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碧云寺的秋色

钟敬文

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了几百岁的参天老树。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变换颜色。石塔前的几株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沿着石桥和假山生长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

近日,情景突然改变了。黄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来得那么神速,我模糊的季节感被惊醒过来了。

爬山虎,不论这里那里的,都急速地换上了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的那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常的时候,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的叶子,有一些也渐渐变成黄色,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那株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非常鲜明地显示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橘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也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前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婆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许多叶子也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寺内外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之类,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许多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这种景象自然地叫我们想起那春夏之间群花盛开的花园来。可是,彩色的秋林,到底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我们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可以说是叫人感到愉快的一个时节。古人所谓“春秋佳日”,绝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都是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象征着繁荣。但是,从审美的眼光上说,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了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猪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六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它应该怎样唤起人们那种欢快的感情啊!

自然,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是唉声叹气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美丽;“扁舟一样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都不像“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样饱含着哀伤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有详有略,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的叶子,而对其他树木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对“保守"的老柏和松树表达了不满与批评。
C.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有一定关联。
D.本文表现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出作者对审美体验与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
【小题2】文章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
【小题3】文章尾段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3 11:47: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一个人的名字

李永生

①宁海被县委任命为澜儿河乡的党委书记。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刻,宁海的心便忽地一颤,眼里便也浸了一汪亮晶。宁海想:能到那里工作,一定是父亲召唤呢。

②30年前,宁海的父亲,就在澜儿河乡任乡党委书记。那时候,宁海刚6岁。

③澜儿河乡因境内的澜儿河而得名。30年前的澜儿河,阔10丈,水深处10余米,它跌跌撞撞从太行山而来,一路却又渐渐地收敛了火气,把水势降缓,待到澜儿河乡地界,便扭捏成了个小媳妇,那清澈的河水安然流淌,河两岸百姓的日月便因了它而润泽了,不仅四季享受到鱼虾的荤腥,靠它灌溉,又丰腴了良田千顷。只是每到雨季,上游山洪暴发,河水便会陡涨,澜儿河也就波澜壮阔、烟波浩渺了,那“小媳妇”便也开始撒泼,翻江倒海的洪水牛一样吼叫着,刹那间会淹没耕地、屋舍、牲畜……

④宁海的父亲工作很出色,极受乡民爱戴。那时候,每到雨季来临,防汛便成为乡里的工作重点。宁海的父亲就是在一次山洪暴发的深夜,为抢救被洪水围困的乡亲而殉职的。听母亲和父亲的朋友们说,那晚,大雨滂沱,上游太行山发生泥石流,澜儿河河水陡涨,河两岸村庄被洪水围困,洪水吞噬了耕地,冲塌了民房,父亲他们冲进洪水解救被困群众,就在父亲背着一位孤寡老人快要游到河岸的时候……一个浪头打来……那年父亲仅仅37岁。

⑤后来,乡亲们在澜儿河岸给父亲立了“宁志航书记殉难处”的石碑,碑上还记载了父亲的事迹,父亲也就成了这个地方百姓挂在嘴边的一个响当当的人物。逢祭日和清明,许多人便来碑前祭拜。

⑥几十年过去了,此时的澜儿河已经不再是河,由于持续干旱,澜儿河成了彻头彻尾的干河滩。即便下些雨,也如小儿撒尿,填不饱大地渴极了的肚皮。河道干得冒烟,金黄的沙粒似大火燃烧的灰烬。这里的人们似乎已经忘记这里曾经是条河,孩子们竟能把他们的长辈问得张大了嘴巴:“咱这地儿,没河,又为嘛叫澜儿河?”如今在乡亲们看来,这里和普通的土地已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就开始在这里建房子、修牛场鸡舍……

⑦只有父亲的石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似乎在提醒人们这里曾经是条河。

⑧面对满目疮痍的澜儿河故道,宁海却有一种担忧:九旱必有一涝,万一哪天河水来了,怎么办?宁海把这个忧虑跟人一说,他们就会说:“书记啊,现在全球都闹水荒,水只能越来越少啊,再想见着澜儿河,只有做梦了。”人们就又联想起什么似的说上一句:“宁志航书记可是英雄呢!”当然,他们说这句话的时候,一般并不知道老书记就是新书记的父亲。宁海不想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下,所以宁海从没跟人提起过他是那石碑主人的儿子。

⑨然而,今令大家难以想象的事情发生了,就在这年7月的一天夜里,一场30年不遇的洪灾忽然降临了。事先,天气预报就发布预警信息。县政府连夜召集各个乡镇的书记开会,要求紧急疏散危险地段群众。宁海回来后马上连夜开会部署。但好些人没怎么当回事,甭管多大的雨,到了咱这一亩三分地,不也就成了蛤蟆撒尿吗?谁知,大雨果真说来就来了,上游洪水一泻千里。宁海马上又再次通知村干部们紧急疏散河道附近群众。村干部马上开始行动,大喇叭一广播,那紧张的气氛随即便弥漫开来。宁海带乡干部分头去各村指挥。这时雨越下越大,宁海的手机也不停地接到上级的汛情通报:洪峰已过燕儿滩……到了老鸹湾……宁海他们开始逐户敲门通知群众马上转移。一些人群众开始撤离。但有些群众竟仍是一脸麻木,他们“嗯嗯”地应付着说“我走我走”。待干部们走后却又打个哈欠睡起了回笼觉。宁海手机又响了,“什么什么?已过猫儿岭……”再有半个小时 就会到这里。宁海他们又开始敲打未撤离住户的房门,但最后仍有个别户就是不相信宁海们的话。这时,那牛一样吼叫的声音已隐隐传来,雨也越下越大,宁海他们急得浑身冒火。忽然一个闪电,宁海看见了风雨中父亲的石碑。他灵机一动,马上赶到村委会办公室,从一名正在广播的村干部手中接过麦克风,喊道:“乡亲们,我是乡党委书记宁海,再不转移就来不急了,我,宁海——”宁海书记提了一口丹田气——“我是你们的老书记——宁志航的儿子,宁志航书记要大家赶快转移!”这时大概风刮断了电线,停电了。 宁海抓起一个手提喇叭,跑出门:“我是乡党委书记宁海,我的爸爸是宁志航,宁志航让大家快跑、快跑——”

⑩奇迹发生了,那些本不打算离开的乡亲们,马上出了家门。

(11)那次洪灾,河道附近的房舍尽被洪水吞噬,但百姓无一伤亡。

(12)洪水过后,乡亲们静静地来到了那块碑前,一拨又一拨。

(13)碑前,一地鲜花灿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写了宁海被任命为澜儿河乡党委书记后的心理变化,这既是情节的需要,又是感情的铺垫,避免了叙事的单调,形成悬念,引人入胜。
B.小说以“一个人的名字”为题,赞扬了宁志航为了人民英勇牺牲的高尚精神,表现了一心为民定能取信于民、受人爱戴的深刻主题。
C.小说明线写宁海危急关头,机智抗灾,暗线写宁志航洪灾面前,一心为民,英勇献身。明线和暗线彼此关联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D.小说的第⑨段多处运用了省略号,通过省略相关语句,强调了洪峰位置,强化了洪水的迅猛和时间的紧迫,营造出洪峰到来前的紧张氛围。
【小题2】这篇小说的最后两段简短却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小题3】文章多处写到“澜儿河”,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第十六章)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小题1】下列与“中华文明中统治者的包容性”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
A.《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都是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C.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比较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D.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小题2】下列对“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文化遗存除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B.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C.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多种文明因素按照“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相互作用”的模式进行整合的过程。
D.契丹族建立的山西应县木塔,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新罗的崔致远曾在唐朝任职,这些证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B.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C.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
D.作者认为,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唯有包容文明才能不断壮大。由此可见,华夏文明发展史上所有鼎盛阶段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业、教育业等广义知识付费的概念,本文中的“知识付费”主要指将知识信息加工为产品、服务并将其通过互联网售卖的行为(即狭义的知识付费)。

互联网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采集、发布、传播,消费者面对的信息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但是,面对海量信息,人类的思维模式还远未达到能够自如接收的程度,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紧张心理,被称为“知识焦虑症”。同时,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都会加强这种焦虑感,而这种焦虑感往往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学习意愿。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量碎片化的时间需要被有效利用以获取知识信息。目前,知识付费领域主要分为内容平台与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前者提供专业生产或用户生产的内容供消费者购买。用户生产内容的平台,普通用户也能够以自身掌握的知识实现变现。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则是为内容平台或有变现需求的自媒体人提供技术支持。

相比传统的出版业与教育业,移动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知识付费领域因其参与方减少,制作周期大幅缩短,因此内容生产者的获利周期也随之缩短。此外,知识付费能够为内容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率,助其扩大收入规模。

(摘编自《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

材料二:

据有关数据,某知名知识付费产品在2016年10月单月收入超过1800万元,达到峰值。有观点认为,知识付费实则是在满足人“好像是在获取知识”的虚荣。有用户认为,买了一门课之后,才发现这门课的内容没什么深度。报道显示,上述知名知识付费产品除在2017年3月和下半年开学季成绩有回升外,其他时段的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入都在下滑。

(摘编自胡宁、张均斌《知识付费,2018年将是怎样的姿势》)

材料三:

2016年以来,知识付费呈火爆趋势。2017年8月,知识付费用户超过5000万,但据了解,当下,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持续学习和付费的用户少之又少。在知识需求方面,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持续为知识付费的习惯有待形成;在知识供给方面,提供的内容或方法不对路,学一次就不想再学了。

在互联网刚刚普及之时,多数内容是免费的,付费内容似乎天方夜谭。而现在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其实,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的业态。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中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给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如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姜奇平《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付费内容平台不仅可以让提供专业知识的特殊用户获得收益,也可以让普通用户通过自身掌握的知识获得收益。
B.2016年,某知名知识付费产品在知识付费方面的收益有突出表现,但2017年,单月参与人数和单月收人总体上呈现下滑趋势。
C.消费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能持续下去的人不多,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消费者自身建设不足,如终生学习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
D.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的表现,知识服务收费是高级业态的表现,在我国,前者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知识产品业态发展不够充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狭义知识付费项目的完成,既需要知识内容的制造者,也需要知识付费的消费用户,还需要第三方支持类服务商提供服务。
B.与传统意义上出版业、教育业的知识付费的概念不同,狭义的知识付费,主要指通过线上或线下售卖加工过的知识信息产品、服务。
C.中国网民在课外、工作外的学习,对音频类、视频类知识付费产品的兴趣呈增长趋势,而对文字类知识付费产品和线下论坛讲座的兴趣不高。
D.知识付费的发展方向是向知识服务业发展,帮助用户解决问题,通过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等,使客户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
【小题3】知识付费火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少功:好小说要“始于情感,终于人物”
——《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韩少功
舒晋瑜
韩少功被公认为思想型作家,因为他总能敏感地抓住社会动荡、变革的深层动因,并以文字的形式,极端艺术化的手法诉诸作品。与20世纪80年代贴着“先锋”标签的作家不同,韩少功算不得先锋派作家,却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保持着先锋的姿态。
中华读书报:《孤独中有无尽繁华》和《夜深人静》,收入了一些旧作,但是阅读时,不论翻到哪一页都能迅速吸引我看下去。我觉得这才是好小说。您对小说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小说是好小说?
韩少功:文无定法,很难有个好小说的行业标准。不过有些基础标准绕不过,比如标准之一,我归结为八个字:始于情感,终于人物。什么叫“始于情感”?就是对笔下的东西有感觉,有情感,有某种冲动,不是搬个理念或者技巧来哗众。什么叫“终于人物”?就是要落实于人物,把人物写得鲜活、结实、丰富,不能成为一些华丽的影子和流行的标签。没有这一条,玩结构、堆情节、秀文体,就都成了空中楼阁,画鬼容易画人难。
中华读书报:您是最重视文体探索的中国作家之一。是什么原因使您具有这样的探索精神?
韩少功:西方文学是他山之石,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几乎都在学外语,都在做翻译,因此30年代至80年代的翻译质量总体上最高,使中国文学创作受益匪浅。但后来的情况有些变化。一是出版社热衷于抢档期,拼市场,粗制滥造者多。二是外语教学的应试化和功利化。我就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才子,词汇量不算小,语法点都精确,肯定能考出高分,但一旦离开课本,对很多寻常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常常是一脸茫然。有一次我说到自己的知青经历,说“农村就是我的大学”,一个学西班牙语的博士竟然拒绝翻译,似乎觉得这句话不通。这样的人来做文学翻译,岂不可怕?我这里的意思是说,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眼下很多外语人才的文化修养不够。当年梁实秋建议每一个中国作家都来翻译一本外国文学,支了一招,但眼下实行起来太难。
中华读书报:在您的创作过程中,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思考。无论是《马桥词典》《山南水北》或是《日夜书》这种思考,在不同的年代是否也有一些变化?
韩少功:当然会有变化。这种变化,既是社会变化在产生逼压,也是自己知识和感受的变化在促成变焦。两种变化交错,差不多就是古人所说“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爸爸爸》加上语言哲学,才会有《马桥词典》。《马桥词典》加上中国的城镇化,才会有《山南水北》。正常的作家都在不断地做这种加法。写作就是吸收各种变化的过程,以便把感受积累做成一些“有意味的形式”,做出各种文字的形式感。
中华读书报:您曾两次与茅奖评选擦肩而过,对中国的文学评奖怎么看?会不会觉得遗憾?
韩少功:我没把获奖的作品读全,但相信大多数是实至名归,受奖无愧的。即便有的写得不够好,但得到一些鼓励也不是坏事。在这个圈子里混,得有平常心。同行们都不容易,这是第一条。不用太多时间,哪怕只有一、二十年,人们记忆中就没有奖不奖了,只会看作品好不好,这是第二条。我也得过奖。得奖时多想想第二条,没获奖时多想想第一条,这就比较好办。
中华读书报:如果请韩老师自我评价在文坛中的地位,您会将哪个点确定为自己的坐标?在中国文坛中,您认为自己的作品有何独特的价值?
韩少功:文学生态需要多样性,大家各干各的事,不必要互相看齐。中国是一个世俗化传统很强的社会,文学从来不缺烟火气,拿电视遥控器摁上一圈,你会发现一个个频道都充满着高分贝的饮食男女和你争我斗,纸媒和网络上也差不多。这大概算不上什么错。但能不能更多关注精神的“上半部”,面对人和人性的一些难点,可能是我更有兴趣的工作。上要着天,要有哲学和美学的远望;下要着地,有老百姓真情实感的和泥带水——我最喜欢读的作品就是这种。至于写作,自己常有力不从心之感,谈不上什么“坐标”。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少功在创作上反感那些饮食男女和你争我斗的内容,他敏感地抓住社会动荡、变革的深层动因,并诉诸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B.韩少功认为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学习西方文学,不只是要有西方的知识,更要理解西方的文化,提高文化修养。
C.韩少功的作品在不同时代是有变化的,是一个循环过程,如他的《马桥词典》是在《爸爸爸》上产生的,《山南水北》又是在《马桥词典》上产生的。
D.韩少功虽然并没有贴着“先锋”标签,但他不断地努力,在进行文体、内容等方面的探索,很长时间都保持着先锋姿态。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是一篇人物访谈,访谈问题的设置符合被采访的人作为知名作家的身份,针对性强,围绕作品创作等展开设问,设问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技巧性较强。
B.韩少功被公认为思想型作家,长于思考,善于探索,他认为西方文学给他很多启发,是因为上个世纪中国第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大都在学外语做翻译。
C.韩少功从未停止对人类文明、对人性的思考,他认为本身感受和认知的变化,和古人所说的“文料”和“文意”之间的互动关系相似。
D.韩少功对获奖抱有一颗平常心,对两次与茅奖评选擦肩而过,并不在意,认为写的不够好却获奖对自己来说是一种鼓励,时间长了,人们只会关心作品本身。
E. 韩少功非常低调,说写作常有力不从心之感,但也有自己的兴趣,如关注精神的“上半部”,关注哲学和美学的远望和老百姓平常的真情实感。
【小题3】韩少功认为,小说应该是“始于情感,终于人物”,结合文本及现实谈一下你对这一看法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