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既是文明的创造者,也是文明成果的体现者。编纂文明史,就是用文字把这创造和演进的过程记录下来。

文明史不是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等等的简单拼合,更不是一部百科知识全书,它既不能脱离各门专史,又要力求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研究文明史必须重视文献资料,也必须重视文物考古资料,并且努力将这两方面的资料结合起来,进行互证。当然考察中华文明史,不能脱离世界文明的大格局。

首先,我们要欢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更加广泛和深刻的文化交往,积极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过去,中华文明在与外来文明的接触中,能够吸取改造它们以丰富发展自己,今后必然能够做得更好。

其次,中华文明应当更主动地走向世界。我们现在对世界的了解虽然还很不够,但是世界对我们的了解更少、更肤浅。牛津大学教授雷蒙·道森在其名著《中国变色龙——欧洲中国文明观之分析》一书中总结说: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似乎在两个极端间变化,或者是理想的王国,或者是停滞与落后的象征。由此可见,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与中国的实际有很大的距离。西方对待东方的态度,常常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即只有西方才拥有解释东方的权威。我们并不想纠缠他们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所持有的种种偏见,只是从中深切地感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具有广阔的空间,可以在世界上充分展示自己的真面目。

第三,要坚持文明的自主。无论是引进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还是走向世界,都是我们自主的意识和行为。回顾历史,汉唐人对外来文明的开放胸襟与拿来为自己所用的宏大气魄,即鲁迅称之为“闳放”的那种态度,便是自主性的很好表现。西方近代文明,从明朝末年逐渐传入中国,鸦片战争之后大量涌入,影响着中国百余年来的历史进程,但中华文明并没有失去自主的能力。到了今天,我们更有条件加强文明的自主性,自己决定自己文明的命运。

总之,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到来的,既不是单一的全球文化,也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文明多元的繁荣,以及文明的自主。这种新的文化生态的出现和确立,是人类进化到更高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必能抓住这个历史的机遇,实现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必能以高度的文明重塑自己在世界上的形象。具有几千年历史而从未中断过的中华文明,必将在世界未来的文明进程中再现自己的辉煌,并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袁行需《中华文明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史记录文明创造和演进的过程,既离不开各门专史,又要力求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
B.研究文明史就要尽量做到将文献资料与文物考古资料结合,并且让两者之间进行互证。
C.西方对中华文明的种种偏见并没有对中华文明在世人面前真实地展现自己造成影响。
D.西方近代文明虽然影响了中国百余年来的历史进程,但中华文明依然拥有自主的能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三个层面论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着重突出文明主动走向世界的重要性。
B.文章第二段分析了文明史的研究方法,同时指明如何考察中华文明史。
C.文章引用雷蒙·道森著作中的一句话论述世界对我们的了解更少、更肤浅的观点。
D.文章结尾从如何抓住新的文化生态出现机遇角度分析了中华文明面临的机遇,具有现实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中华文明应当更主动地走向世界,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对世界的了解还很不够。
B.《中国变色龙——欧洲中国文明观之分析》一书造成了西方对中国认识的片面性。
C.文明的自主指的就是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是自己自主的意识和行为。
D.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当前世界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在进入新的文化生态后消失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3 02:43: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南海晚霞
张守仁
飞机离开新加坡樟宜机场,震颤着傲首向上、向上、向上,越过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奔赴东北方向的亚南巴斯群岛空域。我坐在离地一万多米高的舷窗旁西望长天。正有一颗硕大、艳红的落日衔住水面,慢慢堕入海平线下。它所飞溅出的万缕金烙,像火山熔化的炽热岩浆,向天空喷发,把广阔天空染成钢水横流、金马奔驰、霓裳飞扬、群芳绽颜的七彩世界。
我惊奇。我哑默。我幸获得一次美妙的视觉享受。我所掌握的汉语已无法描绘面前呈现的壮丽景象。霞光映照在一朵朵飘浮的白云上,飘浮的白云被染成一座座红岛。霞彩反射在翼下一片片波涛上,一片片波涛幻化成一张张赭帆。这时,我视线里有一架飞机迎面飞来。向着夕照航行的飞机,在满天晚霞中变成了一叶滑翔的赤舟。
我紧贴着舷窗,痴迷、贪婪地观赏着天官大舞台上不断变换着的画面和色彩。在这大海的天幕上,先后演出的有如火龙舞、火把舞、红绸舞、狮子舞、斗牛舞、彩蝶舞、荷花舞、孔雀舞、长蛇舞……那是多种光、色的展示,不同线条的曳引,繁复动画的变幻。我一生从没有见到过如此广阔无边的舞台,从没有观看过舞美如此瞬息多变的布景,也从没有欣赏过节目如此丰富的霞光舞的竞演。演出持续近一小时,一直廷宕到晚八点才落幕。后经过躲在穹顶深处神秘灯光师的调节,舞台转暗,变黄、变紫、变粉、变白、变青、变灰、变模糊、变混浊、淡下去、淡下去、淡下去,终于拉上了巨大、厚重的夜之帷幕,所有的光线全都消隐遁迹,眼前惟留下广漠、深沉的黑暗。
飞机向前行驶。从座位前电视上播放的航图看,我乘坐的新加坡航班已飞越我国南沙群岛空域。接着屏幕上放映一部打斗的武侠片。对此,我不感兴趣,眼睛再次紧贴舷窗玻璃,好奇地窥探机外漆黑的世界。注视良久,发现远方高处闪着一粒亮星。亮星移近、移近,原来是一颗人造卫星。我不知那颗卫星上是否载人,如果载人,那位宇航员俯身能看到我乘坐的飞机吗?据回到地球的宇航员说:“从太空中回望我们居住的蓝色星球。一见到它那漂亮、浑圆的曲线,不禁为人类家园的完善感动得热泪盈眶。”今天,我在南海上空看到了大自然气势磅礴、绚丽多彩的演出,也为它奇瑰的景色感动得心旌飘扬,兴奋莫名。
我离开舷窗,闭上眼睛,反复回味刚才看到的灿烂景致,顿感过去欣赏过的文学巨匠和画坛大师们描绘的关于晚霞的名篇、名作、全都相形见绌,黯淡失色。人的种种体验,其中以亲闻、亲见、亲历、亲密接触的感受,最为真切、鲜活、难忘。
两个多小时前,飞机刚升至马六甲海峡上空时见到的那轮猩红、浑圆的落日,它在海面上燃烧起的那场水天一色的大火,早在南中国空域熄灭得无影无踪。我知道,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是1.469亿公里。忽发奇想,表面温度高达6000摄氏度的太阳,如果它再移近地球几万几千几百公里,或者再远离几万几千几百公里,人类将被烤死或冻死,绝不可能存活于世;那么,茫茫宇宙之中,太阳离地球这一不远不近,最适宜智慧生命存在的恰当距离,到底是谁精心设计的呢?是否是上帝的创造、天神的作为?呵,这世界是多么奇妙,我短暂的生命怎能猜透你?
我身处高空,面对宇宙的浩茫、神奇,内心困惑莫解。就在对晚霞奇观的回味和对天体结构的迷惑之中,忽觉飞机正在震颤着缓缓下降,翼下突然出现了一片朦朦胧胧的灯光。哦,香港国际机场到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钢水横流、金马奔驰、霓裳飞扬、群芳绽颜”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霞光瞬息万变、多姿多彩的特点。
B.文中以我对武侠片不感兴趣,,以巨匠大师们描绘晚霞的名篇名作黯然失色,衬托亲见的晚霞景象之奇丽。
C.本文写自己乘坐飞机经过海洋上空所见的晚霞美景以及内心感受,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真切感人。
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含蓄蕴藉,句式多变,长短交错,整散结合,既给人感觉的冲击力,又有鲜明的节奏感。
【小题2】文章第三段是怎样表现南海晚霞之美的?请简要常析。
【小题3】文章标题为“南海晚霞”,第六段却用了不少笔墨写“忽发奇想”,这样写是否离题?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2

带血的莎魂

邹汉明

一九四四年的春天来得特别艰难。

白墙黑瓦、碧波荡漾的水城嘉兴。

贫病交煎,专心一志,致力译事的朱生豪突然卧病。意识到这一次的病情非同往常,朱生豪趁着尚有一点余力,勉强坐到冰冷的书桌旁,从容地为莎士比亚戏剧集撰写了《译者自序》。

一九一二年,朱生豪出生在园子边上一间破旧的老屋。他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欢乐和生机。朱生豪出生这天,南门的小盲子说正是文昌日,男孩的八字里有文昌星坐命,读书可以成大器的。

转眼,朱生豪四岁,到了入书塾开蒙的年龄。果然,这孩子聪慧异常,是个读书种子。

几年之后,朱生豪梅弯小学毕业,成了人人羡慕的小“状元”。

然而,好景不长。父亲生意失败,全家顿时陷入贫穷的境地。朱生豪不得不寄养在姑妈家。幸亏母亲暗中留有一笔专款,朱生豪得以顺利地升入秀州中学。

秀州中学原是教会学校。校长窦维斯,美国人,亲自教朱生豪英语。讲得一口标准英语的窦校长,强烈地吸引了朱生豪亲近美丽的英文。窦校长器重朱生豪,常常让读得很漂亮的朱生豪朗读课文。升入高中后,朱生豪的课本里多了一本《莎氏乐府本事》。他还选学了《哈姆雷特》和《裘里斯·恺撒》的片段。小小少年,开始接触英国大文豪的作品了。

十七岁,出门远行的年龄。朱生豪背起铺盖,拎着一只形影不离的小藤箱,来到省城杭州,靠了学费全免和奖学金,就读于之江大学国文系。

很快,朱生豪受聘上海世界书局英文编辑。月薪七十大洋。除了寄回嘉兴老家三十大洋,留下必要的开支外,他大量地买来了莎士比亚、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英国诗人的作品集,如饥似渴地吸纳着异域的营养。

书局的编辑工作,对于中英文甚为了得的朱生豪,压力不大。他一边读书,一边续写着与宋清如的爱情故事。

那一年,他二十四岁。朱生豪一展大才的机会终于来了。

上海,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化的中心。世界书局决定翻译全套莎士比亚。对朱生豪知之甚深的詹文浒,力主他挑起这副艰巨的重担。莎翁逝世三百余年后,在东方的中国,莎士比亚与朱生豪相遇了。

几经斟酌,朱生豪决定以明白晓畅的散文体译出。朱生豪信心十足,两百万字的翻译任务,预计两年内完成——何等的气魄。

哪想到,这一译,几乎十个年头。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八月十三日,日军进攻上海,朱生豪只身出逃,根本来不及取出译稿。三年心血,眼睁睁丢失在日军的炮火之中。

朱生豪颠沛流离,东躲西藏。为生计,不得不重返孤岛上海,做了《中美日报》的编辑。

他一有空,就静下心来推敲莎剧。

他重开译笔,译稿越积越厚。他译得很辛苦。更苦的,这个在两种语言中自由出入的天才,已经没有一张书桌可以让他坐下来安静地工作了。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凌晨冲入报馆。诗人的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他杂在排字工人中间,在荷枪实弹的日军刺刀底下徒手逃出。而两年补译的莎剧,还有自编的三本诗集,再一次毁于一旦。

朱生豪陷入了绝望的边缘。

没有牙膏,就用盐刷牙;买不起鱼肉,青菜豆腐权当美味佳肴。没有钟表,窗口的月亮就是报时最准确的钟表。就着一盏微弱的小油灯,朱生豪的译笔在莎士比亚的灵魂里奋力掘进着。

在朱生豪美丽的汉语中,哈姆雷特开口说话了,李尔王呼天抢地的悲号响起来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凄美的情话,就在耳朵边喁喁低语……译者的灵魂,跟着剧作者的灵魂,两个灵魂渐渐合成了一个灵魂。

这个天才的灵魂开始喊疼了。躺了半年多,他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哪里还有雄健的心力继续这译莎的伟业。

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病榻上的诗人是安静的。忽然,他两眼发直,口中念起古英文,声音由低渐高,一颗带血的灵魂似乎要从一只咳嗽不断的嗓子里迸将出来了。宋清如辨出,那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台词。

两分钟后,三十二岁的朱生豪停止了呼吸。

灵魂的灯盏灭了。

那一年,整个中国在下雪。

相关链接:

①夏承焘,一代词宗,曾执教之江大学,教朱生豪唐宋词。面对朱生豪的考卷,惊叹不已,在日记中写道:朱生豪不易才也。阅朱生豪唐诗人短论七则,多前人未发之论,爽利无比。聪明才力,在余师友之间,不当以学生视之。朱生豪的才智,在古人中,亦只有苏东坡一人而已。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生豪出生于文昌日,有人说有文昌星坐命读书可成大器。果然,年幼的朱生豪聪慧异常,小学毕业之后已经成为人人羡慕的小“状元”。
B.在教会学校秀州中学,在来自美国的校长窦维斯的器重下,朱生豪开始亲近美丽的英文,窦校长常常让他朗读《莎氏乐府本事》《哈姆雷特》等作品片段。
C.虽然家境贫寒,但朱生豪靠学费全免和奖学金就读之江大学国文第,师从一代词宗夏承焘,这为后来他能从容地在英语和中文穿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二十四岁的朱生豪之所以有机会翻译全套莎士比亚,既是因为他是能在中英文中自由出入的天才。也是因为詹文浒的知遇和力荐。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题目“带血的莎魂”中,“带血”既指朱生豪为译莎呕心沥血而英年早逝,也指其翻译过程中遭遇日寇入侵的血雨腥风。
B.贫病交煎的朱生豪在病重之际趁尚有一点余力,勉强坐到冰冷的书桌旁,还能“从容”撰写《译者自序》,说明了他有坚强的意志、出众的才华和长期的丰富积淀。
C.世界书局的收入让朱生豪能接触更多英国诗人的作品,而书局工作的轻松也让他能一边读书,一边写作。
D.虽然才华出众,信心十足,但受到卢沟桥事变和大平洋战争爆发的直接影响,朱生豪不得不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译稿两次毁于一旦,这让朱生豪绝望。
E.本文将传主的主要经历放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叙述,并借助朱生豪带病完成莎翁戏剧翻译的细节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朱生豪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小题3】本文与传统传记在写作风格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窝子 宁新路
地窝子在大山深处,那是我心中的难忘之地。
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这群十八九岁的新兵,被一辆卡车拉到了贺兰山的一条深山沟,执行开掘隧道的国防施工任务。
这里山很高,沟很深,咆哮的狂风襄着沙石飞奔着,吹打得山石“啪啦啦”作响。山上没草,也没树,兵们望遍大山,见不到一砖一瓦的建筑。营房在哪里?连长说,就在这沟里,就在你们的脚下,但得你们亲手去盖。
纳闷,这大沟两面是山,山上是石,没有一块平地,怎么盖房子?我们正困惑,连长带着几个腰粗背圆的老兵走了过来:“你们看着,房子就在这铁锹下!”连长的话刚落。老兵的锹就把尘土扬上了天。他们三下两下,便在山坡上挖掘出3米多深、20多平方米的大坑。坑在这些五大三粗的老兵们的手下,拓展得很快,一会儿工夫,坑壁被修打得平平整整,地上还铺上了五花石。接下来的活,手脚更麻利。他们在大坑的上面搭上橡子或者木板,再在橡子上面铺上油毡,再在油毡上面抹上泥巴,最后用木条和油毡钉一扇门安上。这样,一个能住十多个人的地窝子,仅用三五个小时就盖好了。有新兵问,这“土坑”能住人吗?老兵脸一沉,扯起了嗓门:这哪叫土坑,叫地窝子,记住!你在哪儿也找不到这冬暖夏凉的地窝子。地窝子,好形象的名字!我们如法炮制,很快,大山深处就出现了一溜儿的地窝子。
已到炎热的夏季,没有水、没有树、没有草的大山,被炎炎的赤日和来自腾格里沙漠的热浪,晒烘得石山欲燃,四处生烟。那厉风,那烈日,无遮无挡,扑你而来,吹烤得兵们皮肉钻心似的疼痛。不到一天,那一个个赤露白嫩的胳膊上,就被揭掉了厚厚的一层皮。
大山的石虽然是滚烫的,风虽然是流火的,沟虽然是燃烧的,但有让兵们慰藉的地方,那就是地窝子。一钻进地窝子,就会把烈日醅暑、狂风飞沙关在外面。地窝子虽然有点阴湿,有点昏暗,还有被狂风刮进来的浓浓的呛人尘土,但兵们不在乎这些。因为它湿中透着凉爽,与恶劣的外面相比,那就是“天堂”了。尤其是在炎炎赤日的中午,从热浪里钻进地窝子,清凉扑面而来,抚你的肤,抚你的心,顿时会赶走你身心的问热和烦躁。这时,如若躺倒在铺,便能很快入睡,大解困乏。
地窝子虽避暑,但怕雨。如罘雨下得猛,下得连日不停,房上的泥巴会被雨水泡透。这样就成了天上下大雨、地窝子里下小雨了。这种情况发生在白天还好,如果发生在晚上就惨了。有一次,一连下了4天雨,雨水把房上的泥巴泡透了,这儿漏,那儿滴,被子浸透了,褥子也湿了。不能躺着睡,只能坐着睡。待雨停了,天也亮了。这一夜,兵们就光听老天下雨,忙着“接”雨了。
刚有秋意,贺兰山就寒风如刀了。大风吹打在人脸上,如针刺刀割。那年,兵们要在大山里过冬,但谁也没有惧怕,因为有地窝子。寒冬的地窝子,是让兵们感到欣慰的地方。外面虽然冰天雪地,寒凤袭人,地窝子却温暖如春。钻进地窝子,那被冻了一天的身体,很快就暖和了过来。一夜过去,个个感觉浑身舒展,筋骨生热,满身添劲。
大山的环境虽然艰苦,但兵们的欢乐一点也不少。老班长能歌善舞,他组织了一个地窝子演唱队,一有空就编小歌舞、小演唱。说的、唱的、演的都是连里的人,身边的事。演唱队每月给大家演出两次晚会,不长时间,他竟把全连的官兵,从头到尾演唱了个遍,把有意忍的事儿唱了个遍。记得老班长有一个自编词演唱得很棒,听了让我至今难忘:“咱文书,个子不高身体小。身体小,别小瞧,吃得一点也不少,一顿能进十蒸包。十个蒸包不白吃,扛上石头不惜力,脚下生风快如兔....”词编得顺溜,加上他那夸张表演。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多少年过去了,我常常想起那大山深处的地窝子,想起那响彻大山的笑声。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难忘”地窝子开头,又以“常常想起”地窝子结尾,中间详细回忆与地窝子有关的人和事,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B.同样是面对新兵的疑问,连长耐心解答而老兵语气粗暴。文章通过这一鲜明的对比,意在批评老兵对待新兵的不友好态度。
C.文章既从正面描写了地窝子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等,又借描写贺兰山区的自然环境和官兵们的切身感受从侧面进行烘托。
D.文章通过描述大山深处的地窝子来表现官兵们献身国防、以苦为乐的崇高精神,这种以小见大的选材方式体现作者的艺术匠心。
【小题2】什么是“地窝子”?它有哪些特点?
【小题3】为什么说地窝子是“我心中的难忘之地”?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茶醉

姚宜玦

①温柔的月色使人醉;在青春如好花新放时也醉;或历练过人世沧桑又远离了故乡,再凝视孩童天使般小脸也醉;跋涉过好长好远的生命旅程,中年后幸得好心情和闲暇,来回顾自己初为父母的欣喜和快乐也醉;当然,饮美酒亦醉。如友伴好、风好、竹好、山水好,品好茶也会醉。

②四月下旬,雨后初晴的好天气,天微微阴,偶有日影在微凉的风中飞去,仿佛是江南暮春气息。我们三辆车由痖弦领头,带着一群爱茶的同好,驶向乌来山谷去尝好茶。

③久雨把路树洗得青碧苍翠。入山区后,屡见山畔有白色的花朵,缀在万绿之中,虽然是掠眼而过,仍识得是素雅美丽的野百合。近几年,我们在马路畔或安全岛上,常看到一片繁茂的花树,如红木棉、新品种的矮杜鹃、洛阳花、万寿菊和各种海棠……使我们的居住环境增添优美高雅的气息,这是台北市美丽的进步。过日子有余蓄才能顾及生活的品质和内涵;精致文化必定要有富足安定来作底子。

④我们一行人憩息在巨龙山庄二楼,面向一山灵秀逼人的修竹,楼窗下竟伸展着一条柔顺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轻吟着游过两旁的乱石,悠然下山去。都市人见惯火柴匣式的水泥公寓,和阴暗的玻璃帷幕,见到溪床上笨拙朴实的石块,心里有说不尽的欢喜。我真想坐在溪畔乱石上喝茶,把脚放在溪水里嬉戏。

⑤一般人习惯泡茶的方式,都是唐朝喝茶老祖宗陆习式;把茶叶入壶,加开水或微开或起鱼眼泡的热水。而我们此刻要欣赏的是,俗花。正是日前许多茶艺馆沸沸扬扬提倡的方式。我们分三组围茶桌静坐,楼外山鸟清亮的歌声,好像也要来分享我们的好茶。

⑥精于茶的王昭文先生,递给我们几只名壶轮流欣赏。我对壶有极深的感情。先父和母亲讲究生活艺术,先父尤嗜好茶。我故乡宜兴出产有名贡茶、阳羡茶和名闻世界的紫砂茶壶,亲戚间家家有几把世代相传的名壶。父亲常用的茶壶,深沉如暮霭般暗紫,隐隐有丝缎柔美的光泽,盈盈在握,仿佛是一握温润的古玉。童年的我,常常在父亲书桌上偷啜一口,“爸爸的茶好苦哇!”好苦好苦的茶,苦后甘来,那芬芳甘美的余味缠绵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的爱茶,想必是从偷喝父亲一口好茶开始……

⑦泡茶看似极简单,但要把等量的茶叶、水沸量和时间配合得恰到好处,非有长时期的学习和经验不可。吃是艺术,泡好茶也是艺术。为我们这桌泡茶的高手东正道先生,才三十二岁,他圆圆的脸上却是一派安详。我和司马、沈谦同桌。沈谦和临时有事缺席的亮轩,都温文尔雅,眉宇间蕴藉着中国几千年来读书人的风采和气质。我常称他们是今之古人。想必沈谦也精于茶艺,他竟看出东正道先生泡茶的手法似古玉,温润圆熟。

⑧茶好了,茶好了,茶香轻扬。一杯杯的品尝,醇美之极的铁观音、带着浓郁果香的冻顶、嘉义梅山的包种,气味芬芳华丽……喝久了,相互又到邻桌去“串门子”,品尝不同种类的好茶。最后,我又喝了四杯色泽艳丽如葡萄酒、入口醇厚的乌龙,俗称“栟风茶”。据说“栟”在台语是“盖”或吹牛的意思。我问王昭文先生:明明是好茶,怎可说是“栟”。他只是安详地微笑回答。也许生活里,许多俗称俚语就是这样地流传。王先生夫妇遍尝台湾名茶,整日与茶为友,所以他们淳朴的脸上都很安详。这是爱茶的气质吗?看他们的年龄,正是二次大战后的新生代。他们在三十多年安定富足的生活中茁长,事业和经济有了深厚的基础,已是社会中有实力的中坚分子,因此,他们更有能力寻求精致生活的种种美好。

⑨他们使我想起三十多年前,我在报社工作,曾多次环岛旅行。有一年春天,我们坐着老旧吉普车,在南台湾简陋的公路上行驶。在林木苍苍的山路上,遇上一群群孩童,他们都赤着脚,像林中的小鹿,急行到十几里外的学校读书。那些天真的孩子,留给我深刻的记忆。我们曾照过一些相片,但已在我岁月流转中失落了。我相信,那天山路上赤脚的孩童,现在都已有了美好的生活。我真希望再看到他们,重温昔日春天山路上温馨的回忆。

⑩回家后,一下午在山谷中品尝的各种好茶,都在我身体里活泼地潺动,多饮茶也会醉的。

⑾深夜,我在巷底小公园中散步,好茶的甘香仍留在我口齿间。半月朦朦,被淡淡的月晕围绕,明天该有风吧!我走过沉沉的林阴小道,仿佛正穿过父亲书房门口高大的法国梧桐,走近父亲紫檀木的大书桌,偷啜一口小壶中苦涩甘美的好茶,那温暖的茶香一直在我生命中延续流动。

⑿月醉了。

【小题1】第③段描写了开车前往乌来山谷一路上的美景,对情感表达具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2】第④段的画线句运用___________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⑦段中“我常称他们是今之古人”,“今之古人”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⑨段的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小题5】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楼外山鸟清亮的歌声”,表达出对山中静、美生活的无限喜爱。
B.作者写泡茶的方式,茶壶的欣赏,泡茶人的气质无不表现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与珍爱。
C.“茶好了,茶好了,茶香轻扬”一句节奏轻快明亮,准确地传达出品茶人的美妙心情。
D.作者叙述有关喝茶的记忆和故事是为了表达岁月流转,非人事所能左右的无奈和苦涩。
E.本文叙述了与好友山中品茶的经历,语言雅致,情感真挚,以“月醉”结尾耐人寻味。
【小题6】文章首段一连写了“六种醉”,有人认为“层层铺垫、意蕴丰富”,也有人认为“未免繁复拖沓”,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小题7】文章最后作者写到“走过沉沉的林阴小道,仿佛正穿过父亲书房门口高大的法国梧桐,走近父亲紫檀木的大书桌,偷啜一口小壶中苦涩甘美的好茶,那温暖的茶香一直在我生命中延续流动。”,联系全文,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没有自我的群体性写作
高尔泰
①一百多年前,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大批古代文书。根据纸质、墨迹、题记、内容等考证,是从东汉到西夏七百多年间的五万多件经卷。主要是手写本,少量是印刻本。
②佛经源出印度,初无笔录。佛陀圆寂几百年后,弟子们集会讨论,才开始有梵文写本。又几百年后,随教东渐,才开始有汉文译本。佛经的汉文译者精通梵汉两文,又怀着敬畏之心,译经慎重其事,当能有“信”“雅”之功。“达”则未必。原文博大精妙,古汉语能动多义,译文不免难懂。如“般若”,有智慧义,但不是一般智慧,无从译,只能音译。译文需要阐释,音译更离不开阐释。魏晋南北朝以来名士名僧之间的许多争辩,有心无心地,也带有争夺阐释权(包括老、庄的阐释权)的成分。
③不识字和粗通文墨的善男信女,很难读懂佛经,只能由寺庙里讲经的和尚说了算。讲经的和尚,对佛经的理解深浅不同,但都力求讲得通俗易懂。用生动的口头语言,把本土和中原的民间传说、闾巷歌谣和志怪传奇之类有趣的故事结合进去,与经义相附会,即兴发挥,连说带唱,以吸引听众,叫做“俗讲”。
④俗讲的形式,有点儿像民间的说书。四川出土的东汉击鼓说书俑,生动传达了巴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在宫廷倡优文化和民间市井文化中融汇的信息。我们可借以想象,当年和尚“俗讲”的情景。讲经的和尚留下一些稿本。敦煌遗书中,有一种写本,叫“变文”,也就是“俗讲”的稿本。
⑤这些稿本,用毛笔写在纸上,谨敬工整。字迹钉头鼠尾,佳者是“经体”范本。大多语言粗糙,掺和着儒家意识和鬼神迷信。稿本出手,就被视同经典,信众通称“宝卷”或者“宣卷”,可据以弘法。
⑥在这些变文中,看不到作者独立的自我。但是可以看到,佛家和儒家群体性庙堂文化的逐渐趋同。例如,《报恩经》变文,渗入了许多汉儒忠孝节烈之类的公共伦理。
⑦这些变文,除历史价值、书法价值,也有一定的文学史价值。清末民初胡适、刘半农提倡白话文,曾经很推崇它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的努力。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被誉为“中国小说史的一部开山著作”,亦以之为宋人话本滥觞。宋人话本,不以传教为目的,主要是个人谋生手段,迎合听众趣味,仍然是一种公共写作。说书人可以有自己的行会,有编写“话本”的作坊,也有代代相传的秘笈,可以有定点,也可以走四方。从陆游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可以想见一斑。
⑧就在这一斑中,也透着汉儒传统。蔡邕之罪,叫“奸臣”,忠不忠君,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准。这种奴隶的道德,作为集体无意识,充满在田夫农妇、引车卖浆者喜闻乐见的段子之中。后来流行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都不例外。刘“皇叔”才是正统,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梁山泊好汉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样的价值观,贯穿在中国千百年来演义家不同的作品之中。
⑨专家们看敦煌变文,一般都不过问价值取向,只着眼于文本体裁,都没有涉及到变文这种没有自我的群体性写作在理论上应该怎样定位的问题。
(选自《我怎么看文学》,有删改)
注:①滥觞: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很浅,只能浮起酒杯。后指事物的开始或起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百多年前,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大批古代文书,是从东汉到西夏七百多年间的经卷,主要是手写本。
B.因为佛经原文博大精妙,再加上古汉语能动多义,所以译文未必“达”,需要阐释,引发了名士名僧之间的许多争辩。
C.讲经的和尚,用生动的口头语言,把印度和中原的民间传说、闾巷歌谣和志怪传奇之类有趣的故事,与经义相附会,连说带唱,以吸引听众。
D.由鲁迅撰写的论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把变文作为宋人话本的起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以“般若”为例,论证了佛经有些内容无从翻译为汉文,只能音译且需要阐释。
B.第四段将“和尚‘俗讲’”与“民间的说书”进行类比,论述了变文是多种文化的融汇。
C.第七段引用陆游的诗句,既论证了宋人话本“是一种公共写作”,又引出了下文有关话本、演义小说等“透着汉儒传统”的论述。
D.佛经有写本、译本和宋人话本三种形式,全文从这三个角度论述了敦煌变文是“没有自我的群体性写作”的观点,表达了作者对文学的看法。
【小题3】结合全文,简析“变文”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