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⑴“如果科学的意义是发现世界的真实情况并加以解释,你必须在发现了某些情况之后,才能问它对我们是否有用。在此之前,如果你去问那些还在‘发现’过程当中的人,‘你研究的东西有什么用’,他们估计也不好回答。”□

⑵在被多次问及“学这个有什么用”后,陶衍,剑桥大学心理语言学专业内隐学习的学生,这样诠释他对科学研究的终极理解——科学,是一个累积的过程。

⑶走在伦敦城外的牛桥,就听到不少当地人抱怨“大环境不好”:象牙塔弄丢了“科学”,越来越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有人说,这是“火车”造的孽,以火车为代表的现代交通方式,将都市的声色犬马引入曾经远离尘嚣的知识净土;再以后,一颗名为“功利主义”的种子埋入人心,对学术的追求不再纯粹,商业、金融等应用型专业成为大众追逐的宠儿。

⑷但是,仍有一群人,在求索一些最基础的、或在世俗看来“无用”的学科。

⑸很多时候,陶衍不太愿意和别人交流自己的专业。“许多人听不懂,我也更怕被人问,‘学这个有什么用?’”

⑹所幸,身处剑桥,陶衍并不觉得自己是“异类”。自100多年前,这里就是“异类”的集聚地——大家只做学术,不关心“有用”。

⑺打开牛剑的故事集,到处充斥着“不可知论”者的传说:对一切不可知的东西都充满好奇,追根溯源;裹扎“怪行”,亦不足为奇。

⑻跑到剑桥大学学习神学的达尔文,在南美洲近5年的考察后竟引发了一场世界观的革命——《论物种起源》。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克里克和沃森,当时只是试图通过对大脑的研究,查出“灵魂到底是什么”。还有埃塞克·牛顿,一个苹果,促成他的划时代著作《数学原理》。

⑼为什么这些不算发达的乡村会如此密集地诞生那么多精英?许多人试图寻找答案。这里的老师和学生告诉记者,或许就是对“未知的尊重”。

⑽如同在18世纪的头10年中,剑桥三一学院的学生要学习《人类理解论》、《上帝创世智慧》、《读史方略》等等,他们还要学习几何学。没有一个人会问,“学这个有什么用?”

⑾学科交叉与“复杂的生态”在牛剑,不仅文理的界限变得模糊,学院制的传统更让不同专业的人住在同一屋檐下,这是生活的一种重要仪式,“越交叉,越会有火花”。

⑿“内隐学习说”在心理语言学领域实属“新生儿”,相当前沿,国际少部分开展此项研究的高校与研究所,有的侧重从神经科学角度入手;有的从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方面入手;当然,还有涉及心理学角度的研究;或从语言本身出发,分析语言及其文化,比如阿拉伯语与德语又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背后的文化背景差异巨大。

⒀文理不应该分科。陶衍猜想,基础学科到最后可能是相通的。 “不然,怎么解释笛卡尔发明了数学坐标系?经典的数学公式都是用大段的文字写成,最后才有一个短短的公式——文科不需要逻辑么?用文字写数学公式恰恰说明文科是最需要逻辑的……”

⒁陶衍总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牛剑,似是学科交叉的乐园。

⒂在伦敦城外的这个牛群渡口,这所大学从一开始就与同辈院校有所不同,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学院制”。

⒃牛津、剑桥、杜伦,是英国至今仅剩的三所还保留学院制传统的古老院校。大部分情况下,学院里总是各专业云集,学生和各专业的院士构成了一种“复杂的生态”,和不同专业、背景的人“交谊”成了学院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⒄“事实上,牛剑的单个专业交叉性也巨大,这就让不同专业的人聚到一起,都有话题可聊。”毕原,牛津大学的社会学专业硕士生,他的导师是一个意大利籍的教授,在犯罪社会学领域颇有建树,“他只关心黑手党!”毕原更喜欢足球与社会学演变研究,他正计划着去拉夫堡或剑桥拜访这方面的社会学专家,讨论博士阶段的研究计划。

⒅专业本身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这种特点见于许多学科。更重要的是,一些基础学科被一再强调的痕迹,在这里异常明显。剑桥三一学院雷恩图书馆屋顶上伫立的4座石像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4个石像分别代表4门最古老的学科:神学、法学、物理学和数学。

⒆“这些被认为是最古老、最基础的学科,也是这里最受尊重的学科。”毕原说。他的身后是牛津大学博德林图书馆门前的16座古希腊先哲石像。

⒇不可动摇的信念:知识就是力量。

(21)在牛津的皇后学院,毕原和记者说起一则典故:皇后学院的徽章是一个野猪头,个中缘由是,很久以前学院里有个学生被野猪追着跑,情急之下,他把手中的一册书扔向了野猪,并大喊“这是希腊语的!”野猪啃在嘴里,转头就走了。事后考证,这本书是《亚里士多德》。“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对这所学校的许多人而言,这种力量依然具有很大的震慑力,哪怕外人觉得“这传闻很没有依据,这说法很可笑”。

(22)“什么研究才是有意义的?什么才是有用的?谁说了算?”剑桥的校训是拉丁文所写的“启蒙之所,智识之源”,但陶衍更喜欢理解为“此乃智慧之源”。“谁说了都不算,我说了算,坚持自己喜欢的。”

(选自《最“无用”的知识,最受尊敬的灵魂》,有删节)

【小题1】第⑷段中加点字“无用”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全文依次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概述牛剑的学院特征。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⑴段的方框处,语意连贯的是( )
①难道让后人再走一遍?
②对很多从事学术的人来讲,发现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崇高的事业,
③退一步讲,就算后来证实非常没有用,
④不需要去考虑万一发现的东西没有用怎么办。
⑤我们现在不走点弯路,
A.⑤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①
C.②④③⑤①D.④③②⑤①
【小题4】下列有关“学科交叉”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内隐学习说涉及心理学、神经学、语言学这三门学科。
B.有时,经典的数学公式需要富有逻辑的文字来辅助。
C.让不同专业的人在一起相处并交流学习是牛剑学院的传统。
D.剑桥三一学校图书馆的4尊石像是学科交叉的典型。
【小题5】文章第(21)段中典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根据文章关于“有用”、“无用”的观点,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1:41: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月儿,已好久不见
①时近望日,秋已深,旷野寂寂,唯皓月当空,如故人私语。突然想起,有很长很长时间没有与月亮相见契谈了。
②刚刚的一场秋雨,气温下降很多,空气能见度很高,一轮皎洁的圆月挂在天上,清辉洒向人间。“夜深深,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故国家园萦梦中”。
③永远怀念小时候月亮,那是夏天,仰面躺在打麦场上,天上的月亮好大呀!在酥软的暖烘烘的麦秆香中,小虫子在四周缓缓游弋鸣叫,娘一边打着芭蕉扇替我们赶蚊子,一边给我们讲娥娥奔月、玉兔捣药的故事,还让我们辨认月面上砍树的月老。那时候月亮离我们很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农事、家务都在月光下完成,许多游戏和故事都在月夜演绎。
④月亮在榆树上面,我和小妹依偎在母亲旁边坐在榆树下面。这时母亲早已做好面条打扫干净院子等着招待打场的人们,哥哥和帮忙的邻居背着一袋又一袋麦子送回北房,“唰——”“唰——”往席囤里倒麦子的声音传出来。饱满的麦粒染着亮闪闪的月光便装得母亲满心欢喜。月光真白,把天地漂得一尘不染,山野、树木、花草、院落处处近看一幅画,远看一方景。忽远忽近、或高或低的虫吟鸟鸣随月光无处不在,月下的远山是一个神秘的故事,令人心驰神往……
⑤上中学有月亮的晚上,学校归来,月光下的白杨树在公路两边构成一个幽远的长廊,偶尔会有一辆汽车驶过,深邃的夜空和披上轻纱般的山野,听着回声四起的脚步声,那应该是今生最恬静最美好的一程了……
⑥长大了,无论在月光下遐想,还是在月亮在窗外发呆,那种心情和意境真的是如醉如痴。睡下也不愿拉窗帘,因为有月画映窗。“灭烛延清光”,洞开门窗,到阳台上看看月亮,让自己周身浸泡在如水的月色里,洗去一身的疲惫与浮躁。
⑦我至今看见树影婆娑的窗子都格外留连。看着一钩晨月在晨曦中徜徉,我就想日子怎么能永远这么美好下去……
⑧在那故乡中秋节晚上,我一个人奋力跑上山头,看着略带昏黄的明晃晃的月亮被远山慢慢吐上来,心头不禁一阵狂跳,就像见到久别的老朋友。原来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⑨我痴痴地望着月亮,想起“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里,我可以随心嚎叫,自由呼吸。清辉均匀地洒满四野,远处一列灯火通明的客车划过地平线,不知车厢里有多少婴儿正在母亲的怀里安然酣睡。脚下,不知从那哪里跑来一只野兔拱拱我沾满泥浆的裤腿,又漫不经心、满不在乎地转向别处。这是我毕生难忘的月夜!“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我真愿意就这么枯坐下去,直到地老天荒,然后化作一块巉岩,让恋人、亲友都将我遗忘!
⑩“子规夜半犹啼血,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时候,心头无端回响起——“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一股酸酸咸咸的感觉从发哽的喉头丝丝缕缕缠绕而上,使我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一滴滚烫的泪珠竟滚了出来。
⑪我常常想,地球人拥有一个月亮真是太幸运了!地球是男人,月亮是女人;地球阳刚,月亮阴柔;地球是山,月亮是水;地球是大块文章,月亮是诗;地球是关西大汉操铜琵琶,月亮是小家碧玉执红牙板。没有月亮,人间将会多么失色、单调!温润的溶溶月色是人类情感的催化剂和酵母。没有月亮,没有月亮的盈虚圆缺,就不会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情窦萌动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别绪离愁,就不会有那么多“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诗人,不会有那么多悲欢离合、恩爱情仇的人间故事。
⑫现在的喧嚣与杂乱斑驳遮蔽了月亮,与月相会,须如孤子痴心,远远的、远远的找一方净土,期月披裟而来。静夜中,听月轻吟。月是我的知心朋友,期望月光如水……
【小题1】作者在文中描绘了记忆中有月亮相伴的生活情景,用意是
【小题2】赏析第⑦段加点词“徜徉”的精妙之处。
【小题3】下列对文章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想象与联想,描写了月夜美景,抒发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深厚感情。
B.第⑤段省略号表达作者沉醉和回味在记忆的月色及其所承载的美好生活中。
C.全文以时间线索,叙述描写若干次赏月经历,并抒写了当时的丰富情感。
D.文中大量引用了与“月”有关的古诗文,抒情中更增添了文学美和音律美。
【小题4】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以第⑪段为例,从句式的角度赏析其语言。
【小题5】简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对经典阅读心向往之,却有心无力,这应该是经典阅读危机最为清晰的表达。 经典阅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尴尬境地,有着时代大背景及与现实交织的诸多复杂原因,比如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等。而且这一问题的严峻却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决定化解这一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 观念水位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内生动力的生发也是厚积之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可能才是正解。

(摘自《让经典阅读在年轻人中复归>)

材料二:

2016年10月,天津大学的一个学生社团曾围绕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作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收到的一组回答让他们深思:一方面,受访大学生表示“不读书上不了台面,会暴露自己没有修养”;另一方面,受访大学生又表示“要花精力聊微信等,建立归属感”。

围绕“为何经典阅读认同度高,但实际读得少”的问题,天津大学大部分学生认为,家庭、学校、社会对经典名著的推荐,已经让青少年从小树立了“好读书、读好书”的意识;而“时间碎片化”则是他们不约而同提到的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 天津大学虞京春教授对此深以为然:“移动终端快餐化、碎片化阅读受到大学生的推崇,但松散的阅读习惯很难使人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她同时也感到,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之下“经典著作虽然能够对人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但却不能像实用书籍那样立竿见影,这也是部分读者远离经典的原因”。

(摘自《上好大学生经典阅读“必修课”>)

材料三:

由于时代久远,古典文学作品与现代汉语语言存在诸多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对其接触的难度越来越大。 单纯在古典文学教育中强调兴趣教学,肯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古典文学的学习,自古就强调“熟读”的重要性,甚至强调“死记硬背”,这是其学科性质决定的。多阅读,多背诵,形成一定程度的强制诵记十分必要。 要努力在尊重古典文学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从考试模式、识 记方法、教学方法上进行教学与考试的深层改革。

文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熏陶式的教育。 它强调的是让学生经常处于文学的氛围和影响之中,“润物细无声”。全媒体时代,学生日常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是网络与新媒体,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介与网络,与学生建立以古典文学为内容的交互空间,将图书馆、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将强制阅读与拓展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无处不在的古典文学氛围里形成阅读习惯。

(摘自<文学院系学生古典阅读状况堪忧>)

材料四:

(摘自《大学生经典阅读调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加上对经典阅读心向往之,却有心无力等原因,让经典阅读出现危机。
B.化解经典阅读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因此让经典阅读面临的问题呈现出严峻却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
C.移动终端快餐化、碎片化阅读受到大学生的推崇,化解经典阅读危机就要远离网络,改变松散阅读习惯,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
D.前三则材料谈论内容均和大学生的经典阅读有关,但前两则材料重点论述经典阅读面临危机的原因,而材料三重点论述解决办法。
【小题2】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一显示,理科、文科和中文的大学生,均认为在古代文学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语言难懂,比例均超过40%。
B.图一显示在不同科类的大学生中认为“语言难懂是在古代文学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的比例均为最高,其中文科最高.
C.图二显示,在不同科类的大学生中认为“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的比例均为最高,其中中文最高。
D.两幅图表显示,虽然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古代文学阅读过程中遇到不同的障碍,但还是对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予以肯定。
【小题3】在大学生中,经典阅读面临严重危机,如何解决这一危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瑞典皇家科学院2018年10月3日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诺德和乔治·史密斯以及英国科学家格雷戈里·温特,以表彰他们在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

据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介绍,2018年获奖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对蛋白质演化的控制,获奖者利用了遗传变异和选择,开发出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质。

阿诺德在1990年左右就提出了新理论,1993年完成了首个酶的定向演化实验,现在已能用于开发新的催化剂,基于她的成果,人们可以通过更环保的方式来制造化学物质,比如生产药物和可再生能源等。史密斯在1985年研发出一种名为噬菌体展示的新技术,并将这一技术用于抗体的定向演化,以制造出新药物。基于这种新技术开发的第一批药已在2002年获得相关批准,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共约100万美元,其中阿诺德获得一半,另一半由另外两位科学家分享。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0月3日)

材料二:

化学学科的主要内容当然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但是对于化学的研究又并非只是局限于化学之道,而是可以用其他方式和技术来研究,20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就是如此。

诺贝尔奖委员会认为,2018年的化学奖得主受到进化力量的启发。阿诺德在1993年进行了第一次酶的定向进化,此后,她改进了常规方法。因此,阿诺德被誉为“定向进化”方法的先驱。史密斯和温特则是在“多肽和抗体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把生物的定向进化方式用子解决化学之道只是“非常道”之一,更大的“非常道”是阿诺德本人甚至既不沾边生物又与化学扯不上关系。她以前大学本科专业是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只是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才转向蛋白质工程研究。在生物与化学交叉学科领域,阿诺德另辟蹊径,利用定向进化的方法研究蛋白质,从而获得按“常道”难以获得的成果。

当然,从“道可道”的角度看,诺贝尔化学奖还是以化学的内容和化学家为主,从1901年至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共颁发了110次,获奖者达180位,大部分还是化学内容和化学家获奖。

(摘编自2018年10月8日《北京青年报》),张田勘《2018诺贝尔化学奖的道可道与非常道》)

材料三

“原来在实验室改变基因是个缓慢的过程,自从有了阿诺德的酶类定向进化技术,只需几小时就可以在试管里面实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周佳海告诉记者。据介绍,阿诺德发展了这一技术,她大胆地改变了聚合酶链式反应条件,这样基因在扩增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随机突变,从而改变了氨基酸,蛋白质也就改变了。这就相当于在实验室里可以人工快速地进化蛋白质。这一工作有何意义呢?“就拿洗衣粉来说,以前去除污渍的蛋白酶,活性比较低,可能需要在热水下使用,现在催化效率提高了,只需少量就可以发挥作用,而且在冷水条件下就可以了。”周佳海说,对于化学家来说,借助这一技术,不仅可以使用新的酶催化剂在实验室快速合成蛋白质,而且还可以“无中生有”地生物催化形成碳硅键、碳硼键来实现之前地球上并不存在的反应。过去很多生物体内的天然催化剂难以进入工业应用,定向进化技术通过改变其活性、热稳定性、有机溶剂耐受性使其可以广泛使用。

(摘编自2018年10月4日《解放日报》,黄海华、袭变涵《用化学的办法解开生物学难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人们可以利用阿诺德的研究成果,以更环保的方式来生产药物和可再生能源等。
B.阿诺德被誉为“定向进化”方法的先驱,这与她改进常规研究方法不无关系。
C.酶类定向进化技术,提高了基因改变的效率,优化了生物体内天然催化剂的应用。
D.利用酶类定向进化技术开发的第一批药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共同特点是都利用遗传变异和选择,开发出人类需要的蛋白质。
B.科学家要取得难以获得的成果,必须改进常规方法,必须用其他方式和技术来研究。
C.交叉学科不仅会带来新的科学理念和方法,而且可能带来学科的广阔发展和巨大成就。
D.洗衣粉的例子,形象地说明阿诺德酶类定向进化技术的意义,让抽象的道理易于理解。
【小题3】以上三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地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年间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接”,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诗达到了高峰,与文人们的自觉努力是分不开的,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B.在唐代治乱两种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与文人们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有很大关系。
C.在唐代,建安气骨为诗人们所推崇,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彼此融合。
D.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目的,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唐诗达到顶峰的因素。
B.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阐述了唐代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都强调诗歌的气骨。
C.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证明盛唐诗人善于捕捉人生共同感受,这是盛唐诗为大多数人接受的原因之一。
D.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全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内容除以上几点之外,还有很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文人们能够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地思考,这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就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
C.唐代诗歌中所表现的普遍性人情和人生共同感受,达到了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原因。
D.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也许是当下文人最应该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内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心台阶
金狐
做母亲的蹲下身子想再抱抱女儿,被她狠狠推开,一声不吭,转身就跑,台阶前,“噗通”一声摔了一跤。
每每想到姊妹五个,爹娘独独卖了她,银红就狠命地练功,一滴泪没流过。
翻、滚、腾、跃各种基础训练,小银红从不偷懒,徒手空翻,朝前翻,朝后翻,侧面翻,翻出几百米不歇一下,杂技班里竟是无人能及。
不知道这孩子哪里来的一股狠劲?师傅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他跟师娘说,我那几块大洋太划算了,得了个台柱子。
师娘说,以后也可以给咱金宝做媳妇呢。
师傅笑笑,教得更带劲了。
银红的身体迅速生长,火柴棒长成了杨柳枝,细长青绿,柔软水灵,那小小的脸蛋也如花朵般一日一日地绽放。
晨钟暮鼓,山崖密林,常见师徒两个蹦跳、腾挪,飞身上树,于枝叶间穿梭,如猕猴般敏捷,攀岩爬坡,如岩羊般自如。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好吃的金宝有一份,必定也有她的一份。
金宝比她小一岁,天生顽劣,成天游手好闲,不大一点就抽大烟。被师傅捆起来毒打,也没有用。
银红却越发出落得如花似玉,能唱会跳。她不仅掌握了师傅交给的全部套路,还喜欢创新,杂技里融入了舞蹈,出场时踩着锣鼓的节奏,扭着柔软的腰肢,一步三摇,如风吹草动。只见她眼波流转,如蜻蜓点水般,在竹竿间飞来飞去。随着阵阵喝彩和掌声,大小铜板也把杂技班的银盆砸得“噼里啪啦”。
然而,鲜花与掌声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风险。银红在一次表演中一脚踏空,差点送了命。那天,她正在高空表演金鸡独立。底下有个大爷,拍手叫好,并且拿了一整袋子的钱,往银盆里砸,她的脑海顿时闪过父亲当年从师傅手里接过几块大洋时的惶恐,一时悲喜交集。竟然从顶上直接摔下来,幸亏师傅眼明手快,从底下接了一把,再滚到地上时只是伤了脚。
养伤期间,师傅一次也没来看她,倒背着手从窗前走过,也是脸色铁青。
伤好后,师傅让人蒙住她的双眼……
扯下眼罩,只见一片明媚的阳光照耀着一个异常开阔的平台,四周青松翠柏环绕,犹如天然的屏障。无疑,这是一个绝妙的练功之地,不等师傅发话,她就快活地练习起孔雀摆尾,紧接着一个空翻接着一个空翻,直达一株艳丽的山茶花旁,正准备继续翻滚,赫然发现地下用红漆写了四个大字“小心台阶”。她慌忙又倒着往后翻,翻到师傅这里停住。
师傅领着她,到达“小心台阶”的地方,往下一看,顿时惊出一身冷汗。红花绿叶虚掩着的竟是万丈悬崖,踢下一颗石头直直地坠落,无底的深渊,你听不到任何回响。
师傅说,你第一次在我家的台阶前就摔了一跤,我当下就有些后悔。粗心、浮躁,走路不看路,这可是杂技演员的大忌啊。
又问,你知道我为什么不再和你搭班演对手戏了吗?
银红不敢抬头,师傅的眼睛如日光灼灼,仿佛洞察了她的内心。她当跪倒在地。
自此,银红仿佛变了一个人,无论是表演还是练功,都是全神贯注,身边任何的热闹都与她无关。他们到处巡演,在很大的范围内赢得了很响的名声。
可惜好景不长,病重的师娘把她叫到床前,指着一个描金的箱笼,说,这里是田契、房契、金银首饰等,是我们全部的家当,你若肯和金宝结婚,一切都是你的了。
银红楞了楞,还没来得及张口,师傅在一旁发怒了,大吼一声,那畜生,如何配得上银红?
银红的眼泪当即流了下来。
当一切陷入半醒半睡的朦胧,银红踏着初冬的积雪,一步一个脚印,悄悄离开了。师傅在她房间的桌上发现一个练字薄,从头到尾,反反复复只有四个字:小心台阶!
不久师娘去世。金宝不学无术,挥霍无度,染上梅毒死亡,杂技班解散了。
解放后,有人看见银红和她的师傅都进了东方红杂技团,师徒俩个经常在一起切磋技艺。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银红被狠心的父母以几块大洋的价格卖给杂技班师傅的叙述,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世,又含有作者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B.看银红是个台柱子,师傅喜上心头;后来银红摔伤,师傅没看过她一次,即使从窗前走过,也是脸色铁青,由此可看出师傅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
C.小说结尾部分写银红在练字簿上写满“小心台阶”的情节与文章开头她“扑通”摔倒在台阶前,相互照应,同时也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D.小说通过一个小人物的命运际遇,折射出了当时艺人的生存状态,真实地再现了特定年代杂技艺人普遍经历的心路历程。
【小题2】小说中的银红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请概括分析。
【小题3】小说题目“小心台阶”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