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由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所决定的。一个民族优秀的作家大都是心怀人民的作家。19世纪初,普希金在《论文学中的人民性》中就提出了人民与文学的联系。正因心中装有人民,他最终才能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代表。同时,文学创作具有人民属性,还是由我们的社会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其它任何制度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是否以人民为中心,是否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某一个或几个少数阶层作为文学创作与工作的目的,这是社会主义文学与其它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学艺术成果的享有者,更是判别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评判者。马克思曾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如何面对和迎接人民的判断,中国文学在百年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也用实践经历提炼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文学什么时候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文学之树就会枝繁叶茂;反之文学之树就会枯萎凋零。这一点,一再为历史所证明。
对于作家而言,真正实践人民文学的路径就是要自觉了解人民的理想愿望,走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听取人民的想法,学***职务,定居皇甫村,在一个破庙改成的住所里住了14年,从而创造出了《创业史》。他的全部心思都在如何使农民过上好的生活上,这也是他小说的。
人民是具体而不是抽象的,坚持文学的人民性,作家们还要认真研究不同群众的思想文化需求,以及需求的共性与个性,从而面对一个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政治环境均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时代,认清与辨识人民群众对精神产品的需求的多元化、多样化趋势,精心取舍,多用心在内容、形式、风格方面的学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凡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作品,都是由具备相当高的艺术传达力的作家所传递和表达的。这种艺术传达力的获得,没有捷径可走,必得通过增强艺术本领才能达到。真正优秀的文学,必得有能力提升有需要的读者的精神世界,有能力激发这些读者向上向善的情怀。
(摘编自铁凝《与人民同心与人民同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俄罗斯文学的代表作家普希金心怀人民,他的文学创作体现了人民的属性。 |
B.在百年发展中,我国文学有过与人民共命运的经历,也有过背离人民的时候。 |
C.我们能通过赵树理的作品直观把握我国20世纪中叶晋东南农村发展的特点。 |
D.作家要满足人民的理想愿望,就要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用创作服务人民。 |
A.文章一二段的相关论述增强了后文分析“作家如何与人民同心同行”的说服力。 |
B.马克思的言论有力支撑了“人民是判别文学作品优秀与否的评判者”这一观点。 |
C.文章举作家柳青为例,说明了作家在服务人民之路上,有时需要付出艰辛努力。 |
D.文章从“深入人民”“提高艺术本领”两方面详细论述了践行人民文学的路径。 |
A.文学与社会制度关系密切,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学的特点。 |
B.人民是文学作品的享有者、评判者,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的地位至高无上。 |
C.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变化会给作家的创作提出新挑战,增加他们文学创作的难度。 |
D.优秀的文学作品具备了高超的艺术传达力,就能够满足不同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