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近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共同起草制定《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其中提到,到2030年,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同时,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

“本次出台的征求意见稿与此前的规定相比,更加具体,更具可操作性,厘清了相关部门、学校、卫生机构的职责,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孩子眼睛和体质的导向非常正确。”赣东北某县教育局副局长刘华告诉记者,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设立达标数据,还须考虑这个目标可行性,如果超出可实现的范围,很容易导致数据造假。

“这种刚性的要求会起到一定作用,将体现国家层面对青少年近视率着手进行防控的决心,”眼科专家周行涛对此表示认同。但是,面对所设立的目标,他依然保留个人意见,“近视成因在学术层面还有可供探讨的空间,以此为基础设立的防控方案和目标,应该更加符合科学精神。”

(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8月23日)

材料二:

医学研究发现:学生在近距离读写时,人眼同时会出现调节紧张、集合现象(双眼内转看清字体)和瞳孔缩小现象,这三种现象同称为近反射,而且是同步产生。如近距离读写时,睫状肌收缩使晶状体变厚,同时左右眼球向中间集合转动注视到书本,长此以往,这种高强度的调节状态将造成人眼功能异常和新陈代谢紊乱,将迫使眼轴拉长,角膜曲率增加,睫状肌望远时出现痉挛,使影像落在视网膜前面,就形成了近视。

也就是说:调节紧张、集合转动使眼轴变长和角膜曲率增加这是造成近视的主要原因。多数学生往往是屈率性近视和轴性近视混合的近视,所以多数近视患者摘掉眼镜时,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眼球是向外鼓的。解除调节紧张和集合现象是防治近视的关键。

(摘自《中华康网》2015年9月3日)

材料三: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岳丽菁表示,青少年如今在做的治疗,比如贴耳朵、针灸、OK镜、滴眼药水等方法,只能减缓近视加深,舒缓眼睛疲劳而已,并不能起到治愈的作用。也有些家长觉得:现在近视手术这么成熟,等孩子成年后做个近视手术就“治好”了,其实是个大误区!做了近视手术之后视力恢复正常了,但并不意味着你就不是近视眼了,也不能就此对眼睛“不管不顾”,如果继续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一样有可能重新近视。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斜弱视专科主任医师康瑛建议:一、给孩子建立屈光档案。因为小孩和成年人不同,正常视力达不到1.0,因为在发育阶段会有生理性远视,如果能对孩子眼睛做屈光筛查,可根据屈光发展状态及早预防。二、减少近距离用眼。建议眼与书本(电子产品)能保持33厘米左右的距离,减少呆在室内的时间,使得眼睛能够远近交替使用,以预防或延缓近视的发生。三、严格控制用眼时间,教会孩子合理用眼,避免过多地使用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因其容易造成屈光不正等问题。一般用眼30-40分钟后要有10分钟的休息,可通过远眺或闭眼等动作来放松眼睛,多看绿色植物或做眼保健操。四、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据最新研究发现,孩子每天户外活动3小时以上,近视概率大大降低。

(摘自《羊城晚报》2018年9月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连续3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
B.《方案》虽然厘清了相关部门的职责,但是设立达标数据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一旦超出可实现范围,就容易导致数据造假。
C.多数近视患者摘掉眼镜时,他们的眼球是向外鼓的,因为其大多是屈率性近视和轴性近视混合的近视。
D.岳丽菁认为,像贴耳朵、针灸、OK镜、滴眼药水等治疗方法,只能减缓近视加深,舒缓眼睛疲劳,并不能真正“治好”近视眼。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眼科专家周行涛认为,只要考虑近视成因的学术因素,并以此来设立青少年近视防控方案和目标,就会更符合科学精神。
B.学生在近距离读写时,人眼同时会出现调节紧张、集合现象和瞳孔缩小现象,这三种是同步产生的,但是只有前二者会造成近视。
C.目前近视手术已经比较成熟,等孩子成年后做个近视手术就能治愈近视,但是依然要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以免复发。
D.康瑛认为,小孩的正常视力一般在1.0以下,给孩子做屈光筛查及早预防,同时教会孩子合理用眼,能够降低青少年近视率。
【小题3】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防控青少年近视的方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30 11:43: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②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

③《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著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④如果说,《诗经》中的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的屈原,则以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立起。

⑤“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⑥《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⑦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⑧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选文有删节)

【小题1】从全文看,第①自然段中“精神的屈原”“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说“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 对这句话的解说理解准确的两项是( )( )
A.屈原以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伟大的个性一定会从这血泊中挺起。
B.屈原很执着的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种种委屈,从他的诗中可以读出一个不愿屈服的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
C.《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
D.屈原《离骚》等篇章中显露出的尖锐个性,是政治理想破灭之后对社会邪恶势力激烈的抗争与反击。
E.屈原的诗歌中所显示出来的个性是他把忠君爱国与坚持个性剥离、心灵摆脱这一矛盾纠缠之后的个人愤怒的喷发。
【小题3】把《离骚》和《诗经》进行比较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将这二者进行了比较。
【小题4】自选角度,对第自然段中的划线句进行赏析。
【小题5】文中提到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你能举出一个《诗经》中运用比兴手法的例子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产影视剧最受关注的现象莫过于“妖魔”横行。电视剧《花千骨》以平均收视2.213%的骄人成绩,打破了由《古剑奇谭》所引领的仙侠剧的收视纪录。而电影《捉妖记》也刷新了内地电影市场票房纪录。无论是《花千骨》、《古剑奇谭》,还是更早的《仙剑奇侠传》,这些明显带有仙侠、妖魔、玄幻、神怪、异志标识的影视剧作品以其奇幻的故事、游戏元素的应用在网生代群体中具有惊人的号召力。
魔幻题材影视作品的故事原型脱胎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传说、游戏和网络小说,在上映之前即拥有大量受众。中国自古就有神话志怪的文学传统,观众接受起来难度不大。尤其被一系列婆媳剧、家庭剧、抗日神剧轰炸后,观众急需新鲜的题材和类型。随着观众的低龄化,影视剧制造者也越来越根据年轻观众的口味进行生产创作。虽然表面充满了妖魔鬼怪,但这类作品走的还是《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的路子——借妖魔鬼怪写人性。魔幻类影视作品在故事背景的设定上看似逃避现实的沉重,在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世外仙侠、妖魔的世界展开故事,但在主题的处理上,无论是自我救赎的成长类主题设置,还是跨越族群的仙与人、鬼与人、妖与人的儿女情长的情感表达,抑或是舍小我,拯救众生的宏大概念的设定都以其充满想象力的情节设置和情感处理来揭露人性。魔、妖夸张化和脸谱化的形象处理,直指人内心不断膨胀扩张的欲念,而由妖、魔恢复成人需要的是爱的指引和人性的回归。无论是妖魔被刻意放大的“恶”的形象,还是神、仙所代表的至高的道德境界,人性的描绘在这些似人非人的形象中都被刻意放大了。在这里,虽是神是仙是妖是魔,但神、仙、妖、魔亦有人性人情,亦有七情六欲,人性的力量足以超越一切,也足以毁灭一切,善恶存在一念间,全在于心。
与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作品直面社会现实问题所带来的心里沉重和社会反思不同,魔幻题材影视剧的故事结局总是善恶有报,正义战胜邪恶,真实的情感、信仰的力量最终拯救一切,观众在观看结束后得以完成其惩恶扬善的情绪释放。因此,好的魔幻类影视作品的内核,应该是“魔幻+现实”,以魔幻之皮相彰显现实之精神,其异域氛围的营造、奇幻冒险情节的设定、武侠动作的设计、各种神秘元素的应用都应着眼于激发观众的想象力。
然而,在现实实践中,创作者让本该成为观众理想自我实现的试验场变成了逃避现实、发泄情感欲望的自留地。这也是魔幻类作品饱受诟病的地方。因此,一些魔幻题材的影视剧因其粗制滥造的视效制作、漂浮空泛的故事结构、脱离现实的情节设计、流于表面的角色表演以及对于原作的肆意篡改被冠以“神剧”“烂片”之名,叫座不叫好。
诚然,这样一些魔幻、仙侠类影视作品以其天生的受众优势以及特有的类型优势,无论是在前期宣传上还是在对受众号召力上都占得先机,可以取得不俗的收视率及票房成绩
当这种“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榨干了观众对这一类型、题材的影视作品的兴趣之后,其又该何去何从?无论是魔幻题材的影视作品,还是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都应当具备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管收视率有多高,影视剧创作者都应当具有对于现实主义的清醒认识,而不是迷失在赶时髦的大潮中。须知,能够把器和道结合好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千骨》《捉妖记》《仙剑奇侠传》等影视剧作品在网生代群体中具有惊人的号召力,它们带有仙侠、妖魔、玄幻、神怪、异志等鲜明特点。
B.魔幻题材影视作品在上映之前即拥有大量受众,它们的故事原型脱胎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传说、游戏和网络小说。
C.魔幻题材的影视作品虽然以揭露人性为主题,但是在故事背景设置上,它们都以在世外仙侠、妖魔的世界展开故事来逃避现实的沉重。
D.《封神演义》《聊斋志异》都是表面写妖魔鬼怪,实际是写人性;同样,魔幻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借鉴了这一创作手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观众接受神话志怪的难度小,对抗日神剧等的观赏疲劳以及影视剧制作者能够根据年轻观众的口味进行生产创作等是魔幻题材的影视作品风行的重要原因。
B.一些魔幻题材影视作品被冠以“神剧”“烂片”之名,是因为观众把理想自我实现的试验场变成了逃避现实、发泄情感欲望的自留地。
C.一部优秀的魔幻题材影视作品应该以魔幻之皮相彰显现实之精神,能够激发观众的想象力,还应具备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
D.一般来说,直面社会现实问题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剧作品会给观众带来心理沉重感,可以引起观众对社会的反思。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影视作品《西游记》《封神演义》有众多的神、仙、妖、魔,它们也有人性人情,也有七情六欲,但对人性的描绘在作品中被刻意放大了。
B.观众看完魔幻影视剧后能够释放惩恶扬善的情绪,与这类影视剧善恶有报,正义战胜邪恶,真实的情感、信仰的力量最终拯救一切的美好结局密不可分。
C.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只有把器和道结合好的,不关注收视率及票房成绩的影视剧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D.一些魔幻、仙侠类影视作品虽然有天生的受众优势和特有的类型优势,但如果其创作者“竭泽而渔”,这类作品也会逐步失去市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黄老学回顾与展望
熊铁基
黄老学是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学问之一。“黄老”相连的起源应在秦汉时期,战国时期盛行的黄帝,尚未见与老子相连,汉代的记载中才有“黄老”连称的出现,如《史记》《汉书》中之“黄老之术“”黄老之言“”黄老道德之术”等等,或简称“黄老”。事实上,战国时期黄老已成为一门学问,具体表现就是出现了一批相关的学术著作。那就是一些以黄帝或黄帝君臣命名的著作,如《汉书·艺文志》所记述的那样:《黄帝君臣》下注云:“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
黄老学早已存在,它在历史上的发展也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黄老学的研究,是20世纪以来的事。1944年郭沫若发表的《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应该是最早最明确(至少是影响较大的)提出“黄老学派’:的研究论文。
1961年蒙文通先生根据原来的《黄老考》发表的《略论黄老学》可称作是黄老学研究的延续。蒙先生在文中有南北学派之分,应为其首创。唐兰等学者认为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等几篇即是《汉书·艺文志》中的《黄帝四经》。后来,比较一致的称为“黄老帛书”。于是引起了黄老学研究的一个热潮。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陆续有相关论文发表,例如钟肇鹏的《论黄老之学》,对黄老之学的产生、发展、演变情况作了较为系统的考查。论文中有两部分讨论“黄老帛书”,显然是因马王堆出土帛书而引发的研究。同时,相应的学术会议和研究著作也在酝酿之中。1982年在山东淄博开了一次“稷下学讨论会”,这在黄老学研究思潮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如郭沫若所说:“黄老之术,值得我们注意的,事实上是培植于齐,发育于齐,而昌盛于齐的。”
研究深入展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末,出版了不少研究专著。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是比较突出的,其酝酿时间也在80年代初。2015年曹峰发表《近年出土黄老思想文献研究》并且表示:“最终目标是要写一本《黄老道家思想史》。”这是一个很好也是很有必要的愿望。但是也有很多基本问题需要进一步确定。
首先,黄老学究竟如何界定?它包括哪些内容?最近淄博的学术会上,吴光先生明确提出:“稷下道家非黄老学派”,否认郭沫若“稷下黄老学派”之说。人们所说的《管子》《心术》等四篇,“也不能定其为黄老”。可见,进一步研究、界定黄老学仍是一个问题。讨论黄老学有哪些著作也是一个问题。
其次,黄老学汉代以后发展如何,郭沫若说“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这话有点武断,但又值得深思。
我们可否理解,他这里的“道家”应该说是黄老道家,因为他全文是批判黄老学派的。事实上,黄老思想的影响是存在的,汉以后,主要从政治和养生两个方面发生影响。
政治影响。朱元璋读《老子》的“民不畏死”而思罢极刑,顺治帝认为《老子》乃治心治国之道,这些与黄老学的发展和影响有一定关系。这些是黄老学政治思想的正面、理想的一面。
养生,也是黄老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黄老学著作《老子·河上公章句》中的“养生论”与此精神一致,“圣人治国与治身同也”。黄老学早期的养生论就有此突出的特点。
(摘编自2016年12月05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战国时期盛行的黄帝,尚未见与老子相连,汉代的记载中才有“黄老”连称的出现,所以“黄老”相连的起源应在秦汉时期。
B.20世纪以来,我们才开始对黄老学进行研究,尽管黄老学早已存在,而且它在历史上的发展也是客观存在的。
C.郭沫若发表的《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是当时最早最明确提出“黄老学派”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在当时也是影响较大的。
D.蒙文通先生在《黄老考》基础上发表的《略论黄老学》可以看作是黄老学研究的延续,他在文中有南北学派之分,应为其首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钟肇鹏的论文《论黄老之学》,有两个部分都在讨论“黄老帛书”,这显然是与马王堆出土帛书有关而引发的黄老学研究。
B.1982年在山东淄博召开的“稷下学讨论会”,在黄老学研究思潮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郭沫若先生认为黄老之术是在齐地得以培植、发育直至昌盛的。
C.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末,黄老学的研究得以深入展开,研究专著纷呈。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是众多研究号著中最突出的。
D.黄老学研究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确定。例如黄老学究竟如何界定,它包括哪些内容,黄老学汉代以后发展如何,讨论黄老学有哪些著作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一些以黄帝或黄帝君臣命名的著作的出现,可以证明在当时黄老已成为一门学问。
B.尽管也有学者们撰文批判黄老学派,两千多年来黄老思想的影Ⅱ向是存在的,从汉以后,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养生两方面。
C.朱元璋读《老子》而思罢极刑,顺治帝认为《老子》乃治心治国之道,这些是黄老学政治思想的正面、理想的一面。
D.郭沫若的论断“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中所提到的“道家”应该是黄老道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蜀道”艰险成过往 山河今朝更风流
——从秦蜀古道到西成高铁的时代跨越
①巍巍秦岭,如巨龙般橫亘于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之间。千百年来,先民们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坚韧,在万岭千峰之间开凿出了条条道路,后经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连通秦蜀的七大古道。
②秦蜀古道随着时代变迁湮没于岁月烟尘之中,但是秦蜀两地的交通方式却在不断发展;从民国时期修筑的川陕公路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条国道再到现在的高速公路,从宝成铁路再到现代化的西成高铁,秦岭由天堑逐步变成通途,秦蜀两地的时空距离被不断缩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嗟叹也将被“秦蜀两地一日还”的新时代华章所代替。
③2011年,陕西省文物局组织开展了秦蜀古道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赵静和她的同事们经过艰苦的野外考察,基本摸清了陕西秦蜀古道的底子:过去所称的“蜀道”,更全面的叫法应是秦蜀古道。它是古代修筑的关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的7条主道路(分别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故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的统称。
④考古人员发现,秦蜀古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遗迹由栈道遗迹、栈桥遗迹、碥道遗迹构成,这三者构成的道路本体反映了秦蜀古道在修筑过程中“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的特点而秦蜀古道的修建和使用始于殷商,沿用至民国,前后有3000多年历史,堪称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
⑤在古栈道线路选择上,先人的智慧与后世的科学不谋而合。“事实上,近现代穿越秦巴山区的几条公路和铁路基本上沿着秦蜀古道的选线在走。例如宝成铁路在秦岭山区基本沿着秦蜀古道中故道的线路修筑,而上世纪30年代修筑的川陕公路宝鸡至汉中段也基本沿着秦蜀古道修筑。”赵静说。
⑥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时期的人们试图打通秦岭屏障的努力,在陕川之间造就了古今道路并行的“奇观”。在距离汉中市区15公里的褒谷口,危崖陡立,怪石高耸,316国道在这里的山间蜿蜒穿行,山脚下则是民国时期修筑的川陕公路和古褒斜道遗迹;在四川境内,108国道与金牛道时分时合,若即若离,部分路段2008年之前曾檫着剑门雄关而过,让过往旅客在车上就能一睹其风采。
⑦新中国成立后,陕川之间先后建成了多条国道,但穿越秦岭的旅途仍难言轻松。一些老司机如此形容途经秦岭的行车之苦:“山高、坡陡、弯急、路窄,经常堵车,遇到冬天下雪,堵车时间就更长了,司机和乘客都苦不堪言。”2011年,陕西至四川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西安和成都的行车时间缩短为9个小时左右。曾经“难于上青天”的入蜀之道,从此不再是人们出行的畏途。
⑧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陕川之间的众多城市正告别过去的封闭状态。“一座山,两座山,刚刚才过剑门关”,路险难行曾是四川省广元市发展的极大障碍。作为四川的北大门,如今广元境内有多条国道、高速公路和铁路通过,不久前刚刚通车的兰渝铁路更使广元成为沟通大西南与大西北的铁路枢纽。广元农产品交易中心是四川北部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如今里可以买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蔬菜,而这都得益于铁路和公路物流的快捷输送。
⑨交通方式的变迁,印证着千百年来秦岭由天堑变通途的宏伟历史画卷。而即将建成的成都高铁,将使西安至成都之间的旅行时间缩短至3个半小时左右,中国人破解“蜀道难”的历史将再一次被改写。
(四川日报2017.12.1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秦蜀古道遗迹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栈道遗迹、栈桥遗迹、碥道遗迹,这说明秦蜀古道在修筑时,确实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B.108国道沿金牛道修筑,始终与金牛道相伴而行,部分路段2008年之前曾擦着剑门雄关而过,让旅客在车上就能一睹其风采。
C.秦岭道路从“山高、坡陡、弯急、路窄”的国道到高速公路的贯通,逐渐缩短了旅行时间,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D.本文多用引用手法,使文章更有内涵,更有说服力。例如,引用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赵静的话就增强了说服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新闻的副标题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从秦蜀古道到西成高铁的时代跨越”就是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B.本文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它采用叙述的形式概述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意思。
C.新闻报道的语言多客观平实,而本文不仅引用古诗文、谚语,许多词语还很华美,说明新闻报道也可以有文学色彩。
D.秦蜀古道的变迁史,既是一部交通发展史,也是一部时代进步史。文章按照时间线索构文,行文流畅,思路清晰。
【小题3】请分别为③④段、⑤⑥段、⑦⑧⑨段拟一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均不超过15个字,要能概括其内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4—17题。

红 土

周攀堂

女人提着大嘴茶壶上山的时候,夕阳正准备收拾行李下山,黄昏的余威烘烤着男人汗流如雨的后背,女人上前疼惜地用袖子去揩男人背上的汗水,男人惊觉回头,见是女人,憨憨地笑了一下。

“李长河,咋还这么发狠呢,刨了这么多年,也没见你在土里刨出金子来。”女人给男人倒了一碗茶,递到男人手上,刻意地说出这么一句话来。

李长河感到很羞愧,这句话是他在恋爱时对女人讲过的,那时,他领她来看自家的自留地,望着这片宽广的红土,手一挥,很有信心地对她说:“你别看现在光秃秃的,我会在土里刨出金子来的。”

女人大约是相信了男人的承诺,或者看中了他别的什么,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成了红土地上的一个新娘。

这是一片孤绝的红土,耀眼的红色让人忧伤,种啥灭啥,只有顽强的巴茅草可以在这里扎根,东一丛西一丛的。靠山村的村民祖祖辈辈在这块红土地上耕作,播下希望的同时也播下了失望。

李长河以为他能改变这一切,读完农大后竟然放弃了一切功名回了家,书呆子气地说了句他要改变家乡的红土。爹娘气得当场吐血,等到红土地里能长出稀稀拉拉的玉米杆子,村民早扔下锄头进城务工去了,李长河只是把自己改变成了一个中年男人,红土依然,穷困依然。为了彻底根治靠山村的贫困,政府决定移民,在另一个水美草肥的土地上给他们安置新家。听到这个消息李长河楞了,靠山村的人却欢天喜地,一个个都搬新家去了,李长河却一拖再拖,终于等来了一辆大铲车,李长河看着大铲车猛虎般地瞬间吞没了一幢幢空房,这才死了心,不得不对这片坚强的红土俯首称臣。

“回家吧,行李我都收拾好了。”女人捅了一下呆楞着的李长河:“听说那边什么都安排好了,就等着我们进去住呢。”

“你先回吧,我再呆一会。”李长河说,他望着女人提着大嘴茶壶一摇一晃地下了山,松垮的身体牵扯出他的心痛,天色渐暗,李长河扑倒在红土地上,放声大哭,红土地默默地承受着一个男人绝望的哭声,然后又看到他很小心地将随身带着的一个玻璃瓶子拿出来,装了一瓶子红土,跌跌撞撞地下了山。

新家果然很漂亮,他们分到了一小片黑土地,李长河一眼看出土地的肥沃,蹲下来伸手握了一把,在手心里揉了揉,“这土地贼肥,一脚能踩出油来。”李长河兴奋得说话都颠三倒四。

李长河将种子撒下,几天后就长出绿油油的秧苗,他感慨地对女人说:“这土地真好,种什么长什么。”李长河在种什么长什么的土地里撒着欢,就像一匹马闯进了草原

穷日子就这样翻过去了,那片红土再也没有入过他们的梦境。入冬的时候女人得了一种怪病,浑身奇痒,而且溃烂。李长河说,想家了吧,我就知道你会想家。他们还习惯把已经不存在的靠山村称为家,女人说鬼才想,李长河说不想你咋得这病,这是思乡病知道不?女人慌慌地问有治吗,李长河笑了,说吃几付药就好了。

李长河拣了几帖中药回家来熬,熬成药汤叫女人喝下,女人看着药汤泛红,说中药咋是这颜色呢,李长河说我加了药引了,中药没有药引子是没药效的。女人问药引子是什么,李长河笑而不答。女人喝了几天这种泛红的药汤,身上果然不痒了,溃烂的地方也在结疤,女人的心情因此愉快起来。

过了不久,李长河也觉得浑身奇痒,身上开始溃烂,他知道自己也害思乡病了,其实他认为他早应该害相思病,他望着满身的溃烂,居然很激动。

李长河吩咐女人给自己抓几帖中药来,女人依照他给的药方,从集市上抓了来细细地熬好端到李长河面前,李长河说还要放药引子呢你忘了,女人就问药引子在哪,李长河说在最高的那层柜子里,女人开了锁说,只有一瓶子土。李长河说去拿吧,就是它了。

女人吃惊地看着李长河将一撮红土放进药汤里,看着他捧起那碗漾着红色的药汤,呆呆地望了好久,女人恍然看见有什么东西滴落在药汤里,李长河已经牛一般地低下头,将那碗药汤一点不剩地喝下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8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小说以“红土”为标题,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做简要分析。


 
【小题2】在离开红土时,李长河扑倒在红土上放声大哭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3】(1)小说中李长河和女人在离开靠山村那片红土后,他们还习惯把靠山村称为家和先后得了浑身奇痒的怪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划线的“李长河在种什么长什么的土地里撒着欢,就像一匹马闯进了草原”应怎样理解?
   
 
【小题4】请根据你对小说的理解,概括小说主人公李长河的形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