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意在_________

于丹

①我在讲了庄子心得之后,有人问我,“我离婚了,日子困难,该读什么书”,“我要高考了,我应该看哪段话”。这个问题孔子和庄子都回答不了,他们那个时代不知道现在的生活。读书并不是像有一本《百科全书》放在那里,我们一查就豁然开朗了。

②但读书可以使安定的生活锦上添花,可以是惶惑时候的雪中送炭,可以在遭遇困顿的时候,让我们的内心镇定而勇敢。当一个死刑犯人还在读书,那么他读书的用处肯定不是求职,可能就是为了带一份安定告别生命。

③读书给了我们精神生活上的储备。我把自己读书的过程,称为老牛吃草。年轻或有空的时候,我把自己懂的、不懂的书全部吞进去。当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坎坷、真正想到用的时候,就调出来。这就像反刍。说起来,我读书,读的数量不是最多,读的质量也不是最精。我读书只有一个秘密,就是我有反刍的功夫,到用的时候可以调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咀嚼之后,这一部分营养可以融入我的生命。所以对我来讲读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④一个人的阅读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中国古人说起读书,按照孔子的说法,就是“汝为君子学,不要为小人学”。何谓君子学,就是让我们更超乎功利一点,让我们所学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着实用,而要想着修养。因为一个人,只有内心修养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了解自己在这个坐标系上的位置以后,你才不会有起起伏伏的欢喜或者沮丧。我觉得这句话今天仍然适用。今天的人们读书通常走向两个极端:一个认为读书太有用了,一个认为读书太没有用了。认为太有用就是读书能装饰、提升自己;读书无用论则认为读书无法解决一日三餐的生计,读之何用?其实这两种论调,都会让我们陷入一种功利。这种功利的心情,严重剥夺了读书之乐。

⑤读书人里面我比较喜欢陶渊明。我大概从四五岁开始读书,家长通常说陶渊明是读书的反面教材,大意是,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小孩子读书万不能像他那样马马虎虎。其实这是大人们的断章取义,他们只理解了陶渊明读书观“好读书,不求甚解”前半部分的意思,却忽略了“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妙处。读书的境界是什么,是读到两个字叫“会意”,就是先有所会,懂的不是字面的意思。不是考据一个典故,而是一种悠然心会,就是那种无言之妙,可以读到忘了吃饭的那种欢心。

⑥读书前,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先了解自己的迷惑,知道我们的生命需要什么,然后读书读到豁然开朗。这种阅读的境界,就太快乐了。最后可以带来一种状态,让我们在充满各种选择的时代,自己的心有一点定力。有定力之后,我们的选择就多一些依据。

⑦在我看来,惑与不惑是外在与心理的制衡。阅读不仅是一种生活的元素,也会改变我们生活的态度,让我们从急功近利中摆脱出来。让孩子明白,读书不仅仅是为升学,还与一个人的理想、人格,以及获得幸福的能力和开朗的生命智力相关。让我们在生命困顿的时候面无惧色     ,一辈子能有更大的快乐,我觉得这就是读书的最大用途。

【小题1】第①段中提出问题的人,他们对读书意义的理解是
【小题2】结合第③段内容,概括作者所说的“反刍功夫”的意思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假设一个死刑犯的读书场景,是为了说明读书有使人内心安定而平静的作用。
B.孔子所说“为君子学”意为君子之学为了治国之大事,有着较高的境界,而不是为了狭隘的生存目的。
C.功利地看待读书是剥夺读书乐趣的罪魁祸首,所以读书最好没有目的,有什么就读什么。
D.作者体会陶渊明所谓“不求甚解”和“每有会意”的意思,是指读书只有领会文意,才能获得“欣然忘食”的快乐。
E.本文开头与结尾内容上呼应,引导人们明白读书的意义,很有现实针对性。
【小题4】结合全文内容,在标题横线中填入一个四字短语,构成本文标题。
【小题5】结合语境,仿照第⑦段画线的部分,在后面的横线上续写。
【小题6】古今中外有不少关于读书的格言警句,如“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汉·刘向)、“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清·涨潮)、“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俄·托尔斯泰)等,请结合你自己的读书体验,运用比喻或排比的修辞手法自创一句读书格言。(30字以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11:16: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继续增长,中国网民中的绝大多数都成为了移动网民,他们手中使用的绝大多数是国产的移动智能终端,移动接入流量与2015年相比几乎翻了一番。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热潮未退,直播平台、网红经济、虚拟现实、共享单车、人工智能等潮起潮涌。与此同时,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法治化规范化建设、移动空间安全防御等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移动互联网在成为创新发展新领域、公共服务新平台、信息分享新渠道的过程中,日益趋向平稳发展,呈现出理性成熟的一面。
(摘编自余清楚等《步入平稳发展期的中国移动互联网》)
材料二:

(资料于“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12月4日)
材料三:
当我们谈到互联网时,第一时间会想到的关键词是创意、创新和无限可能。很巧的是这也是在谈及儿童时会想到的词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副执行主任法图玛塔·恩达耶的一席话,引起在场听众的共鸣。
《法制日报》记者获悉,目前,中国青少年网民已有1.7亿人,8岁以前就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未成年人超过五成。未成年人的心智发育还不健全,他们对互联网利弊的认知还很模糊。多年来,各政府部门加强网络领域综合执法,持续开展“净网”“护苗”等专项行动,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网络隐私信息,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对未成年人实施侵害的违法犯罪行为,即将颁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将从立法层面构筑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的法律基石。
(摘编自王春《一亿多青少年网民网络权益如何保护》)
材料四:
无须讳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网络已被赋予了太多的功能,但也无可避免地存在着现实社会所呈现的各类问题,如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网络病毒、传播色情、造谣诽谤等等,致使网络空间时有阴霾出现,实在让人痛心。
为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我国已经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于如此广大的网络空间、如此庞大的网民数量,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也难免会百密一疏,挂一漏万。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必须多管齐下、多层治理、多面共进。
网民是网络社会的细胞,只有网民的网络素质普遍提高了,网络社会的肌体才能始终保持健康状态,也才能让网络空间保持晴朗。“中国好网民”不仅要具备网络伦理自律能力,更需要形成崇德向善的网络行为规范,切实以自身之力,在网络空间中不断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展现充满正能量的形象,共同打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精神家园。
(摘编自《“中国好网民”既是标准更是目标》)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使用,网民总体规模继续扩张,预计2019年将达7.8亿。
B.2013年中国整体网民为6.2亿,比上年增加0.6亿,其中移动网民为5亿,比上年增加0.8亿;这一年,两者的增长率也是最高的。
C.中国移动网民增长率总体上远超整体网民,但是2015年移动网民增长率下滑,而整体网民却呈现增长,移动网民增长率首次低于整体网民。
D.从2011-2019年中国网民规模走势来看,无论整体网民还是移动网民,增长率虽然略有反复,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预计2019年增长率最低。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在网红经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服务共享等诸多领域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这标志着移动互联网即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B.目前,我国青少年网民已达1.7亿人,其中超过五成为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这些人心智尚未发育健全,还不能辨别网络世界的精华与糟粕,令人担忧。
C.《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一经颁布,就会筑起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的防波堤,政府才可以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网络隐私信息,净化网络环境。
D.当前,网络空间存在着诈骗、暴力、病毒、色情、造谣诽谤等各类社会问题,这也是法治化规范化建设、移动空间安全防御等受到重视的原因。
【小题3】怎样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而不朽”周有光
张森根
周有光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设计师之一。他不仅在学术生涯中成果丰硕、知识渊博、工作勤奋、思想新潮,还通过读书、养性、敦品、励行,展示了知识分子应具备的社会担当和人生境界。
周有光是个乐天派。抗战期间,他颠沛流离,为了躲避轰炸和谋生,前后转了17个住处,女儿因缺医少药活到4岁就夭折了,他儿子被流弹击中,肠子上被打穿5个孔。好端端的一个中产家庭,就在战乱中落到挨饿的地步。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身无长物,只能重新开始。但他并不沮丧,依然像战前那样积极工作,关心社会。
如今周有光已经百岁,笔者上门拜见时,仍见他身体硬朗,思维敏捷,十分健谈。许多比他年纪小的老年人都说:人老了,活一天算一天。他却说:“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他将81岁作为1岁,从头开始算起,他还要继续读书、思考和写作。他真是一位快乐的智慧老人!
周有光说:“真话不一定是真理,但真话一定是真理的前提。”他不想为了个人的利害关系或避祸免灾去说瞎话和昏话。他在知识与理性的层面上,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绝不随风转舵。在学术争论上,他决不当和事佬。他针对一位威望比他更大的学者进行了批驳。这位大学者主张“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乃至反对古书“今译”……周有光一一予以否定。周有光认为,甲骨文中就有简繁之分,古代就有简化字,书法家王羲之经常写简化字;历代都用当代字体改写古书的,因此,“今译”早已有之。删繁就简是“汉字和一切文字的共同规律”。“认为文言比白话优美,那是心理错觉。目前有一股复古风,这是缺乏时代意识和自信心的表现。青年们不可误入歧途。”
周有光为《见闻随笔》撰写前言时写下来“终身教育,百岁自学”这个标题。他上大学主修经济学,工作用的是金融学;去美国后,靠的是进图书馆自学;解放后他一人干三份工作,曾在复旦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他没有洋学校颁发的荣誉头衔,全凭真才实学当上了教授。
1956年,50岁的他改行参加陌生的中国语言文字的现代化工作。他感到平时积累的知识不够用,
与同事存在差距,于是发挥钻研精神,刻苦学习。他不仅参与研制汉语拼音方案,还在创建现代汉字学、研究比较文字学、研究中文信息处理和无编码输入法等方面显露头角。
85 岁离开办公室,他忽然“发现井外还有一个无际无边的知识海洋,我在其中是文盲,要赶快自我扫盲”。他静坐在9平方米的“有书无斋”中看书、思考、写作,草稿先让朋友和晚辈评点修改,有的文章发表后再改正、补充。他晚年出了六七本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学术性文集。他说“不知道读者们会不会笑我幼稚和迂拙”,但读者对这些跨学科研究的文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在《百岁新稿》自序中说:“老年读书,我主要读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首先想了解三个国家:中国、苏联和美国。了解自己的祖国最难,因为……考古不易,考今更难……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困难重重。”
“老而不朽谓之圣”,诚如斯人。
(选自《南风窗》,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周有光,江苏常州人,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当过经济学教授,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选自王乾荣《周有光:周全而有光》)
②周有光先生做研究工作,与其他学者尤其是学院派学者不同的是,他的研究具有的重要功能是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就如拼音方案的制定等,就像他在宁夏五七干校,考虑的是实用型的适合宁夏的经济发展模式。包括他早期的《汉字改革概论》等著作在内,他所要完成的工作是推进中国的语文现代化,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语言条件。
(选自叶芳《有光一生 一生有光:中国最高龄知识分子的百年历程》)
③最近,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走访了周先生早年就读的圣约翰大学旧址,对学校简单四个字的校训——“光与真理”印象深刻。他感觉自己似乎一下读懂了周有光。说起周有光,中国社科院颇受人关注的中青年历史学家马勇非常赞叹。在从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他发现,近代思想家的巨大变化大都是年轻时激进,中年时开始调和平庸,到老年时趋向保守。但这样一个规律,被周有光先生用行动彻底颠覆。“他的思想活力、精神活力,能给年轻人带来希望和力量。”
(选自谢湘《百岁周有光: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周有光反对文言文学习,当时社会吹复古风,主张文言比白话美,而周则认为这是缺乏时代意识和自信心的表现。
B.周有光知识渊博,晓四种语言,曾从事经济学研究,后又转行做汉语言研究,主持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
C.周有光崇尚“活到老,学到老”。他不理读者嘲笑他幼稚和迂拙,仍在晚年出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学术性文集。
D.周有光晚年研究中国,他认为了解自己的祖国最难,体现出他不以名人自居,坦陈自己困难的谦逊品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A.“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这句话表现出周有光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也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
B.周有光敢说真话,敢说自己思考过的话,在学术争鸣中尤其如此,不随风转舵,不畏惧权威,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学者应有的责任与境界。
C.周有光做研究有为普通大众服务的意识。不论是经济领域研究发展模式,还是语言文字领域制定拼音方案,他都有服务社会,为大众着想的意识。
D.文章多处引用周有光自己的话,侧面体现出周有光的品质,使读者对周有光的认识更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E. 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口语化地叙述了周有光后半辈子的生活、工作,从做学问和做人等方面展示了一位大家的可贵品格。
【小题3】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周有光“老而不朽”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不断提高。

在履行经济责任方面,我国民营企业近年来实施创新驱动,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是“一带一路”建设和军民融合的生力军。2017年,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进出口总额为6199.8亿美元,占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总额的43%;第三届军民融合展上,民营企业参展的技术成果占总成果的69%。

在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方面,民营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普遍增强,48.3%的民营企业淘汰了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51.3%的民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了现有产品环保性能。

多年来,民营企业一直是公益慈善捐赠的主力,捐赠占比超过50%,最高时达64.6%。我国民营企业基金会已有677家,在全部企业基金会占比为78%。在历届中华慈善奖获奖名单中,民营企业一直占最大的比例,超过国企、合资企业、外企等。

助力脱贫攻坚,是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突出亮点。自2015年“万企帮万村”行动启动以来,民营企业为脱贫攻坚做出积极贡献。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共有5.54万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精准扶贫756万人。

我国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注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对国家提出的“走出去”、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军民融合、脱贫攻坚等,民营企业都积极响应,并主动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企业家精神和家国情怀也促使民营企业创造出了丰富多样、机制灵活的公益模式。

(节选自《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蓝皮书》)

材料二:

央广网北京1月11日消息,新旧年交替之际,不少企业陆续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例如,阿里巴巴披露最新数据,2018年,全国600多个贫困村通过电商脱贫成为“淘宝村”,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扶贫之路。

同样通过电商渠道思路进行扶贫的还有苏宁。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苏宁易购电商扶贫实训店”落地百个国家级贫困县,全年培训超过40万人次。

为何聚焦扶贫?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邓国胜在接受经济之声采访时说:“因为企业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它需要去回应国家的一些政策关怀。这几年很多企业会把扶贫放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中一个优先的位置。”

邓国胜认为,企业在扶贫过程中需要承担与政府不一样的角色。他说:“政府是扶贫政策的制定者,是责任主体;企业需要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特别是在产业扶贫方面的优势,和政府是形成一种协同合作的关系。这些都需要政府来引导企业、社会组织进行协同配合。”

(摘编自央广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密集发布,扶贫成绩单成关注点》)

材料三:

驭道天下是一家致力于汽车租赁的民营企业。“公司在发展的同时不忘践行社会责任,广泛参与教育、志愿服务、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此外,公司还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驭道天下(天津)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西西表示。

公司通过捐款、捐物、做义工等多种形式,将公益活动融入企业文化中,让每位员工都树立社会责任意识。通过设置“免租金日”的方式,鼓励旗下司机到敬老院、福利院担任义工,将欢乐送到老人与孩子身边。

在帮扶失业、解决就业方面,公司积极与地方政府机构合作,为国企下岗职工举办特招会,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我们还为下岗职工量身打造了专业技能教育培训班,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求职需求。”吴西西介绍。

在倡导绿色环保方面,“目前,驭道天下在全国有运营车辆近万台,其中70%左右都是新能源车,在节能减排及推进新能源车取代燃油车进程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吴西西说。

(摘编自新华网《驭道天下获得2018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峰会社会责任绿色环保奖》)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军民融合的生力军,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B.民营企业一直是公益慈善捐赠的主力军,它们在捐赠资金数量、企业基金会数量、历届中华慈善奖获奖数量方面,占比均超过50%。
C.在国家扶贫过程中,政府负责制定政策,并引导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与政府协同合作,共同完成脱贫攻坚,扶贫中民营企业功不可没。
D.作为一家经营汽车租赁业务的民营企业,驭道天下在发展好自身业务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绿色环保方面成为民营企业的榜样。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半左右的民营企业淘汰了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或是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了现有产品的环保性能,这些都表明我国民营企业环保意识的增强。
B.很多民营企业走开发式扶贫之路,阿里巴巴的600多个“淘宝村”、苏宁的“苏宁易购电商扶贫实训店”、驭道天下的“免租金日”都是典型代表。
C.我国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创造出了许多形式各异、机制灵活的公益模式,这与民营企业家自身的精神品质和家国情怀是分不开的。
D.在企业的各种社会责任中,扶贫成为关注的焦点,许多企业都积极参与扶贫行动;驭道天下则通过参与各种公益事业来履行社会责任。
【小题3】民营企业如何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请结合三则材料概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认为,修身是从政的前提,欲正人先正己,人君只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百姓才会效法学习,社会风气也才会随之改善,社会治理才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孔子说:“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教定是正矣。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

孔子认为,“七教”是人君治国理民的根本,只有人君坚持德教,整个社会才能和谐有序。“三至”则体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为政理念。孔子认为,明王只有达到“至礼不让”“至赏不费”“至乐无声”这三种境界,才可以对外征伐。明王所征伐的对象必定是无道之君,是为了吊民罚罪,必然会得到所征伐之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孔子认为,明王所进行的征伐是战无不胜的,在他看来,征伐有时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孔子还在《大戴礼记·用兵》中把战争分为两种,即“圣人之用兵”和“后世贪者之用兵”,这两种战争的动机和后果是截然不同的。

孔子还认为,明王要达到天下大治,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劳苦和耗费。所以《大戴礼记·主言》载:“孔子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主之道也。’”这里所提到的“不劳不费”是孔子“无为而治”政治理想的具体化。文中还提到“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这也体现了早期儒家“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这与《论语》中的相关记载相契合,《论语·卫灵公》也载“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认为,“明德”不仅是“明王”“圣人”为政理民的重要前提,同时还是他们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保障。《大戴礼记·少间》就对“明德”与民族关系的处理有着详细的阐述。在孔子看来,虞舜、商汤、周文王因有“明德”而得天下,并得到四夷的归附;相反,夏桀、商纣因失“明德”而失天下。

孔子认为,执政者要想倡导“德政”,就要首先“发厥明德”。他认为,舜、禹、汤、武丁、文王等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圣王,不仅是因为他们受命于天、修德砺能,得到本部族的拥护和支持,而且他们都有德化天下、四海一家的胸襟和气魄,使四夷能够自觉向中央政权归附和靠拢,在地理格局上形成众星拱月之势,这样就使自身的稳定和发展有了和平的外部环境。相反,夏桀、商纣没有秉承、发扬先王的“明德”,连自身性命都没能保存,整个王朝也随之灭亡,所以更谈不上正确处理华夷关系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改善社会风气,人中君子一定要自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给百姓做出榜样。
B.明王征讨无道之君,是为了“吊民伐罪”,因此可能会受到百姓的拥护与支持。
C.“不劳不费”而达到天下大治,实际上只是孔子“无为而治”的理想追求而已。
D.人君坚持德教、德化天下,才能使国内社会和谐有序,四夷自觉归附和靠拢中央政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维度阐述人君明德的意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前一维度的意义。
B.文章每个自然段都以中心句领起全段,然后紧承中心句展开分析、组织论证。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人君明德的重要性,表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D.文章善于运用举例与引用论证,其中三次列举《大戴礼记》并引用相关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人君能重视自身道德修养,坚持德教、德化天下,孔子的政治理想就可能实现。
B.如果夏桀、商纣能像虞舜等一样,受命于天、修德砺能,就不会亡身亡国了。
C.明王只有修炼到“三至”境界,才可以进行对外征伐并做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D.明德至关重要,虞舜等因此得天下,还得四夷归附;而夏桀、商纣因不明德而亡国亡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