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说到光伏发电,人们往往会想到的是那些巨大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年轻的朋友们也许会联想到美国电影《变形金刚》中那些具有“超能力”的“汽车人”所配备的能量块。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伏效应就是太阳光射在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使其能量达到最佳转换的效果。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业内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效应的重要条件就是离不开太阳能资源,而太阳能资源则具有永不枯竭的优势。
光伏发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由于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光伏发电在发达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发展较快。自1969年法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太阳能发电站以来,太阳能发电的比例在欧美国家逐渐提高,太阳能光伏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发展。
在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并网发电和独立式发电应用系统已经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很多大中型城市、甚至一些偏远地区,太阳能路灯的使用已经很普及,还有住宅区的照明、机场照明、医院照明、公交站牌指示灯等,都可以不依赖城市电网供电,只用太阳能电池组件将光能直接转换成了电能,多余的电量被储存在蓄电池里,待需要时再释放出来。
在特殊天气和自然灾害来临时,光伏发电的独特优势更是显现无遗。由于各个组成部分相对密闭,且在生产时大都进行了抗强风、暴雨、地震、雪压等极端恶劣天气的试验,在面对灾害时,光伏独立发电产品往往能够平安度过。当传统电力系统无法供电时,这些太阳能发电设备却可以迅速恢复供电,成为救命的能源。
实践证明,太阳能光伏发电有适宜分散供电的优势,非常适合在偏远山区或牧区应用。它既可以为农牧民提供家庭用电,又可以驱动水泵灌溉农田。这些地方光照强、遮挡少、太阳能资源丰富,独立式光伏发电系统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中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太阳能资源大国,具备了广泛应用光伏发电技术的地理条件。我国的光照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1平方公里可安装100兆瓦光伏阵列,每年可发电1.5亿度。我国有荒漠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如果开发利用1% 的荒漠,就可以发出相当于2003年全国一年的用电量。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能源。
值得欣慰的是,为鼓励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家近年出台了一些关于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其中《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已公布实施,2013年更是加快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和相关基础能力建设的步伐,体现了国家政策对正在起步阶段的光伏发电技术的扶持和鼓励。
(取材于2013年《科技生活》陈雷博的文章)
链接材料:
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部件是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其特点是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不污染环境、能独立发电又能并网运行,受到各国企业组织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下列为本文所拟的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
A.后来居上的光伏发电
B.光伏发电纵横谈
C.光伏发电与太阳能
D.光伏发电在中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3 06:18: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择死与择生
张曼菱
(1)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2)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3)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4)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5)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6)屈原之死,死的原因是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7)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8)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临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
(9)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小题1】联系上下文,解说第(1)段“中国式的生命”这一短语所包含的意义。
【小题2】第(4)段画线句“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中的“这个偏差”是指什么?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和见解?
【小题3】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②(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小题4】根据文意,有条理地陈述“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的崇高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成人”教育理念源于孔子。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 亦可以为成人矣。”这是说,“成人”应该具备智慧、德性、意志、才艺等多方面素质。孔子认为其中德性最为重要,所以他又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种“成人”教育理念,深刻影响着后世教育家、思想家。宋代以后各地兴起的书院,正是许多大儒努力实践“成人”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
书院“成人”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去功利化。宋代大儒朱熹曾经严厉批评当时的官学已成为学生追求功名利禄之所,仅仅培养学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这种教学只会“促其嗜利苟得、冒昧无耻之心,殊非国家之所以立学教人之本意也”。曾经主持复兴岳麓书院的张栻也明确反对功利化教育,他和朱熹一样主张通过创办书院恢复孔子的“成人”教育理念。古代教育家批评的功利化教育,同样存在于当代教育中。例如,片面鼓励学生以考上重点大学为唯一目标,大学只是偏重于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使得学校教育不能突出以人为核心,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古代书院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南宋时期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综合了早期儒家“成人之教”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从自我修身、待人接物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南宋理学代表人物陆九渊明确反对片面的知识教育,强调读书多少并不是衡量一个人品质高下的唯一标准;读书不多的普通人,只要心地纯正,也可以成为君子。他创建象山精舍讲学,就是为了实践其教育理念。当代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人格教育的问题,出现了片面知识化、商业化的倾向。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当今中国教育可以吸收古代书院重视人格教育的优良传统,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古代书院还将“成人之教”引向家国情怀培养。书院教育的“成人”并不是“独善其身”的自我人格完善,而是要求将自我人格的完善与家国天下的事业结合起来。史书记载:“长沙之陷,岳麓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宋末岳麓书院学生参加抗元斗争,大都壮烈牺牲,这正是“见危授命”的“成人”作为。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教育面向21世纪国际研讨会,将“学会关心”作为本世纪教育的基本方向,与会专家学者希望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条件,等等。这正与我国人文教育传统相呼应。
可见,我国古代书院文化是21世纪人类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应充分分挖掘书院文化的精华,将其转化为当代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发展中国特色大学文化。
(节选自朱汉民《书院“成人”教育理念的当代启示》,2017年09月08日《人民日报 》)。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成人”教育理念虽源于孔子,但直到宋代书院兴起后才被许多大儒发扬光大。
B.教育必须去功利化,不能成为追求名利的工具。在这一点上,古今都是相通的。
C.古代书院重视人格教育,反对片面知识教育,认为君子不必读书,关键是心正。
D.相对于自我人格完善而言,古代书院的“成人之教”更加重视家国情怀的培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揭示“成人”教育理念的起源,简要阐释其内涵,指出其深刻影响。
B.第二至四段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具体论述古代书院“成人”教育的特点。
C.在论述书院“成人”教育特点时,文章以其对于当代教育的启示为立足点。
D.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式结构,从古到今,层层深人地展开论述,逻辑严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孔子看来,要想“成人”,就应当全面发展,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其中,德性是最重要的素质。
B.宋代大儒朱熹反对功利化教育,严厉批评官学之弊,主张创办书院,以此恢复“成人”教育理念。
C.忽视人格教育,片面追求知识化、商业化,这是世界性的教育问题。当今中国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D.只要充分挖掘书院文化的精华,继承其中的“成人”教育理念,就能建设和发展好中国特色大学文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花草院落

郑飞雪

①一年前去过那家小院,小院里花草的气息从不同的季节飘散出来。

②去往乡村的路途其实有些远,也坎坷,先穿越邻县的高速路,再盘旋到寿宁县高海拔的山路,一路翠竹林立,云雾缥缈,很快就忘却了身后的红尘。

③车子到达乡村后,双脚像兔子着落到青草地,我感觉又回到了出发地——家乡。朴实的村民从村街店铺里探出头,用与我家乡话相仿的方言向朋友问候着,有一两句拗耳,只稍慢下语速重复着,也能捕捉出话里的大致意思。错把他乡当故乡,便是此情此景的感觉了。

④空气中飘送着稻草香,小院位于青青的田野边,田边一条潺潺流水,像是专为客人引路的,沿着水流方向从东向西走小段路,到达宅院门口。那宅院,像临水的花,映照在润边。寂寞,却有寂寞的言语。探头,可见院子里摇摆着各色花草,像微信里的春景图一样春光灿烂,像主人一样熟悉亲切。当然,它们霸着这方水土,霸着这座院落,自然是院落里磊落的主人了。一群风尘仆仆的远客闻着香气,蜂蝶一样来寻访芳踪。

⑤很普通的一些花草蔬莱装扮着空旷的院地,院子显出特别的乡村格调,好像在这里遇见儿时的伙伴,笑容从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显现,露出往昔熟悉的容颜,猛地一看,就叫出它们的名字:葵花、丝瓜、辣椒、月季、茄子……这些花草蔬菜,挨挨挤挤站满院子,像左邻右舍聚拢过来瞄一眼稀客。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人,静静挨着墙角羞怯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儿,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人尘封的梦。一片菜花,一片开在院墙内的菜花,如紫云英一样勾起春天的梦幻,这是多么富足的分享。黄瓜很愉悦,纤巧的藤蔓沿着院墙攀升,像一首爱情歌谣,把明亮的心情传达远方。重重碧叶垂挂的瓜,是嫩黄色的。这纯净的颜色,一下子唤醒岁月深处单纯的记忆。它从母胚生长出来,就是以天然的肤色遗传命名。黄瓜,一个名副其实的乳名。而今市场菜摊上的黄瓜长满癞刺,襄着丝瓜一样的绿衣裳,像赶潮的青年装扮星范儿,让人据量时无从下手,也无法分辨内在的本质,锋芒毕露,完全改变了最初的基因。

⑥玫瑰躲在玉米棒下浅笑,鱼腥草簇拥着石榴花向墙角绵延,吊兰从假山的缝隙里冒出来,争着抢着在池水边摇头晃脑,蓬勃的生机在缠绕的枝叶间展现。让人感叹时光匆忙,也欣赏存在的诗意和温暖。与世无争的闲适,正是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⑦朋友建房时突发奇想,在院里开辟了一块地,不灌溉水泥,花卉、蔬菜、野草可以在泥土里生长,错落有致、和谐生趣,让生活视野呈现出别样的风情。我喜欢这草木群居的院子,像主人相邀南来北往的客人,演奏着浪漫的交响曲,提琴、簧管、长笛……或舒缓,或激扬,或沉郁,或热情,或优雅,或荒凉,花草们用执着的深情,绽放成土地上坚定的生命。

⑧朋友说,这些花籽菜籽草籽,都是母亲随手撒下的。母亲年迈了,怕她走不上山坡,怕她在风雨里走不进田园,保留了这院内的土地,让她随性操持。一位母亲对生活的性情操持,就像蜜蜂在花丛中辛劳,像莱们草们执意要从土地里冒出来,没有人会阻止这天生的执念。子女对母亲的了解如花草与泥土相通,泥土培育花草,草木感知土地深处的脉搏。母亲的脚步移动着,在东边撒下一粒籽,萌发一个芽;在西边栽种一株苗,结出一个瓜。枝叶蓬勃成一片欢愉的生命,年迈的母亲就喜欢这样的生命,相互依靠,相互缠绕,寂寞中滋生出许多热闹。一片瓜菜的季节延伸着一位母亲的时光,母亲的富足就是看着土地上的热闹。手抚过的花朵、瓜果、枝叶,盛开土地的温情,像母亲琐碎的叮咛,牵挂着远程的脚步。

⑨宽广的土地多像慈母,容纳了性格迥异的孩子。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②段具体交代前往乡村的路途遥远、坎坷,为下文具体描写院落的情况进行铺垫,同时暗示作者对小院的向往之情。
B.本文写“我”到达乡村后,朴实的村民用方言和他交流,让“我”“错把他乡当故乡”,表现了村民的朴实,让“我”感到亲切。
C.本文描写院落里的花卉、蔬菜、野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长,让人感受到了存在的实意和温暖,以及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D.本文虽然不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但也注重对人物的刻画,文章采用了多种手法将“母亲”这一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小题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⑤段文字。
【小题3】本文主要描写花草院落的迷人景象,最后两段却交代“母亲”劳作的情况,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什么叫做想象呢?它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原来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如此,回想起来的意象仍然是如此。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从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艺术不同哲学,它最忌讳抽象,抽象的概念在艺术家的脑里都要先翻译成具体的意象,然后才表现于作品,具体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的情感。比如说“贫富不均”一句话入耳时只是一笔冷冰冰的总账,杜工部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才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图画。思想家往往不是艺术家,就因为不能把抽象的概念翻译为具体的意象。

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我们所有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都是嵌在整个经验里面的,都是和许多其他意象固结在一起的。比如我昨天在树林里看见一只鸦,同时还看见许多其他事物,如树林、天空、行人等等。如果这些记忆都全盘复现于意识,我就无法单提鸦的意象来应用。好比你只要用一根丝,它裹在一团丝里,要单抽出它而其他的丝也连带地抽出来一样。“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这种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许多人不能创造艺术就因为没有这副本领。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雕刻家在一块顽石中雕出一座爱神来,画家在一片荒林中描出一幅风景画来,都是在混乱的情境中把用得着的成分单提出来,把用不着的成分丢开,来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诗有时也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风吹草低见牛羊”诸名句都是从混乱的自然中画出美的意象来,全无机杼的痕迹。

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怀古”、“忆旧”的作品大半起于接近联想,例如看到赤壁就想起曹操和苏东坡,看到遗衣挂壁就想到已故的妻子。类似联想在艺术上尤其重要,《诗经》中“比”、“兴”两体都是根据类似联想。比如《关关雎鸠》章就是拿雎鸠的挚爱比夫妇的情谊。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可以变成人,人也可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作“拟人”。一切移情作用都起类似联想,都是“拟人”的实例。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一类的诗句都是以物拟人。人变成物通常叫怍“托物”。“托物”者大半不愿直言心事,故婉转以隐语出之。最普通的托物是“寓言”,寓言大半拿动植物的故事来隐射人类的是非善恶。托物是中国文人最欢喜的玩艺儿。庄周、屈原首开端倪。“拟人”和“托物”都属于象征。所谓“象征”,就是以甲为乙的符号。甲可以做乙的符号,大半起于类似联想。象征最大的用处就是把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

(选编自朱光潜《谈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想象大多是再现的想象,再现的想象分为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和回想起来的意象两类。
B.艺术是创造的,单是再现的想象不能创造艺术,必须运用创造的想象才能创造艺术。
C.选择作为分想作用的基础,在创造艺术当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时选择本身就是创造。
D.寓言作为“托物”最普通的形式,都是用讲述动植物的故事来隐射人类的是非善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拿“贫富不均”这句话和杜甫的诗句对比,旨在说明思想家和艺术家的不同。
B.选文通过分析联想、知觉和想象、艺术三者的关系,推理论证艺术离不开联想。
C.选文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和文学性。
D.选文略论再现的想象,详论创造的想象及其两种心理作用,详略得当,结构合理。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卫风·氓》一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两句是根据类似联想创作的。
B.李商隐《无题》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
C.杜牧《过华清宫》诗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属于接近联想。
D.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源自联想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通过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的一系列相关处理技术。人脸识别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安全,认证等身份鉴别场景,其中,人脸识别技术在安防领域地应用日渐凸显。

人脸识别作为现阶段在安防工作中应用效果最好的生物特征技术,其与安防的结合已被上升为国家战略。未来的人脸识别技术,将基于准确率的不断提升,提升各个应用领域的运作效率,带来安全性,效率、易用性等各方面的升级,改变我们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赵艳艳《人脸识别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应用凸显》)

材料二:

近日,国际权威调研机构发布了《全球人脸识别设备市场研究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研究了全球人脸识别技术的市场状况,报告指出,中国是人脸识别最大的市场,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目前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一。

报告称,2017年,全球人脸识别设备市场价值为10.7亿美元,到2025年底将达到71.7亿美元,在2018年至2025年期间将以26.8%的速度增长。而我国是人脸识别技术最大的市场,2017年占全球比例29.29%,预计2023年将达到44.59%,在2018~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9.53%,这主要得益于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计划》等政策的出台。

报告称,全球排名前三的制造商,在2017年的收入市场份额占全球所有制造商收入的20.37%。其中;云从科技(即重庆中科云从科技有限公司)在2017年的市场份额是12.88%,是人脸识别技术及设备研究制造的领头羊。

(摘编自《全球人脸识别设备市场研究报告2018》)

材料三:

如今,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重庆江北机场、上海虹桥机场等全国80%的枢纽机场过安检时,“刷脸”技术可以让乘客快速通关。重庆的多家银行也能实现“刷脸”取款。这项技术于云从科技。

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的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成立于2015年3月,是一家由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孵化的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企业。作为人脸识别初创公司之一,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是一家从“出生”就贴上“国家队”标签的公司,也是唯一一家受邀制定人脸识别国家标准,公安部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

看嘴型就知道你在说什么。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的海云数据是人工智能与可视分析领域的领军企业。在唇语识别技术上,海云数据对英文的识别准确率在80%左右,中文准确率为71%。如应用到场景教育,身份识别,公共安全,军工军事等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5月,由海云数据承建的“白云机场可视分析智能指挥决策系统”在广州白云机场投入使用,该系统将机场内飞行区、航站区、综合区的各项业务数据进行整合,结合大数据可视分析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飞机流,旅客流、行李流、货物流、交通流的全区域覆盖、全流程管控,每分钟可处理6万条信息。

(摘编自黄军《人脸识别技术七夺世界冠军》)

材料四:

对于中外人脸识别效果的巨大差异,航天科工智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系统总体部专家何东昌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解释,首先是国外的国情问题。“有些国家认为,人脸识别存在隐私问题,甚至对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都有一定限制。”例如在英国,面部识别和追踪技术就曾引发巨大争议,英国各界甚至发起一项“请警方停止用摄像头进行面部识别”的抗议活动。类似情况在美国也有发生,如亚马逊公司利用云计算平台,人工智能技术帮助警方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对此提出了抗议。

(摘编自《科技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人脸识别技术最大的市场,2017年我国人脸识别技术占全球比例29.29%,其中我国排名前三的制造商在2017年的收入市场份额占全球20.37%。
B.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在2017年的收入市场份额占全球的12.88%,该公司是目前人脸识别及设备研究制造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公司。
C.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是一家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企业,也是唯一一家受邀制定国家标准,公安部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
D.由海云数据承建的“白云机场可视分析智能指挥决策系统”已投入使用,该系统将各项业务数据与大数据可视分析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结合。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安防工作中,人脸识别是效果最好的生物特征技术,未来的人脸识别技术,将随着准确率的不断提升,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B.人脸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机场安检,在我国80%的枢纽机场过安检时,乘客通过“刷脸”就可以快速通关。
C.海云数据的唇语识别技术对英文的识别准确率在80%左右,中文准确率为71%。在场景教育,身份识别、公共安全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D.在英国,面部识别和追踪技术曾引发巨大争议;在美国,美国公民自由联盟也曾对亚马逊公司帮助警方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提出了抗议。
【小题3】你认为我国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具有哪些有利因素?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