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泰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持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节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项羽入屠咸阳,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迁为郎中,从入汉中。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直排闼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B.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C.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D.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小题2】对下列选项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剑而跽”的“跽”意指“跪而挺腰直身”,这里指项羽准备出击。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参乘”指在车右侍卫的人,又叫陪乘。
C.“迁为郎中,从入汉中”中,“迁”意即调动官职,一般指的是升职。
D.“谥为武侯”的“谥”,指古代帝王及官僚死后所给予的表示赞颂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英武果决。面对危急形势,樊哙无所畏惧,“带剑拥盾入军门”,侧盾以撞卫士,强行进入帐内,以保护沛公。
B.樊哙勇而有谋。樊哙怒斥项羽时,先以秦滥杀无辜而亡的前事警告,后以道义谴责,让项羽无言以对,可见其智。
C.樊哙力谏尽忠。高祖患病,拒见群臣,樊哙径直闯入宫中,甘冒触怒高祖之险,声泪俱下劝谏高祖,极显忠诚。
D.樊哙结党毁誉。高帝病重,樊哙与吕后结党谋反,高帝听闻以后大怒,从此樊哙遭到人们厌恶,一世忠名被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7 11:44: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郑君死孝文时。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
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
B.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
C.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
D.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
【小题2】下列相关文化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汉代确立的“五日一休沐”制度,五天有一天归家休息会亲洗沐。而《滕王阁序》中便成为“十旬休假”,由“五日一休沐”变为“十日一休沐”,即是唐代的“旬休”制度。
B.大司农,简称“大农”,汉代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的官。
C.大父,指伯父,称谓前加“大”在文言中可以表示敬称,与现代汉语的“大爷”类似。
D.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两千石分为中二千石、真二千石和比二千石。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郑庄讲义气好交友。在张羽困难时予以救助;常在长安的城郊朋友之处存放马匹,来邀请、酬谢宾客,夜以继日,还常恐怕应酬不周。
B.郑庄待人平等,尊重别人。郑庄任太史时,客人到来,没有贵贱之分。他对客人都能以宾主的礼节对待,很注意尊重地位低下的人。
C.郑庄用人不当,为自己招致祸患。郑庄任用的宾客利用大司农的货物营利,欠了公家许多债务,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
D.郑庄在为官期间,虽然官职有起伏变化,但其人正直、侠义、廉洁、敢于直言进谏,并且待人谦和平等,总体而言郑庄是个难得的好官。
【小题4】文言翻译:
①.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
②.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①,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②。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予公室,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略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合:会盟。
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贾:做买卖。
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赞美。
D.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次:排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尝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之记
B.吾尝三仕三逐于君     百姓之不保,为不用恩焉
C.区区之齐在海滨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故论卑易行  卒廷见相如,毕礼归之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3)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3分)
【小题4】虽然孔子并不认可管仲,但太史公却称赞管仲为贤臣,从选文看管仲的治国方法有哪些成功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c)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d)?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依次正确的是 ( )
A.miào jiān huò cùB.miào jiàn huó cù
C.mù jiān huó zúD.mù jiàn huò zú
【小题2】文中“abcd”四处应填的文言虚词,依次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矣 夫 且 乎B.矣 故 而 何
C.也 夫 而 何D.也 故 且 乎
【小题3】比较下面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欲引相如去
秦王因曰……  不如因而厚遇之
A.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也相同。
B.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相同。
C.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也不同。
D.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不同。
【小题4】对下列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坚明约束:坚守信约。
B.臣请就汤镬   就:于是
C.不如因而厚遇之 遇:招待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   唯:表希望的语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①。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②,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为城旦③。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删改)

注解:①枝辅:辅助。②田常、六卿之臣:田常,春秋时齐国大臣,杀简公拥立平公,自任相国,从此齐国之政尽归田氏。六卿,指春秋后期晋国的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家。六卿互相争斗,晋君不能控制,最终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③城旦:秦汉时刑罚名。白天守边防寇,晚上筑长城,刑期四年。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B.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C.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D.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古代学官名。仆射(yè),官名。秦始置。秦代重武,以善射者掌事,故称仆射。
B.五帝,相传上古有五位帝王,说法不一。其一指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尧、舜。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C.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呼。
D.弃市,古代的一种刑罚,即游街示众。黥,古代刑罚之一,脸上刺字、涂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淳于越认为秦始皇拥有天下却不师法殷朝、周朝,分封子弟功臣,这是不恰当的,将导致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
B.李斯认为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复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袭一代,可是都凭着各自的制度治理好了,这说明时代在变化,情况各不同,不必事事师法古人。
C.李斯认为现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皇帝一人,建议把秦国以外的典籍全部焚毁,以免儒生们不学习今天的却要效法古代的,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民心。
D.秦始皇同意丞相李斯的意见,下令在全国烧毁秦国以外的典籍,只留下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并禁止儒生们在一块儿谈议《诗》、《书》,如有违反,处以重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2)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①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喻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②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了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顶伯欲活张良,夜件见良,因以文谕顶羽,顶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案堵”:安居,“案”通“安”;②“徵”:即“征”。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是(   )
A.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 组:羁押
B.乃以秦王吏,遂西入咸阳   属:交付、委托
C.父老秦苛法 苦:以……为痛苦
D.沛公其计 然:认为……正确,同意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
A.人己服降,又杀之,不祥  若属皆为所虏(《鸿门宴》)
B.父老约法三章耳 玉斗一双,欲亚父(《鸿门宴》)
C.沛公从百余骑,驱鸿门,见谢项羽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鸿门宴》)
D.沛公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具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   )
A.鸿门宴前夕,项王的军队说是四十万人,其实达到百万。沛公的军队说是十万人,其实也有二十万,但沛公还是不如项王有实力。
B.刘邦善于釆纳下言。他釆纳张良之计,说服秦将放弃抵抗;又听从张良、樊哙的建议,不入驻秦宫室,封好财宝府库,还军霸上,这成为他后在“鸿门宴”上向项羽解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
C.秦朝的百姓也因为秦统治者的暴虐统治而痛苦不堪,只要有人扶义而起,善待百姓,百姓就愿意拥戴他成为新的统治者。秦王朝的灭亡,很好地说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对照《鸿门宴》,我们可以知道,项羽最后失败,固然与他“为人不忍”、放虎归山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性格暴戾,不得人心,使得他在“项刘相争”中,在人心向背上处于下风。
【小题4】请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句子及教材中的一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