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代社会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出行者常常三年五载不得回归,甚至在出行中出现问题,因而中国古代人特别重视离别,对离别有一种特殊的感受。三年五载乃至更长时间的离别,不知中间会发生多少故事,会有多少凶险,于是,一种祭祀路神、祈求平安的仪式出现了,这就是路祭,古人称之为“祖”或“道”,或“祖饯”。
祖饯活动的形成,据东汉崔寔记载,与黄帝之子有关。《文选》李善注:“崔寔《四民月令》曰:“祖,道神也。黄帝之子,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祭祀路神的仪式是比较复杂的。第一步是“委土为山”,第二步“伏牲其上”,第三步“酒脯祈告”,最后“乘车躐之”。这四步的意思分别是:面对障碍,供奉牲醴、祷告平安、毁掉障碍。祭祀的目的在于对前行路途上的障碍进行清扫,祈求行人的平安。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社会最初的送行侧重于“祖道”,也就是祭祀路神。在这一活动中供奉牲醴也即“酒脯祈告”是必备的重要形式。“酒脯祈告”活动之后,释酒祭路,饮酒壮行。在这一活动中,出行者成为祖道活动中的重要角色, 而对出行者的关切也就成为祖道活动中的重要内容,由此,引发了祖道活动中的另一功能:饯送。
《诗经》中具有完整意义上的祖饯诗,应推《邶风》中的《泉水》。这首诗为饯别而作,其内容侧重于“祖”,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祖饯”诗含义并不完全相同。那时的人们,纵使言“饯”,也重在“祖”的意义。毛传在《泉水》篇的传文中说:“祖而舍鲅,饮酒于其侧曰饯,重始有事于道也。”元人许谦在《诗集传名物抄》卷二中对《邶风·泉水》进行疏解,解释魏晋之前的人在进行祖道活动时的心态:“鲅,谓祭道路之神。鲅,本山行之名。道路有险阻,故封土为山象,伏牲其上。天子用犬,诸侯羊,卿大夫酒脯。既祭,处者于是饯之,饮于其侧,礼毕,乘车轹之而去,喻无险难也。”可见,祖道的意义确实重在“祖”。
虽然重在‘祖”,但确实也含有浓重的“饯”意。在这样的活动中,酒精的力量会给人的情绪带来一定的反应,而出行又是如此重要的活动,对于未来的未卜就可能在酒精的力量下引发激动情绪,渐渐地,话别、伤离、不舍、激励等等情绪逐渐注入祖道活动中,于是,祖道的内容渐渐丰富起来。
周秦以来,离别时送人以言,作为一种“仁人”“君子”的表现,是得到人们的认可的。久而久之,这种临别赠人以言就形成了一种规范或曰传统。当临别“赠人以言”以“作诵”“作颂”的形式出现之时,饯送诗歌便随之产生。《诗经·大雅·崧高》中有“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便是对临别以诵诗形式“赠人以言”的情形的精确记述,而《诗经·大雅·杰民》的“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则是对诵诗艺术性的评判,是对“作诵”所起的安慰行人价值的肯定。临别“作诵”可以称为中国古代饯送诗歌的滥觞。
(摘自吴《古代送别诗的成长历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人重视离别,是因为当时社会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出行之人三五年不能回归,甚至在出行中会发生许多故事,许多凶险。
B.据东汉崔寔记载,“黄帝之子,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可见,祖饯活动的仪式与黄帝之子有关。
C.从祭祀的目的“清扫路途上的障碍,祈求行人的平安”而言,古代最初的送行侧重的并不是离别的感伤,而是祭祀路神。
D.饯送诗歌是随着“作诵” “作颂”之类的形式出现而产生的,《诗经》中就有诗歌对此种“赠人以言”的情形做了精确记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人出行存在众多凶险和意外,因此出现路祭。路祭是一种祭祀路神,祈求平安的仪式,它又被称之为 “祖”“道”“祖饯”。
B.祖道活动的第一个功能是祭祀,第二个功能是饯送,这两个功能虽不能并驾齐驱,但是却和谐地统一在祖道活动中。
C.中国古代饯送诗歌的滥觞是从最早的路祭活动发展而来的临别“作诵”,也就是周秦以来的“临别时送人以言”。
D.《诗经·邶风·泉水》一诗是《诗经》中具有完整意义的祖饯诗,它和南北朝时期的祖饯诗相比,更多地注重“祖”的意义,相对而言,南北朝时期的祖饯诗则更多的注重“饯”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祭祀路神的仪式并不简单随意,“委土为山”“伏牲其上”,“酒脯祈告”,“乘车躐之”这几个步骤,都有固定的顺序。
B.供奉牲醴是祖道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酒脯祈告’之后,还要释酒祭路,饮酒壮行,在活动中,出行者成为必不可少的角色。
C.祖道活动内容的丰富离不开酒。酒精的力量会给人的情绪带来一定的反应,话别、伤离、不舍、激励等等情绪随着酒逐渐注入祖道活动中。
D.从《诗经》中可以看出,周秦时期的离别时送人以言的做法,作为一种“仁人”“君子”的表现,得到了普遍认可,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规范或曰传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4 04:38: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老街汤王
刘建超
老街最明显的建筑就是钟鼓楼。钟鼓楼是用以报时和报更之楼,晨钟暮鼓。钟鼓楼所悬挂的大钟与距其30里外的名寺白马寺所悬挂的大钟同时铸造,因铸造参数相同而产生共鸣,有了“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奇特景观。
与老街与钟鼓楼齐名的是距钟鼓楼百米的“马一鲜羊肉汤馆”。汤馆的主人叫马善明,长得脸宽口阔、慈眉善目,犹如一尊活佛。
据说马家羊肉汤馆的创始人就是明朝万历年间,在钟鼓楼打更的一个马姓更夫。老街的冬季干冷,马更夫便架起锅台,煮些肉汤填肚子驱寒。慢慢地,煮汤煮出了功夫。南来北往的人也常到他的锅台边讨碗汤喝,有的就告诉他一些煮汤的配料。马更夫索性辞去公差,开了家羊肉汤馆。马更夫的汤鲜香味美,名声传遍豫西,被赞为“马一鲜”。
老街人爱喝汤,早上以喝羊肉汤、牛肉汤、驴肉汤为主,晚上多喝丸子汤、豆腐汤。老街人每天要是不喝汤,就同犯了烟瘾一样没着没落的。在各种各样的鲜汤中,老街人大多还是喜欢喝羊肉汤,而羊肉汤馆里马一鲜又是汤中头一绝。马一鲜羊肉汤馆,每天五点准时开张,150碗汤卖完就打烊,一天也就个把钟点的生意。马一鲜羊肉汤馆每天的生意有限,因此,老街人要喝马一鲜的汤,也得起早不能贪睡。外地人只是知晓马一鲜的名气,能喝上一碗马一鲜羊肉汤的极少。
马一鲜的羊肉汤馆每天只做一只羊的生意,一只羊,150碗汤。马一鲜羊肉汤讲究炖功,还有独家的汤料配方,出锅的羊汤浓郁鲜香,不带膻味,色白如玉,稠似乳汁。站在钟鼓楼上能闻到羊汤的鲜香,这羊汤才算炖好。马家几代单传,到马善明,一气养下三个儿子,马老大,马老二,马老三。老街扩建,生意多了,各式各样的汤馆也开得多了,竞争也来临了。三个儿子都长大成人,老祖宗的这点手艺传给谁,让马善明有些为难。
老祖宗的东西总得传下去。马善明把三个儿子带到钟鼓楼上,用手指着远处自己家铺子的招牌,说,你们哥仨我谁也不向。明天开始,你们每人掌勺一天,三天后看结果。谁中,谁就接手咱家的生意。
马善明把生意交给儿子,每天和老伴儿到钟鼓楼上喝茶养神。
三天过去,马善明坐在堂屋里,三个儿子把各自经营所得全放在案桌上。马老二和马老三的收入明显比马老大的多。
马善明摇着蒲扇,说,这三天的生意我和你妈都有数。要说汤炖到了工夫,还数老大,只有老大炖的汤我们在钟鼓楼上嗅到了香味。老二老三,你哥俩炖的汤都还没有达到咱老马家的味道,你俩的收入却比老大的多。你哥俩给我说道说道。
老二吭哧说,汤没有炖到工夫,可是省了一些煤钱。汤快见底的时候,又来了一拨儿客人,汤不够了,我就又兑了两瓢水,人家客人也没有说啥。
老三侃侃而谈,我看了看咱这街上的几家汤馆,他们给碗里配的肉都比咱的少,我就把每碗汤都减少了几片肉。咱这也是公平竞争嘛。
马善明没再说啥,摇摇扇子,大家就散了。
马善明给三个儿子分家,其实就是分那一缸老汤。
三个儿子每人抱着一只瓦罐,站在那只大瓦缸前。马善明神情严肃,面对着一缸老汤,好似面对着列祖列宗的神灵。马家的这缸老汤不知流传了多少代。反正到马善明接过大勺时,就遵循着煲汤的家训。每天锅里的汤煮到火候了,要起出第一瓢汤倒入这瓦缸里,再从这瓦缸里盛出一瓢老汤兑入锅里,锅里的汤立马鲜香四溢。而这缸老汤如何养煨,只有马善明自己清楚,自己操作。
马善明用一只大瓢轮流给三个儿子的瓦罐里分汤,剩下最后半瓢汤,马善明脸上挂出了几丝凄惨,说,祖宗留传下来的家业我都分给你们了。是生是灭,你们自己闯荡吧。说罢,将那半瓢汤倒入了老大的瓦罐里。
老大留在原处,老二老三在西关、涧西开了新生意,一时间,马家羊汤红遍了洛城。
老街人的嘴刁,只要是老辈留下的东西,都能品出个名堂。对汤的品尝更是刁钻到了极致。你的汤少放了什么作料,熬得不够火候或者煨过了头都能品出,对店家一一道来。马家三兄弟的羊汤红了几年,老街人的口味又开始找感觉,还是喝马老大的汤感觉更适口更有回味。渐渐地,老街人就只喝马老大的汤,每天喝汤的人排成长队,马老二马老三的生意则只能勉强维持。
马家弟兄闲时聚在一起谈论生意,马老大总是要教导两个弟弟做生意要诚信、要周到、要对得起过世的父亲。两兄弟便垂着头,狠劲吸烟。
马老太太临终前,把老大叫到跟前,说,老大,你厚道,为人诚实,你的汤好还因为你爹在分家的时候,多给了你半瓢老汤根啊。把祖宗留下的生意打点好,不难。把弟弟带好,不给马家丢份也是正理啊。
马老大把两个弟弟带到钟鼓楼上,用手指着远处自己家铺子的招牌,说,明天开始,你们每人掌勺一天,看咱有没有本事弘扬马家的生意。
马老大在钟鼓楼上喝茶,每天都闻到自家铺子里飘来的香味。
一个月后,马老大把老二老三叫到一起,重新分自己的那一罐老汤。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街汤王》描绘了老街这一特定环境里生存的市井人物风情,现代和古老和谐互动,鲜活而安详。
B.作者极尽能事,写名吃羊汤“马一鲜”的来历、发展,突出了老街汤王美味、广受欢迎、一汤难求。
C.为保住招牌,使“老字号” 得以传承,马善明煞费苦心、精心考验之后,半碗汤根终于倒给老大。
D.结尾处,老大像马善明一样在城楼上摇蒲扇静观,两次特写互相映照,丰富了故事内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用意。
(1)长得脸宽口阔、慈眉善目,犹如一尊活佛。
(2)马善明脸上挂出了几丝凄惨。
【小题3】汤王的老汤有什么特殊意义?读罢本文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文本和当今社会现实对此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以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为突破口,以改革发展为手段,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到2020年“大城市病”得到缓解,到2035年“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到2050年全面形成具有首都特点、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现代化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摘编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材料二:
表1:
国家
城市
排名
综合指数(100=理想)
社会
稳定
医疗
保健
文化与环境
教育
基础
设施
澳大利亚
墨尔本
1
97.5
95
100
95.1
100
100
奥地利
维也纳
2
97.4
95
100
94.4
100
100
加拿大
温哥华
3
97.3
95
100
100
100
92.9
加拿大
多伦多
4
97.2
100
100
97.2
100
89.3
澳大利亚
阿德莱德
5
96.6
95
100
94.2
100
96.4
 
数据经济学人智库《2017全球宜居城市报告》
表2:
评价类型
评价对象
排名最高十大城市
综合评价
城市宜居指数
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





城市安全性
深圳、北京、成都、南京、上海、贵阳、青岛、济南、厦门、苏州
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
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青岛、北京、成都、济南、昆明、沈阳
自然环境宜人性
深圳、上海、苏州、青岛、南京、成都、杭州、福州、威海、厦门
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
深圳、上海、广州、成都、威海、济南、北京、南京、武汉、苏州
交通便捷性
厦门、苏州、济南、海口、银川、威海、石家庄、昆明、南京、长春
环境健康性
厦门、西宁、银川、青岛、威海、长春、南宁、乌鲁木齐、昆明、深圳
 
数据中科院《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材料三:
城市化是人口集聚、特别是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的过程。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工业化思维指导下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营的诸多弊病暴露无遗,人们对“宜居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在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城市宜居方案发生了新变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城市宜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提到德国弗莱堡,这个城市在法规体系、交流学习机制和市民参与等方面表现卓越,超越了传统模式,让居住者的幸福感可持续,最后达到城市居民寿命的延长。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标准,仇保兴说,要由城市居民“用脚投票”决定。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则表示,外来人口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通过市场方式补足了城市的服务业短板。
李铁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增加包容,要欢迎与新经济模式相关的市场化主体和外来人口参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其次,要转变执政理念,要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不能以精英思维排斥任何城市需要的人口和产业;最后,要适应城市的物质生态和社会生态,体现出真正的生态宜居城市理念。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17未来城市峰会:聚焦生态宜居与城市生命力》)
材料四:
宜居城市,通俗地讲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从学术上讲宜居城市更加强调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等。
“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目标。“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最基本要求,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等;较高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更高要求,如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个人的发展机会等。因此,城市建设要关注城市安全、健康、舒适、便捷等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并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持城市和街区的风格。同时要高效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摘编自张文忠等著《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居城市指的是适宜人居住的城市,是衡量城市的重要标尺,应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
B.人口过多、交通堵塞、房价高涨等“大城市病”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因此将大城市建设成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首要之务。
C.材料二中两个表格不同,但评价宜居城市的指标基本相同,且都将城市环境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D.材料三侧重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应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需要,材料四则侧重满足居民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三中提到的德国弗莱堡,在城市建设中,能突破传统,创新城市治理理念,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B.青岛能排在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首,是因为它在各项评价指标中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北京则因为综合指数不高而未能入选。
C.“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满足居民最基本的要求,相较而言,更高层次的建设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重要。
D.大城市的城市建设和运营存在诸多弊病,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成为未来的趋势。
【小题3】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请就如何建设宜居城市提出几点建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学与禅宗的思想史“恩怨”

孙海燕

无论是先秦儒家还是汉代儒家,都积极肯定“现世”生活的正面价值,主张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命格局中,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总的来说,此两阶段儒学关注的重心皆在社会的政治伦理方面,而非个人的心性修养方面。

众所周知,源于印度的佛教本是一种“出世型”宗教,其思想性格与儒学强烈的“入世”倾向是格格不入的。在佛教传入前,儒学作为一种本土思想在中国已很发达且根深蒂固,这使得佛教必须做出一定程度的“性格调适”,否则很难在中国扎根立足。印度的大乘佛教本有中观、瑜伽行和如来藏三大学派,后来只有如来藏一系在中国生根并被发扬光大,正是因为如来藏强调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与儒家主流的“性善论”“人皆可为尧舜”等说法较为接近。而由唐代高僧慧能创立的禅宗,宣扬“心即是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把大乘佛教不舍世间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使得佛教日益世俗化、人间化。佛教的这种中国化,拉近了它与中国人的心理距离,禅宗也因此得到快速传播与发展。

然而,佛教与儒学毕竟有着无法逾越的价值鸿沟。宋代的“尚文”政治,大大促进了士大夫经世精神的复苏,加之异族欺凌所激起的民族意识高涨,一批儒者举起韩愈的“辟佛”旗帜,掀起了新一轮的排佛浪潮。文坛领袖欧阳修称佛教为“魔教”,呼吁儒者要“修其本而胜之”。儒家的批判使得一些禅门大师极力弥缝儒、释二教之异,为佛教辩诬。如云门宗禅师契嵩作《辅教篇》,认为儒、佛二教皆出自“圣人之心”。他以佛教的“五戒”“十善”比附儒家的“五常”,强调僧人必须对父母尽孝,力陈佛教符合“王道”,在“正人心”“兴善止恶”等方面可辅助儒教治理天下。诚如学者所言,《中庸》《大学》等著作之所以恰恰在宋代被“发掘”出来,并一跃成为承载“道德性命”奥义的儒家经典,主要不是新儒家“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的结果,而是契嵩等高僧大德儒者化、士大夫化的结果。

“熙宁变法”之前,宋儒大体上还保持着内圣外王的义理格局。但到了南宋,新儒学已经逐步占据思想界的主流地位,很多儒者对佛道智慧自觉不自觉地吸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儒学的精神面貌。这一变异的突出特征是儒家的“内圣”压倒了“外王”。尽管“得君行道”仍是后来大多数儒者高悬的人生理想,但从思想重心看,如何安顿身心性命则成了他们关切的焦点。这一变异,对于儒家道德人格的挺立、审美意境的提升、生命体验的深化,乃至“了生死”都有重大意义,但儒学原来强烈的经世致用品格反而因此有所减弱。至明代阳明心学的出现,这一趋向更加明显,其修养工夫论尤其到了“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的地步。儒学至此,可算在思想战场上对禅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这一“胜利”,恰恰是以对禅宗心性智慧的深度吸纳为前提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和汉代两个阶段的儒学都特别关注社会的政治伦理,主张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
B.在佛教传入前,儒学作为一种本土思想,已在中国根深蒂固。所以,佛教要想跻身中国需要将“出世”转化为“入世”思想。
C.如来藏强调的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与儒家主流学说基本接近,因而如来藏系得以在中国生根并发扬光大。
D.慧能创立的禅宗使得佛教日益世俗化、人间化,这样就拉近了佛教与中国人的心理距离,因此能得到快速传播与发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社会崇尚文治,再加上受到异族的欺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大批儒者掀起了排佛浪潮。
B.为了弥合儒、佛二教之间的差别,云门宗禅师契嵩作《辅教篇》,寻求儒、佛二教之间的共同之处,认为佛教可帮助儒教治理天下。
C.《中庸》《大学》等著作能够在宋代成为儒家经典,与这一时期一些高僧大德儒者化、士大夫化,极力弥合佛教与儒学之间的鸿沟有密切关系。
D.南宋时期,很多儒者对佛道智慧自觉不自觉地吸收,使得他们越来越关注修身齐家、安顿身心,并将之作为他们的人生理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学与禅宗的渊源,是在排斥中又彼此吸纳的思想史。比如佛教吸收儒家的人间伦理,再如儒家开拓出“援禅入儒”的宋明新儒学。
B.韩愈上书《论佛骨表》,高举排佛旗帜,体现了儒学与佛教的价值鸿沟,这种排佛思想直到宋代仍被一些儒者所接续。
C.到了南宋,由于儒学原来强调的经世致用的思想有所减弱,所以,儒家将关注的重心转移到内在品德的自我提升上。
D.宋代很多儒者自觉不自觉地吸收佛道心性理论而阐发出新儒学,这一过程也是宋代多种思想合流的一种体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灯画的民间艺术形象

钟和晏

①关于“灯画”的定义,已故民间美术学家王树村在他的《民间美术》中,提到各种各样的灯彩——走马灯、夹纱灯、画舫灯等,其中有一种绢纱灯画,是画在灯屏上的绢画,故又称为“灯画”。灯画一般4盏为一堂,每盏4面,共16幅,也有24盏或更多为一堂的。灯画除了手绘之外,也有木版刻印的灯画,现在,河北武强、山西南部、山东等都还有清代木版戏曲灯画保存。

②过去灯彩的制作成本不菲,通常由豪门富户出资、民间艺人完成后,每年元宵挂在府门、商市或寺庙,挂在寺庙的花灯常会落款“某年正月十五”、“某信士敬奉”字样。王树村把灯画定义为我国连环画的早期形式,他说:“灯画的内容,早期多是山水花鸟,到了清代中叶,因为戏曲小说盛行,灯画中大量出现了如《贩马记》、《一捧雪》、《水浒》、《聊斋》和《红楼梦》一类的戏曲小说题材。这类题材的灯画,常是画故事的全部情节,引人看完第一盏,定要看第二盏,直到看完故事终了而止。”

③在一般的戏剧故事灯画之外,还有一些也许可以称为“戏出灯画”。在三国戏中的《徐母骂曹》中,身穿红色官服、戴官帽的曹操坐在一张条案前的椅子上,处于画幅右侧正中央的位置;左下角穿暗黄色袍子的徐母右手拄一根红色拐杖,左手向前伸出,手指正指着曹操脸部的方向;左上侧的背景是一架屏风,从形状看应该是戏台上的布景,曹操坐的椅子是摆在条案前面的,想来也是对戏台场景的描画。

④画的戏出(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有《群英会》、《打金枝》、《断桥》,这些戏曲画被认为是出自内务府如意馆御用画师之手,因为如意馆档案中曾有“沈振麟画戏出人物册页十八开”的记录。沈振麟是同治年间擅画人物、山水的宫廷画家,据说如意馆画士对两类作品照例不署名:一类是帝王后妃像,不敢也不准署名;另一类就是小说插图、戏出人物,他们认为这属于“小道”,不屑于署名。

⑤明代以前,有关北京灯节的记载不多。元末熊梦祥的《析津志辑侠》中有“正月皇宫元夕节,瑶灯炯炯珠垂结”。明朝时,北京灯市在东华门之东,也就是今天的灯市口一带。《日下旧闻考》中有记述,“正月起于初八,至十八再过晚始散,灯贾大小以几千计,灯本多寡以几万计”。从东华门外到崇文门街西,“街三行,市四列,市楼南北相向,朱扉绣栋,素壁绿绮疏,其设氍毹帘幕者,勋家、戚家、宦家、豪右家眷属也”。

⑥清代宫廷内务府造办处下设灯库,专司宫灯、花灯的制造修理,皇宫外也出现了文盛斋、华美斋等灯铺。清代《帝京岁时纪胜》、《宛平县志》等对灯节的记述都大同小异,富察敦崇在他的《燕京岁时记》中说道:“而六街之灯,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他处皆不及也。若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亦稍有可观。各色灯彩,多以纱绢玻璃及明角等为之,并绘画古今故事,以资玩赏。”

⑦在历史大戏之外,也有一些家庭伦理戏和情感戏。一个《卖水》的场景是站在花园外的李彦贵肩挑一担水,穿着已经落魄,但还是带着点书生儒稚的气质。还有4幅出现了花园里手持折扇的小姐、拿着团扇的丫鬓和拄着拐杖的老母亲等人物,让人怀疑是《西厢记》。⑧灯画是灯光映照下的画面效果,一般说,灯画讲究人物传神的神态和鲜艳的色彩对比,对人体比例、五官细节方面没有那么细致的要求,通常都画得比较随意。在当年,这些灯画也许是很普通的民间画作,因为年代久了,今天看起来亲切而素朴,尤其是人物的神态表情,几乎让人过目难忘。收藏家张琴说,“其实民间的形象就是很亲切的,但从来不是轻佻”。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小题1】从文中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灯画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述。
答:
【小题2】文章特别介绍如意馆画士对两类作品照例不署名的意图是什么?
答:
【小题3】科普文的语言以说明为主,本文却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徐母骂曹》和《卖水》中的场景,对此,该如何理解?
答:
【小题4】文章最后说,“其实民间的形象就是很亲切的,但从来不是轻佻”,这个观点与有些人认为的“民间文化具有俗化特点”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激励中华民族砥砺奋进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的发展便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最佳案例。通过挖掘潜力、提升管理、包装营销、文创开发等措施,故宫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网红”,吸引了众人的眼球,也为自身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收益。在2月17日的亚布力论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首次晒出了自家的账本:2017年,故宫文创的销售收入其实就已经达到15亿元——超过1500家A股上市公司的收入。并且,论坛中众多企业家对于2018年度故宫博物院总体收入突破20亿元表示乐观。一时间,故宫成为各文博单位争相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故宫的网红成长史,是一个不断尝试与突破的过程。 2013年,即便它为了拉近与大众的距离,开通了新媒体公众号,故宫给人的感觉还是严肃庄重、遥不可及的,直到2014年 8月1日,一篇名为《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文章让平均阅读量四位数的故宫有了第一次的10万以上浏览量,其中雍正行乐图被做成动图,雍正在河边洗脚、喂猴子,并配上了让广大网友觉得十分接地气的文案。而2016年,一部记录故宫文物修复工作和有关性情各异的文物修复大师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火爆网络,网络平台播放量突破100万次。2018年10月下旬,故宫与北京电视台出品的大型文化季播节目《上新了·故宫》开播。在年轻群体中颇受欢迎的演员邓伦与周一围担任“故宫文创新品特邀开发员”,在每期节目中联合嘉宾与专家进“宫”识宝,了解宝物的背后故事,并与设计师一起开发与故宫元素相关的文创产品。马蜂窝旅游研究中心负责人冯饶分析:“随着近年来故宫文创产品的火爆,和相关影视综艺的走红,故宫的品牌形象从古老庄重的博物馆和宫殿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越来越迎合年轻游客的需求,也不断拉近着“皇宫”与百姓之间的距离。”

(摘自《故宫文创15亿营收背后:跨界+IP+网红》)

材料二:

材料三:

故宫走红,与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有着直接联系。他曾这样说:“故宫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推广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吸引年轻观众,必须用年轻人的方式。”故宫运营的成功,首先是挖掘潜力。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扩大开放面积,随着开放面积达到80%,故宫大量的空间被清理出来,让拥挤的游客有了分流空间,并让很多沉睡在库房的文物有了展出机会,更让故宫在常规展览之外依托更多资源和空间策划更多的展览。其次是转变管理观念。故宫在管理方面从以保护为主转变为以服务公众为主,开始致力于提升公众参观游览的体验度,修整地面、理顺购票安检流程、科学配置厕所等,这都有利于公众在参观游览时感受到温馨和便捷。单霁翔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参观者的目的性多样化了,过去就是来旅游,但今天来的人有看展览的,有拍雪景的,有喝故宫角楼咖啡的,有买故宫文创图书的。“需求多样化,应变也必须跟得上。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不同时段、不同时期的发展趋势,把这些叠加起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最后是营销包装。借助互联网和自媒体,故宫经过一系列包装策划,用呆萌的形象迅速吸引大批年轻人目光,由此带出了故宫文创产品的大卖。在这个过程中,重视新技术和新渠道是成功的经验,文创产品开发也注重彰显故宫特色,体现了差异化,让公众眼前一亮,流量变现的过程也就顺理成章。

作为文明的载体,珍贵脆弱的文物常被束之高阁,供我们隔着玻璃恒温恒湿地观赏,却忽略了越是钦慕,越是渴望了解、渴望触碰的心理。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但是对于工匠精神的尊崇,对文化的传承却不会改变。今天故宫博物院将文化自信渗透到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制作、营销的各个领域,既跟随了时代步伐,也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将文物背后的人文情怀、艺术造诣、时代精神等进行了体现。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故宫运营模式的创新价值》,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与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凭借开发众多文创产品以及参与相关媒体节目制作的营销手段,古老庄重的故宫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B.故宫博物院关注人群情况显示,人群年龄集中在30~39岁,是“故宫”潜在游客的主体,男女比例大致相当。
C.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类型丰富,涉及电子、教育、衣饰、美妆、家居等领域,其突出特点是“接地气”、“日常化”。
D.故宫的创新带来巨大的流量收益,2017年的收入高达15亿元,2018年故宫博物院总体收入突破了20亿元。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宫走红让大家明白到要推广传统文化,就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法来吸引年轻观众。
B.因为管理思维从“保护”转变为“服务公众”,所以故宫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公众。
C.单霁翔院长的话,让我们了解到现在前来故宫的人的目的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色。
D.文化创意产品将人文关怀、艺术造诣、时代精神呈现出来,这是对文化传承的坚持。
【小题3】“正是故宫文创的艺术心思,让大众得以在吃穿住行中了解历史,触摸过往,让传统文化融入到潮流生活中,得到传承和发展。”故宫文创的艺术心思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