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既是文明的创造者,也是文明成果的体现者。编纂文明史,就是用文字把这创造和演进的过程记录下来。
文明史不是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等等的简单拼合,更不是一部百科知识全书,它既不能脱离各门专史,又要力求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研究文明史必须重视文献资料,也必须重视文物考古资料,并且努力将这两方面的资料结合起来,进行互证。当然考察中华文明史,不能脱离世界文明的大格局。
首先,我们要欢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更加广泛和深刻的文化交往,积极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过去,中华文明在与外来文明的接触中,能够吸取改造它们以丰富发展自己,今后必然能够做得更好。
其次,中华文明应当更主动地走向世界。我们现在对世界的了解虽然还很不够,但是世界对我们的了解更少、更肤浅。牛津大学教授雷蒙·道森在其名著《中国变色龙——欧洲中国文明观之分析》一书中总结说: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似乎在两个极端间变化,或者是理想的王国,或者是停滞与落后的象征。由此可见,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与中国的实际有很大的距离。西方对待东方的态度,常常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即只有西方才拥有解释东方的权威。我们并不想纠缠他们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所持有的种种偏见,只是从中深切地感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具有广阔的空间,可以在世界上充分展示自己的真面目。
第三,要坚持文明的自主。无论是引进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还是走向世界,都是我们自主的意识和行为。回顾历史,汉唐人对外来文明的开放胸襟与拿来为自己所用的宏大气魄,即鲁迅称之为“闳放”的那种态度,便是自主性的很好表现。西方近代文明,从明朝末年逐渐传入中国,鸦片战争之后大量涌入,影响着中国百余年来的历史进程,但中华文明并没有失去自主的能力。到了今天,我们更有条件加强文明的自主性,自己决定自己文明的命运。
总之,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到来的,既不是单一的全球文化,也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文明多元的繁荣,以及文明的自主。这种新的文化生态的出现和确立,是人类进化到更高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必能抓住这个历史的机遇,实现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必能以高度的文明重塑自己在世界上的形象。具有几千年历史而从未中断过的中华文明,必将在世界未来的文明进程中再现自己的辉煌,并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袁行需《中华文明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明史记录文明创造和演进的过程,既离不开各门专史,又要力求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 |
B.研究文明史就要尽量做到将文献资料与文物考古资料结合,并且让两者之间进行互证。 |
C.西方对中华文明的种种偏见并没有对中华文明在世人面前真实地展现自己造成影响。 |
D.西方近代文明虽然影响了中国百余年来的历史进程,但中华文明依然拥有自主的能力。 |
A.文章从三个层面论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着重突出文明主动走向世界的重要性。 |
B.文章第二段分析了文明史的研究方法,同时指明如何考察中华文明史。 |
C.文章引用雷蒙·道森著作中的一句话论述世界对我们的了解更少、更肤浅的观点。 |
D.文章结尾从如何抓住新的文化生态出现机遇角度分析了中华文明面临的机遇,具有现实的意义。 |
A.当前中华文明应当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对世界的了解还很不够。 |
B.《中国变色龙——欧洲中国文明观之分析》一书造成了西方对中国认识的片面性。 |
C.文明的自主指的就是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是自己自主的意识和行为。 |
D.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当前世界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在进入新的文化生态后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