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写出下列划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举酒客(   ) (2)纵一苇之所( ) 
(3)顺流而也( )(4)而吾与子之所共( )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声呜呜然
B.海不辞水故能成
C.凡植木之性,本欲舒。
D.孰能讥之乎。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小题4】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    )的道理。
A.变与不变
B.物各有主
C.无欲即无私
D.物质不灭
【小题5】赏析第段划线句的语言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1 02:35: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书刘庭式事

苏轼

①予昔为密州,殿中丞刘庭式为通判。庭式,齐人也。而子由为齐州掌书记,得其乡闾之言以告予曰:庭式通礼,学究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约而未纳币也。庭式及第,其女以疾,两目皆盲。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或劝纳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许之矣,虽盲,岂负吾初心哉!”卒娶盲女,与之偕老。盲女死于密,庭式丧之,逾年而哀不衰,不肯复娶。
予偶问之:“哀生于爱,爱生于色。子娶盲女,与之偕老,义也。爱从何生,哀从何出乎?”庭式曰:“吾知丧吾妻而已,有目亦吾妻也,无目亦吾妻也。吾若缘色而生爱,缘爱而生哀,色衰爱弛,吾哀亦忘。则凡扬袂倚市,目挑而心招者,皆可以为妻也耶?”予深感其言曰:“子功名富贵人也。”或笑予言之过,予曰:“不然,昔羊叔子娶夏侯霸女,霸叛入蜀,亲友皆告绝,而叔子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君子是以知叔子之贵也,其后卒为晋元臣。今庭式亦庶几焉,若不贵,必且得道。”时坐客皆怃然不信也。


②昨日有人自庐山来云,庭式今在山中,监太平观,面目奕奕有紫光,步上下峻坂往复六十里如飞,绝粒不食已数年矣,此岂无得而然哉!闻之喜甚,自以吾言之不妄也,乃书以寄密人赵杲卿。杲卿与庭式善,盖昔尝闻余言者。


③庭式,字得之,今为朝请郎。杲卿,字明叔,乡贡进士,亦有行义。元丰六年七月十五日,东坡居士书。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年而哀不衰  (____________)
(2)则凡扬倚市  (___________)
(3)亲友皆告 (____________)
(4)自以吾言之不也 (_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
A.其女以疾B.皆可以为妻也耶
C.君子是以知叔子之贵也D.自以吾言之不妄也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则凡扬袂倚市,目挑而心招者,皆可以为妻也耶?
②今庭式亦庶几焉,若不贵,必且得道。
【小题4】刘庭式对妻子的所作所为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作者对他的评价是“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
【小题5】简述赵杲卿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石钟山记》节选,完成各题。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李渤之陋也。

【小题1】与“得双石于潭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今以钟罄置水中B.而大声发于水上
C.古之人不余欺也D.石之铿然有声者
【小题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空 中 而 多 窍 与 风 水 相 吞 吐 有 窾 坎 镗 鞑 之 声 与 向 之 噌 吰 者 相 应 如 乐 作 焉
【小题3】文中作者有三次不同含义的“笑”,请分析。
(1)余固而不信也
(2)因谓迈曰
(3)而李渤之陋也
【小题4】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独特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日:“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日:“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日:“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日:“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篷,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晓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元半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青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金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B.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C.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D.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十寸为尺,八尺为寻,倍寻为常。中十寻是言其高。
B.缣素,指供作画的细绢,也指书册或书画。缣是双丝的缯,素是本色的生绢。
C.大夫,封建时代指那些居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知识分子。
D.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年号始于汉武帝,常为两个字,一个皇帝只可有一个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与可画论高明,画技高超。他在画竹前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然后--挥而就,力求神似;四方之人纷纷拿着细绢涌进他家里求画。
B.文与可淡泊名利,不喜应酬。他不愿给人画竹,就把自己厌烦的求画者的丝绢抛在地上,骂道要用它做袜子;还让求画者找苏轼画竹。
C.文与可情趣高雅,机敏智慧。他与苏轼书信往来,诗画相和,妙语连珠;把自己的画作《筼筜谷偃竹》赠给苏轼,证明竹有万尺之势。
D.文与可旷放直率,豁达爽朗。他携妻子游山,自备晚炊,烧竹笋吃晚饭时,打开信封看苏轼的诗,不禁大笑,口里的饭喷得满桌都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2)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