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箴作诗者

袁枚

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②。

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

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

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

(注)①箴:规诫。②司马相如邹阳枚乘皆是西汉辞赋家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典邹阳、枚乘二人虽创作迅速,却不敌司马相如辞赋用力之深。
B.颔联先直接说作诗数量少才能精;又说写诗迟下来,反能见到作者才华。
C.这首诗是规诫为诗者而作,没有刻意进行雕琢,却能于简淡中见哲理。
D.说理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诗歌中的物象基本是在为作诗的道理服务。
【小题2】诗的后两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作诗有什么样的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9-11 11:06: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未几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

②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

③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袁牧《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鄂韡:繁盛,“韡”音wěi。 ②赀:财货,音zī

【小题1】第①段中主人喜爱新牡丹是因为新牡丹□□、□□、□□。
【小题2】第②段“客”举“善相花者”这一例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新牡丹花朵美、价格高,但过于娇弱,不易成活。
B.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移植,结果导致新旧牡丹全部死亡。
C.主人对牡丹不闻不问疏于养护,导致新旧牡丹全部死亡。
D.主人种花失败,根本原因在于自身性格与修养出了偏差。
【小题4】第③段写主人“记之以自警”,结合全文,你认为他会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小题5】本文与高中课本 (朝代)龚自珍的《 》相比,在写法与内容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理寺卿邓公传

袁枚

乾隆三十九年春,大理寺正卿邓逊斋先生予告还蜀。启行之前一月,从京师作书寄其弟子袁枚曰:“蜀道大难,予偕汝衰,未必再见。即生死音耗,亦虑少通。予生平出处本末,惟汝知详,盍为我撰《墓志》以须?”枚闻命皇恐,疑从先生之言,则预凶非礼;以不敏辞,又恐非先生所以命枚之意,而没先生可传之贤。敬考古人文集,为贤者立传,不妨及其生存而为之,如司马君实之于范蜀公是也。先生蜀人,声望与范公相。枚虽非君实,请引此例,以质先生。

谨按:先生名时敏,字逊斋,四川广安人。父琳,以岁贡生任中江县训导。生六子,先生其季也。雍正十年举于乡,乾隆元年登进士,入翰林。十年,迁大理寺正卿。丁父忧归里。服阅,奏请养母。上许之。二十六年,太夫人薨。二十九年,先生入朝,补原官。

先生纯和介朴,遢人无矜容躁颜。于道义所在,则凝然不可。天子加恩边远之臣,锐意用先生。先生年才三十馀,一岁数迁,旁观辟睨,以为稍从容即可宰辅。而先生勿顾也,归依膝下,忽忽二十年。再入长安,诸新贵少年望先生如过时古物,而先生亦不乐与,退朝闭门,与一卷书、二三耆旧共晨夕而已。大理,古皋陶所为,权甚重。元、明以来,一切决于司寇。居此职者,相夸为识时务。而先生每秋鞫,苦心平反,有所得必争,争不得必奏。

今年以计典休,论者疑先生受主眷隆于始,而替于终。枚独以为不然。先生以万里孤臣,旁无凭借,而能委蛇卿班,适来适去,卒全名节以归。此非遭际圣明,始终眷护,而能如是乎?先生手札嗛嗛以未报君恩为愧。枚又以为不然。夫建一议,理一事,此报恩之大者也;重其身,端其范,以仪型百辟,此报恩之大者也。其所以不受他人之恩者,为报一人之恩故也。无形之砥柱,可以扼中流、挽风气矣。而况古名臣有以七十起者,有以八九十起者,先生之齿犹未也。则将来之报称正无穷期,而枚幸旦暮毋死,终将濡笔以俟。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注①嗛嗛:谦逊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望与范公相 峙:并列B.则凝然不可 挠:阻挠
C.而先生亦不乐与 昵:亲近D.先生之齿犹未也 齿:年龄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逊斋先生告老还乡,临行前请袁枚为他写一篇墓志铭,袁枚援古人的先例而作。
B.邓先生年轻时受到重用,后为父守丧及奉养母亲居家近二十年,后再入京师为官。
C.邓逊斋因为例行的官员考核而退休,议论的人认为他自始至终受到皇帝的恩遇。
D.作者认为邓先生从奉公与修身两方面报答君恩,虽然归蜀,仍有报效朝廷的机会。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生平出处本末,惟汝知详,盍为我撰《墓志》以须?
(2)先生以万里孤臣,旁无凭借,而能委蛇卿班,适来适去,卒全名节以归。
【小题4】请简要概括邓逊斋为人为官的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南耕先生传
袁枚江宁程氏有二贤焉:其昆曰绵庄先生,余已铭其墓矣;其弟年亦七十有九,曰南耕先生。余悲绵庄之不及见余铭也,使绵庄见余铭,喜当何似?因思韩退之为太学生何蕃立生传,岂非欲其亲见之以为笑乐耶?余尝以此语戏南耕,南耕额首,曰:“幸甚。”遂摭大概而书之。
先生名嗣章,字元补,一字南耕。七岁能诗,既长,习举子业,连闵于有司,顼顼不得志。朱文端公与有旧,教之曰:“唐赵匡论选举以辟召为先,古贤多记室参军。士果有心经世,奚沾沾科第耶?”先生感焉,遂研究刑法、食货诸务,识其大者。为人作奏,纂词奋笔,得晁、董遗意。诸大府走金币延之,忧不得先。
当是时,桂林、祁阳两相公及晏一斋中丞,皆负清望,居五长十连之任,奉先生若仰衡石而操表缀也。先生参画密勿,弥口不宣,章疏稿出火入。一切体国经野事秘,外不能知。而三人所张施显显然,海内无訾言。先生翼扶之功从可知矣。先是州县灾例不蠲漕。先生谓晏公曰:“灾地无米,必倍价远购。灾民免地丁之一,而纳漕费之十,其何以堪!”晏公以其言入奏。上敕九卿议,嗣后被灾,漕米银或蠲或缓。临期奏请,永著为例。祁阳公之督闽也,苏禄国王进表使者报闽人某在吕宋嗾夷人劫贡物。先生曰:“是诈也,宜斥还其表,听候诇察,则事败矣。”公从之,果来使谰言,冀诬其仇。先生之能仁民能决大事皆此类也。
先生不问旨畜,虽享多仪,皆畀绵庄,己如不闻。绵庄静而峻,先生孔扬采色,和颜熙熙,傔从者皆惮伯之严就季之宽。然平生于大义所在勿狎,于不顺虽贲、育何摇焉。中年耳聩,绝意仕进。有欲荐于朝者,坚谢之。
论曰:《周官》称公国有孤,入王朝乘夏篆,称大客。今之督抚,昔之公也。然则今督抚之大客,或即当日之孤乎使先生以此致通显,出而有为,岂不更光于古?然士君子有名之见存,则所树立者非己莫为也。如忘乎名,而一以利物为怀,则古圣人皆因人成事,而己不尸其功者也。《老子》曰:“为而不有。”不难其为,而难其不有。如先生者,其近之矣!
(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摭大概而书之 摭:拾取
B.皆负清望 负:凭仗
C.嗣后被灾 被:遭受
D.有欲荐于朝者,坚谢之 谢:感谢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遗憾绵庄先生没有能亲眼看到自己给他写的铭文,受到韩愈给何蕃立生传的启发,就给南耕先生写了这篇传记。
B.南耕先生小时候就很聪慧,但多次科举未中,他听从朱文端的教诲,研究刑法、 食货等,奏章写得很好,众多官员争相邀请他。
C.南耕先生悉心辅佐桂林、祁阳等人,参与谋划治理国家的密事,严守机密,桂林、 祁阳等人在他的辅佐下政绩显赫。
D.南耕先生的哥哥绵庄先生沉稳而严厉,随从都害怕他,他对涉及大义的事从不轻 慢,身处逆境也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是诈也,宜斥还其表,听候诇察,则事败矣。
⑵使先生以此致通显,出而有为,岂不更光于古?
【小题4】请根据第四段文意简要概括南耕先生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守村先生传
袁枚
圣人之道大而博,学者各以其学学圣人,要其至焉耳。后世河北宗郑,江左宗王,尚未闻其有所拘阂也。天下而崇宋儒,自元明始。于是高才生退有后言,且过激。人见其激也,又群惊为奇服怪民,而莫敢近焉。
乾隆甲戌,高先生守村访余于白下,年七十许,清臞蘁立,高睨而大谈,解孔孟,专挡抃宋儒。其所见亦未必尽是,要皆的的然有心得者。余洒然异之。别六年,陶明府京山从滇归,道先生守姚安事甚具。又十余年,蒋苕生太史来,贤先生不绝口。二人非妄誉人者,余亦信先生果奇男子也。
苕生授二石刻,曰:“此先生知平彝、剑川二州《德政碑》也。滇人不,序事不识体制,又过欲扬颂,如郗鉴见王导,意满口重,言殊不流。子其采而传之。”其一碑曰:先生廉不言贫,勤不言劳。王师征乌蒙,运饷六千石,而民不知。理傜讼,可和者和之,可决遣者决遣之,罔不当。其一碑曰:征剑川粮,减额外公件银两若干。引老君山水溉西庄,亩收增数鬴。丈鹅雅场,清其界,酋夷皆拜曰:“从此百年无事矣。”呜呼!能奇其口,为无穷之闻,以存先生,然则碑愈俚,民情愈真。
想先生之经德哲,殆不愧其言者。先生亡已久,子弟才下,无所发明。门生故吏,又惧大于俗,不敢张其说。余闻而悲之。
夫犯众敌,抗令甲①,以追取圣人之心,此其志直和万世为一朝者,而卒之身甫殁,姓氏就湮;然则与夫庸庸然曹出曹入者,何以异也?天之所以生斯人,使独异于众人者,又何也?追忆当日,先生与余天涯一邂逅耳,岂料身后事余为存之!而余亦岂料十余年后,尚有先生两知己在耶?夫儒者闇然之学,原不为名计,而卒其所以常存于天地间者,又舍名曷以哉?嘻!古之人所以重后死者也。先生名为阜,铅山人。
注:①令甲:法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束天下而崇宋儒 束:限制
B.滇人不文 文:文字
C.想先生之经德秉哲 秉:操持
D.又惧大忤于俗   忤:违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即江东,相当于现在的江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B.王师,朝廷的军队,如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体制,指一定的规则、制度,文中指文章的体裁、格式等。
D.门生,指亲授学业的学生。后考生得中后,对主考官亦称门生。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人见其激也,又群惊为奇服怪民,而莫敢近焉。
⑵追忆当日,先生与余天涯一邂逅耳,岂料身后事余为存之!
【小题4】请根据第三段文意,简要概括高守村为政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