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识伯修遗墨后

袁宏道

伯修酷爱白、苏二公,而嗜长公尤甚。每下直,辄焚香静坐,命小奴伸纸,书二公闲适诗,或小文,或诗余一二幅。倦则手一编而卧,皆山林会心语,近懒近放者也。余每过抱瓮亭,即笑之曰:“兄与长公,真是一种气味。”伯修曰:“何故?”余曰:“长公能言,吾兄能嗜,然长公垂老玉局,吾兄直东华,事业方始,其不能行一也。”伯修水笑,且曰:“吾年止是东坡守高密时,已约寅年入山,彼时才得四十三岁,去坡翁玉局尚二十余年,未可谓不能行也。昔乐天七十致仕,尚自以为达,故其诗云:‘达哉达哉白乐天。’此犹白头老寡妇,以贞骄人,吾不学也。”因相与大笑。

未几而伯修下世。嗟乎!坡公坎坷岭外,犹得老归阳羡;乐天七十罢分司,优游履道尚十余年。使吾兄幸而跻下寿,长林之下,句子倡弟和,岂二公所得比哉?弟自壬辰得第,宦辙已十三年,然计居官之日,仅得五年。山林花鸟,大约倍之。视兄去世之年,仅余四载。夫兄以二老为例,故以四十归田为早,若弟以兄为例,虽即今不出,犹恨其迟也。世间第一等便宜事,真无过闲适者。白、苏言之,兄嗜之,弟行之,皆奇人也。甲辰闰九月九日,弟宏道书于栀子楼。

——《袁宏道集笺校》

[注]①伯修:作者兄长袁宗道的字。②长公:指苏轼。③抱瓮亭:袁宗道在京居处的亭名。④垂老玉局:苏轼晚年任提举成都府玉局观。
【小题1】“倦则手一编而卧,皆山林会心语,近懒近放者也”与文中“_________”相照应,其中“山林会心语”“近懒近放者”表现了袁宗道___________的处世态度。
【小题2】文中作者写东坡、白居易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小题3】对“虽即今不出,犹恨其迟也”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到了今天还不出山,实在是太晚了。
B.虽然现在已经抽身脱仕,但还是觉得迟了。
C.即使到了现在仍不能脱身,实在令人遗憾。
D.虽然至今未入官场,但还是觉得领悟得迟了。
【小题4】试分析第一段中的“三笑”的表达作用。
【小题5】文中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志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3 10:45: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叙梅子马王程稿
(明)袁宏道
余论诗多异时轨,世未有好之者,独宣城梅子与余论合。凡余所摈斥诋毁,俱一时之名公巨匠,或梅子旧时友也,梅子的然以为是。而其赞叹不容口者,皆近时墨客所不曾齿及之人,梅子读其诗,又切切然痛恨知名之晚也。
梅子尝语余曰:“诗道之曹秽,未有如今日者。其高者为格套所缚,如杀翮之鸟,欲飞不得;而其卑者,剽窃影响,若老妪之傅粉;其能独抒己见,信心而言,寄口于腕者,余所见盖无几也。往余为诗,一时骚士争推毂余,今则皆戟手詈余□。余思非公莫能评者,今所著稿具在,其有以箴。”
余曰:“是公诗进。昔余至吴,乡人有偕来者,饮以天池、虎丘,怒发投诸地曰‘此何异水!’适家人有携安化茶者,出而饮之,其人大喜,立啜四五盏。何也?人情安于所习,故虽至美,亦以至恶掩也。今公出诗以示人,其怒不必诘,其喜大为可戒。惩其所誉而劝其所嗔,公之于诗也几矣。”
【注】①杀翮(hé):翅上羽毛凋落。②影响:模拟效仿。③戟手:用食指与中指指点,其形如戟,是一种粗鲁无礼的行为。④天池、虎丘:指天池、虎丘所产之茶。
【小题1】可填入第二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
B.耶
C.矣
D.乎
【小题2】对第一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出我与妹子合作评论诗歌,互相认可摈斥诋毁和赞叹的态度。
B.指出我与梅子合作评论诗歌,共同摈斥诋毁和赞叹近时墨客。
C.指出我与梅子论诗的观点吻合,我认为梅子摈斥和赞叹的态度。
D.指出我与梅子论诗的观点吻合,梅子认可我摈斥和赞叹的态度。
【小题3】第二段连用两个比喻,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4】简析第三段中乡人由“怒”到“喜”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灵岩
明 袁宏道
灵岩一名砚石,《越绝书》云:“吴人于砚石山作馆娃宫。”即其处也。山腰有吴王井二:一圆井,日池也;一八角井,月池也。周遭石光如镜,细腻无驳蚀,有泉常清,莹晶可爱,所谓银床素绠,已不知化为何物。其间挈军持瓶钵而至者,仅仅一二山僧,出没于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悲哉!有池曰砚池,旱岁不竭。或曰即玩华池也。
登琴台,见太湖诸山,如百千螺髻,出没银涛中,亦区内绝景。山上旧有响屧廊,盈谷皆松,而廊下松最盛,每冲飙至,声若飞涛。余笑谓僧曰:“此美人环珮钗钏声,若受具戒乎?宜避去。”僧瞠目不知所谓。石上有西施履迹,余命小奚,以袖拂之,奚皆徘徊色动。碧繶缃钧,宛然石中,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色之于人甚矣哉!
山仄有西施洞,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或云:石室,吴王所以囚范蠡也。僧为余言,其下洼处,为东西画船湖,吴王与西施泛舟之所。采香径在山前十里,望之若在山足,其直如箭,吴宫美人种香处也。山下有石可为砚,其色深紫,佳者殆不减歙溪。米氏《砚史》云:“蠖村石理粗,发墨不糁。”即此石也。山之得名,盖以此,然在今搜伐殆尽,石亦无复佳者矣。
嗟乎,山河绵邈,粉黛若新。椒华沉彩,竟虚待月之帘;夸骨埋香,谁作双鸾之雾?既已化为灰尘白杨青草矣。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心寂寞之香趺,断肠虚无之画屧,矧夫看花长洲之苑、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夫齐国有不嫁之姊妹,仲父云无害霸;蜀宫无倾国之美人,刘禅竟为俘虏。亡国之罪,岂独在色?向使库无湛卢之藏,潮无鸱夷之恨,越虽进百西施何益哉!
(取材于《袁宏道集笺校》)
【注】①银床素绠:指井栏与井绳。②小奚:即“小奚儿”,小童儿。③碧繶缃钩:青色鞋缘和浅黄色鞋扣。④歙溪:地名,所产石砚石质优良。⑤齐国有不嫁之姊妹:指齐桓公好色。⑥仲父:即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⑦湛卢:宝剑名。这里指越王献给吴王的宝剑。⑧鸱夷:皮革制成的鸱囊。这里指伍子胥进谏被吴王所杀,裹在鸱囊扔进江中一事。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腻无驳蚀 驳蚀:因风化而受损害
B.亦区内绝景 绝:绝妙
C.吴王所以囚范蠡也   所以:……的原因
D.刘禅竟为俘虏 竟:最终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一圆井,日池也     吴宫美人种香处也
B.出没于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   色之于人甚矣哉
C.若受具戒乎 望之若在山足
D.宛然石中 然在今搜伐殆尽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池曰砚池,旱岁不竭
有一砚池,干旱之年也不枯竭
B.僧瞠目不知所谓
山僧瞪着眼睛不知该往哪里去
C.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
即使是个铁石心肠的人,能不魂飞心死吗
D.幽人逸士犹伤心寂寞之香趺
幽居之士和隐逸高人,仍然为寂寞美人的足迹而伤心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灵岩,别名砚石山,因其出产著名砚石而得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宠幸西施而在这里修建了著名的宫殿——馆娃宫。
B.灵岩半山腰有两口井,因其形状不同而以“日池”“月池”命名,水井周围的石头光亮如镜,泉水四季常清,晶莹透澈。
C.作者从西施洞出发,然后经过囚禁范蠡的石室,又来到东西画船湖,沿笔直的十里采香径前行下山。一路可谓风景如画。
D.作者记述游览灵岩山的过程,借凭吊古迹,感叹世事沧桑,并以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常人“女色误国”的思想,颇有新意。
【小题5】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
【小题6】作者在结尾处为什么说“亡国之罪,岂独在色”?请结合文章加以解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灵岩记

明袁宏道

灵岩,一名砚石,《越绝书》云“吴人于砚石山作馆娃宫”,即其处也。山腰有吴王井。一圆井,日池也;一八角井,月池也。周遭石光如镜,细腻无驳蚀。有泉常清,莹晶可爱。所谓银床素绠,已不知化为何物。其间挚军持、瓶钵而至者,仅仅一二山僧,出没于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悲哉!

有池曰砚池,旱岁不竭。或曰即玩华池也。登琴台,见太湖诸山,如百千螺髻,出没银涛中,亦区内绝景。山上旧有响屧廊,盈谷皆松,而廊下松最盛。每冲飙至,声若飞涛。余笑谓僧曰:“此美人环珮钗钏声,若受具戒乎?宜避去。”僧瞪目不知所谓。石上有西施履迹,余命小奚以袖拂之,奚皆徘徊色动。碧繶缃钩,宛然石䯼中,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色之于人,甚矣哉!山仄有西施洞,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或云石室,吴王所以囚范蠡也。僧为余言其下洼处为东西画船湖,吴王与西施泛舟之所。采香径在山前十里,望之若在山足,其直如箭。吴宫美人种香处也。山下有石,可为砚。其色深紫,佳者殆不减歙溪。山之得名,盖以此。然在今蒐伐殆尽,石亦无复佳者矣。

嗟乎!山河绵邈,粉黛若新。华沉彩,竟虚待月之簾;夸骨埋香,谁作双鸾之雾?既已化为灰尘白杨青草矣。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寂寞之香趺断肠虚无之画矧夫看花长洲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夫齐国有不嫁之姊妹,仲父云“无害霸”;蜀宫无倾国之美人,刘禅竟为俘虏。亡国之罪,岂独在色?向使库有湛卢之藏,潮无鸱夷之恨,越虽进百西施,何益哉?

(选自《袁中郎全集》,有删改)

(注)①银床素绠:银井栏,白丝井绳。②军持:源于梵语。僧人游方时携带之净瓶,贮水以备饮用及净手。后亦指形略扁,双耳可穿绳,能挂在身上的陶瓷水瓶。③小奚:即“小奚奴”,小童儿,小男仆。④碧繶缃钩:深绿色的鞋带,浅黄色的鞋饰。⑤湛卢: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所铸。⑥鸱夷:革囊,吴王夫差杀伍子胥,取其尸盛入革囊,浮之江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寂寞之香趺断肠/虚无之画屧/矧夫看花长洲/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
B.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寂寞之香趺/断肠虚无之画屧/矧夫看花长洲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
C.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寂寞之香趺断肠/虚无之画屧矧夫/看花长洲/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
D.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寂寞之香趺/断肠虚无之画屧/矧夫看花长洲/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具戒,又称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因为这些戒律与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所以称
具戒。
B.西施,和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其中,“落雁”对应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
C.椒,即椒房,西汉未央宫皇后所居殿名,亦称椒室,后泛指后妃居住的宫室。
D.仲父,即在自己心中地位仅次于生父的人,用此称呼表示对此人的尊敬,所以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灵岩,别名砚石山,因其出产砚石而得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宠幸西施而在这里修建了著名的宫殿——馆娃宫。
B.灵岩半山腰有两口井,因其形状不同而以“日池”“月池”命名,水井周围的石头光亮如镜,泉水常清,晶莹澄澈。
C.作者从西施洞出发,然后经过囚禁范蠡的石室,后沿笔直的十里采香径前行下山,一路可谓风景如画。
D.作者记述游览灵岩山的过程,借凭吊古迹,感叹世事沧桑,并以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女色误国”的论断,颇有新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色之于人,甚矣哉!
(2)然在今蒐伐殆尽,石亦无复佳者矣。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徐文长传

袁宏道

①余少时见《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题曰“天池生”,疑为元人作。后适越,见人家单幅上有署“田水月”者,强心铁骨。意甚骇之,而不知田水月为何人。一夕,得诗一帙。读未数首,不觉惊跃,呼石篑①:“何人作者?今耶?古耶?”曰:“此余乡先辈徐天池先生书也。先生名渭,字文长。今卷轴题额上有田水月者,即其人也。”余始悟前后所疑,皆即文长一人。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

②文长大试辄不利。不得志于有司,遂恣情山水,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③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与交。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友人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

④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独身未贵耳。然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

注①石篑,原名陶望龄,明朝著名学者,号石篑。
【小题1】写出下列加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后越   ( ) (2)皆首文长先生 ( )
(3)文长大试不利 ( )  (4)下狱死    ( )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人,或作书  副词,有时
B.友人力解,得出 副词,才
C.卒疑杀其继室  介词,凭借
D.不得志有司    介词,表示原因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
(2)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与交。
【小题4】用“/”给第③段画曲线部分断句。
显 者 至 门 皆 拒 不 纳 当 道 官 至 求 一 字 不可 得
【小题5】根据第②段概括徐渭的诗歌特点。
【小题6】袁宏道主张写文章“不拘俗套”。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请以第①段为例,说说本文与一般人物传记的不同之处及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