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下列小题。

信数与萧何语,何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上,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诸侯,有背义帝之约,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今大王诚能反其道: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汉王大喜,遂听信计。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小题1】文中加点字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追者谁何? 若:如果B.诸将亡者以十 数:计算
C.此匹夫之勇耳 特:只是D.项王虽霸天下而诸侯   臣:征服
【小题2】文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项伯杀人,臣
A.信数与萧何语,何B.今大王举而
C.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秦者D.闻信亡,不及以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行军至南郑时,军中许多将士纷纷逃走。韩信揣度萧何屡次推荐自己,却终不能被重用,也逃离了大军。
B.萧何认为刘邦若要图天下,必须要有韩信这样的人才。诸将易得,韩信难求。若挽留韩信,需拜他为大将。
C.韩信认为项羽为人虽喑噁叱咤却是匹夫之勇;虽恭敬慈爱,却是妇人之仁。而刘邦则是素来对人轻慢无礼。
D.刘邦入关废除苛法,约法三章,深得秦地百姓拥戴。而项羽则不得人心。因此韩信认为秦中地区唾手可得。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①文中的“上”指的是________(写出姓名)。
②后人根据这段历史故事概括出一个典故,它是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4 11:44: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B.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C.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D.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组:绳子
B.乃以秦王属吏 属:交付、委托
C.沛公又让不受 让:命令
D.沛公然其计  然:认为……对、同意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有气量,做事有分寸。秦王子婴投降,将领们主张杀死他,刘邦认为他已是投降之人,再杀不吉利。
B.项王接到曹无伤的报告后,十分恼怒,打算派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范增也劝项王攻打沛公。
C.刘邦深谋远虑,善笼人心。他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严明法纪,拒绝百姓酒食,大获人心,得到拥护。
D.对照《鸿门宴》我们可以知道,项羽最后失败,固然与他“为人不忍”,放虎归山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性格暴戾,不得人心,使得他在"项刘相争"中,在人心向背上处于下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酌,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沛公则置车骑 置:安排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钱币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驻扎
今者出,未辞也     辞:辞谢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道:取道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谢:感谢   
秦之遇将军 遇:会面,碰到
A.②④⑥B.③④⑤C.⑥⑦⑧D.①⑥⑧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秦伯”中的 “侯”“伯”都是爵位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都尉”,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秦汉时是重要的中高级武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凯,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弊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馀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饟,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亦适足以结怨深雠,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乃使边境之民弊靡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详察之,少加意而熟虑焉。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注解)①蒐;春季狩猎。②猕:秋季狩猎。③蜚刍挽粟:飞遠转运粮草。蜚,通“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B.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C.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D.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短纵横”中“长短”指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游说术,“纵横”是合纵连横的简称。
B.“钟”是古代计量单位,春秋时齐国的“公量”以四升为豆,四豆为瓯,四瓯为釜,四釜为钟。
C.“孤寡老弱”包含死了父亲或失去父母的儿童、没有或失去妻子的人、年老的人和体弱的人。
D.“和亲”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联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父偃十分贫困,借贷无门,且在燕、赵、中山等地作客艰难,因而向西进入函谷关面见卫将军。
B.天下太平时,诸侯为了不忘战争,在春天训练军队,秋天整治武器,然而圣明的君王会慎重地发动战争。
C.主父偃认为,战争时间长会导致边境的百姓疲惫愁苦而产生背离之心,将军和官吏们互相猜忌而与外部勾结。
D.主父偃朝奏援引秦始皇与高皇帝分别不听李斯与御史成劝谏而失败的事例,试图增强谏伐匈奴的说服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
(2)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

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枭故塞王欣头栎阳市。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羽解而东归。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广武:城名,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广武山上。山上有东西广武二城,中隔广武涧。②卿子冠军: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宋义。③新安:故址在今河南渑池县东。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B.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C.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D.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属陕西一带。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属地方郡县的最高首领的统称。
C.弑,本意是指古代统治阶级,称“子杀父”“臣杀君”。
D.本纪,是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小题3】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刘邦和项羽约定在广武涧谈判。项羽要跟刘邦单独决一雌雄,刘邦却把项羽的所作所为归纳了十条罪状,不屑应和他的挑战。
B.项羽听了刘邦的话非常生气,趁刘邦不注意,抽出自己暗藏的弓箭,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部。刘邦假装自己伤了脚趾。
C.项羽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后,马上罢兵撤走了,而刘邦却联合其他诸侯共同进击楚军。后来,终于在垓下之战中消灭了项羽。
D.项羽有好逞一人之勇、遇事急躁等缺点,而刘邦能够从大局出发,遇事冷静,善于纳谏,所以最终项羽失败,刘邦夺得了天下。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
(2)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