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①。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②,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为城旦③。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删改)

注解:①枝辅:辅助。②田常、六卿之臣:田常,春秋时齐国大臣,杀简公拥立平公,自任相国,从此齐国之政尽归田氏。六卿,指春秋后期晋国的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家。六卿互相争斗,晋君不能控制,最终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③城旦:秦汉时刑罚名。白天守边防寇,晚上筑长城,刑期四年。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B.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C.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D.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古代学官名。仆射(yè),官名。秦始置。秦代重武,以善射者掌事,故称仆射。
B.五帝,相传上古有五位帝王,说法不一。其一指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尧、舜。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C.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呼。
D.弃市,古代的一种刑罚,即游街示众。黥,古代刑罚之一,脸上刺字、涂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淳于越认为秦始皇拥有天下却不师法殷朝、周朝,分封子弟功臣,这是不恰当的,将导致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
B.李斯认为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复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袭一代,可是都凭着各自的制度治理好了,这说明时代在变化,情况各不同,不必事事师法古人。
C.李斯认为现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皇帝一人,建议把秦国以外的典籍全部焚毁,以免儒生们不学习今天的却要效法古代的,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民心。
D.秦始皇同意丞相李斯的意见,下令在全国烧毁秦国以外的典籍,只留下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并禁止儒生们在一块儿谈议《诗》、《书》,如有违反,处以重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2)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8 08:17: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过之。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问之,可谓穷矣。信而风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每年农历七月初五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
B.左徒:楚国官名,是一种官阶较高的职官,次于令尹,相当于上大夫,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C.《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叙事诗。
D.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离骚》与《诗经》中的“风、雅、颂”并称“风骚”,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B.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C.屈原草拟宪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屈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就发怒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D.屈原作《离骚》,是因为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实被诽谤的怨恨引起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过之。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佘,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B.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C.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D.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的职责是管理天下刑狱,每年各地断狱的数量都要汇总到廷尉处。
B.博士是我国古代官名,贯通古今的文学之士,是专门传授学问的学官。
C.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其中的“三公”是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D.太傅是我国古代官职,负责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是洛阳人,不到二十岁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得到吴公的器重。初入仕途,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
B.贾谊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草拟各种仪法,改变了秦朝部分旧法,但遭到了朝中绛、灌等人忌妒,诽谤他总想着擅权弄事。
C.贾谊辞别皇帝后前往长沙赴任,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因为是被贬离开,内心非常不愉快。
D.贾谊先后担任过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太傅。当皇上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时,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由此就要兴起了。
【小题4】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鸿门宴》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从
B.杀人如不能     举:尽
C.范增数项王     目:使眼色
D.先破秦入咸阳者之 王:使……为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若属皆为所虏 ②君尝为晋君赐矣
B.①击沛公于坐    ②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常身翼蔽沛公 ②若舍郑为东道主
D.①未有封侯之赏,听细说   ②根不固求木之长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B.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不同人物相互映衬。如刘邦与张良、项羽与范增、项伯与项庄, 使不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每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
C.刘邦亲赴鸿门宴的主要原因是在与项羽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暂时缓和矛盾,以图长远打算。
D.樊哙的慷慨陈词中,先提怀王约的意图是先发制人使项羽陷于“不义”,表明即使刘邦在关中称王也是合法的,然而刘邦不这样做,这是对项羽极大的尊重。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⑶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候,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候,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B.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C.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D.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小题2】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舞阳侯樊哙者”中的侯,爵位中的一种。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
B.从体例上来看,《左传》《国语》是编年体,《战国策》是国别体,《史记》是纪传体。
C.陛,是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D.列传记载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记载贵族王侯的历史。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垂名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异,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