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

李娟

我妈是擅于到来的人。她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坏天气和无数行李。她冒雪而来,背后一个大 包,左右肩膀各挎一个大包,双手还各拎一只大包。

一见面,气儿还没喘匀,就催着我和她去拿剩下的东西。

我妈为我带来的东西五花八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两根长棍。

准确地说,应该是两棵小松树的树干——笔直细长,粗的一端直径比网球略大,细的一端比乒乓球略细。 大约三米多长……难以想象她是怎么把这两根树干带上班车的。

要知道,在当时,所有的班车都不允许在车顶上装货了。

放进下面的行李仓?也不可能。放到座椅旁的过道里?更不可能。况且她还倒了三趟车。

她把这两根树干挂在我的阳台上方,让我晾衣服。她骄傲地说:“看!细吧?看!长吧?又长又细又直! 我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么好的木头!真是很少能见到这么好的……”

是的,她扛着这两根三米长的树干及一大堆行李,倒了三趟车。没有候车室,没有火炉。她在省道线或国道线的路口等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她守着她的行李站在茫茫风雪之中。不知车什么时候来,也不知车会不会来。

头一天她也在同一个路口等了半天,又冷又饿,最后却被路过的老乡告知班车坏了,要停运一天……但第二天她仍站在老地方等待,心怀一线希望。

世界上最强烈的希望就是“一线希望”。

后来车来了。司机在白茫茫天地间顶着无边无际的风雪前行,突然看到前方路口的冰雪间有一大团黑乎乎的东西。据他的经验,应该有三到五个人在那里等车。可是走到近前,却发现只有一个人和三到五个人的行李。

总之,她不辞辛苦给我带来了两根树干。她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完全配得上城里人,却没想到城里人随便牵根铁丝就能晾衣服。

后来我搬家了。那两根树干实在没法带走,便留给了房东。不知为什么 ,当时一点也不觉得可惜。

又过去了好几年,搬了好几次家,最后打算辞职。我妈说:“你要是离开阿勒泰的话,一定记得把我的木头带回来。”……到那时,我才突然间感到愧疚。

我告诉她早就没了。她伤心地说:“那么好的木头!那么直,那么长,关键是还那么细!你怎么舍得扔了!” 却丝毫不提她当年把它们带到阿勒泰的艰辛。

她一次来阿勒泰顶多待一天。一天之内,她能干完十天的事情。每次她走后,家里好像撤走了一支部队。

走之前,她把她买的宝贝花苗慷慨地分了我一支。我家没有花盆,她拾回一只塑料油桶,剪开桶口,洗得干干净净。又不知从哪儿挖了点土,把花种进去,放在我的窗台上。因为油壶是透明的,她担心阳光直晒下土太烫了,对根不好,特意用我的一本书挡着。

她走后,只有这盆花和花背后的那本书能证明她曾来过。

而我,我最擅长离别。积年累月,我圆满完成过各种各样的离别。

我送我妈离开,在客运站帮她买票,又帮她把行李放进班车的行李厢,并上车帮她找到座位。

最后的时间里,我俩无话可说,一同等待发车时间的到来。那时,我想起很久很久以前的另一场离别。旧时的伤心与无奈突然涌上心头。

我好想开口提起那件事,我强烈渴望知道她当时的感受。却无论如何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此时此刻,彼此间突然无比陌生。甚至感到微微尴尬。

我又想,人是被时间磨损的吗?不是的。人是被各种各样的离别磨损的。

这时,车发动了。我赶紧下车,又绕到车窗下冲她挥手。就这样,又一场离别圆满结束了。最后的仪式是,我目送这辆平凡的大巴车带走她。

然而,车刚驶出客运站就停了下来——高峰期堵车。

最后的仪式迟迟不能结束。我一直看着这辆车,好恨它的平凡。

我看着它停了好久好久。有好几次强烈渴望走上前去,走到我妈窗下,踮起脚敲打车窗,让她看到我,然后和她再重新离别一次。但我终究没有。

【小题1】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有:
【小题2】分析“树干”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小题3】从一个角度简析第⑧段的表现形式及效果。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梳理“我”对母亲的复杂而丰富的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3:00: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作品,完成小题。
清凉世界出手中
郭艺
中国素有“制扇王国”之称,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扇子。从古至今,扇子一直备受国人喜爱,除了作为扇风引凉的器具,更与其雅致精巧、具备抒情寓意的艺术风韵分不开——于扇面上题字作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也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喜欢“题扇”“画扇”以抒个人雅趣,互赠扇子并在扇面上合作书画更成为丈人间的一种雅事。扇子不仅成了中国书画创作的重要载体,更凝聚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复杂的制扇技艺,也让人们领略到精细玲珑的扇子背后,制扇匠人在巧料、巧工、巧饰、巧色等技艺中累积的智慧和创造的文明,使人们更深刻地体悟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趣。
江南地区的扇文化历史悠久。明清以来,杭扇和苏扇因其种类多样、制作精良广受好评,杭州的黑纸扇与苏州的白纸扇更是被并誉为“杭黑苏白”,成为折扇中的名品。1937年,为迎合市场需要,杭扇中出现了具有城市时尚的檀香拉花绢面女式扇。扇面描绘花卉和风景,色彩以淡柔为主,并有着极其雅致的名号“西泠”“玉带”“双峰”,把西子的温婉带入了扇的品性。除此以外,杭扇中还出现了书画扇、曲艺扇和舞蹈扇等一批创新产品。
扇骨和扇面是扇子的主体。扇骨制作关键是精工与细作,南方多采用竹为扇骨材质,要经过选、煮、晒、劈、成型、烘烤等一系列工艺,通过抛光、打磨技艺,体现材质光色之关,再经雕刻、镶嵌来美饰扇骨。除了竹以外,扇骨也采用如乌木、紫檀、白檀、楠木、鸡翅、黄杨、桃丝木等上等木材以及兽骨、玳瑁、牛角甚至金属等其他材质。明清时期,扇面制作愈发讲究。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如“吴门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均创作过大量的扇面书画精品。由于文人雅士参与,在扇骨上雕刻书法、篆刻、图案等,不仅促进扇骨制作技艺,也提升了扇子的艺术价值——雕工的精微与细致,体现了扇子的雅致与品位,与扇面艺术相得益彰,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选料讲究、制作精细的黑纸扇,曾常被作为杭州特产进贡朝廷,深为宫廷贵族及文人墨客所青睐,故黑纸扇又有“贡扇”之称。“王星记”生产的黑纸扇为扇中一绝。黑纸扇分为“全本”和“全棕”两种。“全本”扇骨取材浙江安吉、绍兴等地的毛竹(又称玉竹),以六年以上竹龄、入冬后截取的竹为原料;“全棕”扇骨则以云南、广西野生棕竹为材,其料色泽乌黑、纹路自然。黑纸扇经过制骨、湖面、摺面、上色、研磨、整形等86道独特的工序,可使其雨淋不透、曝晒不翘、纸不破、色不褪,故而有“一把扇子半把伞”之美誉。其扇面装饰也极为讲究,有泥金、泥银、剪贴、绘画、书法等形式。
近年,新一代艺人大胆创新,运用现代理念挖掘传统扇工艺精华,使中国传统名扇越老越显生机。以“王星记”扇厂为例,其手工艺人为响应新中国成立后多出高品位名牌产品的号召,对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檀香扇做了进一步改良,使其有了较大发展。另外,其书画扇亦不断推陈出新,齐白石、潘天寿、黄宾虹、沙孟海、吴弗之、黄胄、程十发诸先生,都曾在扇子上题字作画……从最初的一把黑纸扇,到现在拥有15大类400多个品种3000多个花色的“扇子王国”,“王星记”凝聚了历代制扇艺人的精思佳构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代代相传的技艺与样式基础上,形成了独具地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知名品牌。
多少年过往,一代代手工艺人用匠心与信念制扇,他们从材质、工艺、艺术形态上追寻高雅,精益求精,用精湛的技艺化解“物”的冷漠,开启“物”的灵性,使扇子有了温度,有了生命,有了情感。这种对工艺品质和品格至善至关的追求,必将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促进传统工艺的保护和振兴。
(《人民日报》2018年08月12日,有删改)
【小题1】简要分析第①段的行文思路。
【小题2】围绕制扇,文章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小题3】请结合文本和你对扇子的了解,谈一谈扇子深受大家喜爱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自5G面世以来,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就是,5C技术跟传统的3G 、4G技术有什么区别?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介绍,传统的3G、4G技术主要影响人们的通信方式,而5C主要应用于“人—机—物”互联,将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问题,更多的是实现与垂直行业融合,提升垂直行业信息化水平,“5G的大规模应用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社会信息化水平将显著提升。人们每时每刻都能享受高速宽带网络冲浪服务,打破环境、时间限制”。

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层累叠加,比如越来越快的处理器,越来越清晰的屏幕,以及越来越快的网络速度。这些变化刚一出现,便将带来革命,科技创新无疑会使这场革命加速。2019年将是5G元年,也将是5G竞争真正开始的一年......

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表示,“人-机-物”互联未来将成为常态,物联网或成为最大的主战场,各种物联应用将层出不穷,同时,彭木根也提醒,5G技术在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因其特有性质,也将带来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等方面的问题。

(摘编自人民网《全国两会“联姻"5G:科创引擎轰鸣强国未来可期》)

材料二:

类 别

特 点

规 模

1G语音时代

1987年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正式启动,标志着移动语音通话的1G时代到来。

不详。

2G文本时代

具有通话和简单的文本传送功能,无法直接传送电子邮件等信息。

截至2012年底,用户达8.7亿。

3G图片时代

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可无限漫话,处理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等信息服务。

截至2014年,用户达4.85亿。

4G视频时代

 

速度更快,通信灵活,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在移动终端随时观看网络视频,能满足用户对无线服务的需求。

截至 2018年底,用户达11.7 亿。

5G物联网时代

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万物互联。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3月6日)

材料三: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消息)近期,西班牙、德国、奥地利、阿联酋等多国业界相继表示,不会排斥中国企业的5G技术,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示将向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当前,全球移动通信网络正面临从4G向5G过渡的关键时刻。5G具有速率高、反应快、容量大等特点,有助于大幅提升沟通效率,在与其他行业结合后,能够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5G的到来,将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重大变革。目前,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中国有可能成为最先实现5G商用的国家。为了抢占先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在这个技术进步的潮流中落后。欧洲等地区业界以及舆论普遍指出,排斥中国企业可能导致自身5G普及的速度变慢。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所谓因“安全原因”而对中企采取压制的做法,业界广泛表示,网络安全的未来应该取决于事实而非臆断和凭空指摘。欧盟委员会警告“不要在片面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80年代末国内出现的移动电话属于1G时代的产物,可移动通话,不可发送短信。
B.从1G时代到3G时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传送速度越来越快,传送内容越来越丰富。
C.5G技术与前几代通信技术相比,不仅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而且可实现万物互联。
D.由于4G技术可以传送视频、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其用户数比3G时代的两倍还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5G商用的国家。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中国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B.5G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显著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能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追赶此轮技术进步潮流,就可能占据先机。
C.2019年是5G元年,拉开了5G竞争序幕,面对技术革新、互利共赢的潮流,海外各国纷纷对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
D.5G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带来的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也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诟病。
【小题3】5G时代为什么被称为“物联网时代”?5G时代来临,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智库答问•关注网络时代的表达匮乏糸列访谈之一

本期嘉宾:

李宇明:北京语言大学原党委书记、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

刘运峰: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南开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王灿龙: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光明智库:古人形容人漂亮可以用“玉树临风”“顾盼神飞”,我们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古人表达悲伤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们只会用“蓝痩香菇”……我们的语言到底是越来越贫乏,还是越来越多样?从个人语言运用情况来看呢?

刘运峰:语言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我们现在的很多语言是时代产物,几乎每天都在产生新词语。

个人语言运用是存在贫乏、单调甚至生硬的问题。我经常想,同古人相比,我们的科技进步大快了,但我们的表达能力,对人和事物的观察、感知能力,文学艺术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却没有同步提高。古人可以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来描写早春景象,我们大多只能用“春天来了,大地吐绿”或“春风吹来,感到暖融融的”来表达。

王灿龙: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话语系统。评价一个时代的话语,标准很关键。自从白话文成为书面语言形式以来,从政论文章到文学作品,再到法律文件、科研报告等,都能很好地满足表达的需要。古代的诗词歌赋的确语言优美、韵味悠长,但我们不能仅仅以此为参照来判断说今天语言贫乏。

光明智库:有网友表示,由于互联网时代有着同质化表达的网络氛围,要求更加直接和简洁的表达,造成了语言贫乏。您觉得社交软件、网络的应用有没有导致语言贫乏,社会环境和时代发展是否加剧了这种现象?

李宇明:过去,书面表达是很慎重的事,比如给远方家人寄信,还要专门请教书先生帮忙。现在除了给报纸投稿、撰写论文,其他情况下,很多人都是通过手机即时表达。这种频率和过去明显不同,也就显得不那么郑重了。

刘运峰:如果说社会环境和时代发展加剧了语言贫乏,恐怕有些武断。但可以说,社交软件和网络平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拓展了交往空间;另一方面,使人在表达方面变得懒惰、随意。比如,书信这种人际交往方式,对语言表达的依赖性非常强。写信时,要考虑收信人的身份、感受,要字斟句酌、文从字顺,要表述准确、讲究格式,这无疑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训练,但互联网时代的通信太发达了,我们几乎不写信了,逐渐也就变得不会写信了。

光明智库:对于这种语言表达相对匮乏的发展趋势和现状,您是否会忧虑?要扭转这一现实,我们该从何发力?

刘运峰:我所担心的是,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们对技术的依赖会越来越强,而主观能动的表达会越来越少。长此以往,感悟能力、认知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会下降。

专业教育固然重要,但素质教育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的培养目标,并不单纯是某个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的素质除了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等之外,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主要靠读书这一途径。

刘运峰:杜甫诗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笔”最终要落实到语言表达上。读书,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生命体验。具体到语言表达也是如此。不读书或是读书少,就没有或者少有词汇的积累,就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更谈不上丰富性、形象化的表达。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04月08日07版,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代在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发展,像大家耳熟能详的“高富帅”“白富美”“蓝瘦香菇”等语言就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B.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但是我们的表达能力、观察感知能力、创造能力、鉴赏能力的提高却相对滞后,并没有同步提高。
C.王灿龙认为,古代诗词歌赋的语言优美、富有韵味,但是今天的书面语言并不贫乏,能够很好地满足表达的需要。
D.有网友认为,语言之所以贫乏,是网络环境中语言表达的差异性越来越小,个性化表达少,再加上表达的直接和简洁造成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会越来越丰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语言积累也会越来越多,相反地,个人语言运用还会出现贫乏、单调甚至生硬的问题。
B.网络时代的社交软件和网络技术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展了交往空间,但同时会让人产生依赖,影响了人们的语言表达。
C.李宇明认为当下人们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借助通讯工具方便快捷地表达,这使人们对书面表达不再看重,导致语言贫乏。
D.李宇明、刘运峰在谈话中都提到了“写信”,李宇明以“写信”强调书面表达的重要性,而刘运峰则强调“书信”对语言表达的依赖性很高。
【小题3】针对网络时代语言表达相对匮乏的趋势和现状,你有什么建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城乡简史

范小青

自清喜欢买书。买书是好事,可是到后来就渐渐地有了许多不便之处,书太多了,挤占了人的空间。正好这时候,政府发动大家向贫困地区的学校捐赠书籍,自清清理出来的书,有了去处,捆扎了几麻袋,雇了人力车,拖到扶贫办公室去,领回了一张荣誉证书。

时隔不久,自清发现他的一个账本不见了。

自清有记账的习惯,从很早时候就开始了,许多年坚持下来,每年都有一本账本。自清的账本,有时候会超出账本的内容,他不仅像大家一样记下购买的东西和价钱,记下日期,还会详细写下购买这件东西的前因后果,时代背景,周边的环境,当时的心情……自清的初衷,许是想用记账的形式来约束自己的开销,因为早些年大家经济都比较拮据,总是要想尽办法节约用钱,记账就是办法之一,许多人家都这么办。后来条件好起来,没有必要再记账,但也只是想想而已,他做不到停止记账。一想到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账本了,心里就立刻觉得空荡荡的,好像丢失了什么,好像无依无靠了,自清知道,这是习惯成自然。

自清坐不住了,他要找回那本丢失的账本。他想会不会是夹在旧书里捐给了贫困地区,于是第二天就到扶贫办公室去,但是书已经送走了。在甘肃省西部,小王庄小学一个叫王小才的学生,拿到了自清的账本,带回家去了。 

账本是黑色的硬纸封皮,谁也没有发现这不是一本书,一直到王小才高高兴兴地把账本带回家去,王才翻开来一看,说,错了,这不是书。王小才知道自己犯了错,垂落着脑袋,眼睛却斜着看那本被翻开的账本,他看到了一个他认得出来但却不知其意的词:香薰精油。王小才说,什么叫香薰精油?王才愣了一愣,也朝账本那地方看了一眼,他也看到了那个词:香薰精油。

这是2004年的某一天中的某一笔开支:午饭后毓秀说她皮肤干燥,美容院推荐了一款香薰精油,7毫升,价格:679元。毓秀有美容院的白金卡,打七折,为475元。拿回来一看,是拇指大的一瓶东西,应该是洗过脸后滴几滴出来按在脸上,能保湿,滋润皮肤。

王才看了三遍,也没太弄清楚这件事情。他竖起拇指,说,这么大个东西,475块钱?他是人民币吗?王小才说,475块钱,你和妈妈种一年地也种不出来。

王才决定举家迁往城里去生活,他决定要做城里人了。

说起来也太不可思议,就是因为账本上的那四个字“香薰精油”,王才想,贼日的,我枉做了半辈子的人,连什么叫“香薰精油”都不知道,我要到城里去看一看“香薰精油”。

王才说走就走,第二天他家门上就上了把大锁,还贴了张纸条,欠谁谁谁3块钱,欠谁谁谁5块钱,都不会赖的,有朝一日衣锦还乡时一定如数加倍奉还,至于谁谁谁欠王才的几块钱,就一笔勾销,算是王才离开家乡送给乡亲们的一点心意。

其实自清最后还是去了一趟甘肃。可是他来晚了一步,王小才的父亲带着他们全家进城去了。他们坐的开往火车站的汽车与自清坐的开往乡下的汽车,擦肩而过。

自清最终也没找回自己丢失的账本,但是他失落的心情却在长途的艰难的旅行中渐渐地排除掉了,当他站到那座低矮的土屋前,看到“一笔勾消”这四个字的时候,他的心情忽然就开朗起来,所有的疙疙瘩瘩,似乎一瞬间就被勾销掉了。

自清从大西北回来,看到他家隔壁邻居的车库里住进了一户外来的农民工家庭。这个农民工就是王才。王才做的是收旧货的工作,他和小区里的人很快就熟悉起来。

天气渐渐地热了,有一天自清经过车库门口,看到王才和他的妻子在太阳底下捆扎收购来的旧货,满头大汗,破衣烂衫都湿透了。自清忍不住说,师傅,车库里没有窗,晚上热吧?王才说,不热的。他伸手将一根绳线一拉,一架吊扇就转起来了,呼呼作响。王才说,这我拣来的,到底还是城里好,电扇都有得拣。自清从他们说话的口音中,感觉出他们是西部的人,但他没有问他们是哪里人。他只是在想,从前老话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但是现在的人不这么想了,现在背井离乡的人越来越多了。

王才也渐渐地养成了记账的习惯。王才记道:“收旧书35斤,净赚14元整。到底城里比乡下好。这些旧书是住在楼上那个戴眼镜的人卖的,听说他家的书多得都放不下了,肯定还会再卖。我要跟他搞好关系,下次把秤打得高一点。”

一个星期天,王小才跟着王才上街,他们经过一家美容店,在玻璃橱窗里看到了香薰精油。王小才高兴地喊了起来,哎嘿,这个便宜哎,降价了哎,这瓶10毫升的,是407块钱。王才说,你懂什么,牌子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王小才,我告诉你,你乡下人,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别从城里人自清进入乡下,乡下人王才进入城市两个视角,展现了城里人的心灵史和乡下人的奋斗史。
B.自清在生活条件好起来后,仍然继续记账,并且觉得少了账本心里空荡荡的、没有依靠,是因为多年来记账养成了习惯。
C.王才决定举家迁往城里去生活,离开之时,在大门上贴上纸条表明不会忘记还债,说明他是一个淳朴、有责任感的人。
D.作者没有直接描写乡下人对生活艰辛的不满,而是写他们进城后对底层贫苦生活的小小满足,读来能感受到温情背后的淡淡辛酸。
【小题2】小说以“账本”为媒介,作用是什么,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小题3】“香薰精油”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分别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