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元青花
杨海燕
淮安旧城改造,地下挖出许多古代残瓷碎片。
残瓷碎片虽然不完整,但它们让古玩爱好者们有了更多想象空间,他们据这些瓷片揣度它完整时的器形、补充出缺损的图案。如同面对断臂维纳斯。光头强和王大先生是此中高手,只要瞄一眼残瓷碎片,他俩能立马断出年代、窑口、是否有价值。
后来,更多的人加入淘宝大军,但此时旧城改造接近尾声,好的瓷片越来越少。
光头强和王大先生以卖瓷片为生,瓷片的稀少使他们成了冤家对头,他们在工地上互相抢拾瓷片,在文庙摆地摊时相互诋毁。
这天,王大先生的地摊上来了一个大胡子,他看中了王大先生的一个瓷片。王大先生不急着出价,先夸大胡子好眼力,说这是他才捡的元青花,没有一百块是不出手的。——古玩界的行话,一百就是一千。大胡子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欣赏,不还价也不放下。这时,王大先生的熟客潘老师来了,大胡子手中的片子一下入了他的眼,他弯下腰,拍拍大胡子的肩:“你买不买啊,人家王大先生是做生意的!”话里的潜台词是你不买我可要下手了。大胡子抬头看看潘老师:“想买,就是贵了点儿,要一百块呢。”
潘老师已经退休了,一个月好几千退休金,老年人用项少,“一百”块钱对他来说是毛毛雨。
潘老师抖抖索索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卷钱,开始点数,王大先生眼睛活套,连忙对大胡子说:“这个瓷片您就让给潘老师吧,他那么大的岁数——改天我再寻个更好的给您。”这话让大胡子生了气,他瞪大眼睛:“买东西跟年纪有关?他年纪大,怎么不买航空母舰?”大胡子从怀里掏出一把钱,数也不数,扔在王大先生的摊子上。
文庙很久没有卖出好瓷片了,很快,王大先生卖出元青花瓷片的消息在淘宝人中传递开来。
元青花在淮安旧城改造中只出现过三五片,淘宝人纷纷去大胡子那里欣赏。
当然也有眼睛毒怪的,人家告诉大胡子:这枚元青花瓷片,呵呵……是假的。假的?大胡子凝了一下神,重新拿在手里掂了掂。好像比同样大小的重。再用放大镜看看瓷胎。胎质好像细了点儿。过去没有机械,窑工们用手揉的胎,不可能这么细密。疏松的胎当然不会这么重。奶奶的,王大先生,他敢骗我!
大胡子也是玩瓷片的高手,高手们买瓷,价格的高低可以不讲究,但若是买到了假的,他的学问就可能被人怀疑——他还怎么在瓷片界混啊?大胡子是有王大先生电话的,他拨通了:“下周你来摆摊吧?”淮安就这么大点儿地方,王大先生当然知道了瓷友们的议论,他在电话里一迭声地说:“你要是认为是假的,我就把钱退给你。”大胡子气得直跳:“我的名誉怎么办——你下周来了再说。”
三天后,大胡子来到了文庙,可是,王大先生连个影儿也看不见。以挖瓷片为生的王大先生,再也不敢露面了。大胡子气得直跺脚:“你小子倒躲起来了——只要你在文庙里露面,哼!”每次来文庙,大胡子都带着那枚“元青花”。
“大胡子,你的元青花,能给我看上一眼吗?”有一天,光头强问。
“你要,送你吧。”大胡子掏出那枚“元青花”,扔给光头强。
光头强淡淡地瞟一眼:“让给我,你确定?”
“哪里是让,送你了——我看着心烦。”
“你是一百买的,我不白拿——我出一百五。”光头强把那枚瓷片收进口袋里。
“你居然要一枚假瓷片?”大胡子睁大眼睛,“莫非它是真的?”
“既然卖了,就不要问那么多。”光头强拿出一千五百块钱,在阳光下抖一抖,“看好了,可别再说是假钱。”
这枚元青花,很快成了淮安古玩界的一个谜,有人说可能是真的,要不然,光头强怎么可能下手买。有人说光头强已经卖给一个北京人了——“五百”呢。
有一天晚上,光头强正在家喝酒,王大先生来到光头强家,“扑通”跪在了光头强面前:“谢谢你帮了我,我再也不卖假货了。”
“咱们都没有别的谋生手段,就安安生生地卖瓷片吧。”光头强拉王大先生入席,一抬手,“噗”,把一样东西扔到窗后的市河里。
(摘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9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元青花”贯串全篇,故事因挖瓷片而起,以扔瓷片而终,买卖青花瓷片一波三折:“元青花”是文章的线索。
B.大胡子怒火中烧,不仅因为王大先生骗了他一千元钱,更因为在古玩行业看走眼是最忌讳的,注定会影响自己的名誉。
C.“既然卖了,就不要问那么多。”光头强的言下之意是大胡子对瓷片的真假将信将疑,做生意和为人都不痛快。
D.光头强把“一样东西”扔到窗外的市河里,这“一样东西”既指那块假瓷片,也暗指弄虚作假的欺诈行径。
【小题2】作者详写大胡子和王大先生交易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作者是怎样塑造光头强这一形象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4 09:03: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共享单车经济社会影响报告》(简称《报告》)显示,共享单车在2017年为全社会带来2213亿元的经济社会影响,拉动就业39万人次,拉动信息消费新增长101亿元。
《报告》指出,2017年共享单车节约汽油141万吨,相当于2017年全国汽油产量的1%,节约能源使用成本124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22万吨,减少PM2.5排放量322万吨,共节约大气污染治理成本16亿元。
共享单车在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方西也颇具成效。2017年,共享单车共减少4亿小时拥堵时同,相当于24万人一年的工作量;节约161亿元拥堵成本;接近18个水立方的建设费用;带动自行车产业转型升级,赋能传统产业222亿元。
交通运输部表示,政府一直积极支持共享单车的发展,当然也需要规范。针对共享单车押金的进一步监管,交通部已经和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开展了调研,制定了初步的政策文件,也征求了共享单车运营企业和部分城市管理部门的意见,不久将会按照程序发布和落实。
(摘编自2018年2月8日《北京晨报》)
共享出行服务模式对比
 
共享单车
专车/快车
拼车/顺风车
分时租赁
使用场景
短途出行
中/长途
中/长途
中/长途
使用习惯
公交、地铁站往返办公楼、居住地
通勤、商务
通勤
通勤、用车需求
价位
0.5元起
高档/平价
平价/便宜
昂贵
服务
--
服务优、乘车环境好
一般
--
归还方式
合理区域内灵活停放


定点归还
用户规模
超过2000万人
8000万—1亿人
8000万—1亿人
50万—100万人
特点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应用场景广泛、主流移动出行模式
用户覆盖较低
 
材料二:
2017年,共享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达到了顶峰。除了共享单车之外,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新兴项目也都获得了市场和资本的注意,并接连获得融资。ZHO共享纸巾就是其中一家存活下来,而且发展非常不错的企业之一。从生活小物“纸巾”切入的ZHO共享纸巾平台于2017年8月21日对外宣布完成500万元首轮融资。接下来的几个月里,ZHO共享纸巾一发不可收拾,先后与中顺洁柔、中国移动达成战略合作,铺设的共享智能设备也从全国的150多个城市发展到300个城市,设备将近6万台,每天出纸量达到200万包。
ZHO共享纸巾从技术上不断探索、升级,扫码搜索、智能推送、竞价排名、精准匹配等功能纷纷上线,通过系列技术升级,既方便了市民使用共享机的行为习惯,让有需求的人便捷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也让企业用少量投入就可以获得大量潜在客户、有效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这也为ZHO共享纸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2018年2月8日新华网)
材料三:
从2017年6月至今,短短8个月的时间,加上此次倒闭的1号单车,已经有7家共享单车企业倒闭,可谓“前赴后继”。诚如当初的网约车大战,在共享经济热潮中,为了生存下去,除了能够有雄厚的资金的支撑之外,还需要有足够的活跃用户,从而成为下一轮融资的谈资以及未来盈利的基准。当下的大多数共享企业都在赔本赚吆喝,用着投资人的钱在争夺用户,在市场上发声。不过,随着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不合理的操作运营,在2017年下半年,数十家投身共享经济的企业宣布倒闭停止运营,尤其是共享单车,更是成为了倒闭潮中的重灾区,还引发了用户对于共享产物的信任危机。
(摘编自2018年2月8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小题1】下列关于共享经济相关情况的认识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单车在2017年经历了由蓬勃发展到淘汰整合的过程,出现了倒闭潮。
B.共享单车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活力,其自身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C.共享单车价位低、停放灵活,已成为城市交通生态的重要一环。
D.共享单车作为新兴业态,它的发展对传统产业的冲击大于贡献。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大量列举权威数据有较强真实性,材料二只举了一个成功样本,缺乏可信度。
B.共享单车倒闭潮的出现恰恰说明政府对这一新兴产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还不够。
C.如果投身共享经济的企业大量倒闭,就可能引发人们对其他共享经济产物的质疑。
D.共享经济只有不断进行技术探索、模式创新才能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保持稳定的市场增长点。
E. 专车、快车、拼车、顺风车等非共享出行服务因应用场景广泛,已成为主流移动出行模式。
【小题3】共享单车的发展面临哪些因难与挑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日本、印度茶业虽然在制度的构建主体、组织形式等方面呈现出不同,但有着根本的共同之处,即实现全体茶业参与者的利益均衡而非仅仅一部分茶业参与者的既得利益,构建有利于整个茶业发展的有效秩序,即他们的整个社会能够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生产、销售、组织制度体系,这是其成功的关键。

反观中国情形,正如1891年湖北盐茶牙厘局针对华茶为何衰落进行的调查所指出的那样:华茶在生产、收集以及加工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而资金短缺的部分原因是体制的松散结构。这种结构不仅导致了产品质量的下降,而且还由于茶叶运抵汉口出售之前要换好几手,层层加码使其价格抬升,其标价就比其竞争对手高得多。总之,数百年来在国内贸易中运行得很好的由收集代理人与中间人组成的精致的网络,一旦面对新的体制外竞争形势,却被证明是笨拙的、无能为力的了。

为什么中国不能构建印度、日本等国有效的茶业制度呢?在近代中国,特别是在晚清和北洋政府时期,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相当弱,也不可能为市场的运作提供具体的规则,同时由于单个企业力量是有限的,那么市场交易规则的构建主体由谁来承担?杜恂诚教授认为:“商会和同业公会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市场操作层面的创建和完善制度秩序的责任。”如果我们将问题的视角放大到中外贸易领域,市场制度的构建不仅需要商会和同业公会肩负其责,而且我们也不能忽略洋商的作用。问题在于,他们构建的制度对利益各方有着怎样的“好处”,以及对经济有着怎样的效果,更值得我们关注。

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方面和其他行业,国家被排除在制定规范各方之制度的权威之外。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情况就是如此。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茶业垄断货源、主导国际市场茶叶价格的优势不复存在,加之贸易不能直营,故在争夺茶叶贸易主导权方面,洋行、买办与茶栈三者之间进行了相互博弈,在此过程中,中国原有的贸易网络与洋行进行了自然的结合。在制度构建方面,洋行、买办与茶栈居于市场支配的地位,一方面他们是市场运行规则的制定者,另一方面他们更是市场的参与者。在这种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双重身份条件下,他们之间通过“合作”构建了稳固的利益共存关系,在“妥协”中寻求“共识”,在“合作”中共获“好处”。这样,他们构建了另外几大产茶国都没有的组织、制度框架,这些是实现他们各自利益的一种根本保障。

(摘编自张跃《利益共同体与中国近代茶叶对外贸易衰落﹣﹣基于上海茶叶市场的考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层加码导致标价比其竞争对手高,这也是近代华茶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B.政府没有能力管理好市场,华茶的利益受到商会、同业公会和洋商的影响。
C.由于国家没有介入茶叶贸易,中国原有的茶叶贸易网络只能选择与洋行结合。
D.洋行、买办与茶栈在茶叶市场中构建了利益共存关系,从而获得了各自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日、印茶业的成功与中国茶业的衰落进行比较,并对衰落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B.文章论述洋行、买办与茶栈在茶叶市场中的博弈,揭示出各方在茶叶贸易中的利益关系。
C.文章主要从政府管理的角度论述中国不能如日、印等国构建有效的茶业制度的原因。
D.对中国茶业的衰落,文章先从体制、政府因素分析,后从外部势力的介入加以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实现了各个环节利益均衡,中国也能像日、印那样在茶叶贸易中获得成功。
B.如果国家当时能够为茶叶市场的运作提供具体的规则,中国茶业就不会走向衰落。
C.华茶在生产、收集以及加工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而资金短缺导致了体制结构的松散。
D.洋行、买办与茶栈兼具裁判员与运动员的身份,考虑的必然是三方利益的最大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表人流行新词语试析

刘峰

在近几年的流行新词语中,反映社会多元人群的新词语逐渐增多,其在语言结构、语义表达、产生机制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表人流行新词语是流行新词语中的一个小类,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具有鲜明的类指化特征。如“高考移民”“宅男”等。此外,表人流行新词语具有信息浓缩化的特点,用一个词就能表达一般要用几个词、一句话甚至几句话才能表达的意思,更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便于人们记忆。如“高:富帅”“~控”等。

从语言结构特征看,表人流行新词语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成群”的方式出现,形成一个个表人流行新词语词群。例如,~族(蚁族、裸婚族、啃老族),~控(微博控、网购控),等等。每一个词群,都可归纳为一个构词模式。另一类则以单个词语的形式出现,如“草根”“土豪”等。与第一类词相比,该类流行新词语数量较少。从表达色彩看,大部分表人流行新词语的感情色彩浓厚,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很多表人新词语之所以能够流行,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极富表达的感情色彩,如讽刺、戏谑等,不一而足。

表人流行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多种多样。“闺蜜”是通过简称(闺中密友)及谐音(闺密)两种方式创造出的;“草根”和“炮灰"是通过借喻产生的“旧词新义”;“粉丝”是音译外词,并和汉语已有词偶合。在表人流行新词语中,有两种词语衍生方式非常突出,即词语模造词和借用外词。

李宇明先生曾指出,当前大多数新产生的词语,都有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这一框架就像是造词模子一样,被称为“词语模”。词语模能批量生产新词语,并使其所生产的新词语形成词族。上文所列举的每一个表人流行词语词群,都是由相应的词语模衍生出的。词语模造词实际上就是一个类推过程,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汉语创造新词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利用汉语中现有的构词材料和规则创造新词,二是借用外词。在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时,借用外词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近年日本动漫、游戏等在中国的流行,不少日语中的表人新词语也随之进入汉语。如“正太”“达人”等皆来自日语,词语模“~控"最早也来于日语。当然,汉语在引入这些外词时,会根据汉语词的构造、表义特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表人新词语的流行与当前的社会文化心理密切相关。在信息数量日益膨胀、传播手段不断更新的当下,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趋同、从众以及追求新异的心理。例如,当“剩男”“剩女”得到了大众的接受和广泛传播后,只要社会中出现具有某些类似特征的人时,人们就倾向借“~男(女)”这一形式表达。人们对新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有着极强的心理需求,倾向于不断创造有着新形式或新意义的词语来满足语言交际日益精细化的需求。如“女汉子”“伪娘”等。从表面上看,这种求新求异与求同从众心理是矛盾的,其实这正是人们语言文化心理复杂性的独特体现。一方面,当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就会尽力模仿,达到趋同;另一方面,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

表人流行新词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当然,这类词语在快速发展中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主观性,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哪些词语能够继续使用下去,哪些应当被淘汰,除了有赖于语言发展规律和交际实际需要之外,也需要大众传媒等社会力量加以理性引导。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表人流行新词语的特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表人流行新词语是指在汉语中由表人的语素构成的,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的新词语,如“老王”“小张"等。
B.表人流行新词语折射了当前社会现实和大众心理诉求,满足了当前社会指称各类人群精细化的需求,具有信息浓缩化特点。
C.从语音特征角度,表人流行新词语可以分为以“成群”的形式出现和以“单个词语"的形式出现这两类。
D.表人流行新词语都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这是它们能够流行的原因。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借用外词是人们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的首要选择。
B.“草根"和“炮灰"这种通过引申方式产生的表人新词,更能刺激人们对于词义的联想和想象。
C.人们为了追求交际过程中的经济性原则,利用现有词语模完全创新生产出大量表人新词。
D.表人新词语满足了人们的某种社会心理需求或情感表达,在记录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人流行新词语丰富了现代汉语表人词汇系统,是当前大众语文生活中一种鲜活的、引人关注的语言现象。
B.吸收外词可以丰富和发展汉语词汇,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体现了汉语强大的包容性,但在吸收的同时也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C.表人流行新词语的产生及发展不受语言内部因素的制约,需要社会因素的制约以及社会力量的理性引导。
D.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尽力模仿,达到趋同;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野生动物
(台湾柏杨)
天下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生日,中国人甚至知道自己出生的时间是几分几秒;只有我,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属于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小事,没有人会为它眨一眨眼,可是,假如有一天,忽然有人宣布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恐怕就要劳动一大批考据学家忙得团团乱转。
据说,我出生于一九二零年,这是我唯一记得的数字。不过到了后来,连这个数字也不敢十分确定,因为事实上,并没有一个人告诉过我,包括父母。母亲在我生下来不久即行去世,中国做父亲的向来把儿女的出生养育归于母亲的职责,更不会记住儿女的生日。这个数字的,似乎是从家人口中,偶尔听到,因而留下印象的,日久天长,或许记错,或许讲的人根本不是讲我,而是讲别人。
我还模糊记得我的生日是阴历九月初七。不过,更加不敢肯定这个日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内陆乡村,几乎仍是原始社会。除了大人物或是世家子弟外,很少有人为一个孩子庆生。所以我的生日是哪一天,毫无意义。我的出生就像一个动物族群中一只小动物,诞生在茫茫的天地之间。
一九四九年,我二十九岁(假定我的生年没记错的话),流浪到台湾。在行政组织严谨的台湾区公所办户口时,因为不能肯定我的生日,所以临时起意,顺口报出一个印象中不容易忘记的日子——十一月一日。那是东北第一大城沈阳市在国共内战中被共产党军队攻下的日子,当时,对正在沈阳办《大东日报》的我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所以我选了十一月一日成为我户口上正式记载的生日,一直保持了二十年。一九六八年三月七日,我被调查局以“共产党间谍”以及“打击国家领导中心”的罪名,逮捕入狱,要被处死。其后,又被改判有期徒刑十二年。于是,从此我就以三月七日作为我新的生日。不但纪念我的苦难,也强调自该日起,对笼罩我一生的蒋家父子政权的唾弃。然而,正当大家已经接受我的生日是三月七日时,却在稍后出现的文件上,发现我真正被捕的日子是三月四日。为什么发生三天的差误?这和传统官场作业有关,原来法律规定,任何刑事案件,调查机关收押被告,不得超过四个月。而且冠冕堂皇地宣示:如果超过四个月,被告在拘押期间所有的口供与证据,都作无效,用来保护被告的人权。而我是一九六八年七月七日由调查局移送台湾警备司令部军法处的,如果不把拘押日期从三月四日改为三月七日的话,调查局的拘押行为就完全违法,我则完全无罪。所以,特务们就把被捕日期后延到三月七日,这是诬陷手法小动作之一。仅只生日一项,竟有这么多曲折变化,难道一开始就命中注定一个小人物求活不能、求死不得的坎坷一生?
跟生日同样暧昧的是,我不知道生在哪里。有人说,我生在父亲当县长的河南省通许县县长宿舍;有人说,我生在河南省开封市东铜板街;没有一个人明确地告诉我,到底我生在哪里。只是,在我长大后,发现我被归类为河南省辉县人。
在山西省洪洞县,一个郭姓大家族几乎被饥饿消灭。残存的一些族人,在一棵大槐树下,把一个铁锅摔破,分给每一个支派的族长,然后互相祝福,四散逃命。他们相约等这场灾难过去(人往往认为灾难会过去,以寄希望于未来),总有一天,大家从四面八方返回故土,重建家园。万一到时候子弟已互不认识,锅片就是信物,可以为证。
于是当中有一支从洪洞县出发,向东逃亡。那是一段悲惨凄凉的旅程,中途幼儿夭折,老年人去世,沿路写下悲苦的河南辉县先民移民史。他们翻过高达两千米的太行山,继续向东逃亡,终于在太行山东麓的辉县定居,他们的子孙一直传到现在。转眼三百年,锅片已经不知道何处而去。子孙们对往日大槐树下摔锅片的故乡,早已失去记忆。今天,当辉县人被询问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他们一脸茫然的表情,透露无限人世的沧桑。我——柏杨,就是这支苦难先民的后裔。
(选自《看过地狱回来的人——柏杨回忆录》)
【小题1】柏杨回忆了自己生日日期的几次变化。请列举柏杨几次生日的日日期及其由来。(4分)
【小题2】请体会下列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
(1)我的出生就像一个动物族群中一只小动物,诞生在茫茫的天地之间。
(2)仅只生日一项,竟有这么多曲折变化,难道一开始就命中注定一个小人物求活不能、求死不得的坎坷一生?
【小题3】这段文字的标题为什么叫“野生动物”?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墙上的图画
丁肃清
珍奶把一大盘刚出锅的羊肉放在桌上,一边吹拂着烫痛了的手指一边说:“趁热吃!清炖羊肉。”
飘飘袅袅的热气弥漫着异香,诱引得我的喉头连连蠕动。为欢迎我回老家来,她特意让人宰了一只羊。我是珍奶抱养长大的,对老人家情同生母,时常回老家探视,已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看着我大口的吞咽,珍奶慈祥的脸上如暖风吹皱了的一池春水,细细密密的皱纹每一条都笑着。
“你爷在世时也好吃肉。”她说,“三天没肉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爷去世已经多年,可是每当我同珍奶叙话,她总是提起爷这个话题。这一次,她又讲了那个不知讲了多少遍的故事:“打日本那时,你爷是上八路,轻易不敢回家来,怕汉奸告密。有一天晚上回来,浑身上下成了泥人,躺在坑上就。呼噜呼噜’地睡,那脚上黑压压的一片蒺藜刺儿,我用针一根一根地挖,他都睡不....
儿时就听珍奶说这故事,那时候珍奶的故事美妙,像童话。如今听起来淡了,淡得像一碗白开水。真想让珍奶多说点别的,可提起爷过去的事情,她总是十分投入,唠叨个没完。
院里。“哗、咩”地颤抖着几声羊叫,像小孩子的哭泣。我莫名其妙地被吞下去的羊肉噎住了,一种说不清楚的感情拔撩着我的心。从窗子往外看,不见有羊的影子。只从窗外的墙根下传来一声声的羊明。
珍奶见状出门。我随出。门外的墙上,挂着一张尚深的山羊皮,正是珍奶为招待我刚宰的那只羊。墙根下,站着珍奶喂养的另一只羊,它仰起头,在墙上那张羊皮上依偎,深深地在那皮毛上舔、舔....的心为之震颤。
珍奶牵开那只羊,说:“这东西,还有灵性哩!”那一晚,我的胃里毛扎扎地难受,没有情绪同前来串门聊天的乡邻叙话。珍奶却说得高兴。少不了又提起爷的故事:“天他摸黑儿回家来,躺在坑上就‘呼噜呼噜’地睡,那脚上的蒺藜刻儿,黑压压的一厚层,用针一根一根地挖,他都睡不醒……”
说得我真有些不耐烦,就说:“老提这事儿千嘛?说点别的好不好?”
灯光下,珍奶的脸刷地变红,对众人尴尬一笑,久久不语。第二日,我要离家归城。在院里,我发现墙上少了那张羊皮,却留下了一个灰暗色的羊皮印儿,清清楚楚依然在目。这时珍奶正收拾行李袋,嘱咐着为我送行。那只山羊“咩、咩”地叫着猛然出,蹭在那墙上,在皮毛留下的印迹上猛舔:“沙一沙一一沙”,肯砖上的沙粒落地,这是我平生见到的最壮烈的一幕。
车窗外,一路的风声雨声,全像是那只山羊舔墙的“沙沙”声……我固守了多年的一种进化观轰然坍塌:只有人类才有思维有情感?不是这样!那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鸟一虫,或许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呢!
又过了很久,回故里探望珍奶。她像是一下子老了,满头的银白,没有了以往甜甜的笑意,脸颊的皱折紧板板地滞结在一起,话也少,只是忙里忙外为我烧火做饭。
她已是七十五岁的高龄!
我漫步在院里,又瞧见那面墙壁上,上面隐隐约约还有那张羊皮的印迹,印迹上斑班条条涂满艳红,像一幅绝妙的图画。我断定,那是那只山羊舔上去的舌血!
只是不见了那只生灵。问及它,珍奶说:“不忍看它舔场的样儿,赶集把它卖了。”
真叫人感慨。动物虽然不会说话,无法与人沟通,可它们何尝没有悲欢离合的敌事。动物尚且有情有感,何况人呢!于是,我顿生怜悯:七十五岁高龄的珍奶,孤独寂寥的珍奶,用心血和爱把我造养成人的珍奶,岁月沧桑积蓄在她心中的情感像一部厚厚的家传宝书,我竟然一点没有读懂!
珍奶仍在默默地拾掇家务。
我在等她再说起爷的故事,再听听她讲……你爷回来在炕上呼噜呼噜就睡了,那脚上的蒺藜刺儿压压 的一层,用针一根一根地挑都挑不醒他……那个故事。
可珍奶终究没有再讲。现在我懂了,爷的故事原本就是珍奶心中遮风档雨的一面墙。她是在用心系念,在那墙上描绘图画!
我真笨,在那鲜灵灵的绘画前,我竟然如此地麻木不仁!
真想哭,于是我拉珍奶坐下,还像孩童时那般端坐在她的面前,对她说:想听听你讲爷的故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就描写珍奶湍出清炖羊肉给我吃的情景,是为下文写另一只羊与墙上的羊皮相依偎、不断舔舐墙上印迹理下伏笔。
B.小说中多次描述“爷”的故事,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在人物刻画上使珍奶的形象更加丰满。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我”再次回到故里,珍奶“满头的银白……话也少……”的细节,表现了珍奶对我的疏远。
D.小说主题深刻,“我”从羊的行为中懂得了真正的孝顺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陪伴,更应从精神上去理解和关心老人。
【小题2】“我”这一角色在小说中有多方面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与凸显主题,请结合小说内容做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