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c)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d)?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依次正确的是 ( )
A.miào jiān huò cùB.miào jiàn huó cù
C.mù jiān huó zúD.mù jiàn huò zú
【小题2】文中“abcd”四处应填的文言虚词,依次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矣 夫 且 乎B.矣 故 而 何
C.也 夫 而 何D.也 故 且 乎
【小题3】比较下面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欲引相如去
秦王因曰……  不如因而厚遇之
A.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也相同。
B.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相同。
C.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也不同。
D.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不同。
【小题4】对下列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坚明约束:坚守信约。
B.臣请就汤镬   就:于是
C.不如因而厚遇之 遇:招待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   唯:表希望的语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28 04:51: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从击黥布军,为都尉。孝文时,嘉迁为御史大夫。张苍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广国。”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馀见无可者,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
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丞相奏事毕,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邓通丞相府,不来,斩通。通恐,入言文帝。文帝曰:“汝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嘉坐自如,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
嘉为丞相五岁,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而丞相嘉自绌言不用,疾错。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庙堧垣。嘉闻之,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错客有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至朝,丞相奏请诛内史错。景帝曰:“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堧垣,故他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罢朝,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先请之,为错所卖。”至舍,因欧血而死。谥为节侯。
太史公曰:“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然无术学,殆与萧、曹、陈平异矣。
(注)①绌:不足,此处指不满。②堧垣:宫外的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天下以吾广国 私:偏爱
B.汝往,吾今使人召若   第:暂且
C.免冠,徒跣,顿首    谢:谢罪
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用事:凭感情做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文帝尝燕饮通家,宠如是    吾令人望
B.不来,斩通  为之奈何
C.而丞相嘉自绌言不用 若属皆且为
D.先请之,为错所卖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申屠嘉“刚毅守节”的一组是(   )
①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
②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
③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
④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
⑤因欧血而死。谥为节侯
A.①②④B.①②⑤
C.②③④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屠嘉早年随高帝征战,孝文帝时,旧大臣多已过世,余下的没有合适人选,孝文帝又不愿因任用窦广国而招来非议,才让申屠嘉当了丞相。
B.申屠嘉为人廉直,不畏权贵。邓通在朝廷上傲慢无礼,皇上对他宠爱有加,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
C.皇上重用晁错,而申屠嘉提出的意见却不被采用。申屠嘉就抓住晁错过失,奏请皇上惩处,皇上不同意诛杀晁错,申屠嘉后悔没有先斩了晁错,回家后吐血而死。
D.司马迁对申屠嘉作了评价,肯定了申屠嘉的刚毅守节,但又认为申屠嘉缺乏韬略学识,因此难与萧何、曹参、陈平齐名。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
(2)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
【小题6】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句。
夫 朝 廷 者 高 皇 帝 之 朝 廷 也 通 小 臣 戏 殿 上 大 不 敬 当 斩 吏 今 行 斩 之 !
【小题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嘉为檄召邓通丞相府    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3)错客有错 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   ____________________
(2)丞相奉事毕,言曰    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为礼 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9】分析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
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错所卖。
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各题。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成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秦伐赵,石城   拔:攻下
B.道里会遇之礼毕 度:估计
C.相如召赵御史书日   顾:回头
D.赵亦盛设以待秦 兵:兵器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B.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D.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渑池会前,廉颇力劝赵王赴会,又约定应变对策,表现了他的忠心和深谋远虑。
B.渑池会上,蔺相如与秦君臣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表现了他的忠勇和足智多谋。
C.渑池会上,秦国没有占到上风,可见廉颇的军事威慑力是赵国得胜的根本原因。
D.选段通过秦赵之间的斗争,显示了廉、蔺二人相互合作、共同对敌的重要作用。
【小题4】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__________。”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牌位。

【小题1】选文最后一段引用了《老子》中的一句话,请将其补充完整:“天道无亲,_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往归焉(___________)
(2)天下周(___________)
(3)糟糠不(___________)
(4)盗跖日杀不(___________)
【小题3】对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伯夷之意    ②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   ③伐纣    ④左右欲之   ⑤扶而之   ⑥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而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   ⑦伯夷、叔齐之   ⑧盗跖杀不辜
A.①⑥⑦/②/③⑧/④/⑤B.①/②/③⑧/④⑥/⑤/⑦
C.①/②/③⑧/④/⑤/⑥⑦D.①⑦/②/③⑧/④⑥/⑤
【小题4】选出下列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睹轶诗可异焉   ②盍往归焉   ③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④盘盘焉,囷囷焉,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2)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小题6】简述“伯夷、叔齐耻之”的原因。
【小题7】在对伯夷和叔齐的看法上,作者与孔子有何不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孔子用于楚,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②于其身也,耻师焉
B. ①于是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
C. ①赐,志不远矣 ②某所,母立于兹
D. ①人不我信也    ②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小题2】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A. 予一以贯之
B. 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
C. 吾何为于此
D. 人之不我信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 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 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 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 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度势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小题4】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2)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3)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珠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百余骑(跟随)
B.至鸿门,曰(道歉)
C.令将军与臣有(通“隙”,隔阂,嫌怨)
D.蔽沛公(名作状,像鸟展开翅膀那样)
【小题2】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因”字和“举”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③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④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小题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到达鸿门向项羽谢罪,认为自己不居功,两人有了隔阂是因为小人从中作梗,讨好项羽的同时还除了内患,突出了刘邦老谋深算、随机应变的人物特点。
B.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戴的玉块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
C.范增有远见,认为如果不借此机会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了,但项羽却为人心肠太软,下不了手,所以范增就与项庄合谋要借舞剑杀了刘邦。
D.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但项羽不加制止。可以看出他是不主张杀死刘邦的,反映项羽胸无城府、优柔寡断、刚腹自用。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缺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