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紫禁城内最著名的水源便是金水河,为了与天安门外的外金水河区分,也被称为内金水河。当你穿过午门,走入太和门广场,第一眼看到的便是自西向东流满的金水河。与几乎笔直的外金水河不同,皇宫内的金水河呈现出柔美的弧线,若登上午门城墙俯瞰,会发现这弧线仿佛一张长弓,而河上的5道飞虹就像5支蓄势待发的箭。5座金水桥不仅极具美感,也传达着统治者对仁、义、礼、智、信的精神追求。

古人营造宫殿在选址上会考虑风水问题,一般会选择背山面水的位置建造皇宫等重要建筑。虽然可以从风水角度闲释出很多有利于国君、天下的选址理由,但实用因素不可或缺。水,使是要最优先考虑的。自然水源如果难以直接利用,人们便会开河凿渠将水引入宫城,这种规模的引水工程早在汉代就出现了。

据清代《日下旧闻考》记载:“北京青龙水为白河,出密云南流至通州城。白虎水为玉河,出玉泉山,经大内,出都城,注通惠河,与白河合。”白虎是四象神兽之一,代指西方,文中“经大内”的白虎水使是金水河的源头。这条宫廷内唯一的河来自北京西北部的玉泉山,西方属金,金生丽水,“金水河”之名由此得来。

这条河从紫禁城的西北流入,笔直向南流满,河水西面是太监居所,河水东面则是内宫墙,一墙之隔便是后宫嫔妃的寝宫,这段金水河仿佛一扇屏风,将后宫与宦官居所分开。

若展开一张故宫地图,我们会看到金水河经过笔直向南的河段之后,河水特向东流,河道也风格大变,从西到东可谓九曲十八弯,第一个大弯就是从武英殿前绕出一条弧线,这座宫殿在明清时期曾做过皇帝的外朝便殿,一国之君在此斋居、召见大臣、会见宗亲,虽然远离中轴线,但其地位颇为尊贵。明末,1644年春,闯王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兵败山海关,六月初在武英殿仓促举行称帝典礼。清兵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最初也是在武英殿处理军政事务。今日的武英殿早已没有了军政大事带来的紧张和喧嚣,如果你来到门前有河流过的武英殿,踏上紫禁城中最美的断虹桥,一定会感受到这里因水而生的清凉和宁静。

绕过武英殿,流至太和门广场的金水河,是人们最热悉的一段流域,但你可能并不知道,明代时,这里并非如此沉静肃待。那时,金水桥下栽种荷花,盛夏之时也有莲花映日、鱼观荷叶的生机炒趣。

金水河进入故宫东区之后,走向更加曲折,据说这种设计除了能给皇宫增加美感,还有更重要的消防考量。明朝宦官刘若愚的《明宫史》记载:“是河也,非谓鱼泳在藻,以资游赏,又非故为曲折,以耗物科,盖恐有意外火灾,则此水赖焉。”明代天启六年(1626)武英殿失火,就是凭着“金水”将火扑灭。清代太和殿、太和门、乾清门等地也都发生过火灾,在没有灭火剂的古代,自然只能依赖这流过大内的白虎金水。

(选自《百科知识》2019.4.28)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水河分为内金水河和外金水河,流经天安门前的称为外金水河。
B.紫禁城选址依山傍水,是为了体现尊贵富丽的皇家气派。
C.金水河源于玉泉山,金水河的“金”字表明了此河源头的大概方位。
D.武英殿曾作为外朝便殿,地位尊贵,一度成为皇宫内的权力中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紫禁城内重要水源谈起,引出了文章重点介绍对象,即内外金水河。
B.第三段谈金水河名字由来,“金水河”之名与五行四象之说有直接关系。
C.第五段以较多文字介绍武英殿,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D.第七段谈金水河的曲折设计,一为美化皇宫,二为防火灭火,照应了第二段相关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句“御水春沟晓潺潺,直似长虹曲似环”形容金水河较为恰当。
B.金水河有消防考量,这应该与故宫建筑都是木制的有关。
C.金水桥历史悠久,姿态万千,有时庄重肃穆,有时美丽动人。
D.武英殿失火后,可借殿后金水河之水将其扑灭,转危为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1 08:46: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文后各题。
高一手
蒋世平
菜市场后街来了一个流浪老人。他整天醉意昏沉,一醒来,就向路人和店家讨钱买酒喝。问他情况,老人说不清楚,大家就都叫他“醉酒爷爷”。
这天,郑晓亮买菜经过,醉酒爷爷伸出黑糊糊的手说:“哥,有钱没有,给点买酒喝。”郑晓亮说:“大爷,您跟我走,我请您喝酒。”郑晓亮在建筑工地做钢筋工,几个工友看见脏兮兮的醉酒爷爷,都指责郑晓亮。
郑晓亮说:“他是我离家出走多年的爷爷。”郑晓亮带他洗了澡,换了干净衣服。吃饭时,醉酒爷爷问:“酒呢?”郑晓亮拿出半瓶酒,喝时问大爷情况,醉酒爷爷只说姓高。第二天,老板林勇问包工头,喝酒的老人是谁。包工头说是郑晓亮的爷爷。郑晓亮笑着说:“那个不是我爷爷。我看他在外流浪遭罪,就带他来照顾几天。”林勇对包工头说:“留下管理工具吧,工资每月2000 元。”又对郑晓亮说,“老人的生活,你就多关照了。”
郑晓亮对高大爷照顾很周到。高大爷虽不多说话,但没有醉过酒了,不过,高大爷对自己的身世还是守口如瓶。
那一天,郑晓亮被钢筋架砸断了腿。高大爷飞一样跑来,手指疾点血海、髀关、足三里、解溪等几个穴位,郑晓亮疼痛马上缓解。接着,高大爷一手轻按断骨处,一手握着小腿,往后一拉,然后迅雷不及掩耳地往前一送。
一旁民工和包工头都看得目瞪口呆。高大爷笑道:放心吧,我包他一个月就好。30天后,郑晓亮真的就好了。郑晓亮对高大爷又钦佩又感激,待高大爷如同亲爷爷一般。可是,高大爷酒后总唉声叹气。郑晓亮想问,但又怕问到高大爷伤心处。
有一天,林老板出车祸了,右腿粉碎性骨折,医院要进行截肢。高大爷听说了,马上来到医院,说:“林老板这么好,那条腿无论如何我也要给他保下来。”高大爷让林老板躺好,然后推、摁、掰、揉,林老板只觉有一股柔力渗入体内,可清晰地听到骨头对接时轻轻的“嚓嚓”声。林勇大惊:这高大爷果然是江湖异人。足足忙了一个多小时,高大爷道:“好了。”
林勇瞧着高大爷问:“高大爷,您是否认识高一手?”高大爷淡淡地说:“我就是。”林勇大喜,说:“高大爷,我就是您资助读书的林勇呀!”原来,高一手年轻时就是名震一方的骨科郎中。看见邻居林家贫困,便出资让林家小孩读书。后来,医院各种设备更新,来找高一手推拿接骨的人越来越少。高一手心灰意冷, 快 70 岁时,便不再开诊所了。老伴去世后,他伤心过度,便离家出走了。
从医院回来后,郑晓亮见人就称赞高大爷,照顾他尽心尽力,高大爷反而不高兴了,总是唉声叹气。那天,高大爷生气地把酒杯重重一磕,叹息道:“晓亮,你说我这正骨医术怎么样?”郑晓亮说:“好,好啊!”高大爷“哼”了一声,说:“有什么好?你也不喊一声师父!”郑晓亮一听,慌忙双膝着地磕头,恭恭敬敬地喊:“师父!”高大爷“哈哈”大笑,端起酒杯,一口干了说:“我这绝技,终于有了传人!”
一个月后,林勇痊愈。他的腿行动如初,高一手的名声也传遍了城乡。林勇给高大爷一笔丰厚的酬金,但高大爷却分文不取。半年后,林勇带高大爷参观一栋两层小白楼:“这栋小楼是专为您和晓亮行医设计建造的,楼上生活起居,楼下行医煎 药,你们搬进来吧。”
郑晓亮中途学艺,却技压四方。接骨、正骨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高大爷还叫郑晓亮在门头挂了一块牌子:郑一手。
(选自 2017 年 8 期《小小说月刊》,原载《故事林》)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先从高大爷是一个流浪汉,并且整天醉醺醺的,连自己的情况也说不清楚写起,目的是设置悬念,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B.高大爷先是因为可怜得到郑晓亮照顾,后来治疗晓亮和林勇之后,更是得到晓亮的悉心照顾,但他还是唉声叹气,是因为晓亮不明白他的心意。
C.小说写了郑晓亮帮助高大爷和林勇留高大爷管理工具这些事情,都能反映他们的善良,接着写他们都得到了高大爷的救助,反映了好人有好报的主旨。
D.小说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方法,最后又用插叙的手法,介绍高大爷的身世,既使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又有着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喟。
【小题2】文中的郑晓亮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对写高大爷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从“高一手”到“郑一手”,中间有许多曲折。请找出有哪些曲折,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匠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做 人
吴万夫
东爷六十多岁了,还没有找到嫡传弟子,祖传的宝贵医学经典也就只好束之高阁,无从授业。
东爷膝下无嗣。但小镇方圆多远的人们却对东爷赞叹至极。无论三更半夜,刮风下雨,只要喊东爷出诊,东爷从不拒绝。东爷一直抱着“吃亏是福”的态度与人交往,常常借的浅还的满。东爷从医多年,从没让人说个“孬”字。
但东爷却遇上一件使他终身都感到耻辱的事。
那天,下着毛毛细雨,东爷从茅山坳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回来,趑趄中途,碰见一条壮汉躺在田埂上,鼻翼翕动,昏厥不醒。东爷掐脉一探,得知此汉患有急性病,遂给他摆治一番,喂药扎针。俄顷,便见有一缕幽幽气息自壮汉的口鼻中徐徐呼出。
壮汉醒过来了,却一口咬定东爷拿走了他兜里的钱。
东爷面色苍白,结结巴巴:“我救了你,还会拿你的钱吗?”
壮汉说:“鬼知道你打的啥主意?也许见财忘义呗!”
东爷讷讷:“我干了一辈子医……”
壮汉说:“干了一辈子医,就能说明你是个好人?”
东爷语塞。情急中倒翻药箱,解开衣扣,让壮汉搜查。
壮汉两手一摊:“哼,一人藏东西,十人难找。那可是我全家人的口粮钱哪!”
东爷真可谓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东爷义愤填膺掉头便走。可是壮汉仍尾随不放。到了东爷的门诊室里又哭又嚷。
门口围了许多人。议论纷纭。
“东爷会干这事吗?”
“我看未必!”
壮汉一把鼻涕一把泪:“没有的事我能无中生有吗?人心隔肚皮,做事两不知!你能坐在他心窝里保证他没干吗?”
人们都无话可说。
壮汉在地上滚号不已,满身泥巴,悲恸欲绝。
人们觉得似假又似真。
有人开始嘀咕:“站得再稳,也有跐脚的时候啰!”有人应和:“是哩,东爷真是一时糊涂,财迷心窍哇!”
东爷脸色乌紫,嘴唇哆嗦,一个踉跄,差点儿跌倒。
东爷颤颤巍巍数出一百五十元毛票,交给壮汉。壮汉接过钱,磕着响头千恩万谢而去。
东爷的形象一下子在人们的心目中坍塌了。东爷大病一场。老伴守在床头,寸步不离,日夜安慰。东爷怎么也憋不过这口气。
第五天晌午,东爷起来了,净过手,焚了香,战战栗栗地捧出一口檀木箱盒,端着列祖列宗苦心巴巴积累下的奇丹妙方,突然老泪纵横,恸哭失声。东爷哭一声,撕一张,撕一张,哭一声。当老伴从厨房赶来劈手夺过时,厚厚的一本书,已被东爷撕烧得只剩下几页白纸。黑褐色的纸屑,宛若万花丛中的蝴蝶,在蓝幽幽的火苗上,上下起舞。
老伴也哭了,但却无可挽回。
东爷从此不再给人医病。
人常说,黄金有价药无价。东爷当了一辈子医生,却未见攒下分文。
东爷还得生活。东爷还需要钱。
一天黄昏,东爷到镇外的草坪上散步,碰见一条误食酒糟的狗。那狗挣扎过,浑身泥垢,嘴插在一泊水凼中。
狗虽醉死半天,尚有活的希望。狗属土命,挨地活七分。
东爷便弯下腰,抱起狗趴在自己的膝盖上,搣成弓状,稍一用力,只听咕咚一声,一团乱七八糟的秽物,从狗嘴里天女散花样四处喷出,溅了东爷两裤管。
醉狗醒了,狺的一声吠叫,蹿出东爷的怀抱,张皇遁去。
那狗跑了几步远,却又停下,蹲在地上,审视东爷须臾,又主动蹭到东爷面前,卧下身子,两条前腿做作揖状,晃着尾巴,喵喵呜呜,似是感激东爷的救命之恩。东爷拍拍那狗。那狗便眼角滚下几滴浊泪,恋恋而去。
东爷的心受到震动。
东爷回来后决定开个门诊,专治狗病。这样也可维持生计。
从此,不时有人到东爷的门诊给狗治病。
狗成了小镇人们的一种时尚。豢养狗的,大多是一些有钱人家。多则三五条,少则一两只。主人走到哪儿,狗也跟到哪儿。铁链子在狗颈上哗哗啦啦抖动,满街流淌金属响声,八面威风,如过狗队。狗,有的性如狼,有的猛似虎。龇牙咧嘴,让人退避三舍,唯恐避之不及。狗主人也无形中改变了地位,天高三尺,地陷一丈,人仗狗势,狗壮人胆,横行霸道,耀武扬威。镇民们被搅得谈“狗”色变,每每碰见“蜀犬吠日”,也要哆嗦一团。
但东爷对狗,却毫无惧色。那些被东爷治过病的狗,往往见了东爷,多远都要冲过来,摇头摆尾,舔东爷的手,上东爷的身子,亲密无间。
人们都羡慕东爷能和狗打成一片。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东爷救治壮汉和醉狗的情景,在内容上突出了东爷医术的高超,在结构上形成前后遥相呼应的关系。
B.壮汉死搅蛮缠,东爷有口难辨,人们无法替东爷申辩,倍感无奈,令东爷只能平白无故地蒙受见利忘义的耻辱。
C.小说末尾处详写狗如狼似虎,耀武扬威,使得镇民们谈“狗”色变,是为了衬托狗们能够识得东爷的为人本性,跟东爷亲密无间。
D.小说语言雅俗共赏,庄谐自如,整散结合,善用修辞却又不着斧凿痕迹,描写朴素自然,却又生动逼真,精练传神。
【小题2】小说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三处加以分析。
【小题3】小说题目是“做人”,请结合全文分析一下“做人”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宋代历史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段特别的记忆。随着不同时期研究方法和观察视角的不同,人们对宋代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

②元朝对宋的盖棺之论主要有两点,一是对程朱理学高度肯定,这与元统治者将朱熹学说定为“国是”一脉相承。其二,元朝史臣在论宋代“其有弊”时指出,“大概声容盛而武备衰,论建多而成效少”。这两个方面大致也影响了明清的认识。

③明朝统治者特别强调对宋朝历史文化的认同和继承。重修《宋史》和重视研究宋史成为明代史学的一大特色。有明一代先后产生了123种宋史著述,现存62种。明人对宋文、宋诗、宋词、宋画的褒扬和批评,更是奠定了宋代文学艺术与汉唐并峙的地位。

④19和20世纪之交,中西学者均将宋代历史指向中国近世的开端。1922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系统阐述了宋朝是中国近世开端的假说。内藤的假说是建立在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历史分期方法基础之上的。而中国学者提出中国近世的文化主流源头起自宋,与日本学界有本质的不同,主要是从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来看。王国维说:“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最有代表性的是陈寅恪对赵宋文化的高度褒扬:“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⑤那么宋朝“积贫积弱”的帽子从何而来?其实,早在南宋后期,有识之士就说“民穷”“财匮”“兵弱”是当时的三大弊政,元明清人一致认为宋朝“武备不振”和“积弱”。20世纪50年代末漆侠先生在《王安石变法》一书中将“积贫积弱”连用来概括宋神宗实施变法的主要社会原因,1962年邓广铭先生将这一概括引入《中国史纲要》宋代历史部分的书写,遂使“积贫积弱”成为20世纪后半叶评价宋代历史的代名词。

⑥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积贫积弱”说呢?根据目前的研究,“积贫”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正。从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角度而言,宋仁宗朝形成的“财匮”延续到南宋,地方财政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窘境,“财匮”之说是有充分根据的。而从“民穷”的角度来说,宋代社会最底层的人民,与魏晋隋唐相比,不论是法律身份地位、迁徙自由以及谋生手段,都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加之宋朝的社会救济制度不仅汉唐难以企及,元明清也没有超过,而宋代大中城市里五万贯家财的富户人数众多,所以要辩证地看待宋朝的“积贫”。

⑦过去对宋朝积弱的认识有两层含义:一是国势弱,二是军事能力弱。对于后者虽有争论,但对于前者,大多数研究者都不能认同,因为宋朝的经济、科技整体发展水平远不是辽、西夏、金、元所能比拟。

⑧进入21世纪,国际上开始重新认识明清以来中国在世界历史的地位,这也使得国内学者把宋代置于当时的世界历史背景下给予新的评价。目前,宋代经济革命说、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端、宋代是中国古代的文艺复兴时期等观点散见于各类宋史论著。可预见的是,宋代历史的形象仍将处于不断变化中,这也是宋代历史的魅力。

(李华瑞《对宋朝历史为何有多样解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对宋代的认知有变化,是因为不同时期的研究方法和观察视角有差异。
B.明朝统治者对宋代文化的认同和继承奠定了宋代文学艺术与汉唐并峙的地位。
C.中国学者和日本学者内藤湖南都认为宋史中国近世的开端,但研究方法有本质区别。
D.元人对宋代“武备衰弱”“空言多实效少”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了明清两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逐层深入从多层面探究了宋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力求客观公正。
B.文章第四段通过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证了宋代是中国近代文化主流的源头。
C.文章从“积贫”“积弱”两个层面来评价宋朝“积贫积弱”这一说法。
D.《中国史纲要》引入漆侠先生“积贫积弱”一词概括评价宋代历史,影响深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结合宋代当时的世界历史背景给予宋代新的评价。
B.研究认为,宋朝富户众多,最底层人们的生活也更有保障,“积贫”说没有依据。
C.随着各种宋史论著的问世,宋代历史的形象还将持续不断地发生变化。
D.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宋朝的经济、科技整体发展水平远超辽、金、元,国势并不衰弱。

同类题4

   大姐上班的银行里有一部提款机,邻近小区居民常隔两天便过来取个五十、一百的,有一个抱着小宝宝的少妇吸引了她的注意。

宝宝大概一两岁吧,正是咿呀学语、到处乱摸的年龄,在母亲怀里也不安分,小手伸出去,把屏幕使劲拍得“砰砰”直响。少妇怕宝宝把提款机敲坏了,将他放到地上。操作完了,低头一看,宝宝早摇摇晃晃走出好几步远,她赶紧上去,一把抱起宝宝才匆匆跑回来。而此时,提款机早已“嘎嘎嘎嘎”,吐出纸币,在出币口上搁了好一会了。

银行里向来人多手杂,大姐便好心地提醒她:“你最好先把钱收好再抱孩子,一旦人家把你的钱抓了就跑,该怎么办?”

她连连道歉:“对不起,家里没人,我不能把宝宝一个人丢在家里,只好带过来了……实在谢谢你了。”脸上泛起羞涩的笑,“我也是怕宝宝摔跤,或者……遇到坏人。”

大姐失笑:“只一两分钟时间,宝宝出事的可能性只怕还不及钱被抢的万分之一呢。”

她将宝宝在自己脸上轻轻一贴,宝宝咯咯地笑起来,她柔声说:“可是对我来说,宝宝比钱要重要一万倍呀。”

【小题1】哪项是少妇把宝宝放在地上的原因?( )
A.宝宝大哭B.宝宝要下地玩
C.少妇累了D.怕宝宝把提款机敲坏了
【小题2】操作完后,少妇发现:( )
A.宝宝摇摇晃晃走出好几步B.宝宝摔跤了
C.宝宝大哭D.宝宝丢了
【小题3】好心的大姐劝少妇的建议不是哪一项?( )
A.先收好钱再抱孩子B.先抱孩子再收钱
C.小心一点D.别让人把钱拿跑了
【小题4】下面哪项文中没提到?( )
A.大姐是个善良好心的人
B.宝宝年龄小,很可爱,很调皮
C.银行里向来十分安全
D.宝宝对少妇来说非常重要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记①
陈寅恪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注:①1928年6月3日,王国维逝世一周年忌日,清华立《王国维先生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撰。
【小题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___________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第三境也。”
【小题2】文中的“精义”一词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上下文,对“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士人读书研究学问,由于能把心志从世俗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真理因此得以发扬。
B.士人读书研究学问,大概能把心志从世俗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真理于是得以发扬。
C.士人读书研究学问,大概为了把心志从世俗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真理才得以发扬。
D.士人读书研究学问,只有把心志从世俗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真理才得以发扬。
【小题4】“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一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这篇碑铭的语言很有特色,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