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篇文章的优劣,取决于能否映射现实、有无社会观照。倘若文风浮夸自大,标题一晾一乍,事实似是而非,这不仅唐突了读者,也丧失了传播价值,污染了舆论生态。

最近在网上,“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总能赚取不少莫名点击。然而,纵观这些所谓“爆款”文章,其实却了无新意,一味夸大,文风堪忧。比如,有的任意拔高、以偏概全,高喊《在这些领域,中国创下多个“世界第一”!无人表示不服》;有的自我安慰、贻人口实,鼓吹《别怕,我国科技实力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有的内容一厢情愿、断章取义,将国外的只言片语,放大成“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经济体”等声音。

这些“雄文”的共性,一无事实骨架,二无内容血肉,三无思想含量,徒有浮躁外壳,经不起一点风吹日晒。要知道,文章不会因为浮夸而增色,国家也不会因为自大而变强。挑动极端情绪、肆意传播偏见,容易造成公众走进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的狂妄误区,导致社会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维程序化的认知闭环。

新闻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好的编辑一定是个营销专家”。而某些媒体,其浮夸自大的文风,无异于“吸晴涨粉”的气球,一触即破。这类文章的始作俑者,把标题当作一枚带着诱饵的鱼钩,诸如“全球首款”“世界第一”的标题党,给标题大加“刺激”的猛料,以博人眼球,吊人胃口。然而,新闻不是爽文。如果只讲营销不讲营养,只要眼球不讲责任,即使一时流量爆棚,也是在误导大众。

有网友感慨,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新闻越来越多,离真相却越来越远。的确,浮夸自大的文风套路,看似抄了“10万+”的近路,实则误入新闻生产的歧路。据统计,去年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数超过300万,各类机构对内容创业者的投资金额超过50亿元,可谓既有前途,又有“钱途”。然而,面对如此大好的形势,自媒体要想创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倘若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恩障造噱头,结果只能是漫出道德水位,偏离法治轨道,消解媒体公信力。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人疑惑,是文章不会写了吗?并不是。还记得,南海仲裁闹剧群情激愤,“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新闻作品却产生共鸣。针锋相对却有礼有节,气贯长虹而又言之有物,这样的文风文气,怎能不引发舆论场同声同气?全媒体时代,真实客观理性的新闻准绳没有变,新鲜有趣优质的价值取向没有变,平实求实务实的文风导向也没有变。只有创作者自律自觉,将文风与世风勾连,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

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新闻讲事实,讲真相,讲正道,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那些热衷于耍噱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路数可以休矣。

石羚在《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中写道: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热衷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

(节选自林峰《文章不会写了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浮夸自大的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大多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一味夸大事实。
B.浮夸之作无事实、无内容、无思想,外强中干,极少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C.浮夸作品多哗众取宠以博人眼球,其作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罔顾社会责任。
D.文风好的文章从容自信,追求言之有物,而不讲求营销,不追求“吸睛”。
【小题2】下列对文中所举例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爆款”文章的标题为例,指出文风不良的文章存在“一味夸大”的弊端,树立了批判的靶子。
B.本文以加“刺激”猛料来“吸睛涨粉”的“标题党”为例,批评文风浮夸的作者重利轻责,误导大众。
C.作者举新媒体运营的数据,意在证明自媒体创作虽有“前途”和“钱途”,但若浮夸会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
D.本文以新闻作品“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引发社会共鸣为例,说明言之有物、言而有文的文章方可行而致远。
【小题3】下列语句的内涵与文章中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
A.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B.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
C.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D.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7 03:47: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80年年初,导演黄健中带着演员刘晓庆来到北大镜春园76号,拜访自己二哥黄侯兴(中国社科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的导师王瑶。几天后,王瑶自我调侃地对黄侯兴说:“你看,刘晓庆凭一部电影《小花》家喻户晓,可谁又知道我呢?”
今年,“王瑶百年诞辰纪念”在京举行。5月7日下午,北大博雅酒店,主持人颇有深意地说,自己已将当天会议发至微博,不少网民却问,谁是王瑶?
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奠基人”写过一篇《自我介绍》,其性情可见一斑:迩来垂垂老矣,华发满颠,齿转黄黑,颇符“黑白颠倒”之讥;而浓茗时啜,烟斗常衔,亦谙“水深火热”之味。惟乡音未改,出语多谐,时乘单车横冲直撞,似犹未失故态耳。
他在清华的同学、北大的老同事季镇淮生前更记得,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自昆明回到北平,搬入清华新西院,已写完研究生论文《魏晋文化思想与文人生活》的王瑶意气风发地向他宣称——“我相信我的文章是不朽的。”
“对于昭琛,我也有我的认识,他有他的优点和长处,但也有缺点和不足的地方。我不能把他看成一个圣人,如果那样看他就不真实。”王瑶的妻子杜琇目前定居英国曼彻斯特,在发给我的资料里,她平静地收尾:对于我们走过的路,经历的时代,现在似乎越来越明白了。
但真正难以说清的,恰是他者对逝者的述评。
自称王瑶“莫逆之交”的古文字学家朱德熙指出,他做学问兼占两种优势:一是记忆力强,过目不忘;二是聪明绝顶,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细密的分析力,知人、论世、治学,多有深刻独创见解。
1942年5月,王瑶抵达昆明,9月复学西南联大。继而考入清华文学院中国文学部,师从朱自清,攻读中古文学。“朱先生手拿方纸卡片写黑板,一块一块地写;他跟着抄,一块一块地抄。我坐在后面听,没动手。”季镇淮忆道,朱自清在暑假开设《文辞研究》,只有他俩听讲。
1951年,王瑶发表了《中古文学史论》,来自他在清华讲授“中国文学史分期研究(汉魏六朝)”讲义,至今公认为研究汉魏六朝文学的里程碑式著作。在书里他提到,成稿于1942年至1948年,每一篇写成,都先请朱佩弦师(朱自清)过目。“已故的闻一多师,也曾给过作者不少的教正。”朱自清病逝前,对他将史料竭泽而渔、探明史识的能力,倍加赞许——“前天读了你的《小说与方术》,觉得非常精彩。你能见其大,将繁乱的琐碎的材料整理出线索来,这是难得的,有用的;同天读到你的《古文辞的研读》,也觉得有特见。”
1963年给本系研究生做辅导时,王瑶大胆放言。尤指曹禺解放后之所以没写出超过《雷雨》的作品,一是受了题材的限制;二是很受拘束,“写到一定程度就不敢放手写了”。市委相关部门很快掌握信息,定罪“借为曹禺鸣不平来发泄不满情绪”。陈徒手誊抄材料时,不禁为他在那一晦涩时刻敢于发出真知灼见而暗暗吃惊,又为一代有着深厚积淀的学者即将卷入的命运深深惋惜。
1968年8月,王瑶被关进牛棚,受到严格审查与监督劳动。王瑶向乐黛云谈起,在“牛棚”里,严肃的朱光潜先生偷偷写了一首打油诗,念给他们几个听。艰难苦闷中,他们忍不住笑出声来。看守极为恼怒,强令他交待背诵。他矢口否认,招致一顿痛打。黄侯兴也说起,1973年,他结束在“五七”干校的审查批判,回到北京。客厅里,师生相对无言,泪水代替了沉默。“大概是为了改变那沉闷的空气吧,先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天下午,他和几个被管制的教授在校园里拔草。几个红卫兵走过来嫌他拔得不干净,声色俱厉地问,你在干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拔草。‘拔什么草?’‘毒草。’‘怎么拔?’‘连根拔。’一个红卫兵朝他的腰部猛踢一脚,气呼呼地说,牛鬼蛇神还有闲心开玩笑。说完他哈哈大笑。”
“我一直认为昭琛具备一个大学者应有的素质。要是环境更好一点,兴趣更专一点,他一定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朱德熙点评道。数十年如一日,王瑶每天读报,一字不落,从字里行间猜测言外之意。钱理群、陈平原还常见到他坐在客厅里,扮演“政治分析家”,口若悬河、兴致勃勃地揣度天下大事,关注国家民族命运。
晚年,王瑶负责参与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担任过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大力扶植青年学术力量;1987年,他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挑选陈平原等一批学者专家,组织课题组。第二年元旦过后,《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开启写作。当天,大家聚在镜春园76号,他笑称,这是他平生最后一项学术事业,“只准成功不能失败。”“先生去世前半年,虽有各种干扰而难得平心静气读书做学问,只要提及此课题,他那明显苍老了许多的脸上马上容光焕发。”陈平原说,告慰王瑶在天之灵的是,这份他尚未来得及展开的学术史研究终有收获。
1989年11月21日,在肺病未愈的情形下,他强要参加巴金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的开幕式。会上发言未几,便无力支撑,迅即被人扶出,送入医院。12月13日上午,他在一个弟子的手心上划起一字——“死”。钱理群闻讯后,告知陈平原:大树倒了。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王瑶(1914-1989)字昭琛,山西平遥人,北京大学教授、文学史家。先是从事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后来转向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新文学史研究学科的奠基人,著有《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古文学史论》《鲁迅作品论集》等。著名弟子有钱理群、陈平原、温儒敏等。
(百度百科)
②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
(钱理群《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 》)
③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起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钱理群《王瑶怎样当北大教授》)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的传主的一篇《自我介绍》,既真实地展示了作者的性情,又展现了他坦然自若的心态。
B.《中古文学史论》成为至今公认的研究汉魏六朝文学的里程碑式著作,这与传主将史料竭泽而渔、探明史识的能力息息相关。
C.“我一直认为昭琛具备一个大学者应有的素质”,这句话既有朱德熙对传主的赞许之意,也隐含了遗憾之情。
D.本文描写了传主“每天读报,一字不落”的相关细节,刻画了一位孜孜不倦的学者形象,印证了前文“具备一个大学者应有的素质”的论述。
【小题2】试分析本文开头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3】结合文中“他者对逝者的述评”,试概括并分析传主的性格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卡梅隆:“我是世界之王”
2010年9月,执导有史以来最卖座电影《阿凡达》的好莱坞知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迎来了人生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拔得“2010年度100位最具影响力电影人”头筹,被美国制片人工会授予代表着最高荣誉与终身成就奖的“迈尔斯通特别贡献奖”。
1977年,乔治·卢卡斯导演的《星球大战》,掀起一股科幻狂潮,使得卡梅隆立时来了精神:“哇,这才叫电影嘛!”他产生了自己拍摄科幻电影的想法。
  1981年,卡梅隆独立执导《食人鱼2:繁殖》。年轻气盛的卡梅隆“初生牛犊不怕虎”,只要有不对的地方,逮着就是一顿狠批,很快就得罪了全剧组的人员。拍摄结束,制片方鼓动大伙儿一起挤对卡梅隆,不让他参与影片的最终剪辑。这就好比是被人一把抢走了自己百般宠爱的宝贝孩子,卡梅隆只觉得浑身上下气血翻涌,立时晕倒在地。但即使这样,他还是不服软:“一群混账东西,就知道瞎胡折腾,照你们说的来做这部电影还赚个屁钱……”他挣扎着爬下床来,悄悄地摸到工作室……几个星期后,就在全剧组人员游玩够了来剪辑影片时,却见胡子拉碴、面黄肌瘦的卡梅隆推开门晃悠着走了出来,一边咳嗽一边说:“不劳诸位大驾,我已经把影片剪辑好了……”《食人鱼2:繁殖》上映,短短数日即赚回了拍摄成本。
1984年,卡梅隆第一部自编自导的《终结者》获得了全球票房七千八百万美元的巨大成功,并赢得了影迷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噢,上帝,花六百五十万赚七千八百万,卡梅隆真是个鬼才!”
一朝成名天下知,但卡梅隆不是靠几部电影享用一生的人,他继续埋头构思新的电影创意。“得,那就拍《泰坦尼克号》吧,重温八十年前的感人一幕!”
  说来容易,但想完整地展现“一场史诗般的‘船难’”谈何容易!为了着力营造出游轮撞击冰山沉没的最佳视觉奇观,他几乎亲力亲为地操办了拍摄过程中的每一件事情:夺过效果师的画笔,画出影片需要的全部素描;按一定比例制作立体模型建构,给演职人员画受力分析图,讲解游轮沉没的原理;先后十二次潜入大洋底部,捕捉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残存印迹;对着电脑,反复设计沉船过程中的每一个“动态画面”;为了确保逼真,亲自蹲守船头逼迫着演员在冰冷的海水中演练跳船、划桨、救人、游水……卡梅隆专注并苛刻到极端的做法,很快招来了一片反对声:演职人员说“压力太大”,威胁着要罢工;投资方说“延误工期”,威胁着要断钱;妻子说他“不顾家庭”,威胁着要离婚。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崩溃的边缘,为了激励自己继续走下去,他仰天喊出了近乎悲壮的豪言壮语:“‘泰坦尼克号’可沉,《泰坦尼克号》不可沉!”
  1997年,《泰坦尼克号》从银幕向观众驶来:上映第一周,票房两千八百万美元;上映第二周,票房迅速飙升了百分之二十三以上;上映三个月,全美票房收入高达四点七亿美元……最终,《泰坦尼克号》创造了十八点四二亿美元的票房神话。与此同时,《泰坦尼克号》获得了十四项奥斯卡奖的提名并获得了其中的十一项。
  1998年3月23日,第七十届奥斯卡奖颁奖。斩获最佳导演奖的卡梅隆,突然近乎疯狂地高高举起小金人,扯起嗓子喊出了《泰坦尼克号》中的一句非常著名的台词:“我是世界之王!”
辉煌过后,卡梅隆却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整整八年没有一点动静。
2005年春天,卡梅隆突然现身,公开宣布:“我将拍摄一部全新的科幻影片……”
原来,卡梅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星球大战”的梦想……
  2009年6月,一段二十四分钟的《阿凡达》片花在苹果预告片网站试映,立时技惊四座,直使苹果预告片网站因为无法承受史无前例的四百万次浏览而死机,其工作人员更是兴奋地跳起来:“啊哈,我有幸先睹了一个超级绝妙的‘大片’。”
  2009年12月18日,片长一百六十二分钟的《阿凡达》如约与观众见面,旋即飓风一般刮过北美,掠向欧洲、亚洲,红透全世界,短短三十九天即以十八点五九亿美元的票房打破了《泰坦尼克号》保持了十二年的纪录,直至冲上二十七点七亿美元的新的票房巅峰,创造出又一个电影神话。
卡梅隆再度当仁不让地成为“世界之王”。
(2011年第1期《名人传记》,有删改)
【小题1】通观全文,卡梅隆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2】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评析一下这篇传记在写作方面的艺术特色。
【小题4】卡梅隆传奇的成功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文本,谈谈你的感受。

同类题3

材料三
21世纪的中国,期待着更多的自主创新。如何实现自主创新,无疑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中国的现代科学大多也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这是事实。然而,同样确定无疑的是,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科学技术也需要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
相比于西方,中国古代科技无论是具体的成果,还是研究的思路方法,都有着显著的不同。有学者曾经感言:“当今不少人一提到科学,脑子里想到的就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科学。而我要强调的是,除了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科学之外,事实上还有跟它们完全不同的所谓东方科学。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鸿篇巨制里就曾认为,东方的科学,跟西方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有着不同的思想方法。”因此,我国的科技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就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吴文俊,最早发现中国最古老的数学十分适合计算机时代,他称中国古代数学为“算法的数学”或“计算机的数学”,并运用它创立了著名的“吴方法”,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看,自主创新对于进一步弘扬和传播中国固有的科技与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汉字源远流长,使得中华数千年的文化绵延不断。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使得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然而,进入20世纪的信息时代,中国的汉字排版与印刷却因汉字信息处理的困难,落后于西方。王选这位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科学家,率领自己的研究团队,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卓有成效地继承并发展了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正是王选团队在20世纪信息时代掀起的这场印刷技术的革命,大大弘扬了中国科技与文化。
如今,举国上下正满怀豪情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征途中,我们既不能轻视创新,更不能数典忘祖。中国的科技人才应该在中国传统科技与文化的丰硕成果中汲取营养,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发扬光大。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中“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所指代的对象,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印刷术B.研究思想C.四大发明D.算法的数学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三”中成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篇巨制:著述B.源远流长:水流
C.自强不息:停止D.数典忘祖:经典
【小题3】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成功研发有何意义?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回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哈提雅的第28个馅饼
乔叶
天上不会掉馅饼。在碰到哈提雅之前,我是一直信奉这句话的。
2004年秋天,我随河南作家代表团去西部采风。在等着导游买票的工夫,我站在入口处向里张望。
“阿姨。”有人拽我的衣襟。我皱皱眉,今天穿了一件白色的衣服,很不耐脏的。
一回头,我看见一个典型的维吾尔族小姑娘。高高的鼻子,深陷的欧式眼窝,戴着镶着珠片的黑色小帽,手里拎着一串铃铛做的饰物。噢,她是向我兜售东西来了。我摇摇手。
“阿姨。”她又叫。
“什么事?”我只好搭腔。
“你是第一次来这里吧?”她的普通话很生硬。
“是”。
“你是老师吗?”
“我当过老师。”我有点惊诧,我有过四年的乡村教书的经历,可她怎么能看出来?
“你一看就像老师,像好人。”她甜甜的小嘴很会说。
“你很漂亮。”她继续进攻。我都有些替她着急了,心想干脆买一个。
“你的东西怎么卖?”我问。
她解了一个,递给我:“给你。”
“多少钱?”
“不要钱。”
我不理她,径自去掏钱包。她拦住我态度很认真地说:“真的不要钱。”
“那我也不要。”我也很干脆地说。不要钱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讲就是最贵的,这么没谱儿的事情,我不做。
导游在招呼大家了。我随着队伍进去,朝她挥挥手。玩了两个多小时走出来,我一眼就看见了那个小姑娘。她就在出口处站着呢,立马就跟上了我。
“给你。”她又来了。
我仍然没要。沿着周围的小摊走了一圈,我了解了一下这种铃铛的价格,要价最高的是五元。于是,当她再次递给我的时候,我把五元钱递给她。
“不要钱。”她着急地说,“送你的。”
“送我?为什么?”
“因为你是老师,好人。”
我笑。但说实话,我不相信自己会有这么好的运气。
“我真的不要钱,真的。”她耐心地劝说着我,“我经常送东西给我喜欢的客人。”
我接过那个铃铛,吊坠上刻着一只老鼠。我正好是属鼠的。她看出了我的疑惑,指指我的胸前。我戴着一个鼠头木制项链。这个鬼精灵!
“好,我收下了。”我说。我打定主意,上车后把钱从车窗递给她。
我和她合了影,答应把照片寄给她。然后我去买丝巾,她依然跟着我,告诉我说什么样的丝巾是好的……导游开始催促上车,我上了车。
车开动了,我和她在车窗处依依惜别。我握住她有些脏的小手,把钱也握了过去。她一怔,明白了,泪水一瞬间从她的眼眶里涌出来。
“不要!老师!”她举着钱喊,然后她奔跑起来,跟着我们的车。车轮喷出的灰尘扑上她的小脸,很快把她的泪痕遮盖起来。然而更多的泪又冲下去,她的脸上很快就变得模糊一片。
司机把车停下来,全车的人都望着我,我艰难地把脸转向她。我走下车,接过她手里的钱。她笑了满是灰尘的小脸笑得像一朵淡黄色的雏菊。“你必须告诉我,你喜欢什么,回家之后我也要寄礼物给你。”我说。她推却了半天,直到我以不要铃铛威胁她,她才羞涩地告诉我她喜欢文具和书。在我的要求下,她写下地址。
从新疆回来,我洗好了照片,买了一套童话集和文具,想邮寄却发现地址找不到了。最后我还是寄了出去,地址一栏写的是“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哈提雅(收)”。一个月之后,我收到了一大包葡萄干,还有一封信。“阿姨,谢谢你。听很多人告诉我说有我的包裹,跑了好多家才找到。我送了28个铃铛,你是第一个寄礼物给我的人。你长得像我的汉族老师。后来她走了,我就不再上学了。我很想她。我想只要我好好读书,就有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呆住了……
她给我的,确实是一块香醇馅饼。这块馅饼是她和她的汉族志愿者老师共同做的,我只是一个享用者。但是我把这块馅饼糟蹋了。
哈提雅,你以自己都不知道的方式让我品尝了世界上最美味的馅饼——第28个馅饼。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第23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一直信奉“天上不会掉下馅饼”这句话,因此遇到哈提雅赠送小铃铛时保持戒心,认为“不要钱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就是最贵的”。
B.汉族老师走后,哈提雅就辍学了,靠在旅游点兜售廉价铃铛积攒学费,但因为她经常送东西给她喜欢的客人,所以还没攒到复学的钱。
C.“她笑了,满是灰尘的小脸笑得像一朵淡黄色的雏菊”用比喻手法,描写了哈提雅获得“我”的信任时内心喜悦的样子,生动传神地描摹出一个纯真淳朴的维吾尔族小女孩形象。
D.哈提雅善于察言观色,是个鬼精灵,先是说“我”一看就像老师,像好人,后又夸“我”很漂亮,并把铃铛卖给了“我”。
E. 这篇小说,用“我”的多疑、世故与维吾尔族小姑娘的单纯善良进行对比,进而引发关于人心、关于世风等诸多思考,立意警人。
【小题2】“我”对哈提雅的态度前后有哪些变化?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哈提雅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