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岁朝与岁朝图

①《后汉书•周磐传》:“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李贤注:“岁朝,岁旦。”岁旦即阴历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古代贤良的新春佳节在“讲论终日”中度过,而大多数人要轻松愉悦得多,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晴云道:‘今日是岁朝,人人要闲耍的。’”然而“闲耍”也有雅俗之分,市井屠贩之人不过吃喝博戏,诗礼文章之家则不免琴棋书画,风雅一番。

②岁朝时节应景张挂的绘画统称为《岁朝图》,以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大致属于花鸟画,画的多是仙花、瑞草、嘉果、美器以及一切寓意美好的事物,多以《岁朝清供》为名;另一类则约略可以归于山水人物画,描写的是钟馗等福神或人们在新春时欢庆的活动场景,多冠以《岁朝欢庆》之类的名称。

③《岁朝图》的源起,有说为宋朝宫廷,谓徽宗令画院画师在新春时图绘冬天不易看到的珍奇花卉,以供赏玩。然而,在早期的宋元画史如《宣和画谱》、《图画见闻志》中,都没有相关的记载,或许是因为其时此类作品还属于花鸟画,亦或许是有少数类似作品却尚未形成一个固定的门类而有专门的名称。

④真正意义上的《岁朝图》的定型和流行是在明清时期,尤其是在宫廷。根据画史记载,明清两代许多知名的宫廷画家都有《岁朝图》传世,例如明代的边文进、周文靖、商喜;清代的邹一桂、董邦达、董诰、金廷标、姚文瀚等等。擅画的明宪宗朱见深甚至亲笔画过一幅《岁朝佳兆图》,图中用明代皇室喜好的硬朗爽利的笔法作一钟馗,形容奇古,手执如意,眼望空中的蝙蝠,身旁侍立一小鬼,手捧托盘,盘中盛着柏条和柿子。画上御题:“柏柿如意。一脉春回暖气随,风云万里值明时。画图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悬挂钟馗像以辟邪纳福,是宋代就有的年俗,明代之后才渐渐移向端午节,此图作于成化辛丑(1481),亦保留着宋代的习俗。


⑤据说郑板桥曾经偶然见到元代李萌的《岁朝图》,爱而购之,并赋诗一首:“一瓶一瓶又一瓶,岁朝图画笔如生。莫将片纸嫌残缺,三百年来爱古情。”李萌画史无传,看郑板桥的诗,他的这幅《岁朝图》亦是瓶花之属,至于“岁朝”的主题究竟是李萌的本意还是郑板桥的臆断,既然买主喜爱的是三百年来的“古情”,今人亦不必深究了。

⑥相较明人,清代宫廷的《岁朝图》显得活泼欢快,更多民间气息。乾隆朝如意馆画师姚文瀚绘制的《岁朝欢庆图》描绘了一幅当时大户人家新春团圆、欢庆佳节的场景。廊庑回绕的庭院里树石掩映,寒梅绽蕊,正堂上布置得富丽堂皇,桌后是四季花卉屏风,朱红色的小几上有瓶插牡丹,男女主人端坐桌前,接受晚辈的侍奉;院中的火盆烧着松枝、柏叶——这是一项可以追溯到南宋的汉族年俗;一众儿童敲锣鼓、放爆竹、耍傀儡,笑闹嬉戏;侍女们执壶捧盏,后院中有人忙碌地准备饭食,远处阁楼上几个僮仆正悬挂灯笼……色彩艳丽,笔致细腻,描摹精到,清代宫廷绘画的擅场,用以表现岁朝的喜庆、热闹、忙碌正是再合适不过。

⑦乾隆朝天下太平,国库充盈,宫中重视典仪节令,尤其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春节。

⑧对于文人画家们来说,虽然现实生活中的春节岁朝也是喧闹喜庆,充满了人间烟火,但是在他们笔下却仍然可以含蓄优雅,诗情画意。锈色斑斓的古器、娇嫩鲜美的花果,甚至是卷轴书画、金石拓片,一切可资雅玩的物品都可以作为岁朝清供而入画。他们心中完美的岁朝应该是这样的场景:__________________。汪曾祺写过一篇《岁朝清供》,文中说他曾见过一幅旧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字是“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此情此景,今人看来,该有多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慨叹啊。

【小题1】第①段引用《后汉书》及《喻世明言》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第②段,判断下边的这幅岁朝图属于 (1) 岁朝图,以下与该图意境最匹配的诗句是 (2)
A.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C.瑞梅如雪露华滋,佳气葱茏满玉墀。
D.偃蹇松枝隔烟雨,知侬定是岁寒材。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某年新春,乾隆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献于祖母圣孝皇太后
②内府所藏历代岁朝图以及宫中画师所作的岁朝图佳作上多有他的题跋
③后以寓意吉祥便以永、绵、奕、载为皇室子孙的行辈用字
④乾隆帝爱画好书
⑤乾隆在其上题诗,其中有“永绵奕载奉慈娱”一句
⑥甚至清代后世皇族的名字亦得于此
A.①⑤④③⑥②B.①②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D.④②⑥①⑤③
【小题4】推断第⑧段加点词“这样的场景”,你的想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以下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岁朝图最早起源于宋朝宫廷,真正意义上的定型和流行则在明清时期。
B.《岁朝佳兆图》绘有柏条和柿子,乃是一语双关,寓意新年吉祥如意。
C.清代的岁朝图较之明朝的更为活泼,色彩明艳,笔法细致,想象丰富。
D.文人画家以含蓄优雅的画面,取代现实中喧闹喜庆的场景来描摹春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1:30: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回家

秦俑

   大伟在外面打了五年工,为了节省往返路费,五年时间里大伟咬着牙没回过一次家。近两年大伟的存折里有了点儿积蓄,有了点儿积蓄的大伟就想回家看看久别的妻子和儿子。
  大伟家在农村,妻子是个很好的女人,每隔几个月就打电话给大伟,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大伟接到电话后总往家里寄点儿钱,他知道,一个女人家拉扯着一个孩子,在乡下还真不容易。儿子该有六岁多了,大伟离家那年,儿子就可以扯着他的裤管“咿咿呀呀”地叫爸爸。
  搭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大伟终于踏上了那片熟悉的土地。几年没回,家乡都变了样,但呼吸着家乡的新鲜的空气,五尺多高的汉子也禁不住鼻子有点儿酸酸的。
  大伟随着人潮登上火车站的大广场,一群蓬头垢面的小孩一哄而上围了过来,一个个装出一副可怜样,伸出脏乎乎的小手说,好叔叔,好伯伯,行行好,给点儿钱吧。
  几个衣着时髦的年轻人怒喝着“小丐帮走开走开”便抽身而走,只有大伟留在那里没动。大伟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儿子盼盼,盼盼六岁了,盼盼现在一定也长这么高了。想着想着,大伟便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零钞,每个小孩发了一张。
  手中的零钞很快发完了,小丐帮们一个个又去纠缠其他乘客。大伟的身边还剩一个小孩,他站在那里,依稀清秀的脸上抹满了污泥,一对眼睛忽闪忽闪地眨个不停。他最后一个向大伟伸出了手,怯生生地说,好大叔,好大伯,行行好吧,给点儿钱吧。
  大伟的鼻子又有点儿酸酸的了,他摸了摸自己的口袋,只剩下了几张五十的二十的大钞票。大伟犹豫着,用那长满粗趼的手摩挲着钱——这可都是用汗水换来的,整千整百的都存在了银行卡上,余下这近百元是准备给女人与儿子买点儿东西的。
  那个小孩用衣袖擦着鼻子,仍怯生生地望着大伟,一对眼睛忽闪忽闪地眨个不停。他伸出带着泥巴的小手,向着大伟说,好大叔,好大伯,我家没了,我妈也没了,行行好吧,给点儿钱吧。
  宽宽的广场上起了一点儿风,风扬起小孩有点儿显长的头发,也扬起了大伟心中最柔软的那片角落。大伟咬咬牙,从一叠钱中抽出一张二十元的,狠狠心塞到小孩手里。
  小孩迟疑一下欢跳着走了,大伟的面前就空了起来。大伟看着渐渐走远的小孩,心里被那张黄色的二十的钞票扎得生疼:这样的二十块钱,来得可一点儿也不容易啊!
  出了车站,大伟到附近的商场转了转。大伟给女人买了一条水红的裙子——送他出门那天,女人的眼睛被这样的一条裙子粘住了,虽然一句话也没说,但大伟知道,自己的女人穿这裙子一定很漂亮。大伟还给儿子买了一个变形金刚的玩具,城里的小孩都兴玩这个,五年没见,要儿子叫一个“陌生”男人爸爸,还得靠这个哄着哩。
  傍晚时分,大伟提着行李出现在了自家门口。家里一切依旧,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门前的空地上给一个小孩洗澡。小孩背对着他站在澡盆里,身子瘦瘦的。
  女人一边给孩子擦背一边轻柔地问:“盼盼,你是不是学着小豆子他们那样,跟人家说,好大叔,好大伯,行行好吧,给点儿钱吧。”
  小孩轻轻地应了一声:“嗯。”
  “那你有没有说,我家没了,我妈没了,行行好吧,给点儿钱吧。”
  “说了。”
  “你没说我爸没了吧?”
  “没有。”小孩脆生生地说。
  “盼盼真乖,可不能说你爸没了,盼盼爸在外面赚大钱呢。女人用毛巾擦干孩子身上的水,说,盼盼真是个好孩子,一下午就赚二十块呢,明天咱还上火车站做小丐帮,等攒够了钱,咱叫盼盼爸爸回家……”
  这时候小孩子转过身来,大伟看到孩子的脸显得很清秀,额上有点儿显长的头发被水舔成一缕一缕的,孩子的一对眼睛正忽闪忽闪地向他眨个不停……
【小题1】“孩子的一对眼睛正忽闪忽闪地向他眨个不停”三次出现,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试作分述。
【小题3】简要概括大伟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小题4】你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作一点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庄子哲学的对境来说,恢宏的气象乃表现于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而能推及于广大的自然界。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一方面表现出民胞物与的胸怀,另一方面又呈现着艺术精神的和谐观照。很显然庄子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客观和主体——的对立关系。这种主客一体的宇宙观,实为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和西方哲学主客对立的宇宙观迥然不同。庄子不仅要打破主客对峙的局面,进而达到二而合一的境界,他还要进一步达致物我两忘境界。在这里,庄子充分表现出大艺术家的精神。

主客合一的宇宙观,只是对自然作某种程度的观赏,而缺乏开发自然界的精神。中国在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方面的贫乏,这种宇宙观实有重大的影响;正如中国民族在文学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也是受这种宇宙观的重大影响。

在西方,人在开拓自然的过程中,已有惊人的成就,这是值得骄傲的,也毋须赘言。然而若从另一个观点来看人和自然的关系,西方则呈现着深沉的危险,尤其是人如何在自然界中安排其地位问题。

西方传统哲学大抵为二元化的倾向——物我完全对立,自然与人事对峙,亦即划分客体与主体。然而由于西洋哲学重客体,往往习惯将人类客体化,结果常使人埋藏于物界而丧失其自然的地位;同时也有人急急于求永恒客观的存在,把自然界看成一个变动流逝的感觉界而加以鄙弃;中世纪则更视自然人为罪人,自然界为罪恶之区,而将价值停滞于高远飘渺处。

及于近代,西方经验科学的长足发展产生如下的特殊现象:一、把人类压缩成物理平面;二、把人类列入“动物级数”,或从“鼠”辈的试验解剖中来衡量人类的行为;三、天文学家将亚里士多德至中世纪的有限宇宙开展而为无穷宇宙,人面临这无穷新世界,有如沧海一粟,渺小的人类固然可借知性作用在宇宙中安排自处,但人类的苦闷不安,则于其畏怯与自大的交织下表露无遗。

总之,西方哲学的宇宙观始终是在一种不协调或割离的情状中影响于人生观。同时,传统西洋哲学家几乎都在全心全意建造大体系,把所有个体溶入抽象的全体之中,因而个体的特殊性便被抽象的全体消解和吞噬。反观庄子,他一方面肯定大自然的完美性,不如西方哲学总想逃离这一自然界,而构幻另一虚无飘渺的超自然:同时,庄子也肯定人类的尊严性,而西方哲学却以人性为微末。在庄子看来,广大的自然皆为生命游行的境域,人类处于自然中,其渺小程度虽如“毫末之在于马体”,然其思想光芒则可流布于苍穹。

在今日急速的动力生活中,人心惶然不安。精神病患者日增。对于这样的时代,庄子哲学也许有一份清醒的作用,作为调整人心的清凉剂。

(节选自陈鼓应《庄子浅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的特点是主客合一的宇宙观,自然界只是观赏的客体,却不是征服的对象。
B.主张主客二元、人与自然对立的西方哲学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影响。
C.从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天文学家的发现让人类眼中的有限宇宙已拓展为无穷宇宙。
D.部分西方哲学家鄙视自然,认为自然界变动流逝,他们热衷于追求永恒存在的超自然。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和文学艺术上的贫乏,与西方哲学主客对立的特点密切相关。
B.尽管近代经验科学长足发展,借由动物试验得出的结论却未必适用对人类行为的解释。
C.庄子哲学视宇宙中的人类如马体之毫末,这与西方哲学以人性为微末的观点似同实异。
D.人类置身于无垠的宇宙,畏怯自大,矛盾重重,这种惶惑苦闷不是单凭理智能够解决的。
【小题3】依据文意,庄子哲学为何能成为“调整人心的清凉剂”?请概括回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岁月的奔涌从不停歇,奋斗的征程永远向前。

80年前,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领导工农红军历经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陕甘宁地区胜利会师,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坦途。岁月峥嵘,历史常青。今天,我们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缅怀所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贡献的先烈先辈,立志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奋勇前进。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无与伦比的伟大远征。从湘江血战的九死一生到遵义会议的峰回路转,从飞夺泸定桥的奋不顾身到六盘山下的红旗漫卷,长征犹如一条萦绕于山河间的红飘带,锻造了共产党人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书写下中华民族的不朽传奇。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与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的英雄气概,这次远征所铸就的伟大精神,耀亮了共产党人的信仰殿堂,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原点。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军事上的长征路,从瑞金走到延安,连接起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两大革命浪潮,实现了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精神上的长征路,从救亡走向复兴,见证***带领中华儿女寻求民族复兴的不朽伟业,激荡起永葆初心、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奋斗中的长征路,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明天,我们持续接力,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走好新的长征路,我们砥砺忠于信仰、献身理想的高尚品格。长征是漫漫长夜中的一次艰难跋涉,更是中国精神的一次光明书写。尽管不知最后落脚点在哪里、到何时才能结束,但红军将士坚信“只要跟着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今天,时代变了,条件变了,但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那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昂扬斗志,那种坚守信仰信念的政治定力,任何时候都需要葆守在心、恪守以行。全党在理想信念上坚定不移,党的领导就会更加坚强有力,中华民族就必将一往无前。

走好新的长征路,我们秉承为人民求解放、为万众谋幸福的为民情怀。长征是一条战略转移之路,也是一条救国为民之路。“十送红军”的军民情深,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秋毫无犯,“北上抗日”的坚定战略方针,“歃血为盟”的民族团结佳话,为长征烙印下深厚的为民底色。实现民族复兴、增进人民福祉,先辈矢志不渝的目标,正是我们必须肩负的使命。新长征路上,牢记宗旨、植根人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旨归。常怀为民之心,恪尽为民之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将激发同心共济、开创未来的磅礴力量。

走好新的长征路,我们坚守顾全大局、团结一心的政治本色。长征是我们党走向成熟,党内政治生活走向正常有序、严肃规范的历史见证。长征中的艰苦世所罕见,牺牲难以想象,然而党员干部和红军将士展现出讲政治、顾大局,讲规矩、守纪律,讲统一、促团结的革命风范,将被迫实行的战略转移,变成了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胜利进军。新长征路上,赓续长征精神,传承革命风范,锤炼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政治品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我们党必将永葆生机活力。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接力探索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推进。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哪一项任务面临的挑战都堪比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共产党人的“赶考”远未结束,长征永远在路上。迎着民族复兴的恢宏愿景,让我们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新长征路上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陕甘宁胜利会师表明中国革命事业经过漫漫长夜中的艰难跋涉,已经度过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开始由挫折走向胜利。
B.在新的时代,虽然条件变了,但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不会变,我们拥有恪守理想信念的政治定力,必能使中华民族一往无前。
C.长征提供了如何对待群众利益、处理民族关系的范本,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些方法,坚持一切为民的思想,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D.在新长征路上,我们也面临很多挑战,这些挑战堪比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我们应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努力创造出新的业绩。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80年前的长征锻造的我党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耀亮了共产党人的信仰殿堂,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原点。
B.本文第4自然段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历程、精神意义及现实意义,而且照应文章标题,揭示了正、副标题的内涵。
C.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就要砥砺忠于信仰、献身理想的高尚品格,秉承党的为民情怀,坚守顾全大局、团结一心的政治本色。
D.本文主题鲜明,在多个层面满怀深情地回顾、赞扬了我军无与伦比的远征,凸显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主题。
E.长征中我党党员干部和红军将士展现出的空前绝后的革命风范,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传承这些革命风范,必将使我党永葆生机与活力。
【小题3】本文是《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作为社论,本文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中国影视要自主创新
当下影视作品浩如烟海,但真正能走进观众心灵的却为数不多。究其原因,是缺乏原创力。一些作品不容易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和震撼力,于是就通过媚俗化的“笑点”捕获注意力,或有意营造“泪点”博取同情心。为了搞笑,甚至对文化进行粗鄙化处理,伤害了喜剧辨美丑而弘扬社会道义的艺术精神,原本“娱乐观众”的艺术追求很容易为“愚乐观众”所代替。此外,怪诞奇观化也成为某些影视作品用以弥补原创性不足、吸引观众的手段。还有一些作品不重视对民族文化原点及其人文传统的纵横开掘,忽视了民族文化的主体创新。
原创在文学及艺术范畴中强调的是审美的别具一格,题材和角度的缤纷多彩和别出心裁,更表现在对自然、社会、生活的真知灼见中。影视艺术的原创性就是要聚焦当下现实生活,敏锐地感悟社会和人生,凝练切合时代旋律的主题,在淘洗素材、组织题材方面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在安排情节、细节方面新颖而合乎情理。
一个国家的文化最突出的特色莫过于民族特色,最博大精深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凡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深邃的传统文化蕴涵的影视作品,都与原创性有着深厚的渊源。远至电影《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荆轲刺秦王》,近到热播的电视剧《大秦帝国》、《赵氏孤儿案》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些影视作品无论是对传统婚丧嫁娶仪式、饮食文化、传统曲艺的展现,还是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解读,都在经意或不经意间展露了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
正是这些难以复制的民俗民风,激发了本民族观众的共鸣以及其他民族观众的好奇心,搭建起世界认识中国的桥梁。肯定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可以为影片的原创性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当然,并非所有的民族性因素都适宜作为影片的原创基因,特定的民族情结还需经由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大义的渗透和浸染方能在影片中大放异彩。
题材新颖是增强影视艺术原创性的重要保障,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用别人没有用过的题材。从这个意义上说,优化切入角度才是题材新颖的根本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了题材的领域之后,还得通过细致的对比和分析,了解他人在运用这个题材时进行了什么样的开掘,还存在什么误区值得商榷,或者存在什么盲区值得开垦。
增强原创性并不是不让改编经典,而是要求科学对待经典改编,凝练新的意蕴。经典改编,同样是影视艺术常见的创新手段。电影与经典的结合,无论是在承续历史经验与文化传统,还是在提出或回应时代新命题,抑或是在融入新形势下特殊的责任伦理要求等方面都具有挑战性的意义。也许在一些人看来,既然是改编,那就谈不上原创。其实不然,改编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艺术化的改编同样可以成为一种原创方式。
经典改编不能割断经典作品自身的血脉,但创作者也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创见,艺术家们应该将自己正确而健康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文化教养和艺术情趣等有机地渗透到经典改编的创作当中,并赋予其时代的积极内涵,以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科学地行使自己作为电影人的权力,这样才能让改编电影的原创性成为现实。当然,这种权力既是一种个人的权力,更是一种公权力。当这种权力代表着广大受众的公共利益时,经典改编就会成为经典和影视“双赢”的桥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当下一些影视作品缺乏原创力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小题2】中国影视作品创作为什么要重视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请简要回答。
【小题3】如何看待增强影视作品原创性和改编经典之间的关系?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剃头匠老梅

墨 白

剃头匠老梅在我的印象里总是那样清瘦,肩上的挑子一头热一头凉。热的一头是一个炉子,炉子上放着一把铁壶。老梅挑起挑子上路的时候,炉下的风门是关着的。挑子的另一头是一条长凳,长凳的面只有一尺半长,半尺宽,长凳的四条腿张得很开,空间里做成上下三层的小抽屉。抽屉里放的都是剃头的工具,推子、膏推子用的油壶、刮脸用的刀子等。凳子的一头还挂着一条黑色的油光油光的鐾刀布。一个男人在凳子上坐下来,老梅伸手把炉子上的风门打开,一会儿,蓝莹莹的火苗就上来了。等把那人的头发剃好了,老梅就从热水里捞出一条毛巾来,焐在那人的脸上,然后拿起刀子在凳子边上蹲下来,伸手拉起鐾刀布,“嚓嚓”几下,刀刃就变得飞快。刀子走在那人的面颊上,青胡楂子就“嚓嚓”地响,就像菜农蹲在菜园子里割韭菜的声音。

老梅以前当过国民党的兵,但是当兵时却从来没有扛过枪,他身上背的是一副剃头用的家伙。有了这段经历,“文革”中他就成了四类分子,天天要去挨批斗。有一回批斗他,他先要求去厕所。队长袁鳖说,管天管地,管不住屙屎放屁,去吧。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的人影。袁鳖等急了,就亲自到厕所里去找他,一看,他一个人在粪坑边弯着腰低着头站着。袁鳖说,老梅,你装啥熊?老梅说,我先练习练习。袁鳖说,好呀,上台吧。社员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先挨批斗后剃头。袁鳖指着剃头挑子说,老梅,这剃头挑子你算是哪一头?老梅指着有火的那一头说,那一头。袁鳖说,放屁,你想冻死我们贫下中农?老梅说,那我是这一头。袁鳖说,放屁,你坐着,让我们站着,你想累死我们贫下中农?老梅左右不是,最后只好说,那我是扁担。斗完了,袁鳖往凳子上一坐,说,来,给我刮脸。可是一用刀子,老梅的手就颤抖,一不小心就把袁鳖的脸皮割破了。袁鳖很生气,说,你想害死我们无产阶级呀?袁鳖一恼就罚他去菜园子里推水车。

老梅跟着被蒙了双眼的黄牛不停地围着水车转。他突然感觉到水车的结构十分复杂,齿轮式的圆盘怎么正好咬着一节又一节的水车链子?链子上卡着的红色的或黑色的橡胶皮碗咝咝地滑过系到水井下的水筒子,就有清凉的井水流出来,流着流着就听到“嘣”的一声响,红色的皮碗就出来了,接着又有水流出来,随后又是“嘣”的一声响。只要那头黄色的老牛不停下来屙屎尿尿,老梅就得跟着那水车不停地转,井水就无穷无尽地流出来。怎么会这样呢?老梅想不通,而且老梅的手一摸着水车上的木棍就颤抖。老梅想,完了,我这剃头的手艺算完了,我这手怎么一摸东西就抖呢?老梅感到恐惧,老梅回家后哭得很伤心。老梅的老爹拄着拐杖来到他的身边,用拐杖敲着他说,没出息,哭个啥?老梅说,爹,你教我的手艺完了。他爹着急地说,咋完了?老梅说,我的手拿不住刀子,一拿刀子就发抖。他爹不再说什么,从兜里掏出来一个布包扔在了他的面前。他爹说,拾起来。老梅把布包拾起来,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把油亮油亮的剃头刀子。他爹往老梅身边的凳子上一坐,说,这是你爷留给我的,来,在我头上试试。可是老梅拿刀子的手总是颤抖,他看着爹,不敢动手。他爹就生气了,说,还站着干啥?老梅说,爹,我这手……爹说,别摆理,刮!老梅只好走到爹的身边,伸出手中的刀子。可是两刀子还没刮下来,他就把爹的头皮割了一道口子,立刻有血流出来。老梅看着爹说,口子。爹瞪他一眼,说,瞎当了几年兵,刮!那天把爹的头剃下来,老梅一共在爹的头上留下了二十一道口子,爹的头上伤痕累累,在老梅的眼睛里,爹的头一片血光。可是说来也奇怪,等把爹的头剃好了,老梅的手也不抖了。

多年以后,老梅在我们镇子东街开了一家理发店,他仍用老式的理发推子,可是那种推子越来越不好买了。老梅不会用电推子,因而年轻人从来不到他那儿去剃头,到老梅店里去的大多是一些剃光头的老人,再有就是那些长了连面胡子的人。袁鳖也常常到老梅的店里去剃头,他们常常一边剃头一边闲唠。有一天袁鳖突然问老梅说,哎,你那剃头挑子还放着吗?老梅说,没有,十多年前就废了。于是两人就生出许多感慨来。那些往事现在讲起来,就好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有删改)

【小题1】小说开头详细介绍老梅的剃头挑子有什么作用?
【小题2】袁鳖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A.
【小题3】老梅手抖到后来的手不抖,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A.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