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①衡少善文。 属:点缀    ②连公府不就。 辟:征召
B.①安帝闻衡善术学。 雅:素常 ②再为太史令。 迁:降级
C.①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制:构造    ②中有都柱。   都:很多
D.①京师学者咸怪其无。   征:应验    ②为河间相。 出:离开(朝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B.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孝廉,汉朝中央选拔人才为官,通过考试者称为“孝廉”。
D.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为典型的人物传记,记述了张衡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
B.本文层次清晰,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张衡,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
C.张衡具有先天禀赋,又注重社会实践,年青时已基础深厚,并不断自我提高。
D.本文采用叙事、议论、抒情结合的写法,文笔充满感情,寄寓了作者的情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2)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2 11:43: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谨字思敬,沈深有识量,博窥经史,兼览谶纬,注《孝经》,尤好《孙子》兵书。太宰元穆见之,叹曰:“王佐材也。”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正光四年,初镇江左,上疏荐谨。广阳王元深北伐,引谨为长流参军,特相礼接。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广阳与谨至折敷岭迎接之。谨曰:“拔陵兵众不少闻乜列河等款附必来要击彼若先据险则难与争锋今以乜列河等饵之设伏而待必指掌破之。”广阳从其计。拔陵果来要击,谨伏兵发,贼大败。

孝昌元年,又随广阳王征鲜于修礼。会章武王为修礼所害,遂军中山。侍中元晏宣言于灵太后曰:“广阳盘桓不进,坐图非望。又有于谨者,智略过人,为其谋主。风尘之隙,恐非陛下纯臣。”灵太后诏于尚书省门外立榜,募获谨者,许以重赏。谨闻之,请诣阙披露腹心,广阳许之。谨遂到榜下,曰:“吾知此人。”众共诘之,谨曰:“我即是也。”有司以闻。灵后见之,大怒。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灵后意稍解,遂舍之。

谨后自以久当权势,功名既立,愿保优闲,乃上先所乘骏马及所著铠甲等。太祖识其意,曰:“今巨猾未平,公岂得便尔独善耶?”遂不受。及太祖崩,孝闵帝践.祚.,尚幼,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护深忧之,密访于谨。谨曰:“夙蒙丞相殊眷,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明日,群公会议。谨曰:“中山公受顾托,军国大事,理须归之。”辞色抗厉,众皆悚动。谨言于护曰:“公若统理军国,谨等便有所依。”遂再拜。群公迫于谨,亦拜。众议始定。保定二年,谨以年老,乞骸骨,诏不许。及晋公护东伐,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天和三年,薨,年七十六。武帝亲临,加太师、雍州刺史,谥.曰文。谨为人智谋勇毅,善于事上。名位虽重,愈存谦挹。朝廷凡有军国之务,多与谨决。谨亦竭其智能,故功臣中特见委信。

(节选自《周书•于谨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拔陵兵众不少/闻乜列河等款附/必来要击彼/若先据险/则难与争锋/今以乜列河等饵之/设伏而待/必 指掌破之
B.拔陵兵众不少/闻乜列河等款附/必来要击/彼若先据险/则难与争锋/今以乜列河等饵之/设伏而待/必 指掌破之
C.拔陵兵众/不少闻乜列河等款附/必来要击/彼若先据险/则难与争锋/今以乜列河等饵之/设伏而待/必 指掌破之
D.拔陵兵众/不少闻乜列河等款附/必来要击彼/若先据险/则难与争锋/今以乜列河等饵之/设伏而待/必 指掌破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以西为右。江表则是指长江以北的地区。
B.践祚,在古代专门用来指帝王即位登基,类似用语还有践极、践统、践国、践位等。
C.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D.谥即谥号,始于西周,是帝王、大臣、名士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给予或褒或贬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谨性情深沉,有见识、有度量,通读经书史籍,注释《孝经》,尤其好读《孙子》兵书。太宰元穆赞叹他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B.乜列河率众归附之际,于谨预见到拔陵会倚仗兵多将广前来袭击,于是他制定了伏击的计策并打败了拔陵军队。
C.元晏在太后面前进谗言,说于谨虽智略超人但却有图谋不轨之心。太后张榜悬赏捉拿于谨,于谨因此被捉拿归案。
D.中山公宇文护虽受顾命,但起初并没有建立威信。于谨为报恩德,在群臣集会之时为宇文护争得了统理军国的大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昔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此,辄当竭身奉令。
(2)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灵后意稍解,遂舍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阳人,鲁高堂生后也。少为诸生,泰山太守薛悌命为督邮。郡督军与悌争论,悌而呵之。隆按剑叱督军曰:“昔鲁定见侮,仲尼阶;赵弹秦筝,相如进缶。临臣名君,义之所讨也。”督军失色,悌惊起止之。后去吏,避地济南。建安十八年,太祖召为丞相军议掾,后为历城侯徽文学,转为相。徽遭太祖丧,不哀,反游猎驰骋;隆以义正谏,甚得辅导之节。黄初中,为堂阳长,以选为平原王傅。王即尊位,是为明帝。以隆为给事中、博士、驸马都尉。帝初践阼,群臣或以为宜飨会,隆以为不宜为会,帝敬纳之。迁陈留太守。犊民酉牧,年七十余,有至行,举为计曹掾;帝嘉之,特除郎中以显焉。迁侍中,犹领太史令。崇华殿灾。诏问隆:“此何咎?于礼,宁有祈禳之义乎?”隆对曰:“夫灾变之发,皆所以明孝诫也,惟率礼修德,可以胜之。”迁光禄勋。帝愈增崇宫殿,雕饰观阁。百役繁兴,作者万数,公卿以下至于学生,莫不展力,帝乃躬自掘土以率之。而天作淫雨,冀州水出,漂没民物。隆上疏切谏曰:“盖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然则士民者,乃国家之镇也;谷帛者,乃士民之命也。谷帛非造化不育,非人力不成。是以帝耕以劝农,后桑以成服,所以昭事上帝,告虔报施也。今上下劳役,疾病凶荒,耕稼者寡,饥馑荐臻,无以卒岁。宜加愍恤,以救其困。”书奏,帝览焉,谓中书监、令,曰:“观隆此奏,使朕惧哉!”隆疾笃,口占上疏曰:“天下之天下,非独陛下之天下也。臣百病缠身,稍微有点力气,就自己乘车出发,返回故里。若遂沉沦,魂而有知,结草以报。”诏曰:“生廉侔伯夷直过史鱼执心坚白謇謇匪躬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隆卒遗令薄葬敛以时服 。”

(节选自《魏史•高堂隆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悌之义而呵之   名:叫着、呼着……的名字
B.仲尼阶 历:登上
C.作者万数 作者:写文章的人
D.宜加愍恤 愍恤:抚恤
【小题2】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生廉侔伯夷/直过史鱼/执心坚白/謇謇匪躬/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舍/隆卒/遗令薄葬敛/以时服
B.生廉侔伯夷/直过史鱼/执心坚白/謇謇匪躬/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舍/隆卒/遗令薄葬/敛以时服
C.生廉侔伯夷直/过史鱼/执心坚白/謇謇匪躬/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舍/隆卒/遗令薄葬敛/以时服
D.生廉侔伯夷直/过史鱼/执心坚白/謇謇匪躬/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舍/隆卒/遗令薄葬/敛以时服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B.黄初,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C.翼州,汉籍《尚书・禹贡》九州之ー,传说中国上古时期划分为九个行政区域,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
D.结草,代指报恩,典故源自李密《陈情表》“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一语。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高堂隆恪守礼制,维护长官尊严。做泰山郡督邮时,面对郡里督军对太守的不礼行为,高堂隆很生气,按剑怒斥督军。
B.高堂隆选贤举能,深受皇帝赞赏。做陈留太守时,见犊民酉牧有品行,就推举他做计曹掾,明帝用加官来表彰高堂隆。
C.高堂隆重视礼义,劝谏皇帝修德。面对崇华殿火灾,他认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劝皇帝要修行礼义与品德,以战胜灾祸。
D.高堂隆心系苍生,反对大兴土木。明帝大肆修筑宫殿,各种劳役频繁,他上疏劝谏皇帝更应体恤民力,重视农业生产。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初践阼,群臣或以为宜飨会,隆以为不宜为会,帝敬纳之。
(2)是以帝耕以劝农,后桑以成服,所以昭事上帝,告虔报施也。

同类题3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朱鼎鼐墓志铭
公讳鼎鼐,字说梅,丰采都雅,幼而好学,补邑诸生,名籍甚。值甲申变起,土寇肆掠,势甚张,公委曲周旋,履险途如康庄。公奉母唯谨,虽家计萧然而甘膬(注)罔缺,则益精制艺,诸为举子业者咸逊弗若也。戊戌公诠选,届期遵母命北上,授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令。公念岭南远距天末,太夫人年高,依依不忍远离,太夫人勉以清白勤慎,竭力尽职。
南海承凋敝之余,吏多舞文,兼之骄兵悍将动辄掣肘。公之,弊剔奸,不吐不茹,强御屏迹。粤东重兵云屯,且剿苏利之乱,夫役动以万计。公请当事多所豁免,设方招觅,民得乐业。海寇出没无常,因迁近海居民处内地,未免离乡之悲,公怜而赈之,民视南海如归。盗首白文高,妄扳富户数人共卸罪,富民惧,携重资求免,公严拒,细讯,真伪立辨,富民于以不冤。
公慷慨好义,闻人缓急辄酸鼻蹋足,若将投袂往焉。有东阿刘姓、聊城王姓者,流寓无依,鬻食为奴,公用重资赎回,仍济助回原籍安立;韩讳应恒者,乡贡也,缘事途,公助资回原籍,旋补长兴县令;学宫倾圮,公伤之,捐俸修葺;月课诸生,文风丕振,如阮子解、邝子章、华文、华其较著也。莅事三载,吏治民洽,公惟上报朝廷。内遵慈训,未尝有邀誉心,公诚良吏也哉!当崇尚吏治,黜陟幽明之世,治行如此,超擢易若垂手,乃以越狱挂误,遂赋归来,童叟攀辕,子衿扼腕,即当事诸君子亦莫不为之太息。

解组后,与司空公共事慈帏,戏彩一堂。未几,司空公仙游,太夫人亦逝,公哭兄哀母,肝肠摧裂,虽服阙后随同郡亲友结续香山约,而公之精神未尝一日获安也,呜呼!道茂年衰,魂气其归,竟于丙寅岁之七月以脾病告终,悲哉!
(有删改)
(注)甘膬:同“甘脆”,美味,美食。
【小题1】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益精制艺    暇:空闲
B.弊剔奸 厘:整治
C.仍济助回原籍安立 俾:使,让
D.缘事途 穷:贫穷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申变乱发生以后,朱鼎鼐居住的地方受到贼寇的大肆侵扰,贼寇的气焰极为嚣张,朱鼎鼐屈身折节同他们周旋,巧妙应对。
B.朱鼎鼐在南海县担任县令之初,当地民生凋敝,官吏玩弄法律条文,官兵骄横,他采取措施剔除奸佞,当地豪强也因此隐藏了踪迹。
C.当时粤东重兵云集,并且为剿除苏利的叛乱,经常征用百姓服役,朱鼎鼐请示当权者免除了百姓的苦役,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D.朱鼎鼐重视教育,他因学宫倒塌而感到伤心,并捐出自己的俸禄修葺学宫;他督促生员,使文风大振,培养出了一批名声较为显著的生员。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免离乡之悲,公怜而赈之,民视南海如归。
(2)内遵慈训,未尝有邀誉心,公诚良吏也哉!
【小题4】请用几个四字短语概括朱鼎鼐的形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