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梅花

张道洽

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

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好不容易寻到数枝梅花,荒林、野径、苔、竹等烘托了梅的品性。
B.诗人认为梅花既羞于与向阳之雪为伍,又不愿自炫自媒,委身于东风。
C.诗人酒醉之后想亲近梅花,但又不敢睡到梅树下,怕污损落下的花瓣。
D.首联和尾联以叙事为主,但寓情于事;中间两联专写梅花,移情于物。
【小题2】诗中颈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19 11:24: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永明十一年五月,魏主(北魏孝文帝拓践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左个,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弈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

既还宫,召澄入见,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九月,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去?”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过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苏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B.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C.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D.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常卿,古代官名,为九卿之一,章管祭祀礼乐。历代名称不完全相同,秦设奉常,汉改太常,北魏称太常卿,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
B.古人常用干支纪年、月、日、时。文中“丙子”“丁丑”属干支纪年。现在也会用干支纪年,如2018年是戊戌年,2019 年是己亥年。
C.“稽颡”,古时一种极恭敬的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古人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拜礼,稽颡常用于居丧、请罪、投降等场合。
D.“斧钺”,古代的一种酷刑,意思是用斧钺劈开头颅,使人致死。斧钺在古代还是用于作战的兵器,而且是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审时度势,有政治远见。他不想一直待在苦寒狭小的北方,认为北方只可武治不可文治,于是动用强大的武力南向伐齐,进而占领中原,以洛阳为都。
B.孝文帝足智多谋,煞费苦心。为了迁都洛阳,他先让太常卿占卜,为军事行动造势;再率众离开故都平城来到洛阳,后来甚至假装以斧钺之刑来威胁群臣。
C.孝文帝雷厉风行,有主见。当任城王澄对大举伐齐提出异议时,他愤然“作色”;当群臣一致反对继续南进时,他勃然“大怒”。终于如愿地实现了迁都大计。
D.孝文帝恩威并济,循循善诱。一方面,在朝堂上疾言厉色斥责任城王澄,另一方面他又私下里推心置腹说道理进行安抚,终于获得了任城王澄的理解与支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
(2)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

同类题2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更始立,为安乐令。
②会王郎起,北州扰惑。汉素闻光武长者,独欲归心。乃说太守彭宠,而官属皆欲附王郎,宠不能夺。汉乃辞出,念所以谲众,未知所出。望见道中一似儒生者,使人召之,为具食,问以所闻刘公事,大喜。即诈为光武书,移檄渔阳,使生赍以诣宠,令具以所闻说之,汉复随后入。宠甚然之。于是遣汉将兵与上谷诸将并军而南,所至击斩王郎将帅。及光武于广阿,拜汉为偏将军。
③十二年春,汉攻广都,拔之。帝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副将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相去二十余里。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急引兵还广都。”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并出攻汉尚不得相救汉兵败走入壁,丰因围之。汉乃召诸将厉之曰:“今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④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尝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每当出师,朝受诏,夕即引道,初无办严之日。及在朝廷,斤斤谨质,形于体貌。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 宠不能(________)⑵ 为食(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给事县为亭长  (   )
A.官名B.侍奉C.供职D.处事
【小题3】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汉性强力 ( )
A.强大有力B.坚忍有毅力C.勉力、努力D.倔强、强硬
【小题4】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谢丰袁吉并/出攻汉尚/不得相救汉兵/败走入壁
B.谢丰袁吉并出/攻汉尚不得/相救汉兵/败走入壁
C.谢丰袁吉并出攻汉/尚不得相救/汉兵败/走入壁
D.谢丰袁吉并出攻汉尚/不得相救汉/兵败/走入壁
【小题5】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即诈为光武书,移檄渔阳,使生赍以诣宠,令具以所闻说之,汉复随后入。
【小题6】分析第④段画线部分的作用。
【小题7】第②段“诈书谲众”和第③段“潜师就尚”除了反映出吴汉善用谋略,还分别反映了吴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①衡少善文。 属:点缀    ②连公府不就。 辟:征召
B.①安帝闻衡善术学。 雅:素常 ②再为太史令。 迁:降级
C.①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制:构造    ②中有都柱。   都:很多
D.①京师学者咸怪其无。   征:应验    ②为河间相。 出:离开(朝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B.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孝廉,汉朝中央选拔人才为官,通过考试者称为“孝廉”。
D.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为典型的人物传记,记述了张衡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
B.本文层次清晰,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张衡,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
C.张衡具有先天禀赋,又注重社会实践,年青时已基础深厚,并不断自我提高。
D.本文采用叙事、议论、抒情结合的写法,文笔充满感情,寄寓了作者的情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2)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同类题5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適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B.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D.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古代平民装束,与“短褐”、“粗布短衣”类似。后来逐渐演化成为一种借代修辞,指平民,相当于“白丁”。“布衣之交”指的就是普通人之间的交情。
B.漂母,就是指在水边漂洗衣服的老妇,在本文指那个给韩信饭吃的老妇人。后世有“漂母进饭”的成语,指施恩而不望报答。
C.郎中,古代官名,其职位仅次于尚书,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至宋朝逐渐成为医生的代名词。
D.斋戒,一种宗教活动形式,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送璧时斋戒。大王亦宜斋戒。赵王乃斋戒五日。”
【小题3】下面对原文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韩信还是平民的时候,常常食不果腹、三餐不继,他曾在南昌亭长家白吃了几个月,最后因被嫌而离开。后来遇到了一个洗衣服的老妇人,给了他饭吃。
B.韩信少时常佩戴刀剑,但内心实际胆怯。有一少年屠户侮辱他,让他从胯下钻出。韩信没有正眼看他,就从胯下钻出了,别人都认为他确实胆怯。
C.韩信一开始追随项羽,项羽任命他为郎中,但其实不重用他,他提出的建议也没被采纳。他后来归顺汉朝,因获罪差一点被斩首,滕公救了他,向汉王举荐他做了官。
D.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萧何认为他是一位奇才。后来韩信因为汉王不重用他,就逃跑了。萧何闻知韩信逃跑,没有报告汉王就去追赶,汉王觉得好像失了左膀右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2)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