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②飐:吹动。③薜荔:一种蔓生植物。屈原《离骚》中以芙蓉与薜荔象征人格的美好与芳洁。④百越文身地: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文身即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一个“高”字,写出诗人急于登到高处遥望友人贬所的心境,而一个“接”字,写出诗人与友人们一体相连。
B.临水芙蓉、覆墙薜荔遭密雨惊风横加侵袭,以风雨喻谗人之高张,以薜荔、芙蓉喻贤人之摈斥。
C.颈联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诗人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
D.“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
E.诗人从登高远望写起,转到写眼前近景,暗寓个人遭际,复又远眺,想象友人们处境,最后收句归到寄诸友本意。
【小题2】从尾联来看,本诗中所写的“海天愁思”包括哪些内容?请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01 08:47: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下面问题。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① )且(② )也,能顺木之天,以(③ )其性焉(④ )。(⑤ )植木之(⑥ ),其(⑦ )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⑧ ),其(⑨   )欲密。既然(⑩ )已,勿动勿虑,(⑪ )不复(⑫ )。其(⑬ )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⑭ )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1)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⑮ ),其培之也,若不(⑯ )焉则不及。(⑰ )有能反(⑱ )者,则又爱之太(⑲ ),忧之太勤。(⑳ )视而(㉑ )抚,已去而复顾。甚者,(㉒  )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㉓ )观其疏密,而木之性(㉔ )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2)吾又何能为哉?”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小题2】下列各句对第3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橐驼从四个层次上对种树的道理进行了阐释。
B.郭橐驼先从“木之性”说明种树的道理。
C.郭橐驼从理论上说明种树的道理后,又谈种植的方法,从实践上总结。
D.最后郭橐驼发出感叹,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2)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手?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手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吾无取乎尔也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也,而江河。君子非异也,善假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二)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如是者数矣。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吾子:你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横渡
B.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同“性”天赋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寄托:藏身
D.为众人师且不敢 众人:很多人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B.食埃土,下饮黄泉
C.环顾其中,未见可D.炊不暇熟,又挈挈而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C.蚓无爪牙利 然后知吾向未始游
D.愈是得狂名 故为之文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小题5】《劝学》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一个例句并指出其表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