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峦

筱敏

⑴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革命。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

⑵为废除农奴制,为反抗专制制度,一群心怀使命感的贵族青年站到了起义队伍的前列,并且沿着这条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走到了绞刑架下或者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要理解这种崇高的生命必须有同样崇高的心灵。一位政客说:欧洲有个鞋匠想当贵族,他起来造反这理所当然,而我们的贵族闹革命,难道是想当鞋匠?这样一种无耻的“幽默”,除了表明其躯壳能增长腐质土的堆积,其灵魂卑贱地受着王权专制的役使之外,难道可以给予崇高的生命些许蚀损么?

⑶百余名十二月党人戴着镣铐到西伯利亚去了,并将在苦役和囚禁之下终其一生。他们的罪证是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在那条被他们的歌声和镣铐敲击过的驿道上,那条漫长的,永无终了的,直插入蛮荒和苦难的驿道上,远远地追踪而来的,是他们年轻的妻子。

⑷俄罗斯妇女的形象,常常使人想起山峦,有傍晚时分的落霞裁成披巾裹住双肩,以整整一生的坚忍,伫立眺望的山峦。而脚下的土地古老并且厚重,以致夜因眺望而退缩,终竟成为一颗露珠,在她浓密的发丛中消失。她不会告诉你,她是否感觉到了冰冷。

这些年轻的女性,这些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女性,这些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的女性,这些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歌剧院中不曾演过,噩梦中也不曾见过,那些属于旷古和别一世界的悲剧,突然集中在一个流血的日子里,利刃一样直刺入体内。生活因此断裂。狂泻的泪水,突然就把她们冲到春季的彼岸了。

⑹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肌肤,触摸过岩壁的锋利和土地的粗砾,我们凭什么确知自己的存在呢?如果没有一座灵魂可以攀登的峰峦,如果没有挣扎和重负,只听凭一生混同于众多的轻尘,随水而逝,随风而舞,我们凭什么识别自己的名字呢?面对昏蒙了数百年的天空那一线皎白的边幕,那一线由她们的丈夫们的英勇而划开的皎白的边幕,选择难道是必要的吗?

⑺她们的选择不假思索,因为她们的爱是不假思索的。

⑻像踏过彼得堡街角的积雪,她们踏过沙皇那纸特许改嫁的谕令,在“弃权书”上,签署她们从此成为高贵的标志的姓名:放弃贵族称号,放弃财产,放弃农奴管理权,甚至放弃重新返回故乡的权利;——难道那一切是人的真正的权利吗?那些虚荣的玩具曾经掏空了多少生命?在目睹了男人们英勇的佩剑刺穿天幕,流泻出一线自由的颜色之后,她们就从庸常走向一种崇高的义务。怎么可以忍辱屈膝,把青春重新搅拌入豪奢的腐朽和华贵的空洞呢?

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从此,她们站到悲惨和苦难之中了。——到囚徒那里去!女性的爱,其最本质的激情是母性。于是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么?

⑽自从那一个冬天,她们把自己的终生交付予荒漠,并且把一个充满女性柔情的人的单字书写在荒漠,她们就成为有资格为自由而受难的人了。

⑾当她们以永诀的伤恸吻别熟睡的幼子,以微笑排开威吓和阻挠,任由恐怖和厄运箭矢一样穿过她们身心,孑然跋涉数千俄里,来到她们丈夫身边的时候,——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

⑿灵魂是因痛苦而结合的。惟有一种博大的痛苦,有力量抗拒时间的流逝,恒久地矗立在历史深处,注视着驿道上后世的跋涉者们迷茫的眼睛。

⒀贝加尔湖,西伯利亚硬利的冻土上,竟然有莹蓝得如此温软的贝加尔湖。贝加尔湖神圣的寂静呵!

⒁即使泪水在眼眶里已经结冰,俄罗斯妇女的山峦之内,奔流的不依然是热血么?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前三段叙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和过程,后面几段描写他们妻子的英勇和无畏,相互衬托、首尾照应。
B.文中两处写到“腐质土的堆积”,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治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
C.文章第九段划横线的语句,情景交融,生动感人。整篇文章感情浓烈,文笔凝重,意旨深远。
D.文中以“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这句话来揭示出文章的主旨,引发读者的思考。
【小题2】根据本文第五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
【小题3】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0 11:32: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海的豫园与内园
陈从周
①豫园与内园皆在上海旧城区城隍庙的前后,为上海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旧园林。上海市文化局与文物管理委员会十分重视这个名园,除加以管理外,并逐步进行了修整,给人口密度最多的地区以很好的绿化环境,作为广大人民游憩的地方,充分发挥了该园的作用。年来我参与是项工作,遂将所见,介绍于后:
②一、豫园是明代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为侍奉他的父亲——明嘉靖间尚书潘恩所筑,取“豫悦老亲”的意思,名为豫园。从明朱厚熜(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开始兴建,到朱翊钧(神宗)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完成,前后花了十八年工夫,占地七十余亩,为当时江南有数的名园(潘宅在园东安仁街梧桐路一带,规模甲上海,其宅内五老峰之一,今在延安中路旧严宅内)。十七世纪中叶,潘氏后裔衰落,园林渐形荒废。清弘历(高宗)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该地人士集资购得是园一部分,重行整理。当时该园前面已在清玄烨(圣祖)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筑有“内园”,二园在位置上所在不同,就以东西园相呼,豫园在西,遂名西园了。清道光间,豫园因年久失修,当时地方官曾通令由各同业公所分管,作为议事之所,计二十一个行业各处一区,自行修葺。曼宁(宣宗)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鸦片战争是,英兵侵入上海,盘踞城隍庙五日,园林遭受破坏。其后奕詝(文宗)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英法军队又侵入城隍庙,造成更大的破坏。清末园西一带又辟为市肆,园之本身益形缩小,如今附近几条马路如凝晖路、船舫路、九狮亭等,皆因旧时凝晖阁、船舫厅、九狮亭而得名的。
③豫园今虽已被分隔,然所存整体,尚能追湖其大部分,上海市的新规划,将来是要将它合并起来的。今日所见豫园是当年东北隔的一部分,其布局以大假山为主,其下凿池构亭,桥分高下。隔水建源,贯以花廊,而支流弯转,折入东部,复绕以山石水阁,因此山水皆有聚有散,主次分明,循地形而安排,犹是明代造园的一些好方法。
④萃秀堂是大假山区的主要建筑物,位于山的东麓,系面山而筑。山积土累黄石而成。出叠山家张南阳之手,为江南现存最大黄石山。山路泉流纡曲,有引人入胜之感。自萃秀堂绕花廊,入山路,有明祝枝山所书“溪山清赏”的石刻,可见其地境界之美。达巅有平台,坐此四望,全园景物坐拥而得。其旁有小亭,旧时浦江片帆呈现槛前,故名望江亭。山麓临池又建一亭,倒影可鉴。隔池为仰山堂,系二层楼阁,外观形制颇多变化,横卧波面,倒影清晰。水自此分流,西北入山间,谷有瀑注池中。向东过水榭绕万花楼下,虽狭长清流,然其上隔以花墙,水复自月门中穿过,望去觉深远不知其终。两旁古树秀石,阴翳蔽日,意境幽极。银杏及广玉兰扶蔬接叶,银杏大可合抱,似为明代旧物。大假山以雄伟见长,水池以开朗取胜,而此小流又以深静颉颃前二者了。在设计时尤为可取的,是利用清流与复廊二者的联系,而以水榭作为过渡,砖框漏窗的分隔与透视,顿使空间扩大,层次加多,不因地小而无可安排。
⑤小溪东向至点春堂前又渐广(原在点春堂前西南角建有洋楼,1958年拆除,重行布置)。“凤舞鸾鸣”为三面临水之阁,与堂相对。其前则为和煦堂,东面依墙,奇峰突兀,池水潆洄,有泉瀑如注。山巅为快阁,据此东部尽头西眺,大假山又移至槛前了。山下绕以花墙,墙内筑静宜轩。坐轩中,漏窗之外的景物隐约可见,而自外内望又似隔院楼台,莫穷其尽。点春堂弯沿曲廊,可导至情话室,其旁为井亭与学圃。学圃亦踞山而筑,山下有洞可通。点春堂,在清奕詝(文宗)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上海人民起义时,小刀会领袖刘丽川等解放上海县城达十七个月,即于此设立指挥所,因此也是人民革命的重要遗迹。
⑥二、内园原称东园,建于清玄烨(圣祖)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占地仅二亩,而亭台花木,池沼水石,颇为修整,在江南小型园林中,还是保存较好的。晴雪堂为该园主要建筑物,面对假山,山后及左右环以层楼,为此园之主要特色,有延清楼、观涛楼等。耸翠亭出小山之上,其下绕以龙墙与疏筠奇石。出校门为九狮池,一泓澄碧,倒影亭台,坐池边游廊,望修竹游鱼,环境幽绝。此池面积至小,但水自龙墙下洞曲流出,仍无局促之感。从池旁曲廊折回晴雪堂。观涛楼原可眺黄浦江烟波,因此而定名,今则为市肆诸屋所蔽,故仅存其名了。
⑦清代造园,难免在小范围中贪多,亭台楼阁,妄加拼凑,致缺少自然之感,布局似欠开朗。内园显然受此影响,与豫园之大刀阔斧的手笔,自有轩轾。然此园如九狮亭附近一部分,尚曲折有致,晴雪堂前空间较广,不失为好的设计。
⑧总之,二园在布局上有所差异,但局部地方如假山的堆砌,建筑物的零乱无计划,以及庸俗的增修,都是清末叶各行业擅自修理所造成的后果。今后在修复工作中,还是要留心旧日规模,去芜存菁,复原旧观才是。
⑨其他如大荷池、九曲桥、得月楼、环龙桥、玉玲珑湖石、九狮亭遗址等,均属豫园所有,今皆在市肆之中,故不述及。(作者按:在1958年的兴修中,玉玲珑湖石及九狮亭、得月楼等皆复原,并在中部开凿了大池。)
【小题1】根据上下文,第⑦段中“内园显然受此影响,与豫园之大刀阔斧的手笔,自有轩轾”的“轩轾”的意思是
【小题2】下列表述或推断,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豫园”和“内园”的称呼源自此二者地理位置的不同。
B.豫园现存的整体布局,仍能充分体现明代造园循地形而安排的特点。
C.清代因为园西一代辟为市肆,故在小范围里贪多,令内园显得局促。
D.豫园的主人是明嘉靖尚书潘恩,是当时江南著名的私人园林。
【小题3】仔细阅读全文,请简要比较明清两代在造园上的差异。
【小题4】根据你的判断,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什么?
【小题5】陈从周先生早年学习文史,后专门从事古建筑、园林艺术的教学和研究,是古代建筑园林专家,请结合本文,赏析他的清丽的文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元城拳王

起明宇

在元城,敢在大门口挂“元城拳王"这块牌子的,只有陈子轩。

陈子轩,元城沙圪塔人,住在城内文庙街。坐北朝南黑漆大门,门上一块金字匾,上书“元城拳王”。门前一对张牙舞爪的石狮子,还有个小广场,是陈子轩帶领徒弟们习武的地方。广场中间坚一旗杆,镶红边的舂黄旗猎猎飘舞。

陈子轩的霹雳拳是家传的,动作快,疾风闪电,几个招式即可击败对方,到了陈子轩这一代,凭着自身的聪颗和悟性,加上蛛功刻苦,拳术愈加炉火纯青。

所谓拳王,与人相搏赤手空拳,不用器械,否则就是枪王、刀王,而非拳王。

曾有个江湖游士手持两把砍刀,与陈子轩较量。你来我往,刀光闪烁,那游士找个蚍漏,恶很眼地剁下去,却砍在大青石上,火星四射,继而又是双刀飞,打在一起。再看陈子轩,左转右跳,上下腾挪,只有躲闪之功,哪有还手之力?

江湖游士咬牙切齿,两把刀虎虎生风,令人眼花繚乱。围观者屏息静气,一颗心心提到了嗓子眼。

少顷,双手持刀的江湖游士惨叫一声,两把刀当啷哪落地。再看,江湖游士泥塑一样,四肢动弹不得。众人还没回过味来,只见陈子轩在江湖游士后背上拍了一下,江湖游士才恢复前状,惊讶万分地跪在陈子轩面前,面色赤红。

大家后来才知道,陈子轩练的是“白功”,趁对手不备,可使对手美节脱自。

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民国八年,陈子轩早晨出门,却见大门口的石翻子少了一只,顿生疑窦。再看,千斤重的石子被扯在了门前旗杆的顶梢!

陈子杆大惊失色,心说,遇上踢场子的高人了!放眼望去,=个农彩槛的乞丐蹲在小广场中间,正解开棉衣捉虱子,不时地用目光扫枧一下陈子轩,陈子轩径直来到乞丐面前,躬身施礼,那皂丐故作淡定,慢慢站起来,呵笑着,目如鹰隼,阴莺地说,我想学学陈大师的脱臼功,可否赐教?

未等陈子轩回答,乞丐从口袋里面取出来一块黑布,把自己的眼睛蒙上,挥拳便打。

呀!这乞丐,不仅力大无比,而能听风人!纵然是蒙上了眼睛,亦能分辨出对方的一招一式陈子轩倒吸一口凉气,却并不急于还手,纵身退到乞丐十几米开外,双臂一較力,蹿来跳去的乞丐竟然衣服脱落,只剩腰间一件逃羞的裤头。蒙眼睛的黑布也不见了。

乞丐臊得满面逋红,知道陈子轩已经给自己留面子了。

环顾四周,不见陈子轩身影,便灰溜溜地走了

不久,元城闹起了红枪会,一连儿天把县城围得岛飞不进、水泄不通。元城和大名是一个县城,同城办公,所以就有人給镇守大名和元城的地方官谢玉国举荐了陈子轩,让他卓领弟子出城大战红枪会。

陈子轩看不惯这些军阀,可是也想到了红枪会的弟兄们都是附近村里的农民,多数还是自己的徒弟,仅凭着红缨枪焉能斗得过官府的枪炮?陈子轩便答应下来。谢玉田很高兴,为陈子轩设宴,酒杯高举,款款说道,陈师傅,需要多少弟兄、多少枪支,随你调遣。

陈子轩手捋胡须,呵呵一笑,我一个人足矣。说罢,径直上了城楼。

望着城下黑压压的人群,陈子轩欲开口,却有几个头目喊道,陈师傅,您在这儿一站,我们退了。但是,你也给谢玉田捎个话,官府今年必须给我们减租减息,否则我们还会回来。

紅枪会兵退十里,元城解围。谢玉田大喜,给陈子轩摆宴致谢。谢玉田端起一杯酒说,陈师傅不战而屈人之兵,高!

陈子轩一饮而尽,旋即感到天旋地转,倒在地上。

谢玉田冷笑道,城头退兵暴露了你私通红枪会的身份。

陈子轩的死讯传来,红枪会愤恨不已,加大了攻城力度。不久,城破,谢玉田退往河南。

元城再无拳王。

选自2017年第5期《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交代“元城拳王”牌匾、陈子轩其人及住处环境,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并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B.围观者屏息静气,一颗心提到了嗓子眼”不仅表现出江湖游士刀法精湛、攻势凌厉,也从侧面衬托陈子轩
C.小说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如写陈子轩与江湖游士、乞丐的比武,情节扣人心弦,人物栩栩如生。
D.当谢玉田询问他需要什么时,陈子轩捋须而笑,说“我一个人足矣”,可见他胸有成竹,也暗示他私通红枪会
【小题2】陈子轩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结尾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阎肃的艺术人生
陈原
①翻开阎肃的艺术年谱,你会发现,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在新中国文艺史册上的每一页都留有他的鲜明足迹,这足迹一直延伸到今年。
②阎肃出生在河北保定,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他选择了报考重庆南开中学。在中学读书时,他读过《共产党宣言》《新民主主义论》。在重庆工商大学求学时,他又加入了中共外围组织,投入学生运动。1952年,已经是西南团工委青年艺术工作队宣传员的阎肃,两次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头天他还看到的一张张年轻面孔,隔天就成了一具具遗体,而且山岗上的一座座墓碑无不朝着祖国的方向。阎肃的心灵被震撼了,他伫立在墓碑前做出了一个重大选择:我要当兵去!
③1955年,西南军区青年文工团撤销,他被编入空政文工团,一干就是60年。这60年里,阎肃的文艺创作道路是从当兵开始的。原本以为这下与文艺该分开了,可正是这当兵的经历让他写出了成名作。一天傍晚,眼看别的飞机都回来了,可阎肃所在机组的一架飞机却迟迟不归,大家伫立在晚霞之下,盯着天空。此情此景让阎肃当兵的积累化于笔端,《我爱祖国的蓝天》歌词喷涌而出,同在连队当兵的羊鸣拿去谱曲,然后寄回了文工团。两位青年万万没想到,这首歌很快就传遍了空军的军营。
④1962年,已是空政文工团创作员的阎肃从风行全国的小说《红岩》中找到了创作灵感,新婚后的第一个探亲假期里,他仅仅18天,就一气呵成,写出了剧本。那一年,他才32岁。经过近3年的打磨、谱曲、排演,歌剧《江姐》终于上演,一年内就连演200多场,成为民族歌剧的里程碑,他本人还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此后《党的女儿》《红色娘子军》《红灯照》等一部部歌剧、舞剧、京剧作品先后问世,鲜明地反映了中国文艺大军的行进足迹。
⑤1989年,阎肃与作曲家羊鸣写过一首歌曲《天职》,传遍军内外,这部作品饱含了他对当代中国军人的期待。在阎肃的眼里,为党创作、为国家创作、为军队创作、为人民创作,就是自己一生的追求,更是天职。身为空军的一员,为了写出空军的风采,他几乎跑遍了空军的所有部队、机场、哨所,一路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团歌、营歌、连歌。
⑥从此,他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敢问路在何方》《军营男子汉》《故乡是北京》《雾里看花》,这一首首歌曲早已深深印刻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成为时代的代表作。
⑦之后,许多主题晚会如《祖国颂》《回归颂》《长征颂》他都担任策划。2009年,年近80岁的阎肃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主创队伍。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赢得了舆论的热情赞誉,阎肃担任首席策划和首席顾问。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阎老已经参与策划了20多届春晚。
⑧阎肃被誉为“通才”“活字典”“智多星”“百宝囊”,学富五车,才思敏捷,每一位与阎肃相知的人都知道。阎肃的足迹遍及祖国各地,深山老林、大漠边关、海滨江畔……有一次在延安,半数人只在市里开个会就相继匆匆离去,他却以80岁的年纪一直率队走进乡镇,听民歌,看地方戏,与民间艺人促膝交谈。正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根基深厚的学养,让阎肃的创作得心应手,古今逢源,为我们的社会贡献出上千个有筋骨、有品位、有温度的精品力作,激励了几代人。
⑨2015年9月14日,阎肃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梗住进了医院,在医院里他还在考虑几件未了的心事:这次春晚的魂是什么?歌剧《守望长空》还有几处需要商榷;一部新人的作品有待修改……阎肃住院了,消息传出,观众挂念他,官兵惦记他,老中青艺术家更关心他。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相关键接:
①阎肃特别爱穿军装,人走到哪里,军装就带到哪里。已是80岁高龄的阎肃,仍坚守工作岗位,空政文工团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安排他在家里办公,但他并没有因此忘记自己是一名现役军人,处处以一名军队的文艺战士的标准要求自己,还不准家人开影视公司。   (选自《光明日报》)
②采访阎肃,你能感到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阎肃兴趣广泛,博闻强记,触类旁通,他家有1万多册藏书,涵盖文学、艺术、音乐、美术、历史、政治、宗教等领域。只要看他在家里,不是写作就是看书。(选自《微凤凰》)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从重庆南开中学到重庆工商大学,从西南军区青年文工团到空政文工团,阎肃不断追求进步,投身文艺创作,为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我爱祖国的蓝天》是阎肃军队生活的积累,也是同羊鸣合作的结果。《江姐》的成功则是他读书、精心创作和整个歌剧团队努力的结晶。
C.《天职》《军营男子汉》《祖国颂》《长征颂》这一首首军旅歌曲能成为时代的代表作,是与阎肃为党和国家、为军队和人民创作的追求分不开的。
D.阎肃之所以被誉为“通才”,简而言之,一是因为他学识素养高,二是他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从某个方面也验证了“一切艺术都于生活”的艺术真理。
E. 9月3日策划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14日阎肃住进了医院。由此看出,他完全是因为晚会累倒的,但他的心思还放在工作上,一刻也没有停止。
【小题2】阎肃在艺术上的主要贡献有哪些?他作品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小题3】阎肃可谓著作等身,他取得这些成就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浮生半日闲
琦 君
忙碌的现代人,无不叹闲暇不易得,于是也格外怀念当年农村社会的悠闲岁月。我学习英文时,读到一篇好文章,题目叫做“puttering”,照字面解释是漫无目的地摸摸这样,碰碰那样,让时间闲闲地溜走,心也闲闲地一无挂碍。
我觉得这位作者,对闲适情操的体认,颇近乎我国诗人陶渊明。陶靖节的东篱采菊,正是一种“漫无目的”的闲散动作,南山“悠然”地出现在他面前,他又何曾用力去看。所以他才能“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顺应自然,享尽田园之乐。
现在人活着似乎只为抢时间,可是把时间抢下来又何曾好好地过呢?我好怀念小时候在家乡的闲荡日子,漫步在田埂上,自然而然会让路给吃草的黄牛。走在高低不平的卵石大街上,一路都有人笑眯眯地喊我的乳名。那时的人情是多么温暖,天地是多么辽阔,时间是多么富裕啊。记得那时全个村庄,只有我家老屋大堂正中挂有一口自鸣钟,而钟摆常常是停止摆动的,即使有时发出的嗒嗒之音,指针所指的时间,和长工们的作息毫无关系。他们只看日头的高低,听公鸡的啼声,就知道是什么时辰。在忙月里,他们胼手胝足,却是口哼小调,面带笑容。闲月里,他们嚼着自己种的花生和胡豆,下象棋、钓鱼,也是口哼着小调,面带笑容。他们从来没有和时间赛过跑,可是从日出到日落,他们都在工作中,他们也都在游息中。
至于像前文所引述那样puttering的情趣,我的外公,我的母亲,就十足地在时时享受着。我外公有一只八宝箱,是他自己用洋油箱装钉而成的,我每回掏时都发现添了些新东西——他自己用竹节做的烟嘴,文旦皮晒干做成的碗,干佛手,我玩厌了的地螺陀。三炮台香烟罐里各色各样的香烟招牌纸、邮票。此外就是父亲送他的白玉烟嘴,绿玉班指,杭州舒连记的檀香骨折扇。这些都是我百玩不厌的。至于母亲的八宝箱,乃是一只竹编的针线盒,那更耐人翻弄了。盒子分上中下三格,上格是五彩丝线、纸花、绣了一半的鞋面、剪刀、顶针等等,中格是《花名宝卷》、她手抄的《心经大悲咒》。最下一格藏着一个像红柿子似的朱砂圆盒。里面是我小时候挂的长命百岁金锁片,母亲的旧珠花、银耳环、银手镯等等。我当时觉得最有趣的是外公的八宝箱里存着舅舅小时候的银锁链,母亲的八宝箱里,存着我小时候的金锁片。后来想想,人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往下绵延,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把对儿孙的爱埋藏在一个摸得到,看得见的地方。让长大了的儿孙们,有朝一日,打开来摸摸看看,重新领略一下长辈的爱,再一代一代往下传。可惜时至今日,为生事奔波的人们,再也无暇去打开尘封的旧物,而且也无心把虽无用却不舍得丢弃的东西,归在一只箱子或一只盒子里了。这,对他们自己和儿女们来说,都少了一份Puttering的乐趣,怎不令人惋惜。
可是人来到世间,难道就为了赶时间,赶完了时间就与世长辞吗?想想该有多傻!我们为什么不能学学闲荡?我们这些劳碌的现代人,是否舍得把时间花在闲荡上,或搞搞所谓的puttering,以偷得浮生半日闲呢?
(选自《三更有梦书当枕》,有删改)
【小题1】从全文看,“puttering”的情趣有哪些?(4分)
答:  
【小题2】作者提到外公和母亲的八宝箱时,为什么要如此详尽地列举里面的物件?(5分)
答: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建议劳碌的现代人要“偷得浮生半日闲”?(6分)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从东汉未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统一以前,长期分裂动荡,中国境内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的融合,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唐人的精神生活展开在一个较之秦汉时期内涵要繁富得多的背景之上。唐帝国经济的繁荣,国力的上升,文化的昌盛,对儒释道三教以及各学派采取兼包并容的政策,这一切又使唐人的精神生活处在相对自由活跃的状态,可以多方面吸取,自由发展,因而唐人精神活动的天地是广阔的,精神生活内容空前丰富。
唐代是一个健康的、富有活力的时代,特别是唐前期,主导面是积极向上的。唐诗则反映了唐代人的总体风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的事功精神,“济苍生,安黎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登高丘,望远海”、“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的广阔胸襟,“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豪气与热情,这些,作为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主调,在唐诗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唐诗中李白式的对权贵的蔑视和傲岸,杜甫式的对国家和人民的忧念,王维、孟浩然式的希企隐逸、爱好自然,岑参、高适式的负气横行、向往边疆,乃至像“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那种旅食京华的辛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那种游子恋母心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那种告老回乡的感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种科场获胜后的狂态.“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那种新婚的羞涩,“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那种宫女失宠的哀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种苦恋,“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那种宗教情绪,无不一一呈露,情态毕肖。
(摘自余恕诚著《唐诗风貌》)
【小题1】对唐诗繁荣的社会基础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代对儒释道三教以及各党派采取的兼容并包的政策。
B.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代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经济繁荣、国力上升、文化昌盛。
C.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人的精神生活的天地广阔和精神生活的内容丰富。
D.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人的精神文化内涵繁复和精神生活自由活跃。
【小题2】第3段所举诗句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表达准确的一项是
A.唐诗对各个人物的各种精神生活的反映是具体细腻的。
B.唐诗具体细腻地反映了各种类型人物的精神生活的总体风貌。
C.唐诗对各个人物的各种生活侧面都进行了具体细腻的反映。
D.唐诗具体细腻地反映了各种类型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
【小题3】以下推导不恰当的一项是
A.唐诗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怀现实、参与政治的热情。
B.唐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唐人的诗句就较少伪饰和拘朿。
C.唐诗既继承了古体诗,又创造了律诗和绝句,从而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
D.唐诗对儒释道三教的兼容与吸收使得唐代诗歌非常富有哲理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