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怨
送 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树梢。
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06 05:02: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B.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C.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一种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B.舜,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史称帝舜、虞舜、舜帝。
C.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春秋时期称农业劳动者为“庶人”。
D.夫子,在本文中是对文学境界相当高的人的一种尊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意: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密切的关系。
B.作者举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意在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
C.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并不是“古人之学”,所喜爱的也不是“古人之好”。
D.本文在论证方法、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到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这两篇文章都重点论述了关于“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2)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题.

老 农 夫 说

清·戴名世

①顷余读书山间,西邻有农夫,年老矣,犹治田事甚勤,暇则休乎树下而卧焉,余尝视之,朴且鄙,然其意有以自得者。

②一日,余谓之曰:“汝劳苦田间,手足胼胝①,顾不识亦有所乐于此乎?”曰:“否也,然吾平生亦不知所为忧戚。吾侪②小人,生僻壤,未尝见世事,忽忽以老,筋骨之劳与夫风雨暴露之苦无岁无之,吾岂有乐哉?然而聊且治生,无饥寒之患,平居鲜与往来,终其身未入城市,虽贫且贱,无求于世。纵横荆棘之中,出入麋鹿之侣,以此往往习而自安。”

③余闻之而叹曰:“至哉乐乎!何谓不得□?”老农又曰:“吾幼未学书,曾不识字,其何敢望君?而君若有慕于余者,何也?”余闻其语,愈益慕之,因书其说。

(注释)①胼胝:手掌脚底因长期劳动摩擦而生的茧子。②吾侪:我辈。

【小题1】第③段方框内应该填入的虚词是( )
A.耶B.乎C.焉D.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余之曰(对……说)B.无饥寒之(担心)
C.然其有以自得者(意思)D.平居与往来(少)
【小题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老农夫勤劳劳作,生活无忧,心境平和无争。
B.老农夫对平凡的乡村生活有时感到无聊。
C.老农夫质朴,对辛劳的生活习以为常。
D.老农夫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引发了作者的感慨。
【小题4】第③段作者对老农夫的态度是先“叹”后“慕”,请用自己的话归纳“叹”和“慕”的具体内容。
【小题5】作者借农夫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钓台记

郑日奎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慕之。心奇甚,思得一游为快。是役也,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走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这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这良然,然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这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节选自郑日奎《游钓台记》,略有改动)

(简注)①严先生:指严光,字子陵,曾隐居于此。②垂纶:垂钓。③宗少文:名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以观看,自称“卧游”。④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

(阅读摘要)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者素来仰慕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很想趁就任北上之便,顺道游览严子陵的隐居之地浙东钓台。钓台在七里滩边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之下。作者坐船看到了奇特秀丽、环境优美的钓台,想停船一登,船夫却坚持不肯。于是作者借助眼观、鼻嗅、舌品、耳闻,神游了一次钓台,也感到无比快乐。未登岸的神游,可说是一次奇特的游览,在作者笔下却如身历其境,读之亦趣味盎然。末段中的客问主答,更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慕之(______)   (2)是役也,春檄北上(______)
(3)觉视先生,在下风(______)     (4)余愧未之逮也(______)
【小题2】下列中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峰之下,先生祠堂在 ②永之人争奔走
B.①皆未尝身历地    ②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浅深
C.①尝登钓台乎     ②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①快矣哉,是游    ②其闻道也固先
【小题3】下列句中“然”与“忽睹云际双峰崭秀峙”句中“然”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为游,则亦游矣
B.曰:“矣!”
C.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
D.虽,少文之画,兴会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省略了介词“于”的一项是
A.①钓台在浙东 ②舟行万山中
B.①草草行道中耳 ②陡起江干
C.①应在是地 ②始振衣最高处
D.①舟发自常 ②舟泊前渚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
(2)微子言,不及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书关桥老僧事
朱辰应
里巷之侠,有尺寸之长,则思自表见于世。予读徐丈学观所传关桥老僧事至奇,顾溷迹浮屠以老,何与?予考其行,盖亦失志于时者之所为也。呜呼!有明之季,戎政不修,而御下过急,试一不效,即从而弃之。既已无所归,则往往颓坠放废,老憎殆其流欤?惜乎老僧英略武备,仅见于关桥,而社稷已堕壤矣。
关桥吾禾郡治东南之通衢也。崇桢间,者僧偕其徒结庐驻锡,气昂藏,不善作缁流态。常终日危坐,有过之者,瞠目不起。问其出处,笑不应。乡之人多忽之。
顺治二年秋,大兵南下,游骑及关桥。老僧出所持杖,荷以前,负桥而立。骑至,厉声叱之,不退。乃引弓射,三射,三握其镞,兵刃交进,鼓声四起。老僧迎锋前敌,击杀数十人,骑皆咋舌惊去,戒弗犯。当是时,举乡人扶老携幼,狐兔窜伏,从苇茅中探首窃望。遥见老僧出门前斗时,旌旗蔽空,甲盾森列,奋身搏战于白刃中,闪烁腾伏,左右冲突,所向莫当,乡之男妇,罔弗战栗流汗,拊手叫号。自是无问知与不知,始叹老僧固非常人也。既免,各归家,率老幼然香礼拜,老僧笑不纳。
后数年,老僧出访名山,竟不知所终。或曰:“老僧尝自号海涵,谓其徒曰月照。精拳棍,类少林家数。”或曰:“人尝从老僧游,道遇官兵,急不及避。俄营帅传入见帐中,握手泣下,劳苦如平生。窃听其语,若故为军官者,终莫得其真。”徐丈云。
予既慨老僧溷迹浮屠,不克表见于世,而复惜徐丈有文,而行之不远也。爰节次纪之,以备外史氏采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溷迹浮屠以老 顾:但、不过
B.而下过急 御:任用
C.营帅传入见帐中    俄:忽然
D.不表见于世 克:能够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老僧“英略武备”的一组是(   )
①常终日危坐,有过之者,瞠目不起 ②老僧出所持杖,荷以前,负桥而立
③老僧迎锋前敌,击杀数十人    ④奋身搏战于白刃中,闪烁腾伏,左右冲突
⑤乡之男妇,罔弗战栗流汗,拊手叫号    ⑥精拳棍,类少林家数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末不整治军政,朝廷用人无方,致使许多英才颓废堕落,老僧原来是军官,虽混迹于僧侣之中,但不同于稍有一点长处就想在世人面前表现的一般里巷侠客。
B.顺治年间,清兵南下,面对游骑的呵斥与多次射击,老僧独立关桥,搏杀迎击,所向无敌,使游骑惊恐地离去,百姓最终免遭战祸,各自归家。
C.老僧是“至奇”之人:带着徒弟筑屋修行,行为却不同于一般僧人,问他出处,笑而不应;击退清军后对乡里老幼的焚香叩拜,也笑而不纳;后来出访名山,不知所终。
D.作者读了徐学观老人所记载的关桥老僧的事略,叹息徐氏之文流传不广,于是查考老僧行迹,加以删改编写,来准备给野史编写者采纳选用。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乡人扶老携幼,狐兔窜伏,从苇茅中探首窃望。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