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麟士字云祯,吴兴武康人也。祖膺期,晋太中大夫。父虔之,宋乐安令。麟士幼而俊敏,年七岁,听叔父岳言玄。宾散,言无所遗失。岳抚其肩曰:“若斯文不绝,其在尔乎。”及长,博通经史,有高尚之心。亲亡,居丧尽礼。服阕,忌日辄流泪弥旬。居贫织帘诵书,口手不息,乡里号为“织帘先生”。尝为人作竹误伤手,便流泪而还。同作者谓曰:“此不足损,何至涕零。”答曰:“此本不痛,但遗体毁伤,感而悲耳。”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宋元嘉末,文帝令仆射何尚之抄撰五经,访举学士,县以麟士应选。不得已至都,尚之深相接,尝谓子偃曰:“山薮故多奇士,沈麟士,黄叔度之流也,汝师之。”麟士尝苦无书,因游都下,历观四部毕,乃叹曰:“古人亦何人哉!”少时称疾归乡,不与人物通。养孤兄子,义著乡曲。
或劝之仕,答曰:“吾诚未能景行坐忘,何为不希企日损?”乃作《玄散赋》以绝世。太守孔山士辟,不应。宗人徐州刺史昙庆、侍中怀文、左率勃来候之,麟士未尝答也。隐居余干吴差山,讲经教授,从学士数十百人,各营屋宇,依止其侧,时为之语曰:“吴差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成市。”麟士重陆机《连珠》,每为诸生讲之。征北张永为吴兴,请麟士入郡。麟士闻郡后堂有好山水,欲一观之,乃往停数月。永欲请为功曹,麟士曰:“必欲饰浑沌以蛾眉,冠越客于文冕,走虽不敏,请附高节,有蹈东海死耳,不忍受此黔劓。”永乃止。升明末,太守王奂,永明中,中书郎沈约并表荐之,征皆不就。
麟士无所营求,以笃学为务,恒凭素几鼓素琴,不为新声。负薪汲水,并日而食。守操终老,读书不倦。遭火烧书数千卷,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以反故抄写,火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满数十箧。时人以为养身静默所致。梁天监元年,与何点同征,又不就。二年,卒于家,年八十五。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六十六》,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
B.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
C.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麟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
D.尝行路/邻人认其所著屐/瞬士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邻人得/屐送前者/还之/麟士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阕,又叫“服除,守丧期满除去孝服。丁忧期间官员必须离职守制,如朝廷有需要,官员也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称“夺情”。 |
B.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诗》《书》(礼》《乐)《易》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秦始皇“焚书坑儒”,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
C.黔劓,黔,通“黥”,又称黥刑、墨刑,是以在犯人的脸或额头上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罪犯标志的刑罚。劓,是割去鼻子的刑罚。 |
D.素琴,点《陋室铭》中“素琴”相同,为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的琴。零是汉文化中地位极为崇高的乐器,被历代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麟士聪慧机敏,博闻强识。年幼听父亲谈论道家学说,听后即能复述无遗。年过八十,仍耳聪目明,曾在灯下小字书写二三千卷书。 |
B.沈麟士淡泊名利,节操高尚。曾受到孔山士、张永、沈约等人的征召举荐,但他都没有出来做官。终生无所营求,而致力于钻研学问。 |
C.沈麟士为人至孝,受人敬仰。他服丧尽礼,每遇忌日总要流泪十多天。隐居山中,有弟子数十百人,时人编成谚语赞叹其为“贤士”。 |
D.沈麟士读书刻苦,甘于清贫。平日一边编制竹帘,一边诵读诗书,被称为“织帘先生”。自己背柴汲水,并日而食,却仍读书不倦。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作者谓曰:“此不足损,何至涕零。”答曰:“此本不痛,但遗体毁伤,感而悲耳。”
(2)少时,称疾归乡,不与人物通。养孤兄子,义著乡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