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明清时代农业依然是社会经济的第一基础,农业人口依然是帝制国家统治的基本对象,所以“重农抑商”的言论与政策表现都依然存在,在某些特定语境下甚至表达得很激烈。但是“农商皆本”的言论已经表达得很清晰,并且愈来愈成为朝野共识;“利商”、“惠商”而非“抑商”,成为国家政策的基调。

明朝初年,曾颁布一系列与商业相关的政策,其中有被误读为抑制商业政策者。如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曾谕户部:“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足衣在于禁华靡。尔宜申明天下庶民各守其业,不许游食。”明代“游食”,并不等于经商,“庶民各守其业”包括商人继续经商,并非禁止人们经商。其他如初入商业者需有一定规模的资本,坐贾需在营业地占籍等政策,都是从稳定社会成员职业、地域性征,从而稳定社会秩序角度出发的政策,具有抑制商业的实际作用,但并非以抑制商业为最终目标。其次,明初商税并不沉重,大致三十税一,同时对军民婚丧嫁娶所用物品及舟车丝布之类免税。明中期以后,商税名目增多,收税机构增设,税率也有所提高。不过,万历中期矿监税使四出,盘剥商民现象,是出自皇权滥用,并不体现明代基本政策,所以遭到朝野一致反对,并在万历帝死去后立即终止,故在将万历皇帝派出矿监税使作为明朝抑商证据的时候,要注意其复杂性。通明一代,商税趋于由轻到重,但商税总额与社会商业总规模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而且,万历初将“一条鞭法”推行全国,赋税负担更大程度地落实在土地上面,使得一些富商大贾以“无田而免差”,规避大量赋税负担。

相对于商业规模,明代商业税率偏低而非偏高。这种情况,一方面表示明朝政府财税观念仍然盘桓在农本经验之中,没有调整明白;另一方面表示明朝政府并无意于通过高税收压制商业,使之难以发展。清朝人口大幅度增加,商业规模也较明代更为庞大,而且朝廷随着商业税收增加而日益看重商业税收在政府财政中的地位,相应管理制度也从涣散仅取其大意转向精细严格。

明清外贸政策,曾经多受诟病,被一些学者视为“闭关锁国”。然而近年大量研究表明,此种认识,夸大了该时期的封闭性。综合官方、民间、海路、陆路贸易趋势,并考虑到明清时代前所未有的全球贸易对中外经济往来的影响,应视为“有限开放”更为贴切。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清时代农业是社会经济的第一基础,但“重商”的呼声已高过“重农”。
B.清朝商业管理变得精细严格,与商业规模扩大后其财政地位提高有关。
C.明初的一些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的发展,是落后不可取的错误规定。
D.明中期以后,商税加重,万历中期,盘剥商民现象更是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按时间顺序,主要论述了从明到清,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政策、态度。
B.文章先总领全文,然后具体评析明清商业政策,最后评价明清外贸政策。
C.文章末段提出的观点新颖:明清并非“闭关锁国”,而是“有限开放”。
D.文中引用朱元璋的话,表明抑商政策纯属误读及统治者对商业发展的重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利商、惠商成为国家政策的基调,是因为“农商皆本”越来越成为朝野共识。
B.明政府财税观念仍未摆脱农本经验,无意以重税压制商业,故商业税率偏低。
C.闭关锁国忽略了明清外贸的开放性,实际上明清外贸在全球贸易中举足轻重。
D.万历初,赋税负担主要落在土地上,说明农业人口仍为国家统治的基本对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3 05:03: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全球卫星导航多系统并存竞争和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应用主要依赖国外系统;缺乏统筹规划,地面应用基础设施整体能力不足与重复建设并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尚未掌握核心技术,相关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尚不健全,产业集中度低,缺少龙头企业。因此,需要加快我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促进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创新发展格局将基本形成,产业应用规模和国际化水平将大幅提升,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兼容产品在重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对国内卫星导航应用市场的贡献率达到60%,在全球市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摘编自2013年印发的《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材料二:

2017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已达到2550亿元,较2016年增长20.4%。其中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占比为35.44%,北斗对产业核心产值的贡献率已达到80%。

为了突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核心芯片关键技术的瓶颈,国内芯片研发企业打造自主北斗芯片开放平台。由国内企业所研发的全球首个支持新一代北斗三号信号体制的多系统多频高精度导航定位芯片正式发布。同时芯片产业链企业根据自身需求针对芯片资源进行应用功能的二次开发,使芯片的综合能力得到再一次提升。

(摘编自新华网《北斗对产业核心产值贡献率达80%》,2018年5月10日)

材料三:

表一北斗与GPS基本情况比较

比较项目

北斗

GPS

所属国家

中国

美国

发展过程

1994年启动,2007年发射第一颗北斗卫星,2012年建成北斗二代,已完成亚太组网,计划2020年全球组网。

20世纪70年代初步建成,1994年全面建成。已覆盖全球,目前第三代GPS在研

定位精度

民用:10米( 最新一代芯片达2.5米)

民用:10米

用户范围

主要军用,民用正在普及

军民两用

 

表二北斗相较GPS的优势

比较项目

说明

三频信号

北斗使用三频信号,GPS使用双频信号。三频信号可以更好地消除高阶电离层延迟影响,提高定位可靠性,增强数据预处理能力,大大提高模糊度的固定效率。

境内监控

GPS系统监控站全球分布较均匀。受地域限制,北斗地面监控部分只建在中国境内,这反而成了北斗的安全优势,不用受制于其他国家。

 

(摘编自《2017-2022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行业竞争现状及十三五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材料四:

2018年是北斗系统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建设任务最为繁重的一年。组网发射创造纪录,系统运行确保稳定,国际合作亮点纷呈,应用推广成效显著。

根据计划,2019至2020年,我国还将发射11颗北斗三号卫星和1颗北斗二号卫星,在巩国亚太区域服务同时,这将会进一步提升全球服务性能。

国内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交通运输等领域应用不断走深走实,全国已有617万辆道路营运车辆,36个中心城市8万辆公交车,使用北斗系统。港珠澳大桥采用北斗高精度形变监测系统,有效保障大桥安全运行。基于北斗的高空气象观测系统,有效改进我国中期天气预报质量。在大众应用方面,市场销售的智能手机大部分支持北斗定位功能;智能车载终端在30多个车型上实现批量应用。

国际化实现新突破,北斗赢得海外广泛赞誉。缅甸、泰国、阿尔及利亚、俄罗斯等多国相继采购北斗产品,服务性能和产品质量在当地创下口碑。北斗已进入国际民航、国际海事等多个国际组织标准,国际搜救卫星组织将北斗纳入全球卫星搜救系统计划。

(摘编自《中国北斗怎样服务全球》,《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面临着依赖性强、规划不到位、国际竞争激烈的问题,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卫星导航系统产业,是一项艰巨的重大任务。
B.美国的GPS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建成,现已为本国军民服务,也为全球服务,我国的北斗虽起步晚,但目前也能为全球提供全面服务。
C.我国北斗系统采用较为先进的三频信号技术,该项技术的数据预处理能力较强,能有效地降低高阶电离层的负面影响,大大提高定位的精准性。
D.我国北斗卫星系统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北斗符合相关的国际组织标准,其相关产品已为多国提供服务,其相关服务也被国际组织接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力发展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加快推动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
B.北斗系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产业产值在增加,与卫星导航技术相关的产业规模有增大可能,这表明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稳健。
C.由于地域的约束,我国北斗卫星地面监控没有建在境外,如果要提升北斗系统在全球的服务性能,还需发射更多的北斗卫星。
D.随着我国交通运输、气象预报、智能手机等领域广泛使用北斗卫星系统,发展该系统服务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的主要目的已逐步实现
【小题3】为什么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走出国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我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二是自创形态。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
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
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寓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它较多地出现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高层次。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王国维同时还使用意境这个概念。境界比之意境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首先,意境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而境界不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还能用在人生修养中。因为审美不只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它渗透在人的全部生活中。其次,意境,从字面上看,见出意与境的两分,而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而更能见审美的本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当我们进入境界时,我们从情象中超越出来,从意象中超越出来,进入只可体会难以言传的,其美妙的境地。
(摘编自陈望衡《谈审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意境相比,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的特点而更能彰显审美的本质,因而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
B.艺术创作与现实审美活动中都有意象的存在,现实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意象,都会成为作品中的意象。
C.意象与情象都源于审美主体的创造,情象的创造主要是情感起作用,而意象的创造则需要想象参与。
D.一种原生形态的对象要成为审美对象,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才能成为审美主体情感的载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是为了论述陆游的人生,以及解说意象与自然物象、情象的区别。
B.文章论述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这一观点时,将审美对象的不同形态作了区分。
C.文章从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角度分别阐述了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的三种不同形态。
D.文章着重阐述了情感和情象,想象和意象,意境和境界的关系,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只有人的情感、意识和文化修养共同作用,想象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意蕴的意象。
B.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对象大多数的情况是,创作者的情感需要外化,于是虚拟一个形象,使这个形象成为情感的载体。
C.境界原本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佛教、宋明理学家都使用这个概念,而境界成为美的最高存在形态,与王国维的重视有关。
D.如果我们出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那说明我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状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魏晋时期,“手帖”是文人之间往来的书信,最初并没有一定具备作为书法范本的功能。因为王羲之手帖书信里字体的漂亮,在他去世后三百年间,这些简短随意的手帖逐渐被保存珍藏,装裱成册页卷轴,转变成练习书写、欣赏书法的范本,“帖”的内涵才从“书信”扩大为习字的书法范本。
②特别是到了唐太宗时代,因为对王羲之书帖的爱好收藏,以中央皇室的力量,搜求南朝文人手帖。把原来散乱各自独立的手帖编辑在一起,刻石摹拓,广为流传,使王羲之和许多南朝手帖,因此成为广大民众学习书写的汉字美学典范,产生《十七帖》一类官方敕定的手帖总集版本,也促使“帖”这一个词汇有了确定书法楷模的意义。
③因为“手帖”意义的改变,原来南朝文人书信的特质消失了。唐代的名帖,像欧阳询的《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都已经不是书信性质的文体,连字体也更倾向端正谨严的楷书,魏晋文人行草书法手帖的烂漫洒脱自在都已不复再见。
④欧阳询的书法大家熟悉的多是他的碑拓本,像《九成宫》、《化度寺碑》,已经成为汉字文化圈习字的基础范本,也都是楷书。欧阳询名作,收藏在北京故宫的《张翰帖》、《卜商帖》和辽宁博物馆的《梦奠帖》,其中或有双勾填墨的摹本,但年代都非常早,不会晚过宋代,摹拓很精。《张翰帖》近年北京故宫展出过,卷尾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的题跋。
⑤王羲之字体的行草风格与他书写的内容有关,因为是写给朋友的短柬、便条,所以率性随意,“行”“草”说的是字体,其实也是说一种书信体的自由。《张翰帖》不是书信,是从《晋书•文苑传》的张翰传记中抄录的文字,是严肃性的史传,因此欧阳询的用笔端正严格到有些拘谨。《张翰帖》一开始介绍张翰“善属文,纵任不拘”,文学好,为人任性不受拘束。下面就是与顾荣的对话,结尾两行是最美的句子“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一向端正严肃的欧阳询,似乎写到这样的句子,也禁不住笔法飞动飘逸了起来。
⑥宋徽宗曾经评论《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高宗也曾经评判过欧阳询的书法“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猛锐长驱”、“四面削成”、“险劲”、“刚劲”都可以从《张翰帖》的用笔看出。
(摘编自《听蒋勋讲最令他迷恋的历史》)
【小题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二段阐述了唐皇室对王羲之手帖的爱好收藏与“帖”书法楷模意义之间的关系。
B.文章第六段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写出了《张翰帖》的特点。
C.文章在论证了“手帖”的意义改变后,指出唐代的许多名帖已经不具备书信的性质,而且字体和前朝相比更倾向端正与严谨。
D.手帖是文人之间往来的书信,最初并不具备书法范本的功能,但到了王羲之时发生了变化。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帖的内涵由书信扩大为习字的书写范本,是因为王羲之手帖书信里字体漂亮,在他去世后三百年间,这些手帖逐渐被保存珍藏,装裱成册页卷轴,转变成练习书写、欣赏书法的范本。
B.《十七帖》一类的官方敕定的手帖总集版本的产生是因为“帖”这一词汇具有了书法楷模的意义。
C.《张翰帖》作为书信不仅笔法严谨,而且飞动飘逸。
D.我们经常说字如其人,因为欧阳询为人处事严谨,因此他的《张翰帖》用笔端正严格拘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书法楷模的“帖”的出现靠的就是唐皇室对王羲之手帖的爱好与收藏,对南朝手帖的搜求。
B.因为唐代的名帖《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已经不再是书信,所以这些帖的笔法严谨而不飘逸。
C.由宋徽宗和宋高宗对《张翰帖》的评价来看,我们大概可以推测出欧阳询的书法在宋朝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D.魏晋文人用行草写帖,唐代人用楷体写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帖的字体的风格受文体的绝对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产生于公元前2世纪的礼记・乐记,以儒家思想为主,阿时吸救道家与法家思想,是出界最早的音乐美学论著,也是最早论述礼乐教化即美育的论著。《乐记》及其礼乐教化理论,以“礼乐交融”为其东方特色,以“正声”“德青”为其艺さ求,以“天人合ー"为其文化理念,明显区別于西方的美育观念,彰显光彩照人的中国精神,这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在文化艺术特别是美学与美育上的成熟与伟大,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礼记》记载,当年周公通过制礼作乐而治理国家、统一天下。中国古代的“礼”起源于宗教祭祀之礼仪,发展为政治制度、道德行为规范和社会交往之人文礼仪等;“乐”是乐舞歌诗的总称。礼乐教化是一种集政治治、道德与审美为一体的整体性教育,充分体現中国传统文化关联性的特点,相异予西方文化区分性的特点,强调发浑礼乐刑政文融互补的综合性治理作用。礼乐教化还可以发特有的和合父子君臣族长乡里的团结教育作用,还有感染熏陶、移风易俗之用,所谓“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总之,礼乐教化在传统社会中充分发挥交融性与綜合性作用,是治国之重器。

《乐记)言:“乐者,伦理者也。儒家学说认为乐与道德相通,乐音是人与禽兽的区别,而对整体音乐的理解则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礼乐教化之乐教包含乐德、乐语与乐舞等部分,所谓“乐德”指“中、和、祗、庸、孝、友”等德性的核心内涵,是乐教最重要的成分。礼乐教化最重要的目的是弘扬德音与正声,抛弃溺乐与溺音。《乐记》说:“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之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又说:“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恩礼,不接心术。”这里将正声与德音提到“纪纲既正,天下大定’,’的政治高度,将奸声与淫乐视作扰乱思想与破坏心术的负面现象。礼乐教化涵养德性的精神需要提倡与继承,以纠正重利益而轻道德的价值倾向。

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学有其独特意蕴与魅力。《乐记》阐明礼乐与天地宇宙相应相和的特点,从而带来四海之内自然宇宙与人类社会合敬同爱的结果,充分强调礼乐教化沟通天地人的巨大作用。《乐记》还阐述礼乐教化所形成的一种礼乐交融、天地相合、阴阳相得、万物繁茂的生命之美,诚如《周易》所言“生生之谓大德也”。这种生命美学体现于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乐记》还强调礼乐教化与亲和天地的关系,诚如《中庸》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万物一体。这些美育观念不同于西方古代的人类中心论,具有重要思想价值。

中华美育历经几千年历史,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需要立足中华文化立场,继承其精华,扬弃其糟粕,发扬其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力量,建设新时代美育精神。

 (摘编自曾繁仁《珍视并发扬中华优秀美育传统—从(礼记,乐记>美育思想谈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记以儒家思想为主,认为礼乐教化即美育,将“正声”与“德音”提到治国的高度,又强调了礼乐教化与亲和天地的关系。
B.礼乐教化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交融性与综合性的作用,体现了传统文化关联性特点,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弘扬德音与正声。
C.乐包括乐舞歌诗,儒家学说认为其与伦理道德相通,有教化作用,都可以改善人心,乐音可以区别人与禽兽,乐教最重要的部分是乐德。
D.生命美学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包含礼乐交融、天地相合、阴阳相得等内容,体现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首段直接指出美学论著《乐记》的历史地位、内容特性、价值意义。
B.文章主体内容分别论证了中华美育是家国天下的教育、涵养德性的教育和天人相和的教育。
C.全文依次通过中西方类育观念的对比宋突出中华美育的三个特点,强调中华关育的成熟与伟大。
D.文中引用《周易》中断里的活,是补充论证《乐记》中中华美育“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只是一种礼仪规范的礼不同,礼乐教化是一种融合了政治、文化和教育的制渡,具有综合治理、团结人心、移风易俗等作用。
B.如果发挥好礼乐教化政治、道德和市类的教育功能,与刑政交融互补综合治理,能有效地纠正重利益而轻道德的倾向。
C.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行学指自然宇宙与人类社会是合敬同爱的,所以天地与礼乐是相应相合的,礼乐教化能沟通天地人
D.中华美育传承儿千年,足今天我们美育工作的宝货财富,需要全面继辰,并发扬其民族文化力量,建设新时代的美育精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给文学经历20年快速发展,当初混沌的面容、模糊的概念,已经被网络平台细化为玄幻、都市、历史等类型,已收获丰富的作品、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各方的关注。但在爆发式增长的同时,有关其价值及合理性的质疑也不绝于耳。

网络文学起始之时,互联网对公众是一片全新天地,在线写作带有拓荒性质。开放的网络环境更是降低了发表文学作品的门槛,网络文学作家日更的过程也是接受读者的建议调整思路的过程。互动拉近了作家与读者的距离,但读者在交流互动中的批评建议多是随感式、点评式的,只言片语中有赞赏也有恶搞,专业的文学评论的声音略显微弱和滞后,缺乏正能量的导向,缺乏有深度的客观评价,无法对海量网络文学作品进行及时引导。文学评论要拉近与网络的关系,网络文学也要拉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对于网络文学来说,网络只是载体,文学才是核心。文学则应趋向经典,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志在创作经典的作家,都逃不开前人“影响的焦虑”,而步入经典行列则必须具备挣脱影响的“陌生性”,也可以称之为原创性。“影响的焦虑”和“陌生性”两个关键概念,恰可用来讨论当下网络文学如何趋近经典的问题。

那些早期网文作者,实际都充当着经典的媒介转化者一一创作平台虽然从论坛、网页到手机,心中构想的样式,却脱不开对优秀作品的经验认知,也就是以经典为参照系,使以往媒介中的经典借他们之手向新媒体拓展。其表达方式和界面是全新的、开创性的,但核心和本质却是对经典的继承。所以,网文呈现出的新奇特异,并不来自文学革新,而是在于媒介表现形式的新颖。《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诛仙》《鬼吹灯》《明朝那些事儿》等,在网络上呈现出文学的新句式、新语体和新题材,表现出文学的新媒体面貌。它们天然具备表达的陌生性,是网文中最趋近经典的一类,它们的成功,离不开新媒介红利。

与网络文学知名度和高曝光率同时到来的,是网络文学的盈利模式对网络文学的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创作题材方面,类型细化让创作范国收窄,甚至套路横行;二是在创作体裁方面,收费模式让长篇小说一家独大。如果网络文学作家以市场价值为旨归,网络文学就会陷入由盛而衰的境地。

国家相关文件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这为网络文学发晨指明方向。网络文学在褪去新媒体光环后,要继续保持动力和原创性,也必须突破产业局限和利益刺激,立足长远,打造精品。当快速码字能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感知,表现出内心世界的倒影,让读者回味蕴藉诗意,渗透出高尚的人文精神,网络文学精品就已经不远了。

(摘编自党云峰《网络文学需精耕细作》和《光明日报》2019年4月6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被细化为玄幻、都市、历史等类型,其后果是创作范围收窄,甚至套路横行。
B.网络文学需要作家与读者的互动和专业文学评论的客观评价和及时引导,以此来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C.《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诛仙》《鬼吹灯》《明朝那些事儿》等作品天然具备表达和内容的“陌生性”,是网文中最趋近经典的一类。
D.国家政策层面的宏观调控,从方向上引领网络文学立足长远,打造精品,回归文学本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将网络文学切分为“网络”和“文学”,厘清各自在创作中的地位差异,也突出其不可分割的关系。
B.文章引用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的看法,重点强调了在网络文学中,“文学才是核心”这个观点。
C.文章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网络文学“价值及合理性”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又回扣问题,分析当今网络文学的弊端,进而指明网络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D.文章采用了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以阐述网络文学需传承创新,打造精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开放的网络环境降低了文学作品发表的门槛,网络文学的参与性更强,往往更能贴近现实生活。
B.网文中趋近经典的一类具备表达的陌生性,且受欢迎,非常符合国家政策中所明确的发展方向。
C.快速码字无法创作出故事精彩、文本精致的作品,打造精品还需要精耕细作。
D.网络作家只有把旨归从市场价值转向作品的文学价值,才能趋向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