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形下,“海归潮”必将持续发展下去,从而形成人才归国与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首先,对个人而言,“海归潮”使得很多有抱负的年轻人一展其才,收获了价值实现的红利。对家庭而言,“海归潮”落实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收获了养老送终的红利。对国家而言,“海归潮”实现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兴国战略,收获了人才红利。

根据《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90%以上的留学人员为自费留学,学习人文社科的占到近一半。这些留学人员回到国内后,近半数投身金融业,41.6%选择在京就业,绝大部分分布在体制外。这些数据说明归国人员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是经济,而国内的市场经济也已经发育得足够成熟。未来5年,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拐点”,中国将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但是,一些地方针对“海归”创业就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存在碎片化现象。部分现行留学人员管理体制存在着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在用好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建设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一起用好本土人才和海归人才,收获广义人才红利。

(摘编自穆光宗《“海归大潮”所为何来》)

材料二

海归创业者选择创业行业的影响因素调查


海归创业者创业困难因素调查

(摘编自全球化智库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

材料三

在海归群体海外求学过程中,其个人思维模式与处事风格难免会受到当地文化环境与创业环境的影响,回国后,他们可能对国内的市场运作机制与国内消费者的需求趋势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海归人才在创业初期与合作伙伴在思维观念上产生分歧,或是在创业的大方向上产生偏差。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全球市场打破了行业界限,跨文化交流成为时代潮流。各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差异极易导致市场运行中的摩擦,进而阻碍双方的贸易合作。对于广大海归群体而言,良好的中外文化通识和跨文化交际综合能力将会成为他们创业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

新时代的海外归国创业人才越来越趋向年轻化,从个人角度来说,他们拥有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良好的技术背景与创新的思维视角,但在实际创业过程中,新一代的海归缺乏足够的市场实践经验,一些人未深入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等一系列问题便匆匆创业。此外,一些地区的融资体制尚不完善,直接融资渠道较少,青年海归创办的中小型企业又普遍缺少充分的固定资产抵押,很难获得外源融资支持,资金的缺乏使得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困难重重。要想有效降低此类问题带来的创业风险,实现创业效益的最大化,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有效结合是关键。

(摘编自程刚等《海归创业如何找准支点》)

材料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浪潮中,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持续提高与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回国创业的新生代海归数量不断增长,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调查发现由于宏观营商环境不优与微观“水土不服”等原因,新生代海归创业酝酿期理念浮空与人脉断层并存,创业初期项目定位难与融资难共生,创业中期技术转化难与政策资源获取难重全,创业后期规模扩展、技术革新与市场开拓三难并存。为促进新生代海归顺利创业,我国应在政策完善、平台搭建和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一系列供给侧改革。

(摘编自钟云华等《新生代海归创业难的供给侧归因与改革对策探讨》)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性海归创业者对于企业运行成本高的反应较男性海归创业者更为明显,对国内市场的了解程度也不如男性海归创业者。
B.女性海归创业者相对男性来说,更加关注留学专业与创业行业相关性、创业热门行业和家庭背景,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女性海归创业者更加注重创业时的现实条件。
C.海归创业者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最主要是运行成本高,其次是对国内市场不了解,这既与我国营商环境有关,也与海归创业者回国创业所遭遇的文化差异有关。
D.海归创业者在选择创业行业时,除自己的家庭背景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外,他们还会优先考虑创业行业与自己留学专业密切相关性、主要合伙人的创业理念和行业是否热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留学人才回国对个人、家庭和国家都好处颇多,随着我国高等教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与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归国潮”必将持续。
B.海归创业者良好的中外文化通识和跨文化交际综合能力有利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贸易合作,但面对国内市场却会成为海归创业的阻碍。
C.青年海归创业者创业的优势明显,但市场实践经验的缺乏使得他们难以获得外源融资,这导致了青年海归创业者的创业之路困难重重。
D.海归创业者的创业之路面临着自身条件与外界环境的双重挑战,先解决创业环境的问题再不断调整和发展自身,创业才可能取得成功。
【小题3】结合以上材料请你就解决海归创业难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9 08:44: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喊杀与不杀    林 维

①最近,文强、王益等案件又将有关经济犯罪的死刑问题乃至整个死刑适用问题,重新引入公众视野。法学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死刑对于经济犯罪的遏制成效甚微,因而建议在非暴力犯中取消死刑。与此相反的是,公众要求对腐败分子更多适用死刑的呼声却犹如排山倒海一般越来越强烈。在这样一种极端对立的、民愤激涌的气氛下,讨论对包括贪污贿赂犯罪在内笼统所谓的经济犯罪废除死刑,实在是一件风险颇大的行为。

②学者主张减少经济犯罪的死刑,并逐渐全面废止死刑,这已经近乎成为国际通则。然而这样的主张要成为现实,关键之一在于能够获得所在国民众的认同。但是,中国民众对于腐败的厌恶、痛恨愈来愈烈,腐败的金额却又越来越巨,死刑的运用已然成为无计可施之下的不得已。这就形成了民众舆论和精英话语之间的巨大反差。

③对人民的呼声置之不理是一种极为偏颇的精英主义立场。学者们可以轻描淡写、不屑一顾地说,普通民众对于死刑的热情是非理性的、盲目的,然后一耸肩膀,继续在书斋中闭门鼓吹死刑废除。问题在于,刑法集中反映着当下社会的价值观,法律也必须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如果刑罚制度不符合国民的规范意识,不能得到公众对规范的认同,它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机能。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民众的想法是幼稚的,国民的朴素正义感和对死刑的认同感在正义的塑造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④然而,对那些非暴力犯判决死刑,表面上似乎实现了刑罚的威慑力和特殊预防目的,但本质上,它仅仅是形式主义地呼应了民众对于社会公正的渴望,民众的每一次欢呼实际上都是一种对社会公正的虚幻满足。大家应该认识到,现实的社会公正问题没有随着任何一起非暴力犯的死刑而得到改善,层出不穷、愈演愈烈的腐败无数次验证了这一点,死刑并没有震慑腐败。

⑤国家有义务告诉民众另外一种遏制腐败的路径,而不是依赖于死刑来掩盖目前在反腐败工作上的深层次问题。对死刑的过度崇拜甚至迷信,必然导致对其他正常管控手段的轻蔑或者忽视。对某一个腐败官员的死刑,当然意味着反腐败事业的重大胜利,但是在某一层面上,反复的死刑适用同样意味着腐败预防工作存在着的体制性缺陷。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法学界对文强、王益被判处死刑乃至整个死刑适用问题持有异议,因此将这些案件重新引入公众视野。
B.作者认为,同公众讨论经济犯罪问题,是一件风险颇大的行为,极容易激起民愤,与民众形成极端对立。
C.学者认为,因为普通民众对于死刑的热情往往是非理性的、盲目的,所以刑法没必要反映他们的价值观。
D.作者认为,我们有必要采取更为有效的管理体制,预防腐败,从而真正满足人民对公正的期盼,而不是一味依赖死刑。
【小题2】对于经济犯罪的判决,民众舆论和精英话语之间存在巨大反差。从①②小节看,这种反差是怎么形成的?
  ▲  
【小题3】从④⑤小节看,作者为什么反对对非暴力犯的惩处过分依赖死刑?
  ▲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由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所决定的。一个民族优秀的作家大都是心怀人民的作家。19世纪初,普希金在《论文学中的人民性》中就提出了人民与文学的联系。正因心中装有人民,他最终才能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代表。同时,文学创作具有人民属性,还是由我们的社会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其它任何制度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是否以人民为中心,是否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某一个或几个少数阶层作为文学创作与工作的目的,这是社会主义文学与其它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学艺术成果的享有者,更是判别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评判者。马克思曾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如何面对和迎接人民的判断,中国文学在百年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也用实践经历提炼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文学什么时候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文学之树就会枝繁叶茂;反之文学之树就会枯萎凋零。这一点,一再为历史所证明。

对于作家而言,真正实践人民文学的路径就是要自觉了解人民的理想愿望,走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听取人民的想法,学***职务,定居皇甫村,在一个破庙改成的住所里住了14年,从而创造出了《创业史》。他的全部心思都在如何使农民过上好的生活上,这也是他小说的。

人民是具体而不是抽象的,坚持文学的人民性,作家们还要认真研究不同群众的思想文化需求,以及需求的共性与个性,从而面对一个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政治环境均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时代,认清与辨识人民群众对精神产品的需求的多元化、多样化趋势,精心取舍,多用心在内容、形式、风格方面的学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凡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作品,都是由具备相当高的艺术传达力的作家所传递和表达的。这种艺术传达力的获得,没有捷径可走,必得通过增强艺术本领才能达到。真正优秀的文学,必得有能力提升有需要的读者的精神世界,有能力激发这些读者向上向善的情怀。

(摘编自铁凝《与人民同心与人民同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罗斯文学的代表作家普希金心怀人民,他的文学创作体现了人民的属性。
B.在百年发展中,我国文学有过与人民共命运的经历,也有过背离人民的时候。
C.我们能通过赵树理的作品直观把握我国20世纪中叶晋东南农村发展的特点。
D.作家要满足人民的理想愿望,就要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用创作服务人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二段的相关论述增强了后文分析“作家如何与人民同心同行”的说服力。
B.马克思的言论有力支撑了“人民是判别文学作品优秀与否的评判者”这一观点。
C.文章举作家柳青为例,说明了作家在服务人民之路上,有时需要付出艰辛努力。
D.文章从“深入人民”“提高艺术本领”两方面详细论述了践行人民文学的路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与社会制度关系密切,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学的特点。
B.人民是文学作品的享有者、评判者,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的地位至高无上。
C.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变化会给作家的创作提出新挑战,增加他们文学创作的难度。
D.优秀的文学作品具备了高超的艺术传达力,就能够满足不同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说到光伏发电,人们往往会想到的是那些巨大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年轻的朋友们也许会联想到美国电影《变形金刚》中那些具有“超能力”的“汽车人”所配备的能量块。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伏效应就是太阳光射在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使其能量达到最佳转换的效果。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业内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效应的重要条件就是离不开太阳能资源,而太阳能资源则具有永不枯竭的优势。
光伏发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由于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光伏发电在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发展较快。自1969年法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太阳能发电站以来,太阳能发电的比例在欧美国家逐渐提高,太阳能光伏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发展。
在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和独立式发电应用系统已经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很多大中型城市、甚至一些偏远地区,太阳能路灯的使用已经很普及,还有住宅区的照明、机场照明、医院照明、公交站牌指示灯等,都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只用太阳能电池组件将光能直接转换成了电能,多余的电量被储存在蓄电池里,待需要时再释放出来。
在特殊天气和自然灾害来临时,光伏发电的独特优势更是显现无遗。由于各个组成部分相对密闭,且在生产时大都进行了抗强风、暴雨、地震、雪压等极端恶劣天气的试验,在面对灾害时,光伏独立发电产品往往能够平安度过。当传统电力系统无法供电时,这些太阳能发电设备却可以迅速恢复供电,成为救命的能源。
实践证明,太阳能光伏发电有适宜分散供电的优势,非常适合在偏远山区或牧区应用。它既可以为农牧民提供家庭用电,又可以驱动水泵灌溉农田。这些地方光照强、遮挡少、太阳能资源丰富,独立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中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太阳能资源大国,具备了广泛应用光伏发电技术的地理条件。我国的光照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1平方公里可安装100兆瓦光伏阵列,每年可发电1.5亿度。我国有荒漠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如果开发利用1% 的荒漠,就可以发出相当于2003年全国一年的用电量。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能源。
值得欣慰的是,为鼓励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家近年出台了一些关于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其中《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已公布实施,2013年更是加快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和相关基础能力建设的步伐,体现了国家政策对正在起步阶段的光伏发电技术的扶持和鼓励。
(取材于2013年《科技生活》陈雷博的文章)
链接材料:
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部件是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其特点是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不污染环境、能独立发电又能并网运行,受到各国企业组织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下列为本文所拟的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
A.后来居上的光伏发电
B.光伏发电纵横谈
C.光伏发电与太阳能
D.光伏发电在中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杨锦

①日暖云轻的清晨,捋一捋惺忪的睡眼,携一阵恣怠,于巷间徘徊,惬几丝凉意,忆几个暖季。那时,他静憩树旁闲观戏蚁,她端坐窗前捧书低吟。那时,可静赏月景,彼此欢声笑语,但如今却适逢几份雾气已渐看不太清。

②在雾色中踱步而行,似有种雾里看花的意境,巷口的青石板已渐烙印上岁月的痕迹,苔色一层深似一层,似乎在用老者深邃的眼神会意着我:“你还记得什么?”或许它应被我们遗弃,或许应被人们想起。踏着这份沉重的绿意,我仿佛回至从前。

③巷道间,三两好友肩并肩有说有笑,有时彼此抒发愤懑的情绪,有时则互相逗笑,于谈笑间我们俯身静待栀子花的开放,抬头赞咏梅花傲霜斗雪的挺立,直视眼前淡竹昂扬的姿态。我们越走越远,或被栀子花迷住,或被梅花折服,被淡竹所倾倒,已渐渐在雾色中探寻不到彼此的踪迹。

④独倚窗前,一页页翻动着仅余的残页,嗅着,看着,听着岁月的琐屑,几阵雨纷至沓来,或有“风雨故人来”的感受,我想忆起什么,但终被烦躁的心绪打消。

⑤隽几份诗情,只身单骑,或近观戏花,或俯身低吟,间或舞动马鞍飞驰旷野,倦了便用水轻拭去倦意,继而于溪边款款而行。霎时,遥闻几阵羊群觅食的天籁之音,简单而又悠长,清脆而又深远,抬头可窥见毫无他色的天宇,蓝的那么虚幻,洁得那么彻底,竟让我饕鬄般的一览无遗。

⑥路边走走停停,原野上四处探寻,一路有无数的风景,我本应庆幸,我本应欣喜,只是我的心绪已渐觉沉重,不是风景不好,而是很多东西已经逝去。

(节选《散文网精选》)

【小题1】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她”“他”代指与作者感情要好的同桌,表达作者对同桌的思念之情。
B.作者于第④中产生的烦躁心情是因为那阵雨纷至沓来而导致的。
C.通读全文可知作者主要以“愁”、“叹”为情感线索进行行文、抒情。
D.本文是抒情性散文,通过环境描写的变幻来体现作者复杂的心情,最后以“很多东西已经逝去”落笔表达对物是人非的遗憾与感慨之情。
【小题2】作者为什么以一个“寻”字为题?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最后一段中“很多东西已经逝去”,请简要分析作者认为逝去的应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碧云寺的秋色

钟敬文

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了几百岁的参天老树。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变换颜色。石塔前的几株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沿着石桥和假山生长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

近日,情景突然改变了。黄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来得那么神速,我模糊的季节感被惊醒过来了。

爬山虎,不论这里那里的,都急速地换上了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的那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常的时候,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的叶子,有一些也渐渐变成黄色,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那株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非常鲜明地显示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橘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也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前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婆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许多叶子也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寺内外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之类,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许多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这种景象自然地叫我们想起那春夏之间群花盛开的花园来。可是,彩色的秋林,到底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我们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可以说是叫人感到愉快的一个时节。古人所谓“春秋佳日”,绝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都是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象征着繁荣。但是,从审美的眼光上说,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了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猪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六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它应该怎样唤起人们那种欢快的感情啊!

自然,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是唉声叹气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美丽;“扁舟一样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都不像“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样饱含着哀伤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有详有略,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的叶子,而对其他树木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对“保守"的老柏和松树表达了不满与批评。
C.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有一定关联。
D.本文表现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出作者对审美体验与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
【小题2】文章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
【小题3】文章尾段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