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客观世界是有形有色、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如果是用客观外界的形体、形象来思考,这就是形象思维。人们最早发现并研究形象思维,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我国古代文人曾经用“神思”“想象”“幻想”和“形象”等来描述骚人墨客的思维活动。在西方,意大利哲学家马佐尼注意到了文艺创作与想象的关系,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已经看到了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区别。
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古代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科学见解,往往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宗教意识杂糅在一起,混融于某种文学样式之中。古代的自然学者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以直观、直觉的方法描述外部世界。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天文、地学、生物、气象和工程的篇章,大多是关于客观事物的形象描述,堪称科学散文,是可以当文学作品来欣赏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观察的视野越拓展越宽广,记载的事实越积累越众多,科学家们便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精深的基础上进行抽取和概括,科学思维渐趋抽象。
但是,在科学研究中辅以形象思维仍然是必要的。列宁认为,在数学上要是没有幻想,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古人类学家从现代人形态去想象原始人形态,从已知的形象推及未知的形象,根据一片颅骨或几枚牙齿,逼真地复原几百万年前我们祖先的形貌,这些研究,如果没有从现代人的行为去揣摩、设想古人类行为的形象思维能力,几乎无法前进一步。现代宇宙学利用宇宙早期演化过程中的遗物来推测当时的宇宙状况,必须借助形象思维能力。文学家构思时运用形象思维,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天文学家探索宇宙天体,则须观百亿年之演化于须臾,抚百亿光年之太空于一瞬,文学家与科学家,都需要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形象思维能力。
想象的东西总是直感的、具体形象的。如果说感知是眼前形象的呈现,回忆是过去形象的复现,那么想象就是未来形象的映现。想象的基础是个人的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广泛的经验和渊博的知识是想象力丰沛的源泉。想象是以往经验与知识的延伸和变形,即放大和缩小,粘连和分离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想象是先前外界刺激的印痕,循着极其复杂程序的一次次重新组合。因而,想象就是在人脑中改造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生动地说明前所未有的形象境界。
艺术家以形象思维为主,辅以抽象思维,以认识世界和描绘世界;科学家以抽象思维为主,辅以形象思维,以认识世界和表述世界。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摘自刘欣大《科学家与形象思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形象思维就是用客观外界的形体、形象来思考的过程,是人们认识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形式。
B.人们最早是在文学艺术的领域发现和开始研究形象思维的,说明形象思维在当时只用于文学艺术领域。
C.我国古代,有人用“神思”“想象”和“形象”等来生动形象地描述人们在文学艺术创作活动中的思维状况。
D.西方的哲学家们,既注意到了形象思维与文学艺术创作的关系,又看到了艺术思维和哲学思维的区别。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科学史上,古代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科学见解,往往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宗教意识杂糅而混融于一定的文学样式中,表明古代的科学家不注重抽象思维的运用。
B.《梦溪笔谈》关于天文、生物和工程等的篇章,大多是关于客观事物的形象描述,表明了沈括的这部科学著作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来描述外部世界的。
C.科学观察的视野越来越宽广,记载的事实越来越多,科学家们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精深的基础上进行抽取和概括,科学研究的思维越来越抽象。
D.从数学领域借助幻想发明微积分和古人类学家通过现代人的行为揣摩古人类的行为等科研事例来看,在科学研究中,恰当地运用形象思维仍是必要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家需要形象思维能力,与天文学家不同,文学家通过自己所观察到的短时间内的形象,来表现所处时代的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
B.天文学家需要形象思维能力,与文学家不同,天文学家通过宇宙演化过程中的瞬间现象,来探究更加漫长更加复杂的太空演变。
C.想象是未来形象的映现,也是经验与知识的延伸和变形,所以,一个人的想象能力是否丰富取决于他自身的经验是否丰富和知识是否渊博。
D.与艺术家不同,科学家以抽象思维为主,也借助形象思维来认识世界和对自己所认识到的客观世界进行生动形象的表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6 12:25: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我们的文化需要培育科学精神

①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由儒释道合力构成,领跑者无疑是儒家文化。因而我们的人文精神,便被打上了儒家道德文章的烙印。笃信“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在国人眼中,科学乃器者、术者、艺者。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文化的中心要点就是一个‘道’字”。道的阐释者——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常态是坐而论道。道者,人道、天道也。前者人伦之道,后者自然之道。尤以人伦之道最为强势。“铁肩担道义”,所担者,人伦之道,而非真理。这种文化心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

②我们的文化有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却罕有科学精神。虽然中国有四大发明,有浑天仪、圆周率等,但这些都是科学发明,不等于科学精神。默顿认为,科学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都会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结构,都有可能为科学精神的充分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民主制度与科学精神有最高度的吻合,因而是科学精神的最佳拍档。而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难以在制度上保障科学及其科学精神的同步发展。

③20世纪被称作科学世纪,“这不仅因为二十世纪有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和科学成就,而且因为科学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前所未有的物质力量,给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科学渗入人类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成为‘真理’的代名词”。然而,什么是科学精神,人们却始终争论不休。

④默顿给出科学精神的四个特点:第一,科学精神具有普遍主义。普遍主义的直接表达方式是真理。也就是说,科学是真理。真理与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和个人品质无关。真理是赤裸的。科学探索就是追求真理。第二,科学精神具有“公有性”。意指科学不是个人的财产,而是与社会性的、尤其与科学共同体密切相关。即便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学说、定律,也不是个人财产。牛顿名言清楚地表达了科学的这一性质:“如果我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第三,科学具有无私利性。所谓无私利性,“既不等同于利他主义,也与利己主义行动无关”。它是“求知的热情、无尽的好奇心、对人类利益的无私关怀”的产物。准确地说,科学不是利益的产物,而是出于求知和好奇,是为知识而知识。这同样是单纯地追求真理的结果。第四,科学具有“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是借助专业知识、逻辑和经验对现有的知识进行质疑。这种精神就是笛卡尔的普遍怀疑的精神。“我只求专门研究真理,所以我想,我的做法应当完全相反,凡有疑窦的意见,统统认作绝对的虚假,加以排除,看看心中是否还剩下什么不可怀疑的东西”。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是一种方法,是为寻找真理服务的。通过普遍怀疑,一旦发现确凿无疑的东西,便是发现了真理。科学的本性是求知,求知即是寻求真理。科学精神最精要的内涵是追求真理。默顿提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归结起来就是:科学就是寻求真理。不是出于功利目的,而是为求知而求真理。真理与身份、种族、等级等无关。

⑤梁启超在谈及科学与东西方文化时,批评国人对待科学的态度,认为,国人把科学看得太低、太粗。以为“科学无论如何高深,总不过属于艺和器那部分,这部分原是学问的粗迹,懂得不算稀奇,不懂得不算耻辱”。其次,将科学看得太呆太窄。莫不要说厌恶科学的人,“就是相对尊重科学的人,还是十个有九个不了解科学性质。他们只知道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结果的价值,而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

⑥我们的文化传统,原本缺乏科学精神。进入20世纪,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找奥科学精神赖以滋生和发展的“最佳拍档”。我们确实是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走向现代、走向科学。但是,用时下流行的语言,我们是被现代化、被科学化。我们接受现代技术、设备、生产线,却没有来得及在我们的文化中,适时接受乃至培育出科学精神。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科学在近现代社会明显的物质效用,因而它“一直享有巨大的威望。人们期待它解决一切问题,深入理解全部存在,帮助满足任何一种需求。当科学成为我们时代的标志之时,恰恰是它不再以科学形态出现的时候”。贪欲使人背离了科学,而将其中的技术运用到极限。现代人只占有技术,甚至是技术的物质结果,却不享有任何科学。尽管我们自诩我们的时代是科学的时代,但是,人类与科学精神的距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遥远。科学“精神本身被技术过程吞噬了”,造成科学服从技术,技术服从人的物欲的结果。在举国推动文化大发展的时候,在我们的文化中培育科学精神,是文化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摘自《民主与科学》)杂志2012年第一期,有删改)

【小题1】第一段“这种文化心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取得了诸多的科技成就,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中拥有了科学精神。
B.20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主要因为有诸多伟大发现和科学成就。
C.牛顿的科学研究成果与科学共同体相关,因为不属于他的私有财产。
D.梁启超认为“相对尊重科学的人”其实大多数并不懂得科学本身的价值。
【小题4】根据文意,简析我们的文化缺乏科学精神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吃土豆的人

王晓莉

(1)很难想象,有三十年,我是个绝对不吃土豆的人。

(2)那时我有个不知从何而来的误区:以为吃了土豆、红薯这类外形圆头圆脑、看上去憨厚笨拙的食物,自己也会变得这样肥圆不堪。我总觉得土豆、红薯,都是那些膀阔腰圆的人才吃的。或者反过来说,是吃了土豆、红薯,他们变成了膀阔腰圆的人。

(3)于是我总是偏爱甜食与水果。它们散发出的甜美、浓香,像一层又一层面膜,覆盖在我的感觉之上;它们以一种味道遮蔽了其他真实之味。那时的我,就是这样一个无论是口味还是心灵都有些褊狭的人。一个明明很笨拙却又极度害怕笨拙的人。也许所有人的青春,都有过这样与甜食、水果为伴的时期吧。

(4)2003年秋天,我在火车上偶然遇到一位男子。他当时在翻的一本《凡·高画册》吸引了我,我们渐渐攀谈了起来。我说我喜欢的是凡·高那一系列自画像。“那么,凡·高有张早期的画作有没有引起过你的注意呢?”对面的他说。“不,你不会注意到它的。”他还没说出是哪一张,就又遗憾又充满肯定地说。临下车前,这个男子把这本边页已经翻得有点微微卷起的《凡·高画册》送给了我。正是在这画册里的中间某页,有他着重提到的那幅画:《吃土豆的人》。

(5)那些我忽视惯了的、生活中无以计数的、我眼中无比笨拙的土豆,就这样经由一幅百多年前的画作的引领,重新进入我一直睁开却始终有盲点的视线。现在,这幅《吃土豆的人》,我闭上眼睛即可回忆起画中任意一细节,我若有任何绘画天赋定当临摹一千次。它那么悲伤刻骨却又坚韧不拔。

(6)画面正中是一盏悬挂的昏黄油灯,使整个画都带着深褐色的凝重。灯光下,一家五口正围桌而坐,木纹餐桌上摆放的,正是还冒着腾腾热气的一大盘土豆。热气袅袅地上升到他们的头顶,有了温暖的氛围。一个老太太正把一个特大个的土豆递给那一家之主妇模样的人,仿佛在赞赏地说:瞧这一个,多大个啊。主妇则低眉筛着茶(许是咖啡),她的粗眉有些皱起,仿佛有点不耐烦眼前这样的生活了,却又依然惯性地深思着这样的生活该怎样才可过得更如意更体面些。主妇的对面是一家之主,他也许是个矿工,手指叫煤炭染得发黑他也懒得去洗洗。他凝望着他老婆,仿佛要跟她商量什么事情。而另一个戴头巾的女人又凝望着他。一个穿裙子的姑娘,身形要娇小些,背对着我们。他们的手关节都出奇地大,骨突着,你知道,那样的手是可以把食物或茶壶抓得很牢的,也可以把生活抓得很牢的。他们的鼻翼也很宽,鼻孔粗大,他们的呼吸,一定是粗重的。劳动,改造一切。包括他们的呼吸。

(7)五个人非常均匀地分布在这幅画中,毫无疑问,人人都会说,他们是画家梵高所关注的主题。可是,在我看来,桌上仅有的那一大盘土豆,也是梵高眼里的主角。这个五口之家,土豆是他们的餐桌主题,日复一日的主题。这一幅画里,有笨拙的男女、笨拙的土豆。或许可以说,还有笨拙的一壶茶。有着一个农民之家全部的笨拙不堪的生活。

(8)凡·高给弟弟提奥的信证明了我的看法。据说提奥一见到这画,就鼓动哥哥拿去沙龙参加展览。但是凡·高回信说:“我想清楚地说明那些人如何在灯光下吃土豆,用放进盘子中的手耕种土地……老老实实地挣得他们的食物。我要告诉人们一个与文明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一点也不期望任何人一下子就会喜欢它或称赞它。”

(9)某样司空见惯的事物,如何在某一天突然引起我们的注意,实在是有各种契机的。就比如那些我忽视惯了的、生活中无以计数的、我眼中无比笨拙的土豆,就这样经由一幅百年多前的画作引领,重新进入我始终睁开却始终有盲点的视线。

(10)我开始爱上吃土豆,煎、炒、炖、煮;或单独吃,或搭配其他食物吃;当饭吃,当菜吃,当零食吃;没有一样不尝试。没有一样不好吃。土豆那满满的淀粉里,还有着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清香。

(11)我也开始关心跟土豆有关的一切。我最喜欢探究的是土豆的成长。所有的蔬果,都是裸露在空气与光线中,它们一生都与风和光线打情骂俏着,最后用碧绿的、红彤彤的颜色告诉人们:我熟了。来吃我吧!只有土豆、红薯,那不多的几样,从春到秋,它们完全地埋伏在泥土之下。命中注定它的工作就是在漫长的黑暗里沉默与积蓄。直到出来的那天,就是它完全成熟的日子。土豆可以露天存放几乎整整一个季节。它的构成分子,该是有多牢固啊。

(12)有一回,我看到介绍苏联的一个电视片。在地广人稀、粮食永远不够的苏联,产量极大的土豆成了人们唯一的救命粮。我还听说,在20世纪60年代最初的那三年,饭蔬最为匮乏的冬春之际,土豆挺身而出,养活了整个北方。每一次,听了这些,我总是外表平静,内心却热血沸腾地想,如果有机会,我应该去种植至少一季土豆,去观察、了解、亲近那些披着大地色外衣的土豆,那些外表粗糙、内心扎实的土豆,那些在市场的菜堆上与人们的菜篮中笨拙地滚动的土豆,那些养育生活的土豆。

(13)有时我吃着土豆,会想起火车上偶遇的那个人。他当时那么坚定地指出我会忽略凡·高那幅《吃土豆的人》,也许并不是他的武断,而是他看出了当时的我,是个过度追求纤细生活和纤细内心的人。这样的人,无法在泥沙俱下的生活里立住脚,无法将生活的本质看得更清晰,无法像个伟大的旅行家一样在生活的沙漠里走得更深更远。这样的人,需要吃更多笨拙的土豆,与更多笨拙的人往来,过更多笨拙的生活。

(本文有删改)

【小题1】全文以“我是个绝对不吃土豆的人”开头,有什么作用?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吃土豆的人》这幅画“悲伤刻骨而又坚韧不拔”?
【小题3】赏析第十一段的表现手法。
【小题4】全文以回想“偶遇的那个人”对“自己”的判断结尾,构思精巧,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绿色的太阳

崔合美

①公共汽车沿着乌鲁木齐至阿勒泰的公路,绕过白雪皑皑的天山,驶进了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我俯在车窗边,睁大好奇的眼睛,饱览着大漠风光、边塞景色。和万里之外的江南家乡那明丽秀巧的小桥流水柳如烟的景色相比,天山北麓的漠漠沙海,以它那壮阔的风貌,对我是很有吸引力的。瞧,那无垠无涯的大沙漠:那从沙堆里蹦出来的旭日,那远处的几峰驼影,那一行横空南飞的秋雁……像是一帧帧画幅,嵌到车窗口,陪我在沙漠里穿过了一天,两天,三天。

②一天,两天,三天,每天映入眼帘的,除了沙漠,还是沙漠,一片单调的枯死的灰黄的颜色,涂抹着高天阔地,染得我的眼光一片枯黄,心儿也变得枯黄。就连我一向喜爱的桔红的朝阳,竟也似被黄沙淹成枯黄的模样。这时候,我的记忆中爆出了“纷红骇绿”、“摇黄绽紫”这些五彩缤纷的词汇,浮出了柳碧花鲜的洞庭家乡。我真盼望大漠送给我一双彩色的眼睛,让我双眼里嵌满鲜花、芳草,映进多姿多彩的画面。即使办不到这点,哪怕是送来一朵绿色的云,一片碧青的绿洲,一缕澄碧的泉水,用湿润润的绿,来揩拭我眼里和心头蒙上的一层枯黄,带来一点生趣也好啊。

③第四天我睁开双眼,四顾一望,依旧是一片无际无边的枯黄的沙漠包围着。初次见识大漠风光的那种新鲜感消失了,我干脆闭上眼睛,靠在椅背上瞌睡,任凭摇摇晃晃的汽车载我在沙漠里横渡,在枯黄的颜色中钻穿,而不愿再让它渗进我的眼睛,渗透我的心境,淹漫我的感情。

④蓦地,不知是谁激动地喊了起来:“快看,绿色的太阳!”

⑤终于,像荒芜的土地盼望种子一样,从人们嘴里播出了第一个“绿”字,立刻把全车人的睡意全都掠走,大家都振作起来,挤向西边的车窗,让眼光驰向远处的天边。

⑥天边,不知是一片草原,还是千顷麦苗,像一座绿色的大海,绿油油地从地平线涌来,即便是南飞秋雁衔来的秋意,也没有能够在那儿降落。就在这绿碧丛中,在绿色的地平线上,现出小半个快要沉没的夕阳。通常见到的落日,或是橙红,或是桔黄;前几天见到的沙海落日,则是毫无生气的蜡黄色。可是,眼前看见的夕阳却很奇怪:它留在绿色地平线上的那一部分,既没有五彩云霞簇拥,也没有暮霭烟雾笼掩,因此,我们清清楚楚地看见它由枯黄渐渐变成绿色,射出像草地那样绿茵茵的光辉,染得天空也绿油油的,使远天远地都变得嫩鲜鲜的,显得十分美丽。

绿色的太阳:像是一泓绿色的泉水,润湿了我们干涩的眼睛和干枯的心,润湿了我们干涩的喉舌和干涩的感情。车上的旅客活跃起来,车厢里响起了兴奋的话语。

⑧“真怪!”一个跟我一样初次来边疆出差的广东同志,像是问别人,又像是问自己,“红太阳到了阿勒泰这地方,怎么就变成了绿太阳呢?”

⑨“告诉你吧,同志。”和他并肩坐在一起的,穿一身旧军装的汉族老同志,拍着那广东来客的肩膀,风趣地说,“一九五〇年我们进军新疆解放阿勒泰以后,就留在原地办军垦农场。那一片绿油油的,是我们农垦战士在戈壁沙滩上开垦出来的麦田瓜地。那太阳是让麦苗瓜叶映绿的!”

⑩“大叔,您说错了.”一个带上海腔的年轻人,一定是支边青年,笑着说,“那一片碧青青的,是我们开垦种植的苹果园、葡萄园,太阳是经过苹果林、葡萄架下的时候,叫我们的果树染绿的!”

⑪坐在年轻小伙前面的一个穿绣花连衣裙、带银饰羽翎帽的哈萨克姑娘回过头来,不服气地笑着说:“那一片绿得无边的,是我们把乌伦古河的水引进沙漠,撒下种子,让沙漠变成的大草原。那太阳,是让我们的渠水浸绿的,是让我们的草原渗绿的。”

⑫“你看,那太阳露出的小半边,圆圆的,绿绿的,多像我们瓜田里的一只露出绿叶来的大西瓜哟!”老农垦战士没加反驳,却用一个新颖的比喻,在坚持自己的意见。

⑬“我看,像我们果园里一棵枝叶茂盛的果树的浓荫。”支边青年马上用另一个新鲜的比喻,来支持自己的说法。

⑭哈萨克姑娘很聪明,也说出了自己的想象:“你们看,那太阳像不像一座架在草窝里的牧民的绿毡篷呀?”

⑮“你们说的都对。”一个干部模样的维吾尔族中年男子,沉思地微笑着说,“是我们几个民族团结一起,建设边疆,给沙漠披上了绿衣。那一片绿色,是我们的青春染绿的。那太阳是感染了我们的思想才变绿的。”

(选自《当代散文鉴赏》,有删改)

【小题1】第②③段“枯黄”一词共出现了六次,反映作者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题2】简要赏析第⑦段划线的句子。
【小题3】文章开头着力渲染沙漠的“枯黄”,直到第④段才点出“绿色的太阳”。请问: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它有什么作用?
【小题4】结合全文,说说“绿色的太阳”有何深刻含义。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树的印象

向午平

①树,对于我,最初的印象就是家。因为,在湘西的每一个村寨不管周围的山头是如何的光秃,她的村寨口总会有那么几株高大苍老的树饱经风霜地矗立着。童年的我偶尔走出去,再疲惫地回来时,一看到村寨口的那几株老树,便知道到家了,一种温馨就在小小的心中开始饱满地鼓荡。尽管是走在路上,明明清楚离家还很远,只要望见某个山坳有一丛老树撑起的阴凉,就明白那背后一定躲藏着一大片属于别人的屋檐。屋檐是别人的,但家的感觉是一样,我小小的脚步也就会踏实快捷起来。

②那时候,我弄不明白村寨口的树为什么逃得过像山头上的那些树一样被砍伐的命运,竟然能够穿越许多岁月与苦难。于是,我常常去那几株树下寻找答案。答案,当然是没有的。树下大多有一座小小的房子,里面有碗,有厚厚的灰烬;每遇过年过节,那碗中会出现糖果和肉块,还有香的烟雾悠闲地婀娜。奶奶告诉我,那是土地堂,是保佑我们五谷丰登的神住的地方。再去的时候,我抚摸着那些苍劲的树杆、皲裂的树皮,我总会幻想有神的话语会通过自己的小手传达到我的心底。也许是因为我的浅薄;不管如何的虔诚,神从来没有对我说过只言片语。从此,我不再去那大树下的土地堂,但树是家的印象仍是那么固执地镌刻在了我幼小的心底。

③我走不进神的世界,有时候却好像能听到树的声音。第一次听到树的声音,是我家的一株老柳树,我不知道他是我的哪一个爷爷的爷爷栽种的,总感觉到它应当和月亮上那株吴刚所砍的桂花树一样老。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那棵老柳树轰然倒塌。第二天,我守在它的边上,不准父亲把树截成圆木,因为它的根须上还沁着水珠。我说,那是老柳树哭泣的眼泪,好多天我都听到它在哭。

④对树进一步的认识,是缘于它作为梁的使命。湘西多树,乡民们便就地取材,建造的多是木房子,而这房子最为重要的就是那一根放在正中间的梁。因为其重要,所以从选材开始就极其严格,诸如作为梁的树必须高大、挺拔、无虫眼等等。我想,人们把有用的人才称为栋梁该是缘于此吧。

⑤参加工作多年以后,因为一个童年的伙伴对阴沉木的痴迷,几天前我回到故乡,因为许多乡亲都外出打工,整个村寨袒露出毫无生气的呆板与沉静。寨口的大树也已倒塌不在,我一下子感到了对家的陌生。

⑥在伙伴掏挖阴沉木的溪边,除了一堆调皮的孩子,还有几位白发丛生的老人。我走近那一株需要两人才能合抱的阴沉木,伸出手去抚摸它已经黑得发亮的树皮,不曾想那树皮却如泥般地脱落了。我一下子回到了童年,童年的我在溪中游泳的时候常常看到这些黑泥,但怎么也想不到这些黑色的淤泥竟然会是树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⑦再去细看,那阴沉木周围的泥上,还印有许多翊翊如生的树叶的形状。形状依然,叶脉仍旧,但那里面流淌过的鲜活的汁液已经凝固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前的岁月里了。我分明听见这些叶片在远古的风中活泼泼地舞动,然后合起来拧成一波又一波雄浑的林涛,阐述着大自然让人震耳发聩的语言。那是树的大海,那是林的大洋,在那无比博大的海洋里,一切的存在都会显得渺小、显得无助。剥去阴沉木表层的泥皮,树的坚硬便显露出来,那冰冷的坚硬有铁的质感,这也许就是它经过了时间数不清的淘洗后仍然能够存在的原因。失去了生命,但那与生俱来的挺拔和倔强的信念不经意间就穿透着时间与空间的悠远在现实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树,就是化成了柔弱的泥,它也会催生种子培育新一轮生命。要不就再次通过岁月厚实的沉淀,生成煤的热量,通过燃烧焕发出火的光焰。

⑧老人说,这溪里之所以埋着许多阴沉木,是因为这里很多年前就生长了大片古老的森林。随后,他又指了指周围的山,你们看,那些小树在很多年以后也许会成为这溪底的阴沉木。

⑨远望之间,这才发现原本荒芜的山坡上长满了生机盎然的小树,有了这远景的衬托,再去看作为近景的村寨竟有些生动起来。

⑩我突然明白,树是村寨的灵性,更是大自然的灵魂。有了这灵性与灵魂,才会生出诸多的美来。

(节选自2009年第8期《青年文学》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中,作者写“土地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仔细阅读第⑦段中的划线句,说说它在文章中的含意。
【小题3】第①③段画线部分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在文章中树被作者赋予了灵性和生命。
B.文章中树给作者的印象就是自己的家。
C.作者对于树的好感始于树可以做栋梁。
D.本文中的树象征人类不朽的精神灵魂。
E.第⑧段老人说的话颇富历史沧桑之感。
F.文章结尾深化了主题,读来意味深长。
【小题5】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分析第⑦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阴沉木树叶的?
【小题6】细读本文与下面史铁生《合欢树》中的文字,比较两者写树手法的不同并简述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最后一张药方

立夏

习武镇人人习武,连姑娘家都会几手花拳绣腿,小娃娃也学着舞枪弄棒。却有一人例外,那人就是王小三。王小三是个外乡人,如果没有一手高超的医术和见人先露三分笑的巴结,不习武的王小三是绝无可能在习武镇站稳脚跟的,他跟习武镇的人实在是大不相同。

习武镇人高大健壮,王小三黑瘦干瘪;刁武镇人说话高亢激昂、中气十足,王小三却操一口绵绵软软、叽里咕噜的外乡话。习武镇人崇尚用拳头说话,谁的拳头硬,就服谁。所以王小三越和善客气,越让习武镇的人看不起。不过,习武镇及周边四邻八乡的人离不开王小三,他开的小三药店,专治跌打损伤,远近闻名。那些鼻青脸肿、断胳膊断腿的主儿,在王小三这儿开个药方,推拿敷药十天半个月,又能生龙活虎地出去打打杀杀。所以小三药店每日车马盈门,任他收费低廉,还是挡不住地成了习武镇数得出来的富户之一。

既是富户,就有人上门借钱。在习武镇借钱,靠的是拳脚上的功夫。邻镇的那几个小泼皮,只有几手皮毛功夫,在镇里的其他富户那儿借不到,专找王小三借。每次泼皮一开口,王小三立马把银两奉上,绝无二话。镇上的人气不过,合计着要替王小三出头,刚一露话音,王小三就将一双手摇得跟拔浪鼓似的。邻居们顿时兴味索然,不再管他的闲事。渐渐地,习武镇得健忘症的人多了,拿了药方,敷了药,却忘了带钱,事后还忘了还,王小三也不计较,下次见面,依旧是一副笑眯眯的模样。

那日凌晨,老街的榨油作坊突然失火,等到大家发现,火舌已吞噬了整个铺面,老板娘抱着她的小女儿困在后厅尖叫,人们越不过火墙,只能提着一桶桶的水泼上去,却于事无补。这时,只听对面小三药店的木门“吱呀”一声,一个瘦小的人形呼地蹿过街面,一个鹞子翻身,灵巧地跃上了临近的屋顶。不等人们回过神来,王小三已手提两人出现在屋顶,轻松落下。将她们放下后,他再次跃上屋顶,手劈脚踢,硬是将周围房子的椽条全部挪开,防止了火势的蔓延。

第二天,小三药店的门外大清早就齐刷刷站着那帮泼皮,他们是来还钱的,王小三眯眯笑着收下了。他们却还不肯走,跪在地上把头瞌得咚咚响,求王小三收他们为徒,王小三决计不肯,把一双手摇得跟拔浪鼓似的。

初秋的天气渐渐有了凉意,习武镇来了一个陌生中年男子,一路打听来到小三药店。王小三一见此人,顿时面如死灰。那人并不说话,只伸手在墙上轻轻一按,墙上立刻出现五个深深的指印。王小三也没说话,伸出手,在那指印上轻轻一抹,指印不见了,只看到一块凹进去的墙面。那人面色一沉,扭身就走,绝尘而去。王小三长舒一口气,依旧做他的药店掌柜,脸上的笑意却渐渐地浓了。

转眼又过了两年,一须髯皆白的老者寻到药店,叫一声习武镇人从没听到过的陌生名字。王小三呆了半晌,还是应了,走到老者面前,低头说:“来吧。”老者在王小三肩膀上重重一拍,然后仰天长笑一声,摇摇晃晃走了。王小三站在那儿,汗如雨下,面色却出奇地平静。

王小三从此一病不起。习武镇人络绎不绝地来看他,有血气方刚的,摩拳擦掌要王小三说出老者是谁,他们练好武功帮他寻仇。王小三虚弱地摆着手:“是我犯大错在先啊!当时年少轻狂。苟且偷生这些年,足矣。”习武镇人哀哀叹息:“以后我们有了伤痛,又去哪里找你这么好的医生啊?!”王小三手指药柜最上一格:“那里有一张药方,乃根治一切伤痛之良方,等我走了,你们拿出来看吧。”说完,便溘然而逝。

那张药方,一直被恭恭敬敬挂在习武镇的祠堂。据说,看过药方的人,从此很少有错筋动骨之伤。

【小题1】小说前半部分,作者为什么极力叙写王小三对人的和善客气?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2】为什么说“王小三站在那儿,汗如雨下,面色却出奇地平静”?
【小题3】试分析小说中王小三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4】小说的题目“最后一张药方”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并简要分析它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