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永明十一年五月,魏主(北魏孝文帝拓践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左个,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弈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

既还宫,召澄入见,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九月,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去?”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过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苏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B.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C.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D.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常卿,古代官名,为九卿之一,章管祭祀礼乐。历代名称不完全相同,秦设奉常,汉改太常,北魏称太常卿,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
B.古人常用干支纪年、月、日、时。文中“丙子”“丁丑”属干支纪年。现在也会用干支纪年,如2018年是戊戌年,2019 年是己亥年。
C.“稽颡”,古时一种极恭敬的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古人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拜礼,稽颡常用于居丧、请罪、投降等场合。
D.“斧钺”,古代的一种酷刑,意思是用斧钺劈开头颅,使人致死。斧钺在古代还是用于作战的兵器,而且是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审时度势,有政治远见。他不想一直待在苦寒狭小的北方,认为北方只可武治不可文治,于是动用强大的武力南向伐齐,进而占领中原,以洛阳为都。
B.孝文帝足智多谋,煞费苦心。为了迁都洛阳,他先让太常卿占卜,为军事行动造势;再率众离开故都平城来到洛阳,后来甚至假装以斧钺之刑来威胁群臣。
C.孝文帝雷厉风行,有主见。当任城王澄对大举伐齐提出异议时,他愤然“作色”;当群臣一致反对继续南进时,他勃然“大怒”。终于如愿地实现了迁都大计。
D.孝文帝恩威并济,循循善诱。一方面,在朝堂上疾言厉色斥责任城王澄,另一方面他又私下里推心置腹说道理进行安抚,终于获得了任城王澄的理解与支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
(2)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0 10:43: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淑宇阳源,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豹少子也。少有风气,年数岁,伯父湛谓家人日:“此非凡儿。”至十余岁,为姑夫王弘所赏。淑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道艳,纵横有才辩。刘湛,淑从母兄也,欲其附已,而淑不以为意,由是大相乖失。卫军临川王义庆雅好文章,请为谘议参军,顷之,司徒左西属。出为宣城太守,入补中书侍郎,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太子中庶子。元嘉二十六年,迁尚书吏部郎。其秋,大举北伐,淑侍坐从容日:“今当鸣銮中岳,席卷赵魏,检玉①岱宗,今其时也。臣逢千载之会,愿上《封禅书》一篇。”太祖笑日:“盛德之事,我何足以当之。”出为始兴王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始兴王溶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淑与溶书日:“弊室弱生,砥节清廉,好是洁直,以不邪之故,而贫闻天下。宁有昧夫嗟金者哉?”迁太子左卫率。太子劭将为弑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许,呼淑及萧斌等流涕谓曰:“主上信谗,将见罪废。内省无过,不能受枉。明旦便当行大事,望相与戮力。”淑及斌并日:“自古无此,愿加善思。”劭怒变色,左右皆动。斌惧,乃日奉令。淑叱之日:“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时尝患风,或是疾动耳。”劭愈怒因间日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至四更乃寝。劭将出,已与萧斌同载,呼淑甚急,淑眠终不起。劭停车奉化门,催之相续。徐起至车后,劭使整车,又辞不上。劭因命左右:“与手刃。”见杀于奉化门外,时年四十六。劭即位,追赠太常,賜贈甚厚。 
(节选自《宋书)卷七十,有刪改)
注:①检玉:古代封禅有金策、石雨、金泥、玉检之封。玉检有时也作检玉,这里用来代指封禅一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B.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C.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D.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指官员调动。在古代,“迁”有三种情况:平调;升迁;降职,如左迁等。
B.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封建时代如果官员的父母去世,官员应离职守孝。
C.岱宗,即泰山。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名。因处东部又称东岳。
D.追赠,加封官职、勋位等,一般用于表扬对朝廷有重大贡献的生者或死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淑少有风度。他才几岁时.就被袁湛认为是一个不平凡的孩子;到了十几岁时,他又受到姑父王弘的赏识。
B.袁淑为官有节。即使是表兄关系,他也没有依附刘湛;由于卫军临川王义庆好文学,他因此前往任其谘议参军。
C.袁淑能借机进言。北伐之际,他认为形势转好,封禅的时机成熟,于是建议太祖封禅泰山,并上呈一篇《封神书》。
D.袁淑坚守朝纲底线。刘劭要弑君篡位他直言劝告;受到威胁后,他婉言劝诫,后来因始终不愿帮助刘劲而被杀。
【小题4】把文中两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淑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道艳,纵横有才辩。
(2)始兴王溶尝送钱三万饷淑,一一宿复遗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沈炯,字礼明,吴兴武康人也。炯少有隽才,为当时所重。景之难,吴郡太守袁君正入援京师,以炯监郡。京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遣使召炯,委以书记之任。炯固辞以疾,子仙怒,命斩之。炯解衣将就戮,碍于路间桑树,乃更牵往他所,或遽救之,仅而获免。子仙爱其才,终逼之令掌书记。及子仙为王僧辩所败,僧辩素闻其名,于军中购得之,酬所获者铁钱十万,自是羽檄军书皆出于炯。及简文遇害,四方岳牧皆上表于江陵劝进,僧辩令炯制表,其文甚工,当时莫有逮者。 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侯景平,梁元帝愍其妻子婴戮,特封原乡县侯,邑五百户。僧辩为司徒,以炯为从事中郎。梁元帝征为给事黄门侍郎,领尚书左丞。荆州陷,为西魏所虏,魏人甚礼之,授炯仪同三司。炯以母老在东,恒思归国,恐魏人爱其文才而留之,恒闭门却扫,无所交游。时有文章,随即弃毁,不令流布。尝独行经汉武通天台,为表奏之,陈己思归之意。奏讫,其夜炯梦见有宫禁之所,兵卫甚严,炯便以情事陈诉,闻有人言:“甚不惜放卿还,几时可至。”少日,便与王克等并获东归。高祖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中丞如故。以母老表请归养,诏不许。文帝嗣位,又表乞归。诏答曰:“寻敕所由,相迎尊累,使卿公私得所,并无废也。”初,高祖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用,欲宠贵之。会王琳入寇大雷,留异拥据东境,帝欲使炯因是立功,乃解中丞,加明威将军,遣还乡里,收合徒众。以疾卒于吴中,时年五十九。文帝闻之,即日举哀,并遣吊祭,赠侍中,谥曰恭子。
(节选自《南史.沈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
B.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
C.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
D.高祖南下与僧辩会/于白茅湾/登坛设盟/炯为其文/及侯景东奔至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坛,指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土和石筑的高台;也指僧道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文中的“坛”为誓师的高台。
B.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诏,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是一种命令文体。按内容分为即位诏、遗诏等,按形式分为手诏、口诏等。
D.尊累,古代对他人家属的敬称,文中指沈炯的母亲。古代对他人母亲的敬称还有“令堂”“尊堂”“家慈”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炯一身正气,视死如归。侯景之难时,他不受宋子仙高官的利诱和死亡的威胁,最终感动了宋子仙,得以保全性命。
B.沈炯善写文章,文才斐然。王僧辩打败宋子仙后悬赏重金寻找沈炯,后来王僧辩所需文书都出自沈炯之手。
C.沈炯为人孝顺,思念故土。他被西魏俘获期间,曾经行经汉武帝通天台,亲自写奏章启奏,表达了自己希望回国的愿望。
D.沈炯深得陈文帝的信任,为了解除王琳、留异的威胁,文帝派沈炯回乡招募军队,但事情没有结果,沈炯便病故了。
【小题4】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恒闭门却扫,无所交游。时有文章,随即弃毁,不令流布。
(2)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用,欲宠贵之。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墨翁传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①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②面,而形貌奇古,服危③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④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故他肆之屦⑤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⑥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⑦,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其可乎?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客闻之曰:“隐者也,吾侪⑧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⑨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⑩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注①奚汲汲:奚,哪里。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②黧:色黑而黄。③危:高。④墨沈:墨汁。⑤屦:用麻、葛等制成的鞋。⑥诮:讥讽。⑦玄圭:黑色的玉。⑧侪:同辈。⑨弸:充满。⑩徼: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望见,咸异 ②客有诮曰 ③试则若土炭 ④客闻
A.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小题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操杵臼”,“龟手黧面”表现了墨翁制墨时“用力甚勤”。
B.全文熔叙事与议论一炉,将要说明的道理寓于人物形象之中。
C.“他肆之屦恒满”中的“屦”,原指鞋,这里借指店中顾客。
D.墨翁是一位隐士。名字不为人知,服饰、行为、与常人不同。
【小题3】翻译句子。
(1)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
(2)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
【小题4】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的“墨翁”与“逐利者”的区别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回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睿幼孤,聪慧夙成,为神武所爱,养于宫中。睿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流涕嘘欷。十岁丧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居丧长斋,骨立,杖而后起。神武崩,哭泣呕血。及壮,将婚,貌有戚容。文襄帝谓曰:“我为尔娶郑述祖女,何嫌而不乐?”对曰:“自痛孤遗,方从婚冠,弥用感切。”言未卒,呜咽不自胜,文襄为之悯然。励之勤学,常夜久方罢。文宣受禅,进爵为王。睿身长七尺,容仪甚伟,闲习吏事,有知人之鉴。天保二年,出为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时年十七,称为良牧。六年,诏睿领兵监筑长城。于时六月,睿途中盖扇,亲与军人同劳苦。定州先常藏冰,长史宋钦道以睿冒热,遣倍道送冰,正遇炎盛,成谓一时之要。睿对之叹曰:“三军皆饮温水,吾何义独进寒冰!”遂至销液,竟不一尝,兵人感悦。八年,除都督、北朔州刺史。睿抚慰新迁,量置烽戍,备有条法,大为兵人所安。无水处祷而掘井,泉源涌出,至今号曰赵郡王泉。睿后因侍宴,帝从容谓常山王演等曰:“由来亦有如此长史不?”孝昭帝临崩,预受托,奉迎武成于邺,拜尚书令。河清三年,周师及突厥至并州。武成戎服,将以宫人避之,睿叩马谏,乃止。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突厥咎周人曰:“尔言齐乱,故来伐之。今齐人眼中亦有铁,何可当邪!”乃还。于是以睿为能,加尚书令,封宣城郡公,拜太尉,监五礼。晚节颇以酒色为和士开所构。武成崩,睿与冯翊王润等奏后主云:“和士开不宜仍居内。”并入奏太后,因出士开为兖州刺史。太后欲留过百日,睿正色不许。旦欲入朝,妻子咸谏止之。睿曰:“社稷事重,吾当以死效之。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入见太后,太后复以为言,睿执之固。出至永巷,被执送华林园,于雀离佛院令刘桃枝杖杀之,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北史·高睿传》)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A.为神武所爱 况臣孤苦,为尤甚
B.睿途中盖扇 珠箔银迤逦开
C.预受托   三频繁天下计
D.睿执之固 舸舰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B.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C.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D.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睿自幼被人抚养,为人十分孝顺。读《孝经》思念父亲泪流满面,母亲病逝数次哭晕,为神武帝守孝期间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
B.高睿好学勤政,深得帝王信任。北齐建立后.他历经文宣、孝昭、武成等皇帝,多次担任要职,官至太尉、尚书令。
C.高睿奉旨监修长城,与士民同甘苦。时值盛夏酷暑,有人送来冰块,高睿不忍独自享用,直到冰块融化也没尝一口。
D.高睿敢于犯言直谏,毫不退让。武成帝去世后,他坚持将太后身边的和士开调任外职,面对太后求情和妻子的劝阻,他不为所动。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社稷事重,吾当以死效之。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3)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