上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小题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指出从姓氏入手可以观察中国历史文化,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展开论述。
B.本文在追溯了姓、氏起源后,接着论述了二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区分与联系。
C.本文具体闸明了姓氏演变与社会结构形式、血缘关系、性别等因素的密切关联。
D.全文内容丰富,采用举例、对比等方法,论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结构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