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塔铺 第四章

刘震云

离高考剩两个月了。这时传来一个消息,说高考还考世界地理。学校原以为只考中国地理,没想到临到头还考世界地理。

大家一下都着了慌。这时同学的精神,都已是强弩之末。王全闹失眠,成夜睡不着。“磨桌”脑仁疼,一见课本就眼睛发花。

大家乱骂,埋怨学校打听不清,说这罪不是人受的。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大家都没有世界地理的复习资料。于是掀起一个寻找复习资料的热潮。一片混乱中,唯独“耗子”乐呵呵的。他恋爱的进程,据说已快到了春耕播种的季节。

闹腾了几日,有的同学找到了复习资料,有的没有找到。离高考近了,同学们都变得自私起来,找到资料的,对没找到的保密,唯恐在高考中多一个竞争对手。我们宿舍,就“磨桌”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卷毛发黄的《世界地理》,但他矢口否认。我和王全没辙,李爱莲也没辙,于是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我爹送来馍,见我满脸发黄,神魂不定,问是什么书,我简单给他讲了,没想到他双手一拍:

“你表姑家的大孩子,在汲县师范教书,说不定他那儿有呢?”

我也忽然想起这个茬儿,不由高兴起来。爹站起身,刹刹腰里的蓝布,自告奋勇要立即走汲县。

我说:“还是先回家告诉妈一声,免得她着急。”

爹说:“什么时候了,还顾那么多!”

我说:“可您不会骑车呀!来回一百八十里呢!”

爹满有信心地说:“我年轻的时候,一天一夜走过二百三。”说完,一撅一撅动了身。我忙追上去,把馍袋塞给他。他看看我,被胡茬包围的嘴笑了笑;从里边掏出四个馍,说:“放心。我明天晚上准赶回来。”我眼中不禁冒出了泪。

晚上上自习,我悄悄把这消息告诉了李爱莲。她也很高兴。

第二天晚上,我和李爱莲分别悄悄溜出了学校,在后岗集合,然后走了两里路,到村口的大路上去接爹。一开始有说有笑的,后来天色苍茫,大路尽头不见人影,只附近有个拾粪的老头,又不禁失望起来。李爱莲安慰我:“说不定是大伯腿脚不好,走得慢了。”

我说:“要万一没找到复习资料呢?”

于是两个人不说话,又等。一直等到月牙儿偏西,知道再等也无望了,便沮丧地向回走。但约定第二天五更再来这集合等待。

第二天鸡叫,我便爬起来,到那村口去等。远远看见有一人影,我认为是爹,慌忙跑上去,一看却是李爱莲。

“你比我起得还早!”

“我也刚刚才到。”

早晨下了霜。青青的野地里,一片发白。附近的村子里,鸡叫声此起彼伏。天色渐渐亮了,东方出现一抹红霞。

忽然,天的尽头,跌跌撞撞走来一个人影。

李爱莲指着那人影:“是吗?”

我一看,顿时兴奋起来:“是,是我爹,是他走路的样子。”

于是两个人飞也似地跑上前去,我扬着双臂,边跑边喊:“爹!”

天尽头有一回声:“哎!”

“找到了吗?”

“找到了,小子!”

我高兴得如同疯了,大喊大叫向前扑。后面李爱莲跌倒了,我也不顾。只是向前跑,跑到跌跌撞撞走来的老头跟前。

“找到了?”

“找到了。”

“在哪儿呢?”

“别急,我给你掏出来。”

老头也很兴奋,一屁股坐在地上。这时李爱莲也跑了上来,看着爹。爹小心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一本薄薄的卷毛脏书。我抢过来,书还发热,一看,上边写着“世界地理”。李爱莲又抢过去,看了一眼,兴奋得两耳发红:

“是是,是《世界地理》。”

爹看着我们兴奋的样子,只“嘿嘿”地笑。这时我才发现,爹的鞋帮已开了裂,裂口处洇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我忙把爹的鞋扒下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

“爹!”我惊叫。

爹仍是笑,把脚收回去:“没啥,没啥。”

李爱莲眼中也涌出了泪:“大伯,难为您了。”

我说:“您都六十五了。”

爹还有些逞能:“没啥,没啥……”

爹接着郑重地说:“你表哥说,这本书不好找,是强从人家那里拿来的,最多只能看十天,还得给人家送回去。”

我们也郑重地点点头。

爹又说:“你们看吧,要是十天不够,咱不给他送,就说爹不小心,在路上弄丢了。”

我们说:“十天够了,十天够了。”爹爬起身,准备从另一条岔路回家。我说:“爹,您歇会儿再走吧。”

爹说:“说不定你娘在家早着急了。”

看着爹挪动着两只脚,从另一条路消失。我和李爱莲捧着《世界地理》,又高兴起来,你看看,我看看,一起向回走。并约定,明天一早偷偷到河边集合,一块来背《世界地理》。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高考前突然传来要考世界地理的消息,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为下文爹为“我”去借书作铺垫。
B.小说大量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如“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不加修饰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精准传神。
C.第二天早晨“天色渐渐亮了”,既抽象地表达出漫长的等待时间,也起到调节叙述节奏的作用,使情节故事有张有弛。
D.小说使用了大量对话来塑造人物、展开情节,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有着乡下人的朴实、自然,又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易于打动人心。
【小题2】小说重点突出了“爹”这个人物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没有正面描写“爹”寻书路上的艰辛?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19 10:37: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既是文明的创造者,也是文明成果的体现者。编纂文明史,就是用文字把这创造和演进的过程记录下来。

文明史不是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等等的简单拼合,更不是一部百科知识全书,它既不能脱离各门专史,又要力求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研究文明史必须重视文献资料,也必须重视文物考古资料,并且努力将这两方面的资料结合起来,进行互证。当然考察中华文明史,不能脱离世界文明的大格局。

首先,我们要欢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更加广泛和深刻的文化交往,积极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过去,中华文明在与外来文明的接触中,能够吸取改造它们以丰富发展自己,今后必然能够做得更好。

其次,中华文明应当更主动地走向世界。我们现在对世界的了解虽然还很不够,但是世界对我们的了解更少、更肤浅。牛津大学教授雷蒙·道森在其名著《中国变色龙——欧洲中国文明观之分析》一书中总结说: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似乎在两个极端间变化,或者是理想的王国,或者是停滞与落后的象征。由此可见,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与中国的实际有很大的距离。西方对待东方的态度,常常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即只有西方才拥有解释东方的权威。我们并不想纠缠他们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所持有的种种偏见,只是从中深切地感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具有广阔的空间,可以在世界上充分展示自己的真面目。

第三,要坚持文明的自主。无论是引进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还是走向世界,都是我们自主的意识和行为。回顾历史,汉唐人对外来文明的开放胸襟与拿来为自己所用的宏大气魄,即鲁迅称之为“闳放”的那种态度,便是自主性的很好表现。西方近代文明,从明朝末年逐渐传入中国,鸦片战争之后大量涌入,影响着中国百余年来的历史进程,但中华文明并没有失去自主的能力。到了今天,我们更有条件加强文明的自主性,自己决定自己文明的命运。

总之,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到来的,既不是单一的全球文化,也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文明多元的繁荣,以及文明的自主。这种新的文化生态的出现和确立,是人类进化到更高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必能抓住这个历史的机遇,实现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必能以高度的文明重塑自己在世界上的形象。具有几千年历史而从未中断过的中华文明,必将在世界未来的文明进程中再现自己的辉煌,并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袁行需《中华文明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史记录文明创造和演进的过程,既离不开各门专史,又要力求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
B.研究文明史就要尽量做到将文献资料与文物考古资料结合,并且让两者之间进行互证。
C.西方对中华文明的种种偏见并没有对中华文明在世人面前真实地展现自己造成影响。
D.西方近代文明虽然影响了中国百余年来的历史进程,但中华文明依然拥有自主的能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三个层面论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着重突出文明主动走向世界的重要性。
B.文章第二段分析了文明史的研究方法,同时指明如何考察中华文明史。
C.文章引用雷蒙·道森著作中的一句话论述世界对我们的了解更少、更肤浅的观点。
D.文章结尾从如何抓住新的文化生态出现机遇角度分析了中华文明面临的机遇,具有现实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中华文明应当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对世界的了解还很不够。
B.《中国变色龙——欧洲中国文明观之分析》一书造成了西方对中国认识的片面性。
C.文明的自主指的就是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是自己自主的意识和行为。
D.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当前世界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在进入新的文化生态后消失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明清时代农业依然是社会经济的第一基础,农业人口依然是帝制国家统治的基本对象,所以“重农抑商”的言论与政策表现都依然存在,在某些特定语境下甚至表达得很激烈。但是“农商皆本”的言论已经表达得很清晰,并且愈来愈成为朝野共识;“利商”、“惠商”而非“抑商”,成为国家政策的基调。

明朝初年,曾颁布一系列与商业相关的政策,其中有被误读为抑制商业政策者。如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曾谕户部:“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足衣在于禁华靡。尔宜申明天下庶民各守其业,不许游食。”明代“游食”,并不等于经商,“庶民各守其业”包括商人继续经商,并非禁止人们经商。其他如初入商业者需有一定规模的资本,坐贾需在营业地占籍等政策,都是从稳定社会成员职业、地域性征,从而稳定社会秩序角度出发的政策,具有抑制商业的实际作用,但并非以抑制商业为最终目标。其次,明初商税并不沉重,大致三十税一,同时对军民婚丧嫁娶所用物品及舟车丝布之类免税。明中期以后,商税名目增多,收税机构增设,税率也有所提高。不过,万历中期矿监税使四出,盘剥商民现象,是出自皇权滥用,并不体现明代基本政策,所以遭到朝野一致反对,并在万历帝死去后立即终止,故在将万历皇帝派出矿监税使作为明朝抑商证据的时候,要注意其复杂性。通明一代,商税趋于由轻到重,但商税总额与社会商业总规模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而且,万历初将“一条鞭法”推行全国,赋税负担更大程度地落实在土地上面,使得一些富商大贾以“无田而免差”,规避大量赋税负担。

相对于商业规模,明代商业税率偏低而非偏高。这种情况,一方面表示明朝政府财税观念仍然盘桓在农本经验之中,没有调整明白;另一方面表示明朝政府并无意于通过高税收压制商业,使之难以发展。清朝人口大幅度增加,商业规模也较明代更为庞大,而且朝廷随着商业税收增加而日益看重商业税收在政府财政中的地位,相应管理制度也从涣散仅取其大意转向精细严格。

明清外贸政策,曾经多受诟病,被一些学者视为“闭关锁国”。然而近年大量研究表明,此种认识,夸大了该时期的封闭性。综合官方、民间、海路、陆路贸易趋势,并考虑到明清时代前所未有的全球贸易对中外经济往来的影响,应视为“有限开放”更为贴切。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清时代农业是社会经济的第一基础,但“重商”的呼声已高过“重农”。
B.清朝商业管理变得精细严格,与商业规模扩大后其财政地位提高有关。
C.明初的一些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的发展,是落后不可取的错误规定。
D.明中期以后,商税加重,万历中期,盘剥商民现象更是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按时间顺序,主要论述了从明到清,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政策、态度。
B.文章先总领全文,然后具体评析明清商业政策,最后评价明清外贸政策。
C.文章末段提出的观点新颖:明清并非“闭关锁国”,而是“有限开放”。
D.文中引用朱元璋的话,表明抑商政策纯属误读及统治者对商业发展的重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利商、惠商成为国家政策的基调,是因为“农商皆本”越来越成为朝野共识。
B.明政府财税观念仍未摆脱农本经验,无意以重税压制商业,故商业税率偏低。
C.闭关锁国忽略了明清外贸的开放性,实际上明清外贸在全球贸易中举足轻重。
D.万历初,赋税负担主要落在土地上,说明农业人口仍为国家统治的基本对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瓜熟了

孙全鹏

我家种的西瓜熟了,一个个滚圆滚圆的惹人喜爱。我爹一边抽着旱烟,一边不无感叹地说:“今年总算是个丰收年哪。”

那几天,我娘可忙坏了,天天没事就去地里数西瓜,她心里盘算着等卖了西瓜,一定要给我添置一件新衣服。因为过了暑假,我就要到离家几十公里的县城上初中了。娘说:“可不能委屈了三儿,咱家三儿可得上学,今后还要考大学哩!” 

家里人都叫我三儿,因为我上头还有两个姐。她们都辍了学,在家里帮着忙。

有一天,我娘回来就对我爹说:“靠河边的地方少了一个西瓜,瓜地里肯定进小偷了,今晚你去看瓜吧,一定要抓住偷瓜贼。”当天下午,我爹就开始忙活起来,在瓜地里搭了个“人”字形棚子,我和二姐也吵着跟爹去看瓜。

夜里的西瓜地一片安静,微风吹过,送来丝丝凉意,将军寺沟的河水像玉带一样绕着西瓜地,河水映照着点点繁星,非常迷人。

我们姐弟俩躺在瓜棚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迷糊地睡着了。到了半夜,爹要起床,我问爹怎么回事,他说,河边有动静,我去看看。我们也想一看究竟,就赶紧从床上爬了起来。

河里的青蛙比赛似的呱呱地叫着,那些不知名的虫子也嘤嘤地唱着。河边的那片幽深而漆黑的小树林,一阵阵地随风而动。

爹把手电筒打开,黑夜里一团光束闪烁着。灯光一遍遍地掠过西瓜地,可是什么都没有发现。我拿起手电筒失望地移动着灯光,突然,在沟边晃动的树影下发现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妇女,40多岁的样子,怀里抱着一个西瓜。灯光下的她缩着头,默默不语,只是用手死死地护着西瓜。

“爹,小偷!小偷!”我大声地喊叫着,声音有点激动,生怕爹没有发现。这时,爹却把手电筒关了,轻声地对我们说:“走,孩子,我们赶紧回去吧。”

我急不可待地对爹说:“我看见了,是村西头的疯子,咱们去抓住她!”

“别说了,别说了,孩子,赶紧回去。”爹说。

我不解地跟在爹的屁股后面,满脸不悦地回到了瓜棚,那一夜,我翻来覆去,没怎么睡好。

天亮的时候,娘给我们送饭,还没走到就笑着对我们说,“看我给你们做什么好吃的了。”我迫切地扯开篮上的遮布,竟然是四五个白嫩嫩的麦面馒头,个个模样都可爱极了。平日里,家里多是吃那野菜和着玉米面做的窝头,我猴急地伸手去拿,一不小心把篮子碰翻在地,从里面咕噜滚出一个。爹一边数落着我,一边捡起,拿到鼻前闻了闻,然后择掉土颗粒,轻轻咬了一口,满足地说真香。接着,父亲把那个馒头塞到我手里,然后兀自走到一旁去抽烟。

趁我们吃饭的空,娘又开始数起西瓜来,她疑惑地问爹:“西瓜怎么又少了一个呢?你们还没有发现是谁偷的吗?”

我爹还是吧嗒吧嗒地吸着旱烟,沉默了好长时间都不说话。我看爹没说话,赶紧对娘说:“娘,我看见了,是咱村西头的疯子。”

“咦?是老邢?咋是她?”娘很吃惊。

“是啊,怎么是她哩?”爹放下旱烟也说。

“前几天老邢来问我西瓜啥时候卖,她说她们家瘦猴想吃瓜,我告诉她说西瓜熟了,用麦子换的话,是一斤麦子三斤瓜,她嫌贵就走了。我本来狠下心想送她一个不小的瓜,她却执意不要。唉,没想到她竟然夜里偷,也真是个怪人……”

爹感叹道:“一个疯子,还要带个孩子,也不容易,可怜得很啊!”

我问娘:“为什么都喊她疯子?”

“其实,你老邢婶以前不仅不疯,还很能干,屋里屋外,都是一把好手。有一年,将军寺沟的河水疯涨,很多人在河里游泳,你邢大伯为了救张家落水的小子被淹死了,留下了孤儿寡母,后来你老邢婶说话做事就不正常了。她的病时好时坏,有时疯疯癫癫,骂骂咧咧,有时梳妆打扮,收拾得利利索索。不过,她对瘦猴可是真好,家里养了几只老母鸡,下了蛋,自己也舍不得吃,都让他吃。可瘦猴还是瘦成那样!”

我静静地听着,也明白了爹的做法。晚上,我爹和我娘一前一后到了瓜地,专门摘了两个蛮大的绿皮西瓜,趁着夜色来到了老邢家大门口,悄悄地放在那里。

第二天,我爹我娘起床,打开门一看,门口竟放着一篮子鸡蛋,足足有二三十个,一个个在朝霞中泛着金色的亮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瓜是串联全文的物线,由瓜熟到丢瓜,由主人守瓜到疯婶偷瓜,再到送瓜等,脉络清晰,推动着情节发展,也有利于本文主旨的表达。
B.第5段描绘瓜地夜景,营造了一种寂静的氛围。第7段更是以动衬静,用蛙鸣和虫唱来反衬静夜,兼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景,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C.文中的“娘”形象丰满,性格复杂,具有多面性。她疼爱孩子,心地善良。她常去数西瓜,发现少了瓜就断定是贼所为,表现其武断的一面。
D.标题“西瓜熟了”富含深意,不仅实指瓜地的绿皮西瓜熟了,也暗指人性的光辉与美好,就如同成熟的西瓜一般香甜。
【小题2】小说充满了温情,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的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元青花
杨海燕
淮安旧城改造,地下挖出许多古代残瓷碎片。
残瓷碎片虽然不完整,但它们让古玩爱好者们有了更多想象空间,他们据这些瓷片揣度它完整时的器形、补充出缺损的图案。如同面对断臂维纳斯。光头强和王大先生是此中高手,只要瞄一眼残瓷碎片,他俩能立马断出年代、窑口、是否有价值。
后来,更多的人加入淘宝大军,但此时旧城改造接近尾声,好的瓷片越来越少。
光头强和王大先生以卖瓷片为生,瓷片的稀少使他们成了冤家对头,他们在工地上互相抢拾瓷片,在文庙摆地摊时相互诋毁。
这天,王大先生的地摊上来了一个大胡子,他看中了王大先生的一个瓷片。王大先生不急着出价,先夸大胡子好眼力,说这是他才捡的元青花,没有一百块是不出手的。——古玩界的行话,一百就是一千。大胡子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欣赏,不还价也不放下。这时,王大先生的熟客潘老师来了,大胡子手中的片子一下入了他的眼,他弯下腰,拍拍大胡子的肩:“你买不买啊,人家王大先生是做生意的!”话里的潜台词是你不买我可要下手了。大胡子抬头看看潘老师:“想买,就是贵了点儿,要一百块呢。”
潘老师已经退休了,一个月好几千退休金,老年人用项少,“一百”块钱对他来说是毛毛雨。
潘老师抖抖索索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卷钱,开始点数,王大先生眼睛活套,连忙对大胡子说:“这个瓷片您就让给潘老师吧,他那么大的岁数——改天我再寻个更好的给您。”这话让大胡子生了气,他瞪大眼睛:“买东西跟年纪有关?他年纪大,怎么不买航空母舰?”大胡子从怀里掏出一把钱,数也不数,扔在王大先生的摊子上。
文庙很久没有卖出好瓷片了,很快,王大先生卖出元青花瓷片的消息在淘宝人中传递开来。
元青花在淮安旧城改造中只出现过三五片,淘宝人纷纷去大胡子那里欣赏。
当然也有眼睛毒怪的,人家告诉大胡子:这枚元青花瓷片,呵呵……是假的。假的?大胡子凝了一下神,重新拿在手里掂了掂。好像比同样大小的重。再用放大镜看看瓷胎。胎质好像细了点儿。过去没有机械,窑工们用手揉的胎,不可能这么细密。疏松的胎当然不会这么重。奶奶的,王大先生,他敢骗我!
大胡子也是玩瓷片的高手,高手们买瓷,价格的高低可以不讲究,但若是买到了假的,他的学问就可能被人怀疑——他还怎么在瓷片界混啊?大胡子是有王大先生电话的,他拨通了:“下周你来摆摊吧?”淮安就这么大点儿地方,王大先生当然知道了瓷友们的议论,他在电话里一迭声地说:“你要是认为是假的,我就把钱退给你。”大胡子气得直跳:“我的名誉怎么办——你下周来了再说。”
三天后,大胡子来到了文庙,可是,王大先生连个影儿也看不见。以挖瓷片为生的王大先生,再也不敢露面了。大胡子气得直跺脚:“你小子倒躲起来了——只要你在文庙里露面,哼!”每次来文庙,大胡子都带着那枚“元青花”。
“大胡子,你的元青花,能给我看上一眼吗?”有一天,光头强问。
“你要,送你吧。”大胡子掏出那枚“元青花”,扔给光头强。
光头强淡淡地瞟一眼:“让给我,你确定?”
“哪里是让,送你了——我看着心烦。”
“你是一百买的,我不白拿——我出一百五。”光头强把那枚瓷片收进口袋里。
“你居然要一枚假瓷片?”大胡子睁大眼睛,“莫非它是真的?”
“既然卖了,就不要问那么多。”光头强拿出一千五百块钱,在阳光下抖一抖,“看好了,可别再说是假钱。”
这枚元青花,很快成了淮安古玩界的一个谜,有人说可能是真的,要不然,光头强怎么可能下手买。有人说光头强已经卖给一个北京人了——“五百”呢。
有一天晚上,光头强正在家喝酒,王大先生来到光头强家,“扑通”跪在了光头强面前:“谢谢你帮了我,我再也不卖假货了。”
“咱们都没有别的谋生手段,就安安生生地卖瓷片吧。”光头强拉王大先生入席,一抬手,“噗”,把一样东西扔到窗后的市河里。
(摘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9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元青花”贯串全篇,故事因挖瓷片而起,以扔瓷片而终,买卖青花瓷片一波三折:“元青花”是文章的线索。
B.大胡子怒火中烧,不仅因为王大先生骗了他一千元钱,更因为在古玩行业看走眼是最忌讳的,注定会影响自己的名誉。
C.“既然卖了,就不要问那么多。”光头强的言下之意是大胡子对瓷片的真假将信将疑,做生意和为人都不痛快。
D.光头强把“一样东西”扔到窗外的市河里,这“一样东西”既指那块假瓷片,也暗指弄虚作假的欺诈行径。
【小题2】作者详写大胡子和王大先生交易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作者是怎样塑造光头强这一形象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土枪

赵志广

这是一杆没有枪栓的老土枪。

郝铁爹年轻时是郝家村的民兵队长,曾用这杆枪打死过十几个日本鬼子,也正是凭借响当当的战功,稳稳地在村支书的宝座上坐了五十多年。爹死后,郝铁成了村支书。

郝铁膝下只有一子,起名郝楠。受爹的影响,郝楠特别喜欢打枪,初巾毕业后,说啥也不上学了,整天闹着要当兵,说能打真枪。郝铁点头说:“好男就该去当兵!”郝楠在部队每次打靶都是第一名,当上了班长。郝铁得知后,乐得脸上开了花。

第三年,郝楠打回电话说:“战友都在为转志愿兵的事忙着给当官的送礼呢,至少得送两万块钱,我也想转志愿兵,咋办?”郝铁当时就火了,冲着电话嚷嚷道:“一分钱也没有,让转就转,不让转就回来,请客送礼的事,想都别想!”秋天的时候,郝楠流着泪脱下了军装。

退伍后,郝楠进了县交通局。去上班前,郝铁指着老土枪对郝楠说:“你爷爷是老革命,老子英雄儿好汉!你得保住你爷爷的这块招牌,决不能变色走邪路,不能丢了爷爷的脸!”郝楠点头。

公安局收缴枪支弹药的时候,这杆老土枪被定性为革命文物,特批留存,但严禁再使用,郝铁把枪用油擦得铮亮,高挂在墙上。

郝楠很得局长赏识,被招赘做了女婿,没几年又被提拔为副局长。后来,局长退休,郝楠当上了局长。虽说儿子入赘不太光彩,可当上局长,这可是件祖坟冒青烟的事,郝铁感到很自豪这天,郝铁正坐在院门口,一辆小轿车停在了跟前。下来一个胖子,郝铁仔细看看,不认识正纳闷儿,胖子说话了:“是郝铁大叔吧?我姓刘,是你儿子郝楠的朋友。”郝铁忙让进屋。胖子从皮包里掏出一沓钱放到桌子上说:“大叔,这是二十万块钱。咱县里要修一条柏油路,我想把这活儿包下来,郝局长不给面子,你老给说说情吧!”郝铁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这么多钱,看得心里直痒痒,一抬头,看到墙上的老土枪,耳朵边仿佛“砰”地响起一声枪响,惊得脸上没了血色,急忙把钱推回胖子说:“我家可是老革命家庭,你这一招不灵!”胖子灰溜溜地走了。

胖子走后,郝铁天天看着墙上的老土枪发呆,突然一拍脑袋,把老土枪摘下来,小心用布包上,坐上公交车就进了城。一路上,郝铁心里像是压了一块大石头,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

儿子家里没人,郝铁就坐在门口等,日头过午了,一辆黑色小轿车停到了跟前,郝楠从车上下来说:“爹,你来也不打声招呼,我好派车到家接你。”郝铁看看小轿车问:“这是你买的小轿车?”“我这俩工资哪能买得起车?这是单位给我配的专车!”郝楠回道。“你是局长就有特权了?就能用公车办私事?”郝铁沉着脸训,训得郝楠哑口无言。

进了屋,郝楠问:“爹,你来找我有事?”郝铁压低声音说:“前些天有个胖子来咱家了,给了我二十万块钱,想包活儿。我来是给他说情的。”郝楠说:“准是刘胖子,也来找过我,给我十万块钱,我没要,把他轰了出去。你赶紧把钱还回去。”郝铁说:“儿子,这次是二十万呀!爹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钱,你就让他包了活儿吧!”“爹,你怎么越老越糊涂了?贪污受贿超过十万块钱就是杀头的死罪!你想害死我吗?郝楠急得直跺脚。“哈哈哈!”郝铁一听,心里的石头才算是落了地,禁不住笑出声来:“儿呀,这下爹就放心了。那钱我根本没接,也把他轰走了。”

郝铁拿出老土枪递给郝楠,问道:“你还记得这杆老土枪吗?”郝楠说:“爹,哪能忘了呢?爷爷是老革命,用这杆枪打死过十几个鬼子……爹,放心,我决不变色走邪路!”郝楠看看老土枪,再看看爹,两眼模糊起来。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小说艺术特色和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郝铁影响,郝楠喜欢打枪,他上学不求上进,郝铁就支持他去当兵。事实证明,当兵这条路选对了,郝楠在连队出了名、当了班长。
B.郝楠很得局长赏识,入赘做了局长的女婿,郝铁觉得这样不太光彩。可后来他当了局长,这是光宗耀祖的事情,郝铁还是感到很自豪。
C.郝铁看到刘胖子送了那么多钱,一时间动了心,可当他看到老土枪后,清醒了过来,马上打消了收礼的念头,坚决把刘胖子赶走了。
D.郝铁进城时,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忐忑不安;进城后见到儿子很清廉,心里的石头落了地,高兴地笑了出来。
【小题2】郝铁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概括。
【小题3】“老土枪”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