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小题1】加点字读音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遗魏忘及公子书B.请魏王
C.公子亲存之D.请公子行日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看望、拜访”意思的一项是:
A.公子亲数B.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
C.公子谢侯生D.公子闻之,往
【小题3】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公子有
A.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B.公子从车骑 ,虚左
C.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D.卒廷见相如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或师焉,或B.直上载公子上
C.晋鄙不公子兵D.以至晋鄙军之日,北自刭
【小题5】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自书点所记,未之有也
A.此人力士B.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C.何功之有哉D.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小题6】对侯生"北乡自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生后悔为信陵君出谋划策,但悔之晚矣,只能以死谢罪。
B.侯生的选择是出于“士为知己者死”的封建道德观念。
C.侯生是以此激励信陵君坚定意志,下定事必成功的决心。
D.侯生虽然对信陵君尽了忠义,但欺骗魏王又是不忠。作为洁身自好的侯生为保全声誉才如此。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7-14 03:39: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为人不 忍:忍心
B.帷西向立 披:拨开,掀起
C.樊哙覆其盾于地,彘肩上   加:放在
D.项王剑而跽曰     按:按压住
【小题2】给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②项伯杀人,臣活  ③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④未有封侯赏  ⑤与同命  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⑦欲诛有功人  ⑧此亡秦续耳
A.①⑥/②③⑤/④⑦⑧B.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C.①/②③⑤/④⑦⑧/⑥D.①/⑤⑥⑧/②③/④⑦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霸上  ②常以身蔽沛公  ③范增数项王  ④吏民,封府库  ⑤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⑥项伯杀人,臣
A.①②⑤/③④/⑥B.①③④/②⑤/⑥
C.②⑥/③④⑤/①D.③⑥/⑤/①②④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②客何为者  ③大王来何操  ④具告以事  ⑤竖子不足与谋  ⑥长于臣  ⑦此天子气也
A.①/②③④⑥/⑤⑦B.①⑦/②③⑤/④⑥
C.①⑦/②③/④⑥/⑤D.①⑤/③④⑥/②⑦
【小题5】下列各组句子中,能表现樊哙“巧言善辩”的一组是
①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②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④今日之事何如  ⑤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⑥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④⑥
【小题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C.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D.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小题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对樊哙“闯帐”过程中的行为描写以及入帐后“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情态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樊哙的粗鲁莽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忠于职守、不畏强暴、果敢作为的特点。
B.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C.司马迁《鸿门宴》中的“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常被后人用来比喻表面上的言语行为所表示的意思,并不是行为者的真正意图。它与“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思相近。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意听。
【小题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如同虎狼一般,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朝臣都背叛他。
B.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普天下的人都起来反抗他。
C.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肠,杀人如果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老百姓都反对他。
D.秦王如同虎狼一般,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担心不多,普天下的人都背叛他。
【小题9】下列各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翻译: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图谋这件事。
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荆轲刺秦王》)
翻译:这是让我日夜咬牙切齿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
C.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翻译: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
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
翻译:这件事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秦王),强迫你订立一个割让土地的条约来报答燕国的太子啊。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事:从事
B.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竟:尽,终了
C.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善:交好
D.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目:用眼睛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隆准而龙颜     ②黑质而白章
B.①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 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C.①高祖为亭长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D.①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3】下列句子全都表现高祖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①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②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③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④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⑤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⑥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⑤C.②③⑤⑥D.①③④⑤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勃卒,文帝感其功,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后元六年,匈奴大入边,亚夫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细柳,先驱至,不得入。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上至,又不得入,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文帝日:“嗟乎,此真将军矣!可得而犯邪?”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孝景三年,吴、楚反。以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救太尉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数欲挑战,终不出。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於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卯。归,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景帝由此疏之。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匈奴王徐卢降,景帝欲侯之。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亚夫因谢病,中元三年,以病免相。后条侯子坐买官器,事连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惜其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粱日使使请救/太尉不肯往
B.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救/太尉不肯往
C.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救太尉/不肯往
D.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粱日使使请救太尉/不肯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
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大都是其后裔,也是后人诗句中的“胡虏”所指。《苏武传》中曾有涉及。
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官窑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
D.史公,即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文中史公为司马迁,写出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亚夫治军严格,赢得赏识。文帝曾到细柳营慰劳军队,见到周亚夫的部队戒备森严,纪律严明,称赞他是“真将军”。临终叮嘱太子,周亚夫可以担当重任。
B.周亚夫谋事有方,贯彻有力。吴、楚叛乱,周亚夫事先与皇帝制定以梁国吸引敌兵、断敌粮道的战术,后虽梁孝王求救、景帝诏令救梁,仍不改战术而最终平乱。
C.周亚夫固执己见,不知恭顺。在废弃太子、匈奴王徐卢封侯事上他未与景帝保一致,加上梁孝王向太后进言,使其逐渐失去景帝的信重,后来被免丞相职务。
D.周亚夫性情刚直,宁折不弯。景帝怀疑他谋反,指使吏卒逼迫,周亚夫不服,最终绝食而死。史家肯定其用兵才能,而对他因性格弱点导致穷途困窘表示了惋惜。
【小题4】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匈奴大入边,亚夫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细柳,先驱至,不得入。
(2)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同类题4

课外文言语段阅读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B.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C.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其代表国家。
D.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D.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小题4】把上文划横线的句子及其他课内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
(2)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安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六国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数千全以赐宗族朋友。初,苏秦之燕,货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乃前自言。苏秦曰:“我非忘子。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

宣王卒,湣王即位,说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燕易王卒,燕哙立为王。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日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心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燕闻之曰:“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选自《史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日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B.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C.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D.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日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土、农、工、商)之一。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
B.从,即“纵”,合纵,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该政策的代表人物是苏秦。
C.宣王,是战国齐国国君田辟疆谥号。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这就是谥号,如东晋陶渊明的谥号是“靖节”。
D.阎,指里巷内外的门或里巷,在“夫苏秦起闾阎”中意思是民间。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里“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一句中,闾阎代指房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早年失意。苏秦早年跟随鬼谷先生学习。后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狼狈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
B.苏秦知耻后勇。面对家人的嘲讽,苏秦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博览群书。用一整年的功夫,悉求周书《阴符》真缔,最终成为了六国的国相。
C.苏秦知恩图报。富贵后,他不仅散发了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还厚赏借钱给自己做路费的那个人,并且报答了以前所有对他有恩德的人。
D.苏秦多谋心狠。为了找出刺杀自己的凶手,他甚至不惜让齐王车裂自己。而凶手也果然中计而出,齐王便诛杀他为苏秦报仇。燕人对此深感叹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②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