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巧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20世纪上半叶,职业女性崭露头角,却仍备受歧视。协和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女性,也为她们设置了一道不近人情的门坎:担任住院医生的女性,一旦结婚自动解聘,女护士如果结婚必须辞职。老协和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

也许,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坚定的理想和虔诚的信仰,支撑老协和女医护人员以殉道者的姿态,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她们大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了医疗事业,她们是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修女。“万婴之母”林巧稚,就是这样一个代表。

林巧稚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一是因为她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二是因为她亲手接生了5万多婴儿。林巧稚说过:“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林巧稚对待病人极为温柔耐心,难怪很多妇女千里迢迢赶到协和找林大夫。原协和医院副院长黄人健回忆说,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几十块钱给一个流产的贫穷妇女,让她买营养品。“那时林大夫的工资是300块,像这样资助病人的情况太常见了。”

1921年协和医学院落成,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的林巧稚正是在这一年考入协和。1929年,林巧稚毕业,入学时有5个女生,3人坚持到最后。林巧稚学业优异并热心公益,得以留校任职,她是协和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也因此与协和医院签下了不近人情的聘书。林巧稚怀着矛盾的心情接下这张光荣的聘书,也接下一纸枷锁。曾有说法认为林巧稚有过一段朦胧的恋爱,但随着她在医院表现出色,协和派她赴欧美考察深造,恋情也不了了之。林巧稚去美国进修时,也婉拒了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1940年林巧稚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她又创了个纪录:协和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直到晚年病重,林巧稚还坚持工作。家人和学生劝她休息,她说:“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她虽然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

协和纯净如真空的环境,养成林巧稚单纯倔强的个性,她对政治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1949年,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北平城防总司令傅作义的夫人给林巧稚送来一张傅将军亲笔签名的机票,可以搭乘任何一次航班去任何一个城市,傅太太特别说:“这是多少人用金条换不来的。”林巧稚谢绝了好意。她就要在协和守着她的病人。

随着协和“收归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展开,老协和知识分子首当其冲。林巧稚的社会威望和她的政治积极性反差强烈,理所当然是“重点改造对象”。工作组派她的学生给她讲形势、谈理论,劝导她“揭发美国人的文化侵略”。林巧稚想不通,“美国人办医学院帮我们培养人才,我的医术就是人家教的……”

与共产党女干部的接触,让林巧稚对共产党人有了更多好感。有一天,一个穿灰色列宁服的妇女来协和挂号找林巧稚看病,林在问诊中了解到,这名患者1927年生过孩子,因为躲避国民党抓捕不能在大医院就诊,孩子夭折,自己也不能再生育,长征中又落下许多病根……后来她才知道,这位患者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林对她更增添了同情和敬佩。北京市委书记彭真的夫人张洁清来协和生孩子的时候,林巧稚常和她聊天,但并不知道张的身份。

林巧稚与周恩来夫妇、彭真全家的交往,使她对共产党人和新政府有了新的看法。她的“思想动态”被工作组敏锐地捕捉到,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来到协和,亲自给林巧稚写了100多页学习体会和思想小结。林巧稚在协和大会上代表教授发言,没有采用吴晗写的报告,她回顾自己在协和不问世事一心从医教书30年,现在她愿意“打开协和的窗子看祖国”。言辞朴实恳切,在场许多老协和人流下眼泪。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共产党。林巧稚对周恩来说,一个诚实的人不能欺骗组织,也不能欺骗自己。她是虔诚的基督徒,入党恐怕不便。周恩来宽慰她不必介意这个问题,在党外一样可以工作。

“文革 ”中,林巧稚推着四轮车给病人打针送药,清洗便盆,倒痰盂……这些工作她都做得一丝不苟,毕竟,她还没有离开协和,她说这已经是再幸运不过。“文革”结束后,林巧稚已近80岁,体质逐渐衰弱。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 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病床向人生终点。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协和医院能接纳女性医护工作者,在20世纪上半叶已算是开明之举,所以它对住院女医生和女护士提出的工作就不许结婚的特殊要求虽不合情也是合乎当时协和医院要求的。
B.文中写道林巧稚与邓颖超、张洁清有意的交往后,自己对共产党人有了好感,说明在被改造的过程中她的思想有了一些转变。
C.从厦门女子师范毕业后,林巧稚又考入协和医学院,在学习八年后留校任职。林巧稚在协和医院成功地创造了两个第一: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第一个中国籍女主任。
D.文革期间,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里仍然一丝不苟地做着医护工作,说明她对医院和患者的感情没有因政治运动而改变。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况,最恰当的一项是
A.林巧稚曾有过一段朦胧的恋爱,但随着她在医院表现出色,协和派她赴欧美考察深造,恋情也不了了之。
B.林巧稚由于单纯倔强,谢绝了北平城防总司令傅作义的夫人送来的机票。
C.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共产党。林巧稚没有加入共产党,是因为她是虔诚的基督徒,她不能违背自己的宗教信仰。
D.她是协和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也因此与协和医院签下了不近人情的聘书。出于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她毫无保留地乐意为协和的病人而付出。
【小题3】林巧稚对政治毫无兴趣,可她却曾拒绝过美国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这是否矛盾?请结合传记谈谈你的理解和评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9 06:46: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弦琴,俗称古琴,它的智慧在千年文脉中生生不息,古琴之道内含中华文化中的美学哲学形象。琴学乐论中的美学形象生动、博大而有文化气质,依旋律而生成,随理念而舒展。

古琴的形制简约,乐曲典雅,音韵含蓄,“天籁”“地籁”会通于“人籁”,沟通心灵,倾心移情,感悟宇宙的奇伟秀拔、朴质清新,聆听自然的春风秋雨声、千堆碧浪急,品味人世的清超与浑朴、跌宕与苍雄,自觉经受情感的洗礼与审美的移情。古琴的乐曲、音色、音乐内涵和结构倾向于简约典雅、含蓄移情之美,美得古拙淡朴、宁静抒情。古琴的时空是简远、纯美的。

与这美学形象不同,白居易的“酒助疏顽性,琴资缓慢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是说缓慢宽疏,超然独处,“缓挑之韵,穆若生风”,可致清澹,亦可宁神。尽得空灵之声,力显古朴之意,可入古琴美学之深层。体现的是清澹和恬,缓慢宽疏的美学形象。

很多时候,古琴弹奏,雄象环生,雄坚速亮,丽奇宏切。沈佺期的《霹雳引》记写古琴雄象:“电耀耀兮龙跃,雷阗阗兮雨冥。”“俾我雄子魄动,毅夫发立”。贾岛诗句:“嬴氏归山陵已掘,声声犹带发冲冠”,都写出了琴曲雄象的艺术震撼。

气韵生动,意境深远是我们感受到的四种形象,遥望古代琴学乐论,都重视古琴之气韵,引以气韵生动;都关注古琴之意境,强调意境深远。气连元气、生气;有“气”即有“韵”,“深远无穷之味”即为“韵”。欧阳修在《江上弹琴诗》中则把“琴意”直接入诗:“抱琴舟上弹,栖鸟林中惊。游鱼为跳跃,山风助清泠。

无声之声,“知白守黑”,是另一种形象。琴声之韵,回味无穷。无声之声,以虚应实。断而复联,精妙至极。古琴音乐中的“无声”常与中国书法中的“留白”相提并论,颇有哲学趣味。当然,“无声之声”的思考还维系有声琴乐结束后的“余音绕梁”。苏轼的琴词《减字木兰花·琴》:“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

而枕水眠云,崇尚自然的形象在“山高泉深,空山夜风吹林,翁未醉则遗其簪,山音玉溜山崎嵚,源莫寻万仞泻青岑,有太古之遗音,醉翁不醉,呜咽悲心,醉翁醉后,枕水眠云”中有所体现。

第七种美学形象是琴以载道,彰显生命。朱长文的《琴史》所重视的不仅是琴器、琴乐的历史,而且是琴道的历史,琴以载道,贯穿始终。琴道连琴德,琴德比玉德。苏轼儿时就爱听父弹琴,闻琴就独自“激昂”不已,他在《舟中听大人弹琴》中写道:“弹琴江浦夜漏永,敛衽窃听独激昂。风松瀑布已清绝,更爱玉佩声琅珰……江空月出人响绝,夜阑更请弹文王。”

品格高古,神游气化。冷谦的《琴声十六法》论及琴之“古”法:琴学只有二途,非从左,则从时。兹虽古乐久淹,而仿佛其意。则自和澹中来。故下指不落时调。便有羲皇气象,宽大纯朴,落落弦中。不事小巧,宛然深山邃谷。老木寒泉,风声簌簌,顿令人起道心。绝非世所见闻者,是以名其古音。“神游气化”被视为古琴美学之巅,被视为高古的美学形象更需用心体悟。

(摘自陈燮君《江南文化中流淌的古琴智慧——古道琴风连接中华智慧与美学哲学形象》,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七弦琴是博大而有文化气质、依旋律而生成的古琴的俗称,它在千年文脉中生生不息。
B.七弦琴形制简约,它的时空是简远、纯美的,它的乐曲典雅,具有含蓄移情之美。
C.苏轼的诗句“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不仅有超然独处之致,更得雄象环生之妙。
D.朱长文《琴史》论及琴之“古”法,所重视的不是琴器的所史,而是琴以载道,贯穿始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破后立,总体上采用总分总式结构,第二至第自然段使用了并列式结构。
B.作者博识广学,例证信手沾来,如,用“江空月出人响绝,夜阑更请弹文王”印证了古琴无声之声、“知白守黑”的形象。
C.文章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使用了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说服力强。
D.交章文采斐然,内容充实,脉络清晰,用例得当,为我们介绍了古琴的八种美学形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乐曲不仅可以让人感悟等宇宙的奇伟、清新,亦可让人品味人世的清超、苍雄。
B.琴学乐论都重视古之气韵,有“气”即有“韵”,“深远无穷之味”即为“韵”。
C.聆听古琴弹奏不民仅能感受得到典雅含蓄之美,亦可生“顿令人起道心”的“神游气化”之感。
D.古琴美学形象是丰富、生动的,古琴的美不仅在于乐曲、音色,更在于气韵和品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骑小驴儿上西山

林海音

正月里,总忘不了去一趟白云观。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骑小驴儿,出西便门跑一趟。骑术并不佳,胆也不大,比起宋妈跟她当家儿的回牛郎山骑小驴儿的派头儿,差多了;她盘腿儿坐在驴背上,四平八稳的,驴脖子上的铃串儿,在雪地里响得清脆可听,驴蹄子嘚嘚嘚嘚的,踏着雪地远去了。我不是那样,我骑的这头小黑驴儿,它也有一串铃铛,因为是大正月,赶驴的还给他的“驴头马面”打扮打扮,系上红绿绳。我告诉赶驴的,可别离开我太远。小驴儿稍微跑快几步,我四顾无人,就急得吱吱叫。从宣武门骑上驴,出西便门一里多就到了白云观。

白云观虽然很热闹,但给我的印象却是很破旧。如果不是为了要骑驴,还真是没兴致来呢!记得观门前墙上镶着的那个石猴吗?大家进去都要摸一摸,无非是取其吉祥。石猴被摸得黑污油亮,实在不可爱。进来以后,你就花钱吧。石桥洞里,盘坐着一位老道,无数的铜子儿向他抛去。能拋中老道的,当然是吉利,这叫“打金钱眼”。这样有去无回的掷钱法,实在也是老道敛钱的好法子。

打过金钱眼,再向里去,就跟庙会一样,除了吃的就是耍的,总是那种套圈儿的玩意儿,不要说十圈九不中,就是套上一百回,也未必能赢回一个小泥狗!再到后院去看房里那几个在炕头上打坐的老道士吧,说他们有九十啦,一百啦,究竟是多大岁数,谁也说不清。

白云观不过如此。赶紧再出来找小驴,风尘仆仆地骑回宣武门来。一年一度的骑小驴儿逛白云观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春天和秋天,我总还有两次骑小驴儿上西山的机会。

西山是京西诸山之总名,香山是西山,玉泉山也是西山,卧佛寺也是西山,八大处也是西山古人游西山,常说“西山寺三百”,甚至说“西山寺五百”,数字虽不准确,但庙宇之多是无疑的。

骑小驴儿上八大处,却是我难忘的经历。小驴儿上山有本事,可是它专爱走那山径小道的边沿,如果它一失足,不就滚下高山深涧了吗?可是它没有,只是使我心惊不已,就紧紧拉住缰绳,“吁——吁—”地喊它。我想小驴儿也是会捉弄人的,谁叫你骑了它呢!

八大处有名的是秘魔崖,神秘的佛教的故事是很美的。

当年名僧卢师从江南乘船北来,船到了崖下便止而不行,于是卢师就留在崖居。有一天,两个小沙弥来拜见卢师,他们说:“师傅,我们愿意永远侍候您。”卢师便留下了他们,一个名大青,一个名小青。忽然有一年久旱不雨,大青和小青向卢师说:“我们可以使雨及时而下的。”说着,他们俩就投身在潭水里,变成两条青龙。过不久,果然甘霖解旱。

骑小驴骑到香山的双清别墅看金鱼,也是难忘的事。小驴在别墅门外等着,我们进去休息,游客向池里扔下面包,看尺长的金鱼游来,一扭腰一张嘴,一块面包就吃进去了!

从碧云寺骑小驴到卧佛寺,倒不是一条难行的路,也不远。一丈多长的卧佛,总是那么悠闲地斜卧在大殿里,“接见”年年去探望他的小客人。这位小客人,当她还是小小姑娘的时候,就喜欢这个卧佛,她知道卧佛是用五十万斤铜铸成的,知道前清的皇帝都向他献了鞋子。后来那小游客长大了,有一年她同亲爱的男友同游,仍然忘不了去看一看她所惦念的卧佛和佛的大鞋子。这一次的西山之游,对她的意义是重大的,春风如轻纱拂面的季节,一次骑小驴儿上西山的郊游,增进了她和他彼此的爱慕。难忘的西山啊!

逝去的日子,我不伤感,只是怀念。

记得最后一年逛西山是秋天,对满山红叶,有无限山川的离情,知道要走了,要离开依赖了十多年的第二故乡,心情真是沉重。

骑小驴儿,上西山,已经是十四年前的事儿了!

1963年1月1日·台湾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写游览西山的经历,抒写了作者不能再骑小驴儿上西山的伤痛以及一抹无法消除的对北平的思恋之情。
B.文中游白云观时作者重点写了其破旧的景象以及观中老道敛钱和套圈骗钱的路数,字里行间流露出挥之不去的失望之情。
C.文中引述秘魔崖的佛教故事,为八大处蒙上了神秘色彩,增加了作品的传统文化韵味和民族文化特色。
D.随着小毛驴的足迹,作者展现了一幅印迹鲜明、栩栩如生的西山风景图和老北京风俗画,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小题2】本文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本文叙的是寻常事,但为什么读起来却饶有趣味?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文化的日益繁荣兴盛和文化自信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高度重视,也成为世界打量与认识中国的窗口。作为理解中国文化的第一道门槛,汉字被推到了时代的前沿。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楷书,不少人开始研究汉字的演变历程,试图通过汉字溯源,解开更多内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密码。

汉字的起源与早期的图形符号有关。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古文字的构成规则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称之为“六书”,而“六书”之首即为“象形”。因此,汉字字形从诞生起就蕴含着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国家典章制度等文化信息,还蕴涵着中国独有的思维方式及价值逻辑,它不仅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工具,其本身就是一座文化宝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汉字进行溯源至关重要,这与汉字的特质有关。欧美国家的语言大多是拼音文字,它的意义由其所指决定,而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则不同。北师大教授齐元涛认为:“词义不是汉字最核心的问题,字形和词义的关联才更重要,这是汉字本身的特点。我们今天用的是象形字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楷书和简化字,这便需要我们去溯源。”陈寅恪曾说,一字即是一部文化史。汉字教育就是将字与文化整合起来。据此,齐元涛提出了“字课思维”,希望在语文课上能用汉字溯源作抓手,让孩子们在对汉字的认知基础上走向对自然的认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

当下汉字溯源面临着现实的困难,因为生活背景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汉字形成的历史语境都已经遗失了。当然,现代融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字课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它使汉字教育可视化成为可能。融媒体儿童教育丛书“汉字魔方”作者李英说:“汉字动画主要通过图形呈现在书里,让孩子在图中找字,让学习成为一种游戏。”不过,需要规避的风险是,精彩和趣味背后有可能出现的不准确、不严谨。特别重要的是,广大教师要意识到,汉字溯源不是简单地将汉字和文化放在一起,而是要还原汉字和文化结合的历史的真实意境,从而理解其初始的意义。

(选自2018年5月3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汉字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B.“六字”是许慎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归纳。
C.汉字是表意文字,其字形与字义相关联。
D.“字课思维”就是通过识字教学启发思维。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破解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密码,只能通过汉字溯源来完成。
B.陈寅恪的话为齐元涛提出“字课思维”提供了理论依据。
C.汉字溯源的现实困难是汉字形成的历史语境已全都遗失。
D.运用现代融媒体技术需要规避过于追求画面感的风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84年,在美国波士顿布兰迪斯大学的杰弗里·霍尔和迈克尔·罗斯巴什团队,以及来自洛克菲勒大学的迈克尔·杨团队,各自独立地从果蝇体内克隆(分离和提取)出了Per基因,并且把这个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称为Per蛋白。

他们发现,在夜晚Per蛋白会在果蝇体内积累,到了白天又会被分解。由此,Per蛋白会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浓度,以24小时为周期增加和减少,与昼夜节律惊人地一致。

1994年,迈克尔·杨发现了第二个节律基因,称为Tim基因。Tim基因可以编码Tim蛋白,后者可以与Per基因产生的Per蛋白相互结合,共同起作用,形成生物节律。迈克尔·扬在实验中发现,Tim蛋白会结合到Per蛋白上,然后两种蛋白一起进入细胞核,并且在那里抑制Per基因的活性。

后来,迈克尔·扬的又有一项成果,他发现了又一个生物节律基因,称为DBT基因,这个基因编码DBT蛋白。DBT蛋白又可延迟Per蛋白的积累,因此,让Per蛋白增加和减少的周期固定在24小时左右。

1994年,在美国芝加哥北郊西北大学工作的日裔科学家高桥用老鼠做实验,发现了哺乳动物的生物时钟基因——Clock基因和其编码产生的CKIε蛋白(激酶),才比较完整地解释了人和动物的生物钟,也比较清楚地说明,人和动物的生物时钟是由 Clock基因和蛋白、Per基因和蛋白、Tim基因和蛋白、DBT基因和蛋白这4种基因和蛋白共同作用,形成了动物和人24小时生物节律。

(摘编自《揭开生物节律的奥秘: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读》,《北京日报》)

材料二

据中国医师协会等机构发布的《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很多人睡眠问题频发,主要原是过了24时还不睡。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艳指出,科学研究表明,21时到次日5时为最佳睡眠时间。实际生活里,建议尽量22时30分前上床,23时入睡,次日7时30分左右起床。这是因为,人体在白天活动产生能量,晚上开始进行细胞分裂,把能量转化为新生的细胞。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正是人随着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是人睡眠的良辰,此时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这一情形,其实跟植物差不多——农民说“夜里能听到庄稼拔节的声音”,因为植物日间吸收太阳能量,夜里生长;人类和植物细胞分裂的时间段大致相同,错过夜里睡觉的良辰,细胞的新生远赶不上消亡,人就会过早地衰老或患病。

(摘编自《5种失眠危害大》,“环球网”)

材料三

(摘编自《调查称97.2%中国人有熬夜经历晚上不睡觉在干嘛?》,《当代生活报》)

材料四

人体对电磁辐射最敏感的两个部分是眼睛和松果腺,黑眼圈等问题的产生与后者有关。松果腺又名脑上腺或松果体,是脊椎动物间脑顶部的一种松果腺内分泌腺,能调节多种与人体生理机能有关的激素。暴露在电磁辐射下,松果腺会处于绷紧状态,使其分泌的一种重要激素——褪黑素的含量减少。褪黑素能诱导自然睡眠,提高睡眠质量,褪黑素分泌减少的直接后果就是失眠,最终的后果是产生眼袋、黑眼圈。

不过更严重的伤害还是辐射引发的视力问题。医学界对这类由电脑引发的视力问题有一个定义——电脑视力综合征。美国验光协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有许多案例表明,长时间使用电脑会引发眼部不适或视力问题,但还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电脑会对视觉系统造成永久性伤害。美国学术期刊《验光和视觉科学》曾刊出学者的研究成果:刚离开电脑的使用者,视力会有一个暂时的下降;如果休息适当,视力会回升。但有些人工作强度很大,眼睛长期处于压迫状态,积累一段时间后,可能造成视力永久性下降。

(摘编自《孩子睡眠不足,日后易患抑郁症》,《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杰弗里·霍尔和迈克尔·罗斯巴什团队以及迈克尔·扬团队通过合作,从果蝇体内分离和提取出了Per基因,并把此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称为Per蛋白。
B.人类研究成果已经可以清晰地解释生物钟,人的生物时钟是由Cock基因和蛋白、Per基因和蛋白、Tim基因和蛋白、DBT基因和蛋白共同作用形成的。
C.晚上人随着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此时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错过夜里睡觉的良辰,细胞的新生远赶不上消亡,人就会过早地衰老或患病。
D.调查显示,当代中国97.2%中国人有熬夜经历,只有少数的人没熬过夜,虽熬夜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多数情况和晚上使用电子产品进行娱乐活动相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生物学家从生物基因角度还是医生从心理医学角度,都为人类白天从事活动,晚上睡眠休息提供了科学的支撑,合理的作息符合自然规律。
B.材料三用图示清楚地展示了中国人的熬夜情况和熬夜的各种原因,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晚上丰富的夜生活,同时凸显了中国人的生活、工作压力很大。
C.褪黑素能诱导自然睡眠,提高睡眠质量,人暴露在电磁辐射下,松果腺会处于绷紧状态,使其分泌褪黑素减少而使人失眠,最终会产生眼袋、黑眼圈。
D.长时间使用电脑会引发眼部不适或视力问题,但还不能确定电脑会对视觉系统造成永久性伤害。但这种情况长期积累,造成视力永久性下降不是没有可能。
【小题3】假如请你做有关“为什么不可熬夜”的科普讲座,请结合材料写出讲座的要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严冬海猎

陈秉汗

   ①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沿海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②“海龙——”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
③“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渔民衣服。衣服又宽又长,过了膝盖,袖口也卷了几卷,分明是他爸爸穿过的。
④一年四季,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现在正是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仰头喝下一瓶酒,脱下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妈妈就心跳。所以爸爸不让海龙学这种原始的捕鱼法。但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骂回来。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肌体,生起病来,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在药煲里化作一缕缕轻烟。欠下一屁股债。年关在即,爸爸躺在床上发愁。
⑤听到妈妈的喊声,海龙跳下礁石,赤着脚板,沿着沙滩走回来。
⑥一家人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爸爸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连皮带根艰难地咀嚼吞咽,不时停下来咳嗽。有时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
⑦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像吹箫一样呜呜响。爸爸头也不抬地说:“阿龙,天气这么冷,你别去耍海水了,弄出病来怎么办!”
⑧“浸浸海水少生病,邻居老叔说的。”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
⑨天黑下来,爸爸咳嗽着躺下,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海龙装作睡着的样子,爸爸的咳嗽声和呻吟声渐渐静了,才蹑手蹑角溜下床,溜到门外。
⑩大海一片漆黑。墨兰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海滩像一片蒙蒙轻雾。海龙全副武装,用尖担挑着鱼篓、干柴困,快步向海滩走去。他那稚嫩的脸蛋此刻十分凝重暗淡,和夜色融成一体。他不会喝酒,掏出两个还有些烫手的番薯,拍掉草木灰。连皮吞进肚里。他把尖担插在湖水线上,爬上礁屿,解开柴困,划了几根火柴。柴枝熊熊燃烧起来,照的海面红光闪烁。他脱下衣服,迅速留下海里。深夜是海水不同白天,像冰一样。海龙感受到裂肌贬骨的寒冷。他没有反悔,没有退缩——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他咬咬牙,挥动双臂,捞水擦擦身体。敏感的尖头鱼已经感受到一团热气,它们笨拙地迎着热气游过来。海龙激动得心怦怦跳,忘记了寒冷,牙齿叼着鱼篓,双手左右开弓,左一条右一条,像捞漂浮在水里的萝卜,一一把它们丢进篓里。
⑪海潮不断上涨。海龙随海水不断上浮,到插尖担的地方,鱼篓满了。要是爸爸便立即上岸小跑回家,钻进孩子们用体温焐热的被窝……不!此刻礁屿附近的尖头鱼还很多,他太舍不得离开了。可是鱼篓满了,没地方放呀!他爬上礁石,添了柴火,拿过裤子,用石头把裤带砸成两段,一段把裤角扎牢,把娄里的鱼倒进去,再用另一段扎了口,海龙带着鱼篓又一次溜下海里,身子接触到密密麻麻的尖头鱼,他激动的热血沸腾,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困乏,抓鱼的动作越来越快……他干狂了,干傻了,恨不得把海里的尖头鱼都抓进自己的鱼篓里。
⑫后半夜,爸爸醒来发现海龙不见了,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来,一脚深一脚浅,跌跌撞撞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妈妈一个踉跄,脚下好像绊着什么,软绵绵的,只见海龙光着屁股,倒在地上,旁边的胆子一头是鱼篓一头是用裤子改装的袋子,都盛满银晃晃的尖头鱼。妈妈搀扶着海龙,爸爸挑起担子,一步一步走回家里。
⑬海龙清醒过来,喝下一碗热水,钻进妈妈妹妹的暖被窝。冰冷的身子接触到妹妹,妹妹惊醒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说:“哥哥捡回来好多好多的鱼哩。”妹妹揉揉惺忪睡眼,见地上许多尖头鱼,不禁破涕为笑。刺骨的寒风发出尖厉的哨音,穿过小屋的石缝溜走了,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的像守着摇篮的母亲……

(选自《2004年广东散文精选》)

【小题1】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小题2】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小题3】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两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