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九时整,麦克阿瑟和尼米兹、海尔赛走出将领指挥室”至“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9时整.麦克阿瑟.尼米兹和海尔赛走出将领指挥室.麦克阿瑟走到扩音机前.尼米兹则站到徐永昌将军的右面.立于第一名代表的位置.海尔赛列入海军将领组.站在首位.麦克阿瑟执讲稿在手.极清晰.极庄严.一个字一个字对着扩音机宣读.日本代表团肃立静听.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我现在命令日本皇帝和日本政府的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上指定的地方签字. 他说完后.一个日本人走到桌前.审视那两份像大书夹一样白纸黑字的投降书.证明无误.然后又折回入队.①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斜身入椅.倚杖椅边.除手套.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梅津美治郎随即也签了字.他签字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站着欠身执笔签字.这时是9时10分.军舰上层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正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在又说又笑.但是.在全舰庄严肃穆的气氛下.他们很快也不出声了. 麦克阿瑟继续宣布:“盟国最高统帅现在代表和日本作战各国签字. 接着回身邀请魏锐德将军和潘西藩将军陪同签字.魏是菲律宾失守前最后抗拒日军的美军将领.潘是新加坡沦陷时英军的指挥官.两人步出行列.向麦克阿瑟敬礼后站在他身后.麦克阿瑟坐在椅子上.掏出笔签字.才写一点.便转身把笔送给魏锐德.魏锐德掏出第二支笔给他.写了一点又送给潘西藩.他一共用了6支笔签字.签完字后.回到扩音器前说:“美利坚合众国代表现在签字. 这时.尼米兹步出行列.他请海尔赛将军和西门将军陪同签字.这两人是他的左右手.海.西两人出列后.尼米兹入座签字.签完字.就各归原位.麦克阿瑟接着又宣布:“现在.中华民国代表签字. 徐永昌步至桌前.由王之陪同签字.②这时我转眼看看日本代表.他们像木头人一样站立在那里.之后.英.苏.澳.加.法.荷等国代表在麦克阿瑟宣布到自己时.先后出列签字.各国代表在签字时的态度以美国最安闲.中国最严肃.英国最欢愉.苏联最威武.荷兰代表在签字前.曾和麦克阿瑟商量过.全体签字毕.麦克阿瑟和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9点18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 1931年9月18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1933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9点18分.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小题1】请概括出主要国家的代表签字时的精神状态。
【小题2】重光葵签字时,用了“挣扎”一词,该如何理解?
【小题3】如何理解“这时我转眼看看日本代表,他们像木头人一样站立在那里”?
【小题4】作者是怎样将“九点十八分”与“九一八”联系起来的?
【小题5】上文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为什么作者要详写这一部分?效果怎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3 12:0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苏轼向南

①他曾在岛上凿过井,当然不是自己动手,而是查找到泉眼,让人凿开,果然泉水汩汩奔涌。那时他刚到达海南,还与儿子苏过一起暂且歇息在琼郡城东的一个驿站里,见当地无洁净的水可饮,于是绕着城墙低头细查。起先没有人相信这个老夫子有这能耐,以为装腔作势,以为装神弄鬼。不料,他手指某处说有泉,再指一处说也有泉。居然真的有,一下子就凿出两口井,清澈而甘甜。

②这是他献给这个岛的第一份礼物。

③奇怪的是他竟然也通医术。岛上无医无药,病倒了,当地人唯一的办法是到庙里祷告,并把从大陆运来的牛杀掉祭祀神明。“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富者至杀十数牛。死者不复云,幸而不死,即归德于巫。以巫为医,以牛为药。间有饮药者,巫辄云神怒,病不可复治。亲戚皆为却药禁医,不得入门,人牛皆死而后已。”在给友人的信中叙述这些时,他也许后背发凉,很着急,他必须以一己之力有所改变。

④热带丰沛的阳光与雨水之下,植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兴旺生长。群山上、野地里,人们看到这个姓苏的高个子,穿着短衣短衫终日忙忙碌碌。他采草药,也研究草药,甚至发现一种古医书里曾提及却没有人发现的一种药材,幸甚至哉,恨不得歌以咏志。以他的智力,做到这些都不困难,难的是如何说服不知药为何物的当地人。他做到了吗?居然真的做到了,他给人看病,他采药让他们服下,他治好他们的病。

⑤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他这样形容自己:“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以这样的虔诚善意待人,没有人不为之所动。从刚开始的半信半疑,到后来的踏破门槛,在一个个有力的事实面前,当地人终于相信,这个说着一口奇怪四川话的汉人,是上苍派来拯救他们的神仙。

⑥已经多少年了,恶意曲解与无端诬陷如影随形,虽时时如履薄冰地小心翼翼,大祸也仍然如此密集地接踵而至。而在这里,在这个天远地阔的海岛,刹那间紧紧捆绑得他难以呼吸的绳索一下子挣脱了,他整个人猛然一松。真是畅快啊!黄发垂苕都可以在阡陌交通间嬉笑自如、滔滔交谈,不必提防出言不慎被告发,不必担心言语出格被治罪。

⑦早在汉武帝元封元年,这个岛就已经设郡建县,纳入中央行政管辖。但是岛太远了,涛涌浪打,虽汉人渐多,汉文化的精髓却迟迟不能抵达。

⑧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

⑨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书香顿起,憋了一肚子的墨水猛然间开了闸。他需要倾泻,他也有充足的资本滔滔不绝。父亲苏洵多么才情飞扬,母亲程氏也绝非等闲女子,从小他就与弟弟一起被父母引领向众多书本中,默读背诵,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仅仅拿九牛一毛,都足以让那些求知若渴的年轻人眼界大开了。

⑩日子不再难捱,从来缺少四季变化的海岛,没有寒冬与冷秋,眨眼间一天天就飞快逝去了。他做得很投入,或许也已经冉冉涌起几分陶醉了。偶尔抬眼北望,烟雾迷蒙,除了亲情的牵挂尚且割舍不下之外,他不再有其他丝毫念想。

⑪他没有想到有一天居然要离开岛,因为旧皇驾崩了。旧皇的弟弟端王赵佶坐上了龙椅,那是一个喜文善画的天才,一即位就大赦天下,竟赦及到了他。

⑫他有一阵回不过神来,要走吗?不走似不近常理,何况他不走,年纪轻轻的儿子苏过也必定留下来陪他终老,这对苏过是不公平的。可是,一旦走,真的要走,他又是多么的不舍!已经三年,三年的时光里他在这个岛上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铬、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真不算少,垒起来都快等身了。人家让他死,他却好好地活着,活得越来越好,已经饮惯这里的水,喝惯这里的椰,习惯了这里年初的湿潮和年中的炎热。他长得不够好,脸可能偏长了,眼距可能偏宽了,但他已经用事实证明自己一身傲骨林立,谁都别想轻易打败他!

⑬公元一一零零年五月,他终于还是动身了。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已丑科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有宋一代,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这算是苏轼献给海南的又一个礼物吧?当初向南,再向南,他心灰意冷过,但岛安慰了他,于是他也回馈了岛。

⑭只是没有料到,终于北归时,他却在途中病倒了,那么突如其来与猝不及防。三年的呼吸吐纳,他已经成为地道岛民,一旦回到曾经的故土,老迈的身体却无法再适应,千汤万药都挽留不住,最终仍撒手西去。

⑮他的老家四川曾流行一个传说:当年山川草木以所有的精华竭力打造了绝世才子,他一出生,当地老彭山便秃了,直到他去世,草才重新发芽,树才重新长叶。

⑯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忽然想,会不会正因为苏轼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于是万物才获得更多的生机?

(有删改)

【小题1】第⑬段加线的“回馈”具体指那几件事情?
【小题2】分析第⑥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结合全文,解析标题“苏轼向南”的内涵。
【小题4】以下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查找到两处泉眼,让当地人认为他是上苍派来的神仙。
B.第③段苏轼给友人的信,体现了他对当地民风民俗的好奇。
C.第⑫段列举苏轼的作品篇目主要是为了说明他创作勤奋。
D.第⑬段写海南岛出了12位进士,是侧面烘托苏轼的贡献。
【小题5】评析第⑮段引述传说在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互联网时代该如何推广传统文化

方文山

从开始创作至今,我大约有500首的歌词作品,所谓中国风的歌曲大概只占总创作量的六分之一。但大家对我所创作的歌词作品印象最深刻,或者最容易引起讨论的恰恰是“中国风”创作。个人理解,大家对这六分之一的“中国风”作品的关注,是因为这些作品的调性很中国,有着浓郁的文化识别度,而这种文化识别度使之与其他流行音乐区隔开来,形成我个人的风格。

什么是文化识别度呢?首先我们应该先来论述什么是文化。在我看来,文化就是某一个特定族群世代在一个自然的地理环境下共同生活所累积出来的相同的价值观、生活习惯以及族群归属感跟信仰的认同。总的来说,一个民族及其社会共同价值观的总和,称之为文化。举例来说,譬如我在《烟花易冷》中有三等:“容我再等,历史转身;等酒香醇;等你弹一曲古筝。”在《青花瓷》中有三惹:“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这样的歌词文字一经翻译,里面的词性转换,原句所营造出的词意美感将会尽失。一言蔽之,文化就是翻译间流失的东西。

那什么又是文化识别度呢?简单地说,面临某一个具备文化符号属性的事物,不需要特别的文字和言语解释,以一般人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判断出这是什么文化属性的东西,就叫识别度。以建筑举例,建筑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无论是烟雨江南的徽派建筑、闽南式建筑、山西的平遥古城,还是日本的天守阁、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德国新天鹅堡……每个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美学和文化土壤,这是多元文化的意义,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而文字可以说是文明的开始,承载着知识的传递与族群间沟通的任务。相较于其他的文字系统,汉字具有独具一格的文化识别度,超越了时空、地域与方言,是中国人的灵魂。一块两千年前的石碑在中国出土,中学生就看得懂,全世界几乎只有汉字有这个魅力。汉字千年不移的存在,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互联网时代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互联网无须特定地点,无须超大的空间,且具备机动立即的传播特性,它是当下这个时空背景下推广极具文化识别度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选择。以前的传统文化推广,可能是一个书法展览、一场古琴的演出,或者一出京剧的表演,文化识别度虽高,但都只能是点的效应。而互联网具有整个面的优势,它的优势没有任何载体可以比肩。互联网的时代,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力是惊人的,而且影响的层面非常广泛。

一个好的平台,如果只是发表的渠道畅通,并不意味着好的传播效果。所以,以何种形式包装与推广传统文化,是当下的最大课题。多年前,我曾受邀到北京故宫讲座,主办方给我的题目是“如何让年轻人亲近传统文化”当代年轻人亲近识别度并不高的通俗文化,如电视、电影、戏剧、小说、游戏以及流行音乐等。如果你想让传统文化获得通俗且受众层面广泛的影响力,就可以用通俗的方法去推广。譬如,我在筹备一部以书法为戏剧元素的网络剧,借由通俗的戏剧张力与贴近现实生活的人物故事,带出传统书法的文化内涵与质感,用戏剧的手法来让大家认同书法,让观众从戏剧中重新发现书法的美,重新认识这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最具文化识别度的汉字书法艺术,为这千古不移的书写形式而感到自豪。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4月25日02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方文山认为,他的部分歌词作品是因为调性很中国、文化识别度高,才引起人们的讨论和关注。
B.《烟花易冷》和《青花瓷》中的三个“等”字、“惹”字运用修辞学里的拟人营造美感,体现了独特的文化。
C.汉字所独具的超越时间、地域与方言的文化识别度,决定了它承载着知识的传递与族群间沟通的任务。
D.当今时代,推广传统文化离不开互联网,因此充分发挥互联网“面”的优势,传统文化便可广为传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个人创作入手,引出文章主题“文化识别度”,接着从概念分析与时代特征等角度展开论述。
B.文章前半部分详述“文化识别度”,旨在突出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为后文“推广”做铺垫。
C.第三段中学生看懂两千年前石碑的例子,旨在说明相较于其他文字系统汉字有独具一格的文化识别度。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阐述了文化识别度的内涵以及互联网时代推广传统文化的途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文山的“中国风”词作广受关注,启示作家要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才能使读者印象深刻。
B.传统文化中的《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古文原版比翻译后的现代文更具诗意美感。
C.故宫讲座主办方提供“如何让年轻人亲近传统文化”的题目,已预设了年轻人不亲近传统文化的前提。
D.方文山认为,当今时代互联网的优势无与伦比,所以要用通俗的方法推广传统文化,使之重获新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张柏春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明朝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治玉石者,既环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Made in 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 in 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曾几何时,“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比起标注"Made in 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由于有了这些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以瓷器工匠为例,官窑(如龙泉客)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今年以来,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代需求。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使“Made in 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工匠们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不少辉煌的成绩,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B.中国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早在6000多年前制作玉器时就讲究琢磨,精益求精,这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注解。
C.在产品上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并且便于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D.秦朝之所以能够制造出铜马车、兵马俑等精湛的艺术品,是因为秦朝建立的质量管理制度,不光有惩罚规定,还有奖励办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论证了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的观点。
B.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历史沿革的叙述与分析,又有对现实的思考。
C.文章在论证工业化早期阶段的工匠精神时,将德国和日本进行了对比。
D.文章以瓷器工匠为例,论证了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德国制造、东洋货,现在被普遍认为是精品,然而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德国制造、东洋货却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
B.只要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找回并积极弘扬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那么“Made in China”必将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C.目前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代需求。我们应找回逐渐被遗忘的工匠精神。.
D.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以及相关制度,铸就了历朝历代名扬四海的精品和灿烂辉煌的文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第三条路

陈力娇

战争打得很苦,一个连的兵力被吞噬。敌人的炮火还在猛攻,连长举着望远镜,对身边的丁二娃说,活着是出不去了,看看我们是文死还是武死吧。丁二娃的一只耳朵已经被削掉了,一圈绷带斜缠在脑门和下巴上。他问连长,文怎么讲?武怎么讲?连长放下望远镜,掏出烟,指指身后的山崖,说,看到了吧,那儿有一线天,不怕死就从那儿攀上去,或许有救;还有就是做假投降,等敌人上来和他们同归于尽。

丁二娃想了想,说,听你的连长,我这命,活着是你的,死了是阎王的。 连长高兴了,拍着丁二娃的肩说,好小子,下辈子若带兵,我还带你。 丁二娃嘿嘿地笑,黑一块白一块的脸,到处是憨相。

鬼子的又一轮冲锋开始了。连长把十几棵手榴弹捆在内衣里。连长瘦,穿上衣服和没捆一个样。 丁二娃也想像连长那样往腰间捆,可是办不到,没有了,他除了有七颗子弹,别的什么都没有了,

这让他很沮丧,有一身的力气没处使,只等着送死。

连长捆好手榴弹,他回过头对丁二娃说,娃子,你上一线天吧,全国解放那天,你给我立个碑,也好在人世留个念想儿。丁二娃听了连长的话,拍地打了个立正,连长,丁二娃誓死和你战斗到底!

鬼子越来越近了,前一排已经直起了腰身。

二娃,把前边那个军官干掉。连长说。二娃躲在树后,只一抬手,那个军官应声倒下。二娃退下来,跑向南边的阵地,还是手起枪落,又一个鬼子应声倒下。

鬼子开始小心了,他们由站着迫近改为匍匐前进,而二娃的子弹也快用完了。

二娃只有在死去的战友身上寻找武器,正翻着,就听连长哼了一声,之后倒在了他的脚下。二娃看到,一颗子弹,正中连长的眉心,就像小时候,妈妈在姐姐的眉心点上个小红点。

妈的小日本!二娃向着鬼子的队伍甩了两枪,可是子弹太贵重了,就剩三颗了,由不得他浪费。他勉强在一战友身下翻出一棵手榴弹,迅速抛了出去。随着轰隆一声巨响,二娃突然改了主意,何不趁机逃跑,逃跑可比和敌人同归于尽更有赚头。二娃看一眼连长说,连长,反正你也死了,我就不跟你去了,我会给你报仇的!他把刚才对连长的许诺忘个一干二净。

二娃双手遮住嘴巴对着鬼子喊,别开枪,我们投降!

二娃又喊,我们身上都捆着手榴弹,你们若开枪,就连你们一起炸飞喽。

鬼子真就没有开枪,但也没有向前半步,二娃趁机把连长抱起放在战壕沿上,只露出上半身,两边用战友的尸体支撑着。一杆步枪被二娃插在地上,二娃脱下自己的白衬衣挂在上面,白衬衣带着血迹十分醒眼,在连长的头上飘呀飘。阵地静了下来,小鬼子在一步步靠近,而这会儿的二娃,已经不在连长的身边了,他凭着一身好功夫,两腿蹬住崖壁,双手倒换着,一点一点攀上一米宽、二十几米高的一线天。

几乎是一眨眼的光景,鬼子上来了,他们战战兢兢、层层叠叠围住了连长,判断他是否还活着,就在他们举棋不定,想上前试试连长还有没有气息时,不知从什么方向,射来三枪,一枪打死鬼子为首的军官,一枪打翻了想试连长是否还活着的那个士兵,而第三枪则打在连长腰间那捆手榴弹上。

顿时,数声爆炸,火光冲天,一朵朵红磨菇瞬间绽放,染红了半个阵地。

(《小说林》)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开篇就交代“战争打得很苦,一个连的兵力被吞噬”,突出战争的残酷,并且为后文做铺垫。
B.第二段对连长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体现了连长对二娃的喜爱,从他的话语中流露出对生命的不舍之情。
C.丁二娃最后仅剩下三颗子弹这个情节非常重要,与后文的三枪相呼应,可见此处并非闲笔,体现了作者的精心构思。
D.小说结尾没有直接描写爆炸后的场面,而是运用比喻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深刻的思考。
【小题2】小说中丁二娃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开篇连长给二娃指出了两条路,二娃没有选择跟敌人同归于尽,而是选择上一线天偷生人世,有人不认同二娃的做法,你怎么看待二娃的选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西方文化强调“人类中心”不同,中国文化主张顺应自然,适应自然,重视“天人合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当然主张道法自然,并不意味着人在自然面前只能被动顺受,中国文化主张积极面对自然,发挥人的主动性。它认为虽然成事在天,但谋事却在人。孔子甚至主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想事成,不努力肯定不行,但光靠人的努力也同样不够,必须做到“天时地利人和”才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更是表现在如何处理人的精神家园上。与其它文化将人的精神家园重心设置在彼岸世界不同,中国文化则是把人的精神家园放在此岸世界,认为只要努力,在现实世界中就可以实现精神圆满。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这种“重人生轻鬼神”的修养方式自然更是一种充满现实精神的人文关怀。儒家强调“人皆可成尧舜”,主张只要认真修行,人人皆可达到“圣人”境界。不但如此,即使本源于印度的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也被改造得更有人文情怀。中国文化这些特点自然构成了其它文化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其难以逾越的屏障。虽然中国文化尊重自然,但它却没有形成一套如何尊重自然特别是在尊重自然的同时改造自然的办法。

其次,它奉行道德至上。儒家本是一套道德思想,它强调“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提倡以“仁义礼智信”的方法处理人际关系。自汉武帝以后,它便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成为一种政治学说(即政治道德化)。与此同时,儒家的“礼”“序”观念也被本体论化,成为一种人们不得不接受的世界秩序。从一般意义上说,将以“德”为核心的思想落实于全社会之中,可以使整个社会充满温情与人情,因而最终也会使它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与吸引力。但由于儒家在中国封建社会之中维护的是封建等级秩序,这也就导致其不可否定的局限。另外,将道德秩序用于管理社会似乎还有一定道理,但把它用于管理社会经济与政治就不得不说有明显弊端了,它必然会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政治建设。正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说,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可能导引出资本主义的。

再次,中国文化十分注重人的精神,儒家强调通过“养浩然之气”充实人的精神,佛教强调通过修行达到成佛境界,道家强调通过顺任自然达到自由逍遥境界。而它们之间又有互补作用,不同人都可从中找到精神修炼与充实方式。所以,有人用“拿得起”(儒家的“有为”)、“放得下”(佛教的“空”)和“想得开”(道家的“无为”)来比喻中国文化儒释道互补状况,是有一定道理的。不仅如此,中国文化更注重精神修养的社会关怀。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并把人格区分为“信善美大圣神”六种境界。道家强调清静寡欲,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佛教在讲修炼成佛时,也主张用爱心、慈心、同情心去关爱众生,帮助他人,造福社会。这些无疑都是中国文化弥足珍贵的遗产。

(摘编自杨生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不是“人类中心”,而是“自然中心”,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要改造自然。
B.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在现实世界中实现人的精神圆满,因为人的精神家园是放在“此岸世界”的。
C.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尊重自然、注重现实,因此中国文化明显优越于其他文化,是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
D.中国文化主张道德至上,从一般意义上看,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积极作用,而且使得社会富有温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着重从注重人文精神、奉行道德至上、重视精神修养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B.文本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时,以儒家、道家、佛教为对象,并用其部分文献作为论述依据,增强了说服力。
C.第二段中用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说法,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用于管理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弱点。
D.第三段中通过儒道佛三家关于人的精神修养的观点的对比,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精神境界具有不同的层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佛教是在印度佛教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显得更有人文情怀,这说明中国文化比印度文化更先进。
B.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形成一套如何尊重并改造自然的办法,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文化停留于对“此岸世界”的关注。
C.中国封建社会将以“德”为核心的思想落实在全社会中,因而比西方社会更稳定。
D.中国传统文化为不同的人提供了精神修炼和充实的方式,儒道佛三家的不同点就在于是否关怀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