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是个“双面侠”

柯利尔·津萨贝尔

①上海是我中国之旅的第一站,她所呈现出来的力量和雄伟令我感到疑惑,惊奇甚至有点望而生畏。除了纽约,她是我平生见过的最宏伟的都市,处处充满着庄重的气息。那绝对是一个人造奇迹,它让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深深爱恋并肃然起敬。当我们行走于这雄伟的城市间,都市景观极度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可谓包罗万象,势不可挡。

②□一开始的时候,你还会觉得一种随波逐流的快感,但顷刻间你就会被一种放任离弃、格格不入的感觉笼罩着。你会发觉,城市生活让人感到身心疲惫,即使对于那些一开始兴致勃勃想要融入城市生活的人来说也不例外。在这种极度的刺激和兴奋状态下,人们很容易迷失自我

③在城市里,每天都上演着戏剧性的相遇,让那些原本没有交集的各类社会群体有了交汇的一天。几乎在所有的大都市里,都同时包容了精英团体和弱势群体,腰缠万贯的富人和流离失所的穷人,满怀希望的人和垂头丧气的人,目标明确的人和漫无目的的人。形形色色的人不断地在城市进进出出,给她注入新鲜血液,添加全新的社会元素。有的人来此地追求他人的认可,有的则是寻求藏身之所。他们居住在同一个城市里,却奉行着各自不同的生活哲学。但毕竟他们身在“同一屋檐下”,经常会擦肩而过甚至有面对面的交流。对他们而言,分歧在所难免,但是很多时候总能够求同存异,殊途同归。对于那些不是在城市里出生的群体而言,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很多时候意味着一种抉择:即不要带着家乡的习俗去生活,而要入乡随俗,学习城市的生活方式。

④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使得社会纽带也日益松动。随着小社群归属感的消逝,社会对于个体的约束也在渐渐削弱。人们开始不愿意和家人分享他和朋友在闲暇时的作为,他们的老师也不再是和家长最为亲密的人了——现在在我的国家就是这样的情况。那些流言蜚语曾经让人们循规蹈矩,埋头苦干,时刻铭记要服从权威,免于降职。而现在看来,它所起到的社会约束也已是微乎其微了。

⑤城市是神秘的,她在我们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里,城市的内涵总是超越了物质的意义。她成了所有发生在她身上的事件的化身。宗教运动赋予耶路撒冷圣城的神圣。索多玛(罪恶之城)在圣经时代就成为腐败罪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借用sodomy这个词来解释宗教中一些禁止的行为。在当今的以色列,我所居住的城市常被贬低成堕落颓废、不关心国家政治等等。更有甚者将其描绘成对以色列不忠诚的城市,当人们提及“特拉维夫人”的时候,他们指的是那种独善其身,无心国事的人。

⑥让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稍许不同的城市影响吧,她们身上折射出一些举世共通的社会现象。全球的大城市都有着如下的标签:鱼龙混杂,优裕富奢;超荷,强大,浮华。所有这些共性也都映射在城市的居民身上,因而城市或许诠释着一种赤裸裸的“造钱式”生活,抑或是蕴含着放浪形骸的不羁与散漫。

⑦如果城市真的有性格,那么它只能被感知。但她的性格却是在人们反复的叙述中所表现出来的,表现在人们的倾诉中,表现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表现在文化中,无论是阳春白雪抑或下里巴人。那些关于城市的故事,塑造了并重塑着城市的个性,最近最为贴切的例子莫过于电视剧《欲望都市》了。但如果我们回顾古代,不难发现文学作品长久以来一直创造着大城市的性格,荷马所吟诵的特洛伊,维吉尔所刻画的古罗马,但丁所描绘的中世纪翡冷翠……

⑧城市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取决于每个人的心境。城市可能险象丛生,令人厌恶,但也可能启迪人心,寄托欲火,满载恐惧。正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城市是个不折不扣的“双面侠”。

【小题1】第②段末句“迷失自我”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自然风景是兼容并蓄的,而城市风光从本质上看显得有点排外,因而很容易让人产生疏远感。
②然而,与自然风景不同的是,城市并不包容每一个参观的游客。
③和大自然一样,城市的迷人风光为每一个人而敞开。
④城市的节奏,如同她快速跳动的脉搏,是在奔跑着的。
⑤城市作为人类伟大成就的标志,总是时刻炫耀着自己的卓越功绩。
A.⑤④①②③B.④③①②⑤C.⑤③②①④D.③①②⑤④
【小题3】简析第⑤段举了多则例子的用意。
【小题4】联系全文,分析第⑧段的作用。
【小题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上海是作者所见过的最宏伟的都市,因为它处处显示着卓越的功绩。
B.随着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社会对个体的约束力逐渐减弱。
C.在同一个城市里,不同的社会群体对生活都怀有相同的憧憬和向往。
D.全球大城市的共性折射在居民身上,表现为一种超负荷的忙碌匆忙。
【小题6】在本文中,作者用“双面侠”一词来隐喻“城市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请根据文章内容,阐述你对 “双面”(即两面性)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2 12:47: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简事

修道之人,莫若断事物,知其闲要,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犹人食有酒肉,衣有罗绮,身有名位,财有金玉,此并情欲之余好,非益生之良药。众皆徇①之,自致亡败。静而思之,何迷之甚!庄云: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生之所无以为者,分外物也。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是故于生无所要用者,并须去之;于生之用有余者,亦须舍之。财有害气,积则伤人,虽少犹累,而况多乎?以隋珠②而弹千仞之雀,人犹笑之,况背道德、忽性命而从非要,以自促伐者乎?

夫以名位比道德,则名位假而贱,道德真而贵。能知贵贱,应须去取,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庄云:行名失己非士也。若不简择,触事皆为,心劳智昏,修道事阙。

注)①循:通“殉”,为某种目的而死。②隋珠:古代传说中的夜明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莫若断事物(______)    (2)生之情者(______)
【小题2】“隋珠弹雀”是一个成语,在本文中“隋珠”和“雀”分别喻指____和_______。
【小题3】画线句“何迷之甚”的“迷”所指内容是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4】文章两次用到“庄云”进行论证,对此加以评析。
【小题5】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并阐明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有删改)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B.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C.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D.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男子15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左拾遗,官名。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诤机构。
C.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掌管诏令,参与机密,决断政务。
D.六义,指《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疏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2)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砦于谷旁,数募民耕种,收粟以赡军。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
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B.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C.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D.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根据成绩分为三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B.群牧判官,是主管国家公用马匹的机构群牧司的判官。
C.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嫔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籍不畏权贵。庞籍在担任群牧判官时,力阻章慧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庞籍长于吏事。仁宗执政初期,庞籍劝谏皇帝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近亲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投诚是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
(2)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日,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竿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钩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小题1】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后,出门而望  “蚤”:通“早”
B.注意以取之,乃一得  “间”:中间
C.及饭后仍出,更别塘求钓处 “诣”:到
D.问之常钓家,如是 “率”:大概,大致
【小题2】(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与 “注意以取之” 的 “ 注意 ” 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B.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忌不自信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钓者未得鱼希冀得鱼,钓得小鱼又期盼大鱼的心理变化过程。
B.“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这一情景充满了生活情趣。
C.钓者虽然钓技不高,但他自得其乐。
D.文章叙述了钓者一次钓鱼的详细经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钓鱼之乐。
【小题4】(小题4)文言文翻译。
翻译上文画线的句子 
①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
②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昔岁吾行吴江上,得亭长所贻剑,匣藏爱重,未曾亵视。今年秋在秦,无何发开,见惨翳积蚀,仅成死铁。意惭身将利器,而使其不光明之若此,常缄求淬磨之心于胸中。数月后,因过岐山下,得片石,如绿水色,长不满尺,阔厚半之。试以手磨,理甚腻,文甚密。吾意其异石,遂携入城,问于切磋工,工以为可为砥,吾遂取剑发之。初数日,浮埃薄落,未见快意。意工者相绐,复就问之,工曰:“此石至细,故不能速利坚铁,但积渐发之,未一月,当见真貌。”归如其言,果睹变化。苍惨剥落,若青蛇退鳞,光劲一水,泳涵星斗。持之切金钱三十枚,皆无声而断。愈始得之利数十百倍。

②吾因叹,金,刚首五材,及为工人铸为器,复得首出利物。以刚质铓利,苟暂不砥砺,尚与铁无以异,况质柔铓钝,而又不能砥砺,当化为粪土耳!而或公然忘弃砺名砥行之道,反用狂言放情为事,蒙蒙外埃,积成垢恶,日不觉寤,以至于戕正性,贼天理,生前为造化剩物,殁复与灰土俱委,此岂不为辜负日月之光景耶!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突出了剑打磨之后___和_____的特点。
【小题2】本文第一段写得跌宕生姿,具体说来:珍爱之剑,竟成死铁,此第一层跌宕;常求淬磨,久乃得石,此第二层跌宕;  ,此第三层跌宕。
【小题3】对第②段画线句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质刚者须时时磨砺,质柔者更须不断磨砺。
B.质刚者可暂不磨砺,质柔者须不断磨砺。
C.质刚者尚能磨砺,质柔者不堪磨砺。
D.质刚者必须磨砺,质柔者不能磨砺。
【小题4】从全文看,本文在说理上有怎样的特点?
【小题5】本文主旨由第①段的故事引发,如果你来写第②段,你还可以提出什么观点?
观点: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依据: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