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箴作诗者

袁枚

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②。

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

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

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

(注)①箴:规诫。②司马相如邹阳枚乘皆是西汉辞赋家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典邹阳、枚乘二人虽创作迅速,却不敌司马相如辞赋用力之深。
B.颔联先直接说作诗数量少才能精;又说写诗迟下来,反能见到作者才华。
C.这首诗是规诫为诗者而作,没有刻意进行雕琢,却能于简淡中见哲理。
D.说理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诗歌中的物象基本是在为作诗的道理服务。
【小题2】诗的后两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作诗有什么样的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9-11 11:06: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游武夷山记
(清)袁枚
凡人陆行则劳,水行则逸。然山游者,往往多陆而少水。惟武夷两山夹溪,一小舟横曳而上,溪河湍激,助作声响。客或坐,或卧,或偃仰,惟意所适,而奇景尽获。洵游山者之最也。
余宿武夷宫,下曼亭峰,登舟,语引路者曰:“此山有九曲名,倘过一曲,汝必告。”于是一曲而至玉女峰,三峰比肩,睪如也。二曲而至铁城障,长屏遮迣,翰音难登。三曲而至虹桥岩,穴中庋柱栱百千,横斜参差,不腐朽亦不倾落。四、五曲而至文公书院。六曲而至晒布崖,崖状斩绝,如用倚天剑截石为城,壁立戌削,势逸不可止。窃笑人逞势,天必夭阏之,惟山则纵其横行直刺,凌逼莽苍,而天不怒,何耶?七曲而至天游,山愈高,径愈仄,竹树愈密。一楼凭空起,众山在下。如张周官《王会图》,八荒蹲伏;又如禹铸九鼎,罔象、夔、魈,轩豁呈形。是夕月大明,三更风起,万怪腾踔,如欲上楼。揭炼师能诗,与谈,烛跋,旋即就眠。一夜魂营营然,犹与烟云往来。次日至小桃源、伏虎岩,是武夷之八曲也。闻九曲无甚奇胜,遂即自厓而返。
嘻!余学古文者也,以文论山:武夷无直笔,故曲;无平笔,故峭;无复笔,故新;无散笔,故遒紧。不必引灵仙荒渺之事,为山称说,而即其超隽之概,自在两戒外别竖一帜。余自念老且衰,势不能他有所往,得到此山,请叹观止。而目论者,犹道余康强,劝作崆峒、峨嵋想。则不知王公贵人,不过累拳石,浚盈亩池,尚不得朝夕玩游,而余以一匹夫,发种种矣,游遍东南山川,尚何不足于怀哉?援笔记之,自幸其游,亦以自止其游也。
(选自《小仓山房续文集》,有删改)
(注)①睪(gāo)如:高的样子。②翰音难登:此处或可释为飞禽难越,或因山如屏障,高飞的声音也超越不过。③禹铸九鼎:传禹收九州之金,铸九鼎以象百物。④罔象、夔、魈:罔象,传说中的水怪。夔,传说中山林中的精怪。魈,山林之怪。此处指大鼎的形状。⑤烛跋:蜡烛点完燃尽。⑥营营:来来往往的样子。⑦种种:头发短少的样子,喻年老。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游记行文思路清晰,作者先整体从山的形势与游者的乐趣上概括武夷山的迷人之处,然后以白描的手法描写武夷山的奇特景观。
B.本文以沿九曲溪游览为线索,作者知道“此山有九曲名”,在前后两天的行程里一一游历了武夷九曲,独抒灵性,写了这篇别具一格的山水游记。
C.作者以文喻山,对武夷山做了总结性的议论,概括了武夷山风景的曲、峭、新、遒紧四大特征。
D.作者把自己的心志情韵寄托于山容水态之中,既把景色呈现在读者面前,又激起人们深层次的思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尹似村书
(清)袁枚
书来,怪仆悖宋儒解《论语》,仆颇不谓然。
孔子之道大而博,当时不违如愚者,颜氏子而已。有若、宰我,智足以知圣人,终有得失。趋庭如子思,私淑如孟轲,博雅如马、郑,俱有得失。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易》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苟其得,虽童子,歌之而心通;苟其失,虽颜回,瞻之而在后。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
《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书》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有肯自用者乎?若一闻异己者而即怒,乌乎贤?必欲抹杀一切,而惟宋儒是归,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古之人有往往始愿不及此,而后人报之已过者。关忠武忠于汉室,此其志也,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宋儒阐宣周、孔,此其志也,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合圣人之道乎?
自时文兴,制科立,《大全》颁,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此非宋儒过,尊宋儒者之过也。今天下有二病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何能别有发明?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者,皆非尊宋儒也,尊法令也。法令与宋儒,则亦有分矣。
仆幼时墨守宋学,闻讲义略有异,辄掩耳而走。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悔为古人所囿。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并毋若仆闻道太晚,致索解人不得。
(取材于《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改)
(注释)《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形容孔子学问高深。《大全》即《性理大全》,内容为宋代理学著作与理学家言论。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   遽:断然
B.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裕:渊博
C.岂料后之隆以帝称哉 隆:盛大
D.则亦有分矣     分:区分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淑弟子是称学生崇拜某人的道德学问,但未能亲受其教,而引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这样的学子往往如此自称。古代师生关系是蛮讲究的,私淑弟子、著录弟子、受业弟子是师生关系的三种说法。
B.趋庭,典故名,典出《论语注疏·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鲤,孔子之子伯鱼。后因以“趋庭”为承受老师教诲的代称。
C.制科,又称大科、特科,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目的在于选拔各种特殊人才。唐代制举堪甚盛,至宋代,贡举大为发展,而制科则趋于衰微,但作为一种科举制度,仍不失为一代之制。清代康熙、乾隆时的博学鸿词科,光绪末的经济特科,均属此类。
D.“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六艺有大六艺,小六艺。小六艺是六种技术:礼、乐、射、御、书、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的话意在表明“道”并不是难以理解的。
B.文章第三段以关武帝之事说明后人不必将宋儒之说视为法令。
C.作者认为宋儒解释《论语》错误很多,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
D.作者恳劝尹似村早些觉悟,不要作那种见识狭窄的迂腐之士。
【小题4】根据《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文本,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②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牡丹说
【清】袁枚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资。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韡:繁盛,音wěi。
【小题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蕊丛丛以百数  数:计算
B.宜黜汝旧 黜:除掉
C.性果而识暗也  暗:隐蔽
D.请具砚削牍    具:准备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怒而移之山     不自怒而怒花
B.牡丹之来也     君将哀而生之乎
C.记之以自警焉   卷石底以出
D.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主人重金买来牡丹,对其倍加珍视,引以为傲,可花开后却大失所望,于是怒而迁之。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文中的主人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仅凭一己喜怒决定花的命运,这是新花旧花枯死的根本原因。
D.善相花者明白,花各有其适合的生长环境,如果移植要选择适宜的季节,这样它才能更好地生长。
【小题4】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揭示的哲理。(限20字以内)
【小题5】翻译文言文中划线句子。
(1)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
(2)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