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逃避的选择
张天行
在一个小城,住着两位哲学家,一位是有神论者,另一位是无神论者。两个人都一直努力要说服城里的人,以增加自己的追随者。他们使城里的人常感到迷惑。有时候,一个人会听其中一个哲学家讲话变成有神论者;然而又可能会被另一个说服而相信无神论者。——城市的很多人都对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厌烦了,全城的人都被搞得很混乱。
人们想要过安稳平静的生活,很多人对有神论和无神论并不十分关心。于是有人提议:“让他们两个人去辩论,不管谁赢,我们就跟着他,跟随胜利者总是稳妥的。”
在明澈的月光下,两位哲学家开始辩论。他们都有非常专业的逻辑修养,攻防是一流的,你来我往,辩论越来越激烈,听的人们一时难定输赢。
第二天早上,整个城市陷入了更大的混乱。原来他们互相说服了对方!那个无神论者变成有神论者,而有神论者变成无神论者!
结果有些出人意外,但我们还可以试着同情地理解,两位哲学家通过辩论,看到想到了问题新的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从而转变立场——只要是真诚的,这应是容许的。也是异常果敢的举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哲学的根本问题本来就不像黑白的判断那么简单,当然更不是那么容易统一的。两位的主场换位在一定意义上昭示了问题的复杂性。
哲学家冯友兰曾云:专业哲学家的哲学,一定重视论证证据,其结论是“走进去”的;普通百姓的哲学观念仿佛是“跳进去”的。这话不可绝对化,普通百姓也有自己的人生体认支撑,与哲学家宗教家倡导的观念,也会有成隐成显的互动。
宇宙、人类从哪里来,又走向哪里?人生有意义吗?如果有,意义何在?人如何从有限走向无限?心灵精神是不断向上追求还是安于世俗红尘?什么社会体制有助于发挥人的潜能并通向和谐……这些问题仍或强或弱地撞击人的心灵。当今世界上,宗教家、哲学家们仍以各种形式到处游说……不言而喻,观念分歧还是巨大的,人们仍会在困惑中。
困惑不仅来自哲学家已有的不同理论,更源于人们自己对某种观念指导下展开的现实生活的体验观察。在人生的行进中,人们选择、可能放弃、再选择……类似的事在生活中上演着。有时回看他们有过的选择,差异之巨大,也不亚于两位哲学家的立场换位呢!是什么让人们说服内心,作出巨大的改变?这是不能简单回答的。
我们的依赖心是如此之重,许多事想着最好由其他人决定,我们只要循着方向前行就好了。也许,有些事这样也无不可,但要知道,涉及人生社会特别是内心信仰的大问题,过分信赖名人,搬弄经典,终究是替人数宝。明心见性还是自己修证的好,那才是属于自己的真实受用。
不可否认,困惑、内心的挣扎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让我们沉下心来,直面自己的心灵,循着良知的指引,自己选择,勇于承担,走出一条或不是坦途却沐浴人性光辉的路,从而推动社会汇入人类文明的大潮,奔腾向前。
【小题1】下列对文章引述故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讲故事来开启论述,这种方式举重若轻,意味无穷,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
B.文章开头讲述两位哲学家的故事,既引发了读者的兴趣又启发了读者的思考。 |
C.文章开头叙述故事,本身就是巧妙证明论点的过程,证明了立场是可以转变的。 |
D.文章开头两个哲学争论的故事情节合情合理,然而结局却不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
A.专业哲学家们的“走进去”即指在选择的时候通过重视论证与论据而得出相关结论。 |
B.普通老百姓的“跳进去”即指在接受哲学观点时往往缺乏思辨而直接接受某种论断。 |
C.这句在文章中间,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关于普通人应如何选择的思考。 |
D.引用此句名人名言,作为理论依据,为普通百姓也有人生体认的观点提供理论依据。 |
A.当今世界宗教家、哲学家们仍因观念分歧而不停争论,人们仍会在困惑中继续选择。 |
B.文章倡导人们应当遵循良知的指引,自己选择,这样才能走一条沐浴人性光辉的路。 |
C.人生社会特别是内心信仰的大问题,不能信赖名人,搬弄经典,不然终究是替人数宝。 |
D.文章阐释了选择虽然艰难却是一个无法逃避的命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进步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