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风景在哪里

方方

华林一直在寻找他的风景。有如四月影会那样,他想拍出让别的人怦然心动的照片。但华林一直没有找到。每次去看别人的摄影作品,他都有窒息感。他无法加入同行们的交谈,只能自己踱到一边,甚至是在一个角落里,他才能够呼吸。他不知道自己什么做得不好,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再怎么做,他只觉得自己已经尽了心力,心里却没有满足。

有一天华林去美术学院看一个法国人的摄影展览。那个法国人选择的主题是三峡,这是摄影家们拍烂了的选题。华林先以为这样的摄影展览只是一个法国人讨好中国当局而已。可是当华林站在那些作品面前时,他有点傻了。惊讶得嘴巴都拢不上去。照片是黑白的,那的确是三峡,但那却不是中国人常态眼光中的三峡。建筑工地的材料和现场,从质地到图形,经过了这个法国人的眼睛和心灵,全都变成了艺术。它们从他的镜头里走出来,走到了墙面上,那么淡定,却又那么富于激情。华林从上面看到了一个灵魂,一个无拘无束的灵魂。面对这些作品,华林知道,在他的家里,他已经是人才了,可是在摄影界,他却还只是一个小虫子。

华林有些沮丧,甚至很烦。回家时,他便去了嘉诺撒小教堂。

小教堂依然华丽地颓废着。阳光落在墙面浮雕的人字花案上。那地方已经被太阳照过一百年。4把墙上的“人”字照得沧桑满是,却没有挥发掉它的美丽。一百年的光照和一天的一模一样。孤单的时候,华林常会坐在那里呆看着阳光一寸寸寂静地移动,自己的心便在这寂静的移动中安宁。

现在,华林像以往一样小坐着,像以往一样看着阳光的移动,但他的心却无法沉静。他想:自己怎么会那样缺乏灵感缺乏创造缺乏才华呢?为什么别人的心都像明镜一样,只要有一线阳光就会光芒四射?而他的心怎么就只像是锈在胸里的一个零件,任凭阳光如何照耀,非但没有光泽,甚至连一点活力也没有?

嘉诺撒小教堂旁芳草萋萋,风吹时发出轻微的簌簌声。这声音让苦闷的华林更加地沉醉在自己的苦闷中。

晚上,华林去找吴老师。他向吴老师倾诉他的苦闷。吴老师正隔三岔五地下乡拍摄有关楚文化的民间器物,心思不在华林身上。华林看出吴老师的心不在焉,心里掠过几丝失望。吴老师读出了华林的情绪,忙又带着歉意地说,像你这样,应当属于瓶颈时期。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华林说,可是我应该怎样走出这个瓶颈,到达属于我的开阔地呢?吴老师没有回答。

华林只好告辞。吴老师送华林出家门时,见华林满脸忧伤,心有不忍。知道华林是真爱摄影,真想出好作品,而不只是玩玩。吴老师便给华林提了个建议。吴老师说,华林你不妨到清江边走走,拍拍土家人的跳丧,去感受一下人类在生与死的边缘上所迸发出的激情。

华林的心里就像黑房间被人拨了下开关,突然明亮了起来。

第二天,华林带着他的数码相机,来到了清江边。

一大清早,晨雾下的清江朦胧不清得很。但彼岸的山影,此岸的石壁,江上的水汽,草上的露珠,很是让华林陶醉。更兼四周空无一人,鸟飞过去翅膀扇动的声音都有呼啦啦的意味,天地间恍若只有华林一个。华林一下子就找到了盘古的感觉。

头天刚下过大雨,对岸的山梁便绿得出水,披在山上的天空也跟洗过一样了。华林有些兴奋。

他在石上跳上跳下,寻找各种角度。一直拍到雾散云开,整个清江都袒露在他的面前。

清江敞开的样子,比它朦胧着更加漂亮。华林在这份敞开中看到了清江的细节。石头是静的,但流水让它有了动感。水是透明的,但山色将它染出颜色。华林读的是中文系。华林想,清江不是诗,诗朦胧着更有味道;清江是小说,小说靠清晰生动的细节才好看。若沿着清江由头走到尾,一部曲折有致血肉鲜明的长篇小说就出来了。

华林拍着想着,就有些累。他看到江边有块平整的石头,于是坐过去休息。石头比床更大,华林索性躺了下来。清澈的清江水便喧闹着从他头顶流过去,声音在空旷的山间,有如絮语有如低吟。这时候华林觉得像是他在家的时候,清早躺在床上,听早起买菜的婆婆嫂子们相互搭腔问候一样,很亲切,很温和。

阳光就落在了他的肚子上,胃也暖和着。

(节选自《春天来到昙华林》)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的最后写道,“阳光就落在了他的肚子上,胃也暖和着”,表明华林已经从阴影当中走出来了,他从大自然中获得了艺术的启示,变得自信起来。
B.华林每次去看别人的摄影作品,都感到窒息。这是因为别人的作品比他的好。他找到了艺术上的差距之后,就到小教堂去寻找灵感。
C.吴老师建议华林去拍土家人的跳丧,感受人类在生与死的边缘上所迸发的激情。但第二天华林在清江边享受了一番美景,这比看到土家人的跳丧更有吸引力。
D.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主人公华林正处于事业的瓶颈时期的苦闷和彷徨,表明艺术工作者在增强自己艺术修养的同时,更要贴近生活,感悟生活。
【小题2】文章划线部分是有关嘉诺撒小教堂和清江的景物描写,请简要分析其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小题3】小说题为“风景在哪里”,华林找到了他的风景吗?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7 08:45: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鸟窝

刘黎莹

十几年前,这个故事像长了翅膀,扑扑棱棱一头扎进了我的耳朵。

从此这个故事就一直栖息在我的脑海。现在,我来讲给你们听听:

枫和晶热恋时,枫用掉工作后好几年的积蓄给晶买了一枚白金钻石戒指。婚后,晶天天戴着这枚戒指,晶说,我会戴一辈子的。

可是,世事难料,真的是世事难料。

那天,枫的同学琛来帮枫钉窗纱。琛的手很巧,木工电工钳工,样样精通。干完活儿,琛说回去有事,死活不在枫家吃饭。琛匆匆走后,晶在吃完晚饭时发出一声惊叫!

原来,晶下午在院子里洗衣服时把那枚戒指放在窗台上了,可现在却不见了!

两口子拿着手电筒在窗台前照了半天,可哪有戒指的影子?

两口子急忙来到琛的家中。枫让琛看看是不是在收拾工具时不小心把戒指一起收进了工具箱。琛忙拿出工具箱,三个人翻了个底朝天,连戒指的影子也没看到。

三个人不欢而散。

回家后,晶对枫说:“怪不得当时留琛吃饭,他非要走呢。”

枫说:“上学的时候,琛是个人品极佳的三好学生。是不是这几年到了社会上琛变了?”

晶说:“咱家是独门独院,今天除了琛,谁也没来过咱家。当时,我的确是顺手把戒指放在窗台上的。还有,你不是说那天去买戒指时琛也去了吗?”

枫说:“是啊。当时,我为了给你个惊喜,就没告诉你。戒指还是琛帮我挑选的。当时这枚戒指是金店里最贵的。他还说再过几个月把钱攒够了也给他的女朋友买一枚。”

晶说:“这就对了。人为了爱情有时会昏头的。谁一生不办几件错事?他可能回家后就把戒指藏起来了。你们是好朋友,这事不要张扬。”

枫当时不愿意相信戒指是琛拿的,但枫又实在没有理由反驳妻子。枫只好听从妻子的话,不和任何外人说这事,却有意无意地疏远琛。

一个星期后,琛拿着那枚戒指来找他们两口子。

琛说昨天晚上他实在睡不着觉,越想越觉得这事蹊跷,从床上爬起来,就把那个木头工具箱给砸了。这一砸,奇迹出现了!很有可能当时收拾工具时戒指滚到了工具箱的缝隙中,因为工具箱是祖上传下来的,上边有很多的裂缝……当时枫两口子就想戳穿,因为两口子清楚地记得去找戒指时,工具箱是塑料的。

琛仍在说那个工具箱,琛在说的时候显得语无伦次,表情也不太自然。虽然琛的话有些破绽,但毕竟找到了戒指,枫两口子还是没好意思点破。

时光如梭。一眨眼,10年过去了。

那天,枫刚走进院子,就听到妻子的惊叫声!

10年前丢戒指时妻子这么惊叫过。莫非家里又出了什么大事?枫心里有些发毛,未等细问,却见妻子领着儿子来到他的面前。枫这才看见儿子胖嘟嘟的小手里攥着那枚丢失了10年的戒指!妻子惊讶得话都说不囫囵了:“儿子……上树上掏鸟蛋,在鸟窝里掏出了这枚戒指!”妻子边说边把手上的戒指摘了下来──两只戒指一模一样!

这次,枫莫名其妙地大叫一声!

他家这棵大槐树在他记事前就有了,看来当年妻子放在窗台上的戒指是被小鸟衔到了鸟窝里!

枫没来得及和妻子说话,就跑出了院子。

枫找到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很早以前和琛谈过恋爱。枫说,当年你和琛谈得好好的,为什么会分手?女人说,琛当年背着我借了好多的钱买了一枚戒指──我表妹就在他买戒指的那家金店上班。刚和琛谈恋爱时我让表妹悄悄在远处看过琛一次,但琛不认识我表妹。表妹以为琛是给我买的,一问才知道不是给我的。琛死活不认账,说他要买也只会给我一个人买。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我觉得琛可能在和我谈的同时,还和别的女人有瓜葛,我一赌气就和他分手了……

枫听着听着,大声惊叫了一下!

5年前琛病重时,在重症监护室吃力地想说戒指的事,枫不让他说。

枫不想让好同学在临咽气时检讨自己的错误。

枫说:“什么都不要说!不要说!”

当时,琛的眼里流出了眼泪,枫的眼里也有了泪花。枫用力握住琛的手。渐渐地,枫感觉到,琛的手越来越凉、越来越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晶”看似宽容,实则不相信朋友;“枫”很善良,心存疑虑,却怯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琛”忍辱负重,却始终不愿意说出真相。
B.“枫”开始并不相信“琛”是偷走戒指的人,之后有所动摇,直到发现鸟窝里的戒指,才确认是朋友不是小偷。
C.小说中出现了三次“惊叫”,第一次“晶”发现戒指丢失,第二次是妻子重新发现戒指,第三次是“枫”听到全部真像,三次惊叫的情感各不相同。
D.小说标题为“鸟窝”,鸟窝虽是无生命体的物体,却在小说中扮演了角色;戒指的消失与戒指的出现都与它有关,从而使情节变得跌宕起伏。
【小题2】请分析小说结尾“渐渐地,枫感觉到,琛的手越来越凉、越来越凉……”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3】短的小说更需要作家重视叙述方式,很少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请指出这篇小说的叙事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医学上的失语症是指一个人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组织出现严重病变,他的语言认知能力、语言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遭到严重损害,他对语音、语法、语义等的理解和表达存在阻断性障碍。道德失语症不是指一个人对语音、语法、语义等的理解和表达存在阻断性障碍,而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时习惯性地不愿意或不敢借助道德语言能力表达其善恶判断、善恶评价和善恶选择。医学上的失语症患者确实没有语言能力,而道德失语症患者是拥有道德语言能力但习惯性地不愿意或不敢发挥这种能力的人。医学上的失语症是非选择性的,而道德失语症是选择性的。

道德失语症患者的“道德失语”具有习惯性特征。如果一个人仅仅是因为某个原因(如善恶判断失误)偶然性地道德失语,他还算不上道德失语症患者。道德失语症患者是那种对善恶不辨习以为常的人,他们习惯性地不以善为善,习惯性地不以恶为恶。因此,每当有具体的道德语境需要他们扬善抑恶的时候,他们总是习惯于不发声。在应该弘扬善的时候,他们哑口无言;在应该抑制恶的时候,他们也缄默不语。何以如此?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道德语言能力,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

道德勇气是人类过道德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道德勇气要求人类具有维护和践行道德的坚强意志力。如果一个人缺乏必要的道德勇气,纵然他知道辨别善恶的重要性,并且具有向善求善的道德情感,他也不可能勇敢地趋善避恶。缺乏道德勇气的人会在他们面对善恶选择问题的时候保持沉默。一旦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行为,他们就是患上了道德失语症。

道德勇气是人类修炼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人类是否具有“意德”的一个重要指标。“意德”是人类基于他们的坚强道德意志力而形成的一种德性。拥有意德的人善恶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捍卫善的尊严,敢于贬抑恶的存在价值,他们身上有一股浩然正气。纵然是在善恶进行激烈博弈或尖锐斗争的语境下,他们依然能够挺身而出,大义凛然地挺善抑恶。如果全社会的人普遍缺乏道德勇气,挺善抑恶就难以蔚然成风,善恶不分则必然成为一种常态,社会道德风尚也不可能令人满意。道德勇气不足是一些人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上不愿意或不敢发表意见的根源,也是他们患道德失语症的根源。

要治疗道德失语症,人类个体需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特别是应该致力于锻炼道德勇气,以使自身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时能够明辨善恶和扬善抑恶。要治疗道德失语症,人类集体需要不断加强集体道德建设,特别是应该在集体内大力弘扬以明辨善恶为荣的良好风尚,以使社会形成风清气正的道德氛围。一个社会应该致力于推动所有个体和集体自觉地、勇敢地趋善避恶。善恶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这是人类道德生活的真实图景。在这种道德生活图景中,人类必须善恶分明。否则,人类的道德生活世界就会变成一个善性难举、恶性膨胀的世界。治疗道德失语症患者是任何一个致力于推进道德建设的社会都不能不重视的一项重要任务。个人和集体勇于趋善避恶、扬善抑恶是一个社会道德昌明的重要标志。

【小题1】下列有关“道德失语症患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跟医学上的失语症患者相比,道德失语症患者在对语音、语法、语义等的理解和表达上并不存在阻断性障碍。
B.道德失语症患者缺少对善恶的判断、评价和选择的能力,更不愿或不敢借助道德语言表达对善恶的态度。
C.在面对善恶选择问题的时候因缺乏道德勇气而保持沉默是道德失语症患者的一种习惯性行为。
D.如果道德失语症患者群体得不到“治疗”,人们的道德生活世界会变成一个善性难举、恶性膨胀的世界。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一个人因为对善恶进行判断时出现失误而偶然性地没有维护道德,那么他不是道德失语症患者。
B.医学上的失语症是人脑的一种严重病变,是非选择性的;而道德失语症不是生理性疾病,是选择性的。
C.那种维护道德和践行道德的坚强意志力就是道德勇气,它是人类过道德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
D.人类只要拥有了基于坚强道德意志力而形成的“意德”,就能修炼道德修养,成为有道德的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论述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差别与南北文化对立融合的问题。
从周朝起,北方诸侯自称中国,而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则被视为“蛮夷”,并受到北方的排斥轻蔑,直到晋代仍被视为“化外之民”,南方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代表北方文化的黄帝部落,与代表南方文化的炎帝部落曾在中原大地摆开了宏大的战场,一决雌雄。这场战争打得异常激烈。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多次的反复,黄帝终于打败了炎帝,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并从那时起,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南方部落虽然失败了,但南方文化并没有绝迹和湮灭,而是作为一种与北方文化相对立的“异端”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并不时燃放出一段光彩。
后来则有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立和分庭抗礼。南朝文学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南朝民歌更是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的刚健质朴。再后来则是南北文学走上合流,这种合流促成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而元杂剧作为北方文学的代表,其韵律、曲调都不同于以南戏、明清传奇为代表的南方文学。
从美学上说,北方文化代表壮美,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慷慨激昂,正所谓“铁马秋风塞北”;而南方文化则是优美的化身,弥漫着阴柔之气,“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正所谓“杏花春雨江南”。
从地形地貌来说,南方多山多水,山川秀丽,北方则以平原、草原为主,一望无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从思想形态上说,儒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北方文化系统,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道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南方文化,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而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主导形态和文化发展趋势。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标志着北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主流性。
20世纪,政治和文化的领导权就转移到了南方,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获得了中国文化发展潮流的领导权。20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意味着南方文化在拉动着中国战车;而长征更是从南向北一路播撒革命的种子,是南方文化向北方播撒现代福音;20世纪后半叶则有文化界劲吹东南风,港台商业文化从南方一路厮杀过来,演化成大众文化对北方精英文化的挑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黄帝部落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和以炎帝部落为代表的南方文化在中原大地进行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战争,北方文化取得了权威地位。
B.“杏花春雨江南”充满阴柔之美,“铁马秋风塞北”充满阳刚之气,它们分别代表了我国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美学特征。
C.从思想形态上说,北方文化系统更多的是充满先秦理性精神的儒家思想,而南方文化则更多的是充满理想和浪漫气息的道家思想。
D.20世纪,北伐战争和长征引领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潮流,港台商业文化的进入使北方精英文化面临着大众文化的挑战。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国存在南北文化差别与对立融合的观点,以此作为全文论述的总纲。
B.从整体看,文章的论述以时间为经,以文学、美学、地形、思想意识等方面为纬,纵横交错。
C.作者以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元杂剧和南戏、明清传奇为例,论述南北文学的对立和分庭抗礼。
D.文中“暮春三月”等引用、“撒播革命的种子”“一路厮杀”等比喻拟人,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周朝起,南方文化之所以受到北方文化的排斥轻蔑,是因为南方诸国被北方视为“蛮夷”。
B.战争在文化的地位归属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来说,胜利的一方则文化居于主导地位。
C.一种文化的特质,跟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文化产生影响。
D.从美学看,“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分属南北文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汲取现代以来各种文学流派、思潮、方法与观念的滋养,较之20世纪文学,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从手法更新上都已取得长足进步乃至超越。那么,为什么文学热门作品反倒少了呢?这意味着一定有某种文化格局和结构发生变化。我们可以从文学的内部、外部以及文学与生活之间的交互作用探讨此种现象的原因。

②从文学内部发展而言,新时期文学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向内转”之后,逐渐形成一套“纯文学”话语,倡言文学的自律性和主体性。这本来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发展到极致,则出现三种较为突出的特征:专事注重技巧的形式主义,与公共性脱离的个人主义以及娱乐取向的消费主义,它们共同指向思想性和主体性价值的缺失。这无疑会导致对重大社会议题的忽视乃至无视,使一部分创作者日益走向半封闭的圈子,自然不可能产生广泛影响。

③具体到小说门类上,社会的急速变革极大冲击了虚构写作。人们的认知常常赶不上社会变革的速度,这种不同步让小说滞后于热点话题,其传播空间被迅速崛起的各类新兴媒体上时效性更强的“非虚构”所挤占。当然,小说不同于新闻写作,本可以借助总体性把握、深度思考和价值观念的创设赢得更为长效的结果,但遗憾的是,在快节奏变革和聚焦短期注意力的语境中,当下不少小说失去定力,没能发挥所长。

④小说创作、流通与接受的外部环境,无疑也在发生持续性裂变。以媒体而言,从口头文学形态的人际互动,到超越地域和时间限制的书面印刷文学,再到全媒体时代全球范围内“全民写作”式的即时交互,传统认知中的“小说”在这种语境中只是人类抒情、达意、叙述、反思的诸多方式之一,不再处于审美艺术形式的中心地带,更多新型表述方式已经出现。

⑤从文学与生活的互动而言,现实社会生活无疑决定文学的形态。其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无疑是人,随着生产、传播和阅读样式的改变,创作者和接受者在交互语境中发生移形换位或者说互为主体,作者的权威在消失;读者的参与和介入,让文化消费的自由度和多样性得到彰显;读屏时代的到来,让具有反刍意味的沉潜涵泳的阅读方式转向快捷、直观、感受体验主导的阅读方式。当然,作为精神性产品,文学具有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们的文化观念、美学趣味、伦理道德和价值立场。但它持续受到来自轻阅读、消费娱乐性文化产品多方挤压,除非真正意义上叙述新的经验,发明新的形式或者说树立新的价值观,否则不可能从中胜出。

⑥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小说会消失。小说拥有无法替代的优势,几乎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像文学一样更多是个人化的劳动,这使得它能够更大程度上避免来自外部的侵扰,而集中于情感、精神和思想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否成为短时间内的热点话题已经不重要,历史上那些产生强大精神力量与思想价值的作品,其发挥影响往往是静水流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文学中的小说创作已经汲取了现代以来各种文学流派、思潮、方法与观念的滋养,但是文学作品的减少,意味着有某种文化格局和结构发生变化。
B.社会的快速变革以及“非虚构”写作内容对小说传播空间的挤占,使得当下很多小说的特长难以发挥。
C.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塑造人们的文化观念、美学趣味等方面收到当下环境的影响与制约。
D.小说在情感、精神和思想表达上有优势,或与其总体性把握、深度思考、价值观念的创设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在肯定当代文学的进步的基础上提出话题,接着提出可以从内部、外部及文学与生活三个方面探寻热门文学作品减少的原因。
B.文章通过介绍20世纪80年代“纯文学”和新媒体时代小说的发展,论证了文学自身会影响文学发展的观点。
C.文章第四段对不同的媒体形式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了小说创作、流通与接受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D.文章最后表明观点,尽管有种种因素影响热门文学的产生,但好作品还是会静水深流地发挥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下不少小说没能发挥自身特长,小说没有赢得长效结果,促使“非虚构”写作不断壮大。
B.只有叙述新的经验,发明新的形式,树立新的价值观,才能够使小说抵御其他文化产品的挤压。
C.度屏时代,人们喜欢快捷、直观、感受体验主导的阅读方式,所以文学已经很难再影响人了。
D.文学是个人化劳动较强的艺术,只要能“静水深流”地起作用,成不成短时间内的热门已经不重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批评的平常心

李美皆

①当文学创作可以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技术分析,文学批评可以进行火候时长的测量控制的时候,其实文学创作和批评已经被消解了。所以,面对技术当道的评论话语,我不能不发问:当我们在谈论文学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②文学首先是感性的、通往心灵的东西,一部作品出现了,它或多或少打动了你内心的某个点,你对它有感觉,你对它有话说,才能形成批评。没有这一基本前提,批评家的技术再精湛,都是不适用因而无效的。文学批评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讲:首先具备读者的审美水准,再来着眼复杂深奥的批评。如果没有前者却强行切入后者,那就好比还不会走就想跑。真不能想当然地断定批评家都具备了一个合格读者的水准,有的或许懂文学,但转头去写评论又是另一回事,好像一个死魂灵附体,所操持的话语体系令其离文学骤然远去。这样的批评和批评家是没有灵魂且毫无魅力的,甚至蹩脚或自欺欺人,很难与作品和作家形成声气相通或彼此激发的良性互动。文学创作是灵动的,文学批评也不该是一张死硬的驴皮。评论家自身懂得人心和人性、具备文学的审美和评判能力,是真正好的批评产生的前提。

③我不认为文学批评对于文学创作有那么重要的作用。这两个行当,其实经常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批评远远当不了创作的家。有时甚至是鸡同鸭讲,那就不如不讲。有哪个作家是看着批评的风向标去写作的呢?那他可能不是一个好作家。中国文学的高峰,都不是由于批评的先遣而出现的。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甚至还不明确小说是个什么东西。由于审美趣味和能力的差异,批评家对于作家作品误判的可能性是有的,但当下批评主要的误判不是批判错了,而是表扬错了。有人担心批评家批判错了挫伤了作家积极性的严重后果,但我认为更需要担心的是表扬错了的严重后果。即便真是批判错了,也大可不必恐慌,想想看,既然再怎么拔高的赞美都不会使作家愤怒,就说明他们抗赞美的能力是很强的,心态是不错的,内心是坚强的,那么,略微有点假以辞色的批判,也不至于使他们瞬间脆弱下来以至于一蹶不振吧?拿出五分之一抗赞美的能力来抗批判,绰绰有余了。既然错误的赞美不会使作家愤怒,错误的批判理应不至于使他们不快。

④文学批评与创作一样,也在经历着大浪淘沙的考验,不必担心,是金子,终究会留下来的。关于如何批评以及如何引导批评,太多急于找出真理的探讨反而可能导致迷失“本心”,我的态度是:顺其自然,不必焦虑。

(选自2017年5月10号《文艺报》)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所说的“技术当道的评论话语”,包括“文学创作可以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技术分析,文学批评可以进行火候时长的测量控制”,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B.作者认为,文学是感性的、通往心灵的东西,所以,批评家没有被作品所打动并产生感觉这一基本前提,那么,其技术再精湛,都不能形成真正的批评。
C.作者以曹雪芹写《红楼梦》为例,表明对文学一无所知的人也能进行文学创作,而且文学创作不会因为文学批评而有任何改变。
D.在作者看来,文学批评即便真是批判错了,也不会使作家受到很大的影响;我们更需要担心的是表扬错了产生的严重后果。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好的文学批评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小题3】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