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贾者,楚人也。以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他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他魅结其据见陆生。陆生因进说他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天子闻君王王南越,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家,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他乃服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陆生卒拜尉他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贾为太中大夫。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泽而有渐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孝惠帝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有口者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右丞相陈平患之,力不能争,恐祸及己,常燕居深念。陆生往请,直入坐,而陈丞相方深念,不时见陆生。陆生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为社程计,在两君掌握耳。臣常欲谓太尉蜂侯,蜂侯与我戏,易吾言。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为陈平画吕氏数事。陈平用其计,乃以五百金为蜂侯寿,厚具乐饮;太尉亦报如之。此两人深相结,则吕氏谋益衰。及诛诸吕,立孝文帝,陆生颇有力焉。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惠帝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有口者/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
B.孝惠帝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有口者/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
C.孝惠帝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有口者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
D.孝惠帝时/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畏大臣/有口者陆生自度不能争之/乃病免家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指门客,是我国古代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之服务的人,是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B.剖符,是封建帝王用于封赏功臣的契券,用竹或铜、术制成,分剖为二,君臣各执一半。
C.诗书,指《诗经》和《尚书》等经书,其中蕴含的儒家思想为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所重。
D.太尉,官名,秦朝时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位居三公,西汉初沿袭秦制,地位仍然很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能言善辩,受到高祖赏识。陆贾随从高祖打天下之时就以日才好著称,常伴随高祖左右,出使诸侯;后来成功出使南越,得到高祖的赏识和提拔。
B.陆贾义正辞严,尉他归汉称臣。陆贾奉高祖之命出使南越,起初南越王对他傲慢无礼,陆贾义正辞严,晓之以理,最终使尉他接受封赐,向汉朝称臣。
C.陆贾直言进谏,高帝采纳建议。陆贾主张得天下后应放弃以武力治天下,却遭到高帝的训斥,但他毫不气馁,极力劝谏,使高帝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D.陆贾心忧汉室,献计削弱吕氏。诸吕擅权时,右相陈平明哲保身,陆贾为汉朝社樱着想,向陈平献策,让他联合绛侯,从而打破了吕后篡权的阴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2)臣常欲谓太尉绛侯,绛侯与我戏,易吾言。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4 10:53: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小题1】加点字读音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遗魏忘及公子书B.请魏王
C.公子亲存之D.请公子行日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看望、拜访”意思的一项是:
A.公子亲数B.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
C.公子谢侯生D.公子闻之,往
【小题3】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公子有
A.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B.公子从车骑 ,虚左
C.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D.卒廷见相如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或师焉,或B.直上载公子上
C.晋鄙不公子兵D.以至晋鄙军之日,北自刭
【小题5】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自书点所记,未之有也
A.此人力士B.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C.何功之有哉D.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小题6】对侯生"北乡自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生后悔为信陵君出谋划策,但悔之晚矣,只能以死谢罪。
B.侯生的选择是出于“士为知己者死”的封建道德观念。
C.侯生是以此激励信陵君坚定意志,下定事必成功的决心。
D.侯生虽然对信陵君尽了忠义,但欺骗魏王又是不忠。作为洁身自好的侯生为保全声誉才如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救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有删改)
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董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学以学至大官。
——《汉书·董仲舒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B.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C.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D.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如茶博士、酒博士、武博士。
B.春秋,即《春秋经》,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后来出现了三部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的传记,即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C.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关系。古代人们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知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概念。
D.百家,原指春秋战国时代发展以来的各种思想流派,后汉武帝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仲舒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
B.董仲舒为中大夫后,在家写了《灾异之记》。这时辽东高帝庙火灾,天子召集众儒生把书拿给他们看,儒生们认为其中含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
C.董仲舒辞官回家后,朝中有大事还经常向他询问,他应对得都很分明,武帝即位后,魏其侯和武安侯在董仲舒的建议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董仲舒的弟子中官运通达的,做到了大夫之职;谒者、掌故的则有百余人。而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因精通儒学做了高官。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2)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日:“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日:“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日:‘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秦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日:“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
B.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不过
C.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
D.怀其璧,从径道亡 亡:丢失
【小题2】下列各句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B.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C.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小题3】下列各句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共约3000年的历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史记》全书体例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共130篇。
C.全文用了对比和衬托之法来刻画人物。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一主一次,一详一略,相映生辉,作者贬廉扬蔺的意图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D.本文依时间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前两个故事写秦国与赵国的矛盾,侧重表现蔺相如的智和勇,最后一个故事写廉颇和蔺相如的矛盾,侧重表现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忍让的精神。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貕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①,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删改)

(注) ①晏驾:古代帝王死的讳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对刘邦有多种称呼,“高祖”“沛公”“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沛公”是因起兵于沛,群众拥立。“汉王”源于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B.“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禁宫,所以才有“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的情形。
C.在我国古代,“迁”可以指调动官职,如“累迁”指的是多次调动,也可以指升官,如“升迁”,而“左迁”指的是降职、贬官。文中提到樊哙迁左丞相,指的是降官。
D.樊哙死后,被追封为“武侯”。侯,是爵位的一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樊哙为了保护刘邦,勇闯鸿门宴,面对项羽的威胁,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辞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
C.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地位不断提高,后来又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D.樊哙晚年,被人奏言和吕氏关系亲近,受到高祖猜忌,高祖下令让陈平在军中斩杀樊哙。陈平因为畏惧吕后,而把樊哙捉拿到长安,由于高祖去世,樊哙幸免于难。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