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c)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d)?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依次正确的是 ( )
A.miào jiān huò cùB.miào jiàn huó cù
C.mù jiān huó zúD.mù jiàn huò zú
【小题2】文中“abcd”四处应填的文言虚词,依次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矣 夫 且 乎B.矣 故 而 何
C.也 夫 而 何D.也 故 且 乎
【小题3】比较下面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欲引相如去
秦王因曰……  不如因而厚遇之
A.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也相同。
B.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相同。
C.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也不同。
D.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不同。
【小题4】对下列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坚明约束:坚守信约。
B.臣请就汤镬   就:于是
C.不如因而厚遇之 遇:招待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   唯:表希望的语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28 04:51: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眜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①,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②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夫,亚夫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①太牢具: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侍客的最高礼数。 ② 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小题1】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使平得天下,亦如是肉矣 (________________)
②行反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 ( )
A.陈涉起王陈 人非生知之者
B.士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石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汉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击沛公于坐,杀之
D.吾以为亚父使,项王使 余久卧病无聊,是人复葺南阁子
【小题3】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
B.项王为人,恭敬爱人
C.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D.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
【小题4】将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①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②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小题5】选文中涉及到了陈平、刘邦、项羽、范曾等历史人物,根据他们的表现,选其中一人略作评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捍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县)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梁内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齐人公孙诡,说之,欲请以为内史。窦太后闻,乃诏王以安国为内史。

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及杀故吴相袁盎,景帝遂闻诡、胜等计画,乃遣使捕诡、胜,必得。汉使十辈至梁,相以下举国大索,月余不得。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安国入见王而泣曰:“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王曰:“何至此?”安国泣数行下,曰:“临江王,适长太子也,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语曰: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有如太后宫车晏驾,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诡、胜。”诡、胜自杀。汉使还报,梁事皆得释,安国之力也。

丞相田蚡死,安国行丞相事,奉引堕车蹇(跛脚)。天子议置相,欲用安国,使使视之,蹇甚,乃更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安国病免数月,蹇愈,上复以安国为中尉。岁余,徙为卫尉。……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B.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C.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D.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B.“幸大王自改”,“幸”,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中的“幸”含义相同。
C.“岁余,徙为卫尉”,“徙”,此处意为贬谪。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徙”即为此意。
D.“元朔二年”,“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以纪念前129年卫青打击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同时“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楚等国叛乱时,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韩安国和张羽因此名声显扬。
B.韩安国曾受辱于田甲。等到从囚徒被任命为梁国内史,韩安国不计前嫌,坚持让田甲回来就职。可见,韩安国是个宽厚大度的人。
C.公孙诡、羊胜蛊惑梁孝王争取做皇位继承人并增加封地,甚至为此行刺当权的谋臣。景帝得知后派使者捉拿他们,因梁孝王藏匿。韩安国援引临江王之事,是想告诫梁孝王不能以私乱公。
D.田蚡死后,韩安国代理丞相职务时,因给皇帝导引车驾而掉下车,跌跛了脚。天子本打算任用韩安国为丞相,因安国脚跛得很厉害,于是改任平棘侯薛泽任丞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县)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
(2)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①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③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小题1】本文选自《史记·___________》,《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______体通史。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平明,汉军乃觉之(____________)
(2)项王自不得脱(____________)
(3)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战,必三胜之(____________)
(4)身死东城,尚不觉,而不自责(____________)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小题4】结合第②段,简要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
【小题5】结合第③段,简要分析司马迁对待项羽的态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慑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①曩(nǎnɡ):以往,从前。②博:古代一种博戏。③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④嘿:同“默”。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之 目:瞪视
B.而燕,燕人谓之荆卿    之:到、往
C.愿足下太子于宫 过:拜访
D.荆卿则已驾而榆次矣    去:前往
【小题2】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不属于敬称的一项是(   )
A.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
B.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C.光与相善,燕国莫不知
D.言足下于太子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B.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C.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D.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交代了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文中写荆轲遭盖聂和鲁勾践的怒目、怒叱,都不计较,这和《史记》中记叙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一样,意在表现他们“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的励志精神。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②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太子即位,黯为谒者。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延烧,不足忱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已者善待之,不合已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是时,汉方征匈奴,招怀四夷。黯少事,乘上间,常言与胡和亲,无起兵。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而黯常毁儒,面触弘等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黯为右内史。”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始黯列为九卿,而公孙弘、张汤为小吏。及弘、汤益贵,与黯同位,黯又非毁弘、汤等。已而弘至丞相,封为侯;汤至御史大夫;故黯时丞相史皆与黯同列,或尊用过之。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上默然。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延烧,不足优也   比:及,等到
B.群臣或黯   数:责备
C.黯少事,乘上间   务:谋求
D.及弘、汤益贵 稍:逐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洗马,是太子的侍从官,辅佐太子政事,秦汉始置,因太子出行时为先导而得名。
B.,本指山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比喻,秦以后成为帝王死的专称。
C.刀笔吏,古代刀、笔并用,随身携带用来书写和修改.后来以此泛称主办文案的官吏。
D.,与“迁为荥阳令”中的“迁”一样,指调任官职,二者有时亦可用来指贬谪流放。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B.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C.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處之治乎/
D.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野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汲黯为人庄重严肃,处事能辨轻重。汉武帝不但没怪罪他假借圣命擅自开仓救济灾民,反而认为他贤能而赦免了他的罪,让他做了荥阳县令。
B.汲黯喜欢直言进谏,多次冒犯汉武帝。武帝曾被他气得罢朝,说他过分耿直;大臣们替他担心,他却慷慨地说不会因为惜命而阿谀逢迎圣意。
C.汲黯嘲笑儒生儒术,树敌招恨。他当面指责权臣有的心怀狡诈,有的随意构陷;公孙弘就故意刁难他,推荐他去与最难治理的宗室贵人对抗。
D.汲黯心眼小,对皇帝用人有一点不满。汲黯多年停滞于九卿,从前不如他的公孙弘、张汤以及一些小吏都已比他尊贵,这让他忍不住出言讽刺。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2)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