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出师救楚。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

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见。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伐矣。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

(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

注释:①随,随国。②封,大。③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秦伯使
A.言辞B.辞赋C.推辞D.告辞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夷狄求无厌   逮吴未定
B.秦哀公赋《无衣》之诗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C.申包胥秦师至楚   皆美于徐公
D.昭王复国,赏始于包胥   长驱到齐,晨求见
【小题3】根据文意,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
【小题4】和申包胥一样,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也在危急之时说服秦王,挽救了国家。请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内容分条概括烛之武与申包胥游说方式的异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4 11:45: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1)景公问晏子曰:“寡人意气衰,身病甚。今吾欲具圭璧牺牲,令祝宗(1)荐之乎上帝宗庙,意者祀可以福乎?”
晏子对日:“婴闻之,古者先君干福也,政必合乎民,行必顺神。节宫室,不敢大斩伐,以无逼山林;节饮食,无多畋渔,以无逼川泽;祝宗用事,辞罪而不敢有求也。是以神民俱顺,而山川纳禄。今君政反乎民,而行悖乎神。大宫室,多斩伐,以逼山林;饮食,多畋渔,以逼川泽。是以民神俱怨,而山川收禄。司过(2)荐罪,而祝宗祈福,意者逆!”
公曰:“寡人非夫子无闻此,请革心易行。”于是废公阜之游,止海食之献;斩伐者时,畋渔者有数;居处饮食,节之勿羡;祝宗用事,辞罪而不敢有所求也。故邻国忌之,百姓亲之,晏子没而后衰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1)祝宗:掌管祭祀祝祷的官员。(2)司过:古代官名,掌纠正过失。
(2)故圣人之制事也,能节宫室、适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能适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身必安矣。能移无益事、无补之费,通币行礼,而党必多、交必亲矣。夫众人(1)者,多营于物而苦其力、劳其心,故困而不赡,大者以失其国,小者以危其身。故立身于中,养有节:宫室足避燥湿,食饮足以和血气,衣服足以适寒温,礼仪足以别贵贱,游足以发欢欣。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故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是故君子上观绝理者以自恐也,下观不及者以自隐也。故曰:誉不虚出,而患不独生,福不择家,祸不索人,此之谓也。能以所闻瞻察,则事必明矣。
(取材于《管子•禁藏》)。
注释:(1)众人:这里是指一般的君主。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者祀可以福乎   干:求取
B.饮食    羡:羡慕
C.用必    赡:充足
D.游足以发欢欣     虞:通“娱”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古者先君干福也   能移无益
B.行必顺神 意者逆
C.辞罪而不敢有求也 寡人非夫子无闻此
D.斩伐者时 宫室足避燥湿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神民俱顺,而山川纳禄
因此神灵和民众都很顺从,而山川收回了财富
B.而党必多、交必亲矣
这样盟国就必定多,邦交就必定亲睦了
C.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
即使没有灾祸,幸福却也不会来到
D.是故君子上观绝理者以自恐也
因此君主首先要看到违反常理者的下场并引以为戒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故邻国忌之,百姓亲之,晏子没而后衰。
②福不择家,祸不索人,此之谓也。
【小题5】以上两则短文都谈到“福”,请概述晏子与管子祸福观的异同。

同类题4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纄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今秦有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临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惟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日造问,供太牢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轲也。”于是,秦大怒燕,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燕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皆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五岁而卒灭燕国,而虏燕王喜,秦兼天下。

其后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B.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C.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D.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三公之一,是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始于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担任。以后除秦朝外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B.顿首:古代跪叩礼仪,跪地,头短暂触地即起。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C.太牢:古代诸侯、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圈,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D.皇帝:文中秦皇帝指统一天下后的的秦王嬴政。他创造了“皇帝”一词,是中国第一个皇帝。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丹怀有公心和私仇。他说燕秦不两立的原因,一是担忧燕国被秦吞并,二是怨恨做人质时欺侮他的秦王。
B.燕丹有抗秦的勇气,敢收留秦之叛将樊将军;但没有抗秦的正确谋略,嫌太傅“西约南连北讲”的策略太旷日持久,因而派遣荆轲去刺秦。
C.燕丹为人仁慈,没有听从太傅的建议将樊将军灭口,能为田光之死痛哭流涕;礼贤下士,能为田光、荆轲行跪拜礼;对秦国的贪欲和燕国的实力有清醒的认识。
D.燕丹与荆轲一样,都有以微弱的自身与强大的对方抗争的宁死不屈的精神。选文是课文《荆轲刺秦王》的前传和后记。课文中荆轲死前“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的说辞照应了选文“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一句。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椹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今行而无 信:信用
B.能得樊将军首  诚:诚实
C.计不知所出耳  顾:回头
D.可谓矣 深:刻毒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愿足下更虑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其无礼于晋
C.樊於期偏袒扼腕进   今人有大功击之
D.父母宗族,皆戮没    且君尝晋君赐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通过两次语言描写,表现出荆轲对当前形势、秦王野心以及樊於期复仇心理的洞悉,可见他既能知己知彼,审时度势,又颇具城府,巧于辞令。
B.文段通过燕太子丹在国家危急关头表现出的恐惧、慌乱和优柔寡断的描写,反衬出荆轲的有勇有谋与镇定自若。
C.文段通过对樊於期的语言、动作的描写以及直接详细的心理刻画,展现了他义勇刚烈的性格特点。
D.文段中的荆轲与樊於期都是具有侠肝义胆的慷慨之士,但二人的个性又有鲜明的对比,一个展现的是老于心计的侠士风采,一个呈现的是热肚直肠的武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