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等教育

司玉筌

(1)强和弟弟都接到了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强用借来的钱送走了弟弟,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2)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3)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4)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傻蛋。

(5)在露天仓垛里,强查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起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未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

(6)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7)强就当了经理。

(8)公司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9)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强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起共事,就把事办好吧,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10)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11)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呀,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12)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13)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14)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15)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16)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

(17)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18)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19)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20)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你自个儿的事就中……

(21)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亲接来吧!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第(6)段划线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8)段中的两个加点词“良心”分别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要写强的经历,由于缺少对强的外貌和心理描写,所以人物形象不够鲜明。
B.小说共有两处对比,即本家哥和强对比以及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和强对比。
C.外商迟疑是因为怕“吃了人家的嘴软”,后来看到晚餐简单,就高兴地签了合同。
D.小说以第三人称方式叙述,语言朴素,对话简洁,不用引号,使得行文明快紧凑。
【小题4】根据第(12)段——(18)段的内容,简要分析外商的心理变化。
【小题5】小说题目“高等教育”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1 02:35: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慎终追远 清明永驻
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代,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最初,清明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淮南子·天文训》记:“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这种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的呢?
首先,这与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有关。相传,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介子推一段动人的故事。但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和我们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火燃久了要熄掉,重取新火。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所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意味着新的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始。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
清明节也融合了上巳节的一些习俗。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它形成于春秋末期。时至唐代,上巳节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人们常在此日到水边嬉戏,去郊游踏青。后来,上巳节的踏青饮宴的特点被整合到了清明节的习俗之中。清明节发展最盛的时期是宋代。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可见,宋人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寓嬉乐于哀痛之中。张择端绘制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更是形象地呈现出宋代清明节的盛况。到了元代,不仅上巳节退出了节日传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节之后的大好春季只剩下了清明节。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孝文化传统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而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随着民族精神的复兴,对祖宗的家族性私祭发展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炎帝的群体性公祭,以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精神,这些都抒发了人们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道德情怀。
中华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的仪式,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现在我们过清明节,就是一次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悟和认同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扫墓祭祀等形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与敬慕,全面体现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责任的认同,确保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共同记忆,得以代代相传、万载永续。
(节选自李荣启《感悟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清明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最初只是一个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即是证明。
B.清明节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清明与寒食,作为两个节日,它们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时间上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
C.清明节融合了俗称三月三的上巳节的一些习俗,最晚到北宋时,上巳节踏青饮宴的特点已被整合到了清明节的习俗之中,那时的人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寓嬉乐于哀痛之中。
D.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代,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人在清明节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这由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可知;宋代清明节的盛况则更形象地呈现在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
B.由于寒食和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寒食节到元代已基本消亡。
C.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它们前后相继。其中,清明的主题为怀旧悼亡,寒食的主题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寒食与清明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
D.无论是家族性私祭还是群体性公祭,都是对先人、先祖呈上追思与敬慕。清明节这种神圣的民族生活仪式,可以完成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悟和认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清明节始终是一个兼有节气和节日双重身份的节日。它既是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也是融合上巳节一些习俗、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
B.清明节这一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深受我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孝文化传统影响,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
C.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随着民族精神的复兴,对祖宗的家族性私祭发展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群体性公祭,全面体现了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责任的认同。
D.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承载着神州华夏数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人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道德情怀,值得我们炎黄子孙代代相传、万载永续。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亚舒:翻译界的翘楚
李亚舒,1936年生于荆州公安,亚舒虽是家族中最小的男孩,却未得宠,反而管教甚严。抗战后,他入新式学堂,两年后因长江决堤而辍学。1947年考入县城公立中学,不到两月又因溃堤失学,后投考长沙林枫中学。初中毕业时,亚舒顺利考入省立一中。课余时间,他钻图书馆,办板报,作品频见校刊。
高中三年,亚舒文科成绩突出,尤其是语文和英语。从中学起,亚舒就有写英语日记的习惯,这得益于英语老师张普安的循循善诱:“解放后国家特别需要会外语的人才,你要坚持学下去,年轻人学外语不仅要有自己的兴趣,还要想到将来拿它干什么。”“想当翻译”之志萌生于中学时代,而亚舒真正走上翻译与国际交流之路,却是在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之后。北大西语系名师云集,系主任冯至的一场报告,更坚定了他的信念。
刚上大一,亚舒就遇到了留法归国的齐香教授,她的先生罗大冈教授更是蜚声中外的法国文学专家和翻译家。当时,亚舒任课代表,频频出入师门,两位大家为人之尚善、为学之严谨深深地感染了他,他决定以翻译为其终生之路。
亚舒真正的翻译“练手”则始于他的留学时期。
1956年,高教部派亚舒留学越南河内综合大学文学系学习越语。凭借着刻苦努力,亚舒学有所成,大二时就为访越的高教部部长杨秀峰做了接待翻译。
当时,这位“文青”有幸与越南著名作家陶武、诗人黄忠通等成为邻居,与之畅谈文学之际,也燃起了他的创作热情。留学期间,先后发表了《鲜花》、《戴红领巾的小姑娘》、《爱情》等数十篇作品,先后刊于河内中文日报《新越华报》和国内的《诗刊》。
1959年,亚舒开始笔耕译坛,主译诗文集《越南的女儿》、诗集《通往友帮之路》《向中国致敬》等。毕业后,他留校师从邓泰梅教授读研半载,主修越南文学,兼修法语,回国后拟做中越文化关系史研究。
1959年底,这位本名“志强”的有志青年学成回国,一工作便更名为“亚舒”——走出三楚大地,极目亚洲舒。
起初,亚舒被分配至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从事东南亚、南亚及欧美相关文献的翻译与写作,后参与《亚非文献》创刊,负责汉、越、英、法多语的编译。
工作之余,亚舒仍痴迷小说,但创作之路被各种政治风潮挤兑,译作不多,却有档次,其中包括:《海鸥》、《阮荐仁义思想试探》、《像他那样生活》等。
各种“运动”,亚舒都“有缘”,也因此抱憾:“那时的笔译基本被迫停止。”
“文革”一结束,已近“知天命”的亚舒更是惜时如金,1983年,去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补学英语。人到中年,亚舒外事工作异常繁忙,可译作著述从未间断。文学翻译仍是他不舍的追求,20世纪90年代,他先后翻译了《熄灯》、《亨利六世》、《从原子到生活》、《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等。
几年前,中国译协本地化委员会的崔启亮先生第一次见到亚舒,谈及自己从事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本地化翻译。亚舒很感兴趣,让对方回去发来相关文章,以便学习。
2011年,亚舒荣退《中国科技翻译》主编岗位,再次退而不休,仍参与审稿把关,但他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培养年轻人:“我撰文出书,多一篇少一部,意义不大,现在更重要的是培养后来人。”
面对创新,亚舒永远是鼓励者。199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国际翻译教学研讨会,一位年轻人首次提出“变译”的理念,旋即引起与会代表关注,可是,也有一位知名教授批评说“变译”算不得翻译,至多是情报学研究的对象。而正当这位年轻人犹豫之际,亚舒开腔了:“对年轻人的思想不要一棍子打死,他刚提出来,我们让人家发展,观察观察,再做结论也不迟。我们应该有鼓励学术的雅量。”
如今,耄耋之年的亚舒更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我要用越语重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名著《翠翘传》。”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亚舒是家中最小的男孩,家教甚严,先后就读于县城公立中学、长沙林枫中学,期间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作品频见校刊。
B.1956年,李亚舒留学越南河内综合大学文学系学习越语,毕业后,他留校继续读了半年研究生,1959年底学成回国。
C.李亚舒惜时如金,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他让崔启亮给白己发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本地化翻译的有关文章,以便自己学习。
D.2011年,李亚舒从《中国科技翻译》主编岗位退下来,但他退而不休,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年轻人的培养,极力鼓励年轻人创新。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从中学起,李亚舒就有写英语日记的习惯,文科成绩很好,尤其是语文和英语,但真正“想当翻译”并且走上翻译与国际交流之路,却是在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之后。
B.李亚舒留学越南河内综合大学文学系学习越语期间,先后发表了《鲜花》、《戴红领巾的小姑娘》《爱情》等数十篇作品,达到了创作的高峰。
C.李亚舒大学留学毕业后,打算到国内做中越文化关系史研究,可后来被分配至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从事相关文献的翻译与写作工作。
D.李亚舒痴迷小说,但创作之路被各种政治风潮挤兑,各种“运动”,亚舒都被卷入其中,“文革”结束后,他才有一些有档次的译作。
E. 李亚舒留学归来,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本领。有“走出三楚大地,极目亚洲舒”之感,于是将“志强”更名为“亚舒”。
【小题3】李亚舒学生时代哪些因素影响他走上翻译之路?请简要归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品和人品
肖瑞峰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选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提及“诗品”,熟悉中国文学史的很容易联想到梁代钟嵘和唐代司空图的两部同名著作,所谓“品”,是就区分诗歌的不同风格、境界而言的,可以理解为类别。今天我们讨论的“诗品”,有别于钟嵘、司空图的指称,指的是诗的品质、品格和品味;与此相应,所谓“人品”指的是人的品行、品性、品德。人们常常将诗品与人品相提并论。二者之间确实有密切的联系,但却不能等同,也无法对应。它们呈现出的是若即若离、错综复杂的双边关系。
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是追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在这方面最简明的一个论断就是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最早将诗品与人品联系在一起的是先秦时期的“诗言志”思想。所谓“诗言志’’是指诗应当抒写人的情志,应当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在表现。这实际上已涉及到“文如其人”和“言为心声”的命题。“文如其人”这一命题,可以追溯至汉代扬雄的《法言·问神》、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但从现存的文献看,明确表述“文如其人”这一命题的是苏轼的《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这段话是苏轼评论他弟弟的。后人都认为三苏里面最有才气的是苏轼而不是苏辙。在苏轼的眼里,弟弟的文章超过了他,而世人不理解。
后来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就太多了,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我们有理由强调:欲醇诗品,先正人品。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才能真正提升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融合。要正诗品就要像孟子说的,养吾浩然之气。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本,下列选项中无法说明“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的一项是:
A.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程做一个全面的考察,“文如其人”确实比较普遍。
B.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可见其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
C.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不断提升,人的品行、品性、品德也会不断提升。
D.要达到诗品和人品的完美融合,就要像孟子说的,养浩然之气。
【小题2】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B.世人以为苏轼的才气胜于苏辙,苏轼却认为苏辙的文章超过了他,苏辙其文如其为人,诗品和人品达到了统一。
C.李白、刘禹锡的“文如其人”和潘安、赵构的“言非心声”形成了对比,说明了“诗品与人品”并不能完全相统一。
D.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小题3】综观全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品与人品是可以统一的,这是对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追求。
B.诗品与人品也有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C.诗人应尽量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结合,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D.诗品出于人品。诗如其人,从作品中就足见其人的品质、德行,有了好的人品,就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传统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文化被称为礼乐文化,政治被称为礼乐政治。对礼乐的崇尚和实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明、文化、政治的基础,诗教、礼教和乐教则构成了国民教育的主干。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乐则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

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后,中国儒家向来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美对善的渗透和包容,使美成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境域。春秋时代,孔子对西周政治推崇备至,一段时间梦不见周公就心怀惶恐。但他在讲西周政治的特色时并没有讲到善或道德的问题,而是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说明人文性的美并不仅仅是为善的到来铺陈前奏,而是对至善之境具有整体的涵盖和弥漫性。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由此显现的形象的光辉就是崇高。

在中国古代,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一种美德共济、美善相乐的雅化国风正是借此得以形成的。在美与德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者之所以以美和艺术作为国家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原因在于美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者之所以持之以恒地对其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根本原因在于看到了美和艺术对人性之善的发蒙、滋养和化育作用。从中国历史来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

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选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人对于礼和乐的崇尚与实践是构成中国传统文明、文化、政治的基础。
B.中国传统儒家也强调善对美的作用,认为良善的本性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
C.孔子以周公的美与善作为处世标准,所以“一段时间梦不见周公就心怀惶恐”。
D.学习诗、礼、乐可以让人民向善,儒家思想者非常重视对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美与善或美学与道德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是混融的。
B.文章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来论证美与善之间的差异,肯定了儒家的“以美储善”思想。
C.文章在论证美与德的关系时,从个人与国家、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来进行对比论证。
D.文章结尾指出,深刻认识美与善、德之间的关系对当前国家道德建设有重要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论证·八佾》中,孔子对上古乐舞《武》和《韶》的不同评价,说明美和善并非完全一致。
B.在现代人看来,古人美与善或美学与道德不分,是因为现代学科划分的标准过于精细。
C.西周政治没有善或道德的内容,“吾从周”说明是孔子后来对西周政治进行了完善。
D.儒家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把美与德审美化和艺术化,以人性化和人情化来规范与治理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