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更始立,为安乐令。
②会王郎起,北州扰惑。汉素闻光武长者,独欲归心。乃说太守彭宠,而官属皆欲附王郎,宠不能夺。汉乃辞出,念所以谲众,未知所出。望见道中一似儒生者,使人召之,为具食,问以所闻刘公事,大喜。即诈为光武书,移檄渔阳,使生赍以诣宠,令具以所闻说之,汉复随后入。宠甚然之。于是遣汉将兵与上谷诸将并军而南,所至击斩王郎将帅。及光武于广阿,拜汉为偏将军。
③十二年春,汉攻广都,拔之。帝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副将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相去二十余里。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急引兵还广都。”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并出攻汉尚不得相救汉兵败走入壁,丰因围之。汉乃召诸将厉之曰:“今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④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尝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每当出师,朝受诏,夕即引道,初无办严之日。及在朝廷,斤斤谨质,形于体貌。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 宠不能(________)⑵ 为食(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给事县为亭长  (   )
A.官名B.侍奉C.供职D.处事
【小题3】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汉性强力 ( )
A.强大有力B.坚忍有毅力C.勉力、努力D.倔强、强硬
【小题4】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谢丰袁吉并/出攻汉尚/不得相救汉兵/败走入壁
B.谢丰袁吉并出/攻汉尚不得/相救汉兵/败走入壁
C.谢丰袁吉并出攻汉/尚不得相救/汉兵败/走入壁
D.谢丰袁吉并出攻汉尚/不得相救汉/兵败/走入壁
【小题5】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即诈为光武书,移檄渔阳,使生赍以诣宠,令具以所闻说之,汉复随后入。
【小题6】分析第④段画线部分的作用。
【小题7】第②段“诈书谲众”和第③段“潜师就尚”除了反映出吴汉善用谋略,还分别反映了吴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6 02:31: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允,字叔佐,兰陵人也。允少知名,风神凝远,通达有识鉴,容止酝藉,动合规矩。起家邵陵王法曹参军,转湘东王主簿,迁梁太子洗马。侯景攻陷台城,百僚奔散,允独整衣冠坐于宫坊,景军人敬而弗之逼也。寻出居京口。时寇贼纵横,百姓波骇,衣冠士族,四出奔散,允独不行。人问其故,允答曰:“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皆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乃闭门静处,并日而食,卒免于患。侯景平后,高祖镇南徐州,以书召之,允又辞疾。永定中,侯安都为南徐州刺史,躬造其庐,以申长幼之敬。天嘉三年,征为太子庶子。高宗即位,迁黄门侍郎。五年,出为安前晋安王长史。时王尚少,未亲民务,故委允行府州事。允性敦重,未尝以荣利干怀。及晋安出镇湘州,又苦携允,允少与蔡景历善,景历子征修父党之敬,闻允将行,乃诣允曰:“公年德并高,国之元老,从容坐镇,旦夕自为列曹,何为方复辛苦在外!”允答曰:“已许晋安,岂可忘信。”其恬于荣势如此。至德三年,除中卫豫章王长史,累迁通直散骑常侍、光胜将军。镇卫鄱阳王出镇会稽,允又为长史,带会稽郡丞。行经延陵季子庙,设萍藻之荐,托为异代之交,为诗以叙意,辞理清典。后主尝问蔡征曰:“卿世与萧允相知,此公志操何如?”征曰:“其清虚玄远,殆不可测,至于文章,可得而言。”因诵允诗以对,后主嗟赏久之。其年拜光禄大夫。及隋师济江,允迁于关右。是时朝士至长安者,例并授官,唯允与尚书仆射谢伷辞以老疾,隋文帝义之,并厚赐钱帛。寻以疾卒于长安,时年八十四。

 (选自《陈书·列传第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者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
B.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皆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
C.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皆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
D.夫性命之道/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皆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家,指封建时代官吏有丧,守丧尚未期满而从家中重新起用。
B.士族,东汉以后在地主阶级内部形成的大姓豪族,享受政治经济特权。
C.元老,天子的老臣,也指资历声望高深的大臣。现指某一领域年长资深的人。
D.关右,地区名。古人以西为右:亦称“关西”。后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允身处乱世,镇定从容。侯景攻陷台城后,百官逃散萧允独自整理衣冠坐在宫坊别屋中;萧允居住在京口时寇贼纵横,他却独自留下闭门静处。
B.萧允少时知名受人敬重。萧允少年时为人所知,通达有见识行动合乎规矩;侯安都任南徐州刺史时,曾经亲自去造访他以表示对他的尊敬。
C.萧允性情敦厚,不计得失。晋安王出京镇守湘州时坚持带萧允同去,当时萧允年事已高,蔡景历父子就劝他不要远行受苦,但萧允依然坚持前往。
D.萧允重视礼仪,坚守节操。萧允在赴任会稽郡丞时行经延陵的季子庙备办萍藻前往祭祀;隋朝建立后,按例都授以官职萧允却以年老多病推辞。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王尚少,未亲民务,故委允行府州事。
(2)后主尝问蔡征曰:“卿世与萧允相知,此公志操何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鲁丕字叔陵,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遂杜绝交游,不答候问之礼。士友常以此短之,而丕欣然自得。遂兼通《五经》,以《鲁诗》、《尚书》教授,为当世名儒。后归郡,为督邮、功曹,所事之将,无不师友待之。
建初元年,肃宗诏举贤良方正,大司农刘宽举丕。时对策者百有余人,唯丕在高第,除为议郎迁新野令视事期年州课第一擢拜青州刺史务在表贤明慎刑罚七年坐事下狱司寇论
元和元年征,再迁,拜赵相。门生就学者常百余人,关东号之曰“《五经》复兴鲁叔陵”。赵王商尝欲避疾,便时移住学官,丕止不听。王乃上疏自言,诏书下丕。丕奏曰:“臣闻《礼》,诸侯薨于路寝,大夫卒于嫡室。死生有命,未有逃避之典也。学官传五帝之道,修先王礼乐教化之处,王欲废塞以广游宴,事不可听。”诏丛丕言,王以此惮之。其后帝巡狩之赵,特被引见,难问经传,厚加赏赐。在职六年,嘉瑞屡降,吏人重之。
永元二年,迁东郡太守。丕在二郡,为人修通溉灌,百姓殷富。数荐达幽隐名士。明年,拜陈留太守。视事三期,后坐禀贫人不实,征司寇论。
十一年复征,再迁中散大夫。时侍中贾逵荐丕道艺深明,宜见任用。和帝因朝会,召见诸儒,丕与侍中贾逵、尚书令黄香等相难数事,帝善丕说,罢朝,特赐冠帻履袜衣一袭。十三年,迁为侍中,免。永初二年,诏公卿举儒术笃学者,大将军邓骘举丕,再迁,复为侍中、左中郎将,再为三老。五年,年七十五,卒于官。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除为议郎/迁新野令/视事期年/州课第一/擢拜青州/刺史务在表贤明/慎刑罚/七年坐事/下狱司寇论
B.除为议郎/迁新野令/视事期年/州课第一/擢拜青州/刺史务在表贤明/慎刑罚/七年/坐事下狱司寇论
C.除为议郎/迁新野令/视事期年/州课第一/擢拜青州刺史/务在表贤明/慎刑罚/七年坐事/下狱司寇论
D.除为议郎/迁新野令/视事期年/州课第一/擢拜青州刺史/务在表贤明/慎刑罚/七年/坐事下狱司寇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肃宗、太宗、钦宗。
B.“举”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C.“迁”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官职升迁,类似的有“进”“升”“转”“改”等。
D.“死”在古汉语里的表达是有区别的,不同职级有不同称谓,如诸侯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称“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丕沉稳好学,孜孜不倦。为了求学,他不惜和朋友断绝交往,对别人的问候也不答礼,由此引发了儒士朋友们的不满。
B.鲁丕学有所成,终成名儒。他兼通《五经》,用《鲁诗》《尚书》教授学生,成为当时著名儒者。后经科考为官。
C.鲁丕知书达理,坚持原则。面对赵王躲疾,鲁丕制止并给皇上上书,严正指出学校是修习先王礼乐教化的地方。
D.鲁丕才能突出,多次得到皇上的厚爱。朝廷会见,他的辩论得到皇上的认可,退朝后,他得到皇上的衣物赏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夫卒于嫡室。死生有命,未有逃避之典也。
(2)其后帝巡狩之赵,特被引见,难问经传,厚加赏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市啬夫求商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徭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久之,太仆王音举武贤良方正,迁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行部录囚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武为刺史,行部必先即学官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

初,武为郡吏时,事太守何寿。寿知武有宰相器,以其同姓故厚之。后寿为大司农,其兄子为庐江长史。时武奏事在邸,寿兄子适在长安,寿为具召武弟显及故人杨覆众等,酒酣,见其兄子,曰:“此子扬州长史,材能驽下,未尝省见。”显等甚惭,退以谓武,武曰:“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显、覆众强之,不得已召见,赐卮酒。岁中,庐江太守举之。其守法见惮如此。

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为楚内史厚龚胜、龚舍,在沛郡厚唐林、唐尊,及为公卿,荐之朝廷。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注:①啬夫求商,名叫求商的乡官。②学官,学舍,学校。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B.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C.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D.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仆,职官名。周代为传王命之官,秦汉时为掌管车马及牧畜的官。北齐始称太仆寺卿、少卿,清朝时废止。
B.《礼经》是孟子整理并传授的先秦六部古籍之一,汉时称之为《仪礼》,宋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指的是《礼记》。
C.行部,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汉朝时的制度,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属,考察刑政。
D.方伯,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汉以来之刺史,唐之采访使、观察使,明清之布政使均称“方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武体恤下情,理性处事。何武弟弟何显因赋税一事与乡官求商结了仇怨,何武从中调停,平息此事,赢得乡人敬服。。
B.何武宽以待人,光明磊落。戴圣屡次出言不逊,但何武从不与之斤斤计较;他公正对待戴圣及其儿子,戴圣最终被感化。
C.何武恪守法令,不徇私情。虽然何寿器重何武,但何武不为此而无端提拔何寿的侄子;任命官吏时严守规定,杜绝私人请托。
D.何武仁义厚道,乐于提携后进。何武憎恨结党营私,对别人的长处加以赞赏;无论是做刺史还是做公卿,他都向朝廷举荐有才识之人。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
(2)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