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郑君死孝文时。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
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
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
B.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
C.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
D.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
【小题2】下列相关文化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汉代确立的“五日一休沐”制度,五天有一天归家休息会亲洗沐。而《滕王阁序》中便成为“十旬休假”,由“五日一休沐”变为“十日一休沐”,即是唐代的“旬休”制度。
B.大司农,简称“大农”,汉代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的官。
C.大父,指伯父,称谓前加“大”在文言中可以表示敬称,与现代汉语的“大爷”类似。
D.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两千石分为中二千石、真二千石和比二千石。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郑庄讲义气好交友。在张羽困难时予以救助;常在长安的城郊朋友之处存放马匹,来邀请、酬谢宾客,夜以继日,还常恐怕应酬不周。
B.郑庄待人平等,尊重别人。郑庄任太史时,客人到来,没有贵贱之分。他对客人都能以宾主的礼节对待,很注意尊重地位低下的人。
C.郑庄用人不当,为自己招致祸患。郑庄任用的宾客利用大司农的货物营利,欠了公家许多债务,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
D.郑庄在为官期间,虽然官职有起伏变化,但其人正直、侠义、廉洁、敢于直言进谏,并且待人谦和平等,总体而言郑庄是个难得的好官。
【小题4】文言翻译:
①.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
②.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8 11:07: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小题1】与“众辱之”的“众”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孟子幼时,其舍B.曾子敝衣以耕
C.桓公犹布衣之士D.古人贵闻夕死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信不俗心志的一组是( )
①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
②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③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④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⑤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⑥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
A.①③④B.②④⑤C.③④⑤D.②④⑥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2)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小题4】请仔细阅读“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这三个小故事,说说其分别揭示了韩信什么样的个性?
怒绝亭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漂母饭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胯下受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萧何极力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从上下文看,“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一句表现了刘邦既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至荥阳,诸败军皆会,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复大振。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北,与汉战荥阳南京、索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王之救彭城,追汉王至荥阳,田横亦得收齐,立田荣子广为齐王。汉王之败彭城,诸侯皆复与楚而背汉。汉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荣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注①未傅:未曾载入名册不符合兵役年龄的人。②黄屋:皇帝车上用黄缯做里子的车盖。③左纛(dào):皇帝车上用牦牛尾做的装饰物,设在车衡的左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汉王五诸侯兵 部:率领。
B.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 北:向北。
C.诸侯皆复楚而背汉 与:交往,归附。
D.见使者,惊愕曰 详:通“佯”,假装。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刘邦用计策对付项羽的一组是(  )
①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
②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
③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
④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
⑤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⑥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城一战,汉军被打得大败,在逃亡中又遭到楚军的追杀。汉王刘邦在路上只遇到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而父亲和妻子却被楚军俘获。
B.败逃到荥阳的刘邦,与追赶而来的项羽在京、索之间又决一死战,取胜后的刘邦趁机驻军荥阳,筑起两边有墙的甬道,和黄河南岸相连接,以取得敖仓的粮食。
C.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致使项羽不再信任范增,慢慢地把范增的权力剥夺了。
D.汉将纪信在危亡时刻设计帮助刘邦从成皋城中逃脱,而自己却被项羽俘虏后用火烧死。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
(2)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武对曰:“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丹曰:“然则何由?”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之。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
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小题1】(小题1)下列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  目:瞪眼看
B.虽游于酒人乎 游:交往
C.太子受而舍之 舍:使……住下来
D.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 善:与……交好
【小题2】(小题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B.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C.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D.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晋”: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立为国,故称。后“三晋”或“晋”又为山西省别称。
B.文开头写荆轲遭盖聂和鲁勾践的怒目、怒叱,都不计较,这和《史记》中叙述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一样,意在表现他们“含羞忍耻丈夫事,一朝之愤非良图”的励志精神。
C.选文两次提到荆轲好读书,意在突出荆轲不是刺客,而是腹中有经纶,心中有抱负的读书人!只是现实不如意,饱读诗书却无法施展抱负从而选择刺客这条路。
D.文中太子丹笔墨与荆轲不相上下,两人相得益彰。太子丹是一个礼贤士人,虚心请教,急人所难,待人真诚,善于以情动人。对田光的死及劝说荆轲采用行刺之法时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个有血有肉太子形象。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鸿门宴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陈情表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臣郎中,寻蒙国恩,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於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毫毛不敢有所 近:接触,沾染B.为大王不取也 窃:私下里
C.而刘夙疾病 婴:虚弱D.茕茕孑立,形影相  吊:安慰
【小题2】下面对文章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参乘:陪乘或陪乘的人。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称“参乘”或“车右。”
B.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 ,晋时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C.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相同。
D.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拜,授官。除,授予官职。洗马,即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小题3】下面对文段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的笔下,樊哙不仅是一个勇猛豪爽、忠心不二的勇士,而且是一个粗中有细、能言善辩的智者。
B.“按剑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泄露出项羽内心的惶恐而惊慌,同时也有力地反衬、烘托了樊哙的威猛。
C.《陈情表》第一段,作者的情感思路环环相扣:先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再概述幼年失去父母,赖祖母抚养,再概述现今祖母疾病缠身,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凄切感人。
D.《陈情表》第二段写朝廷对自己礼遇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