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 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有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以及宣扬、美 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的,将依法受到惩处.这一消息大快人心.一段时间以来,一些 英摊不仅逐渐淡出会众的视野,而且还不时遭受个别人的低毁和亵渎.一些污蔑英雄的 不实言论,甚至得到所谓网络名人的追捧和转载.这不仅损害了英雄形象、抹黑了我们 的党史、军史和国史,更是抹黑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虚者,模糊虚构也;无者,否定抹杀也.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违背唯物史观和实事 求是原则,用假设取代审实、用支流取代主流、用主观取代客观、用个体取代整体,歪 曲历史事实,丑化进步人物,以达到某种诉求的思潮和行为.在当下,它常以“反思历 史”和“学术自由”为名,通过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方式,随意改变对重大历史事件、 重要人物和重要问题的科学结论.
以***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例,有人仅凭死亡将士的数量就简单 得出“国民党领导抗战”的结论,这显然是以偏概全加主观臆断的结果.从抗日战场分工来看,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领导了正面战场,但并没有领导敌后战场.从抗战的过程来看,在不同阶段,国共两党发挥作用的程度是不同的.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防御阶 段是主战场,发挥了领导作用,推动扰日战争向战略相持阶段过渡。 武汉失守后,国民党在国内抗战中的作用开始递减,***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的主战场,抗击了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正是基于上述事实,我们强调中 共在敌后战场中的中流硫柱作用。
其实,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是历史的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他们 虚无的是人民革命的历史和历史的进步人物,却对反动统治者、历史的倒退者以及卖国 者则加以美化以达到“重写历史”的目的.
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从国际背景来看,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往往看法迥 异,这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同时,世界社会主义还没有在国际上 掌握话语权,优越性尚未得以全面体现,这就为媚外主义提供了理由。从国内背景来看, 市场经济形成的利益格局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负面影响在逐步显现,经济利益的 矛盾甚至冲突正在向政治层面升级.在思想领域,学术自由和学术无序的界限有所模糊, 思想矛盾通过“互联网+”正呈现“网络暴力”和“多数暴政”的趋势.
英雄和历史凝聚着民族精神.这些精神滋养一代又一代人,帮助人们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一旦被冷落、亵渎或涂黑,我们就将失去继续前行的指针、衡量是非的标准. 没有英雄,是可悲的;不尊重英雄,是可耻的。对于种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我们要 认真对待、深刻分析、防患于未然.
(摘自《别让历史虚无主义“重写历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文中所论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一项是A.某记者根据自己对医生的采访,认为被火灼烧是最高级疼痛,非常人所能忍受, 邱少云在烈火中坚持不喊不叫的事迹不符合生理学,是根本不可能的。 |
B.某节目主持人在一段私下聚会的视频中发出感慨,认为不该“一边倒”,跟美国 对抗,不该抗美援朝,让中国错过了统一祖国的大好时机。 |
C.由某电影公司出品的古装武侠爱情剧(戏说乾隆),虽然尊重乾隆微服私访的基本 史实,但内容有大量的"戏说”成分,这让部分观众难辨真伪« |
D.某大学教师在课下跟他的学生们说.***的敌后抗战是“游而不击”,借 机发展自己的队伍,准备和国民党打内战,夺取胜利果实。 |
A.文章开头从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 雄烈士保护法》说起,指出立法背景是出现了损害英雄形象,抹黑党史、军史和国史的 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和行为。 |
B.文章第三段从概念人手,深刻揭露了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原 则,用多种手段歪曲历史和丑化进步人物,以达到某种诉求的本质。 |
C.文章以***在敌后战场中的中流砒柱作用为例,通过对抗日战场的分工和 抗日战争的过程的分析,用列数字、对比论证等方法,剖析了 “国民党领导抗战”这一 观点的片面之处。 |
D.文章是按照“摆社会现象” “揭问题实质” “挖问题根源” “说问题危害”的 思路,层层推进,有序展开议论。目的在于提醒人们防患于未然。 |
A.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在不断发展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重建制度自信, 才能在国际上掌握话语权,清除“媚外主义”的土壤,进而消除历史虚无主义。 |
B.如果出现用假设取代事实,用支流取代主流,用主观取代客观,用个体取代整 体,歪曲历史事实的言论和行为,我们就可以把这种现象看做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
C.如果任由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以及宜扬、美化侵略 战争的思潮和行为泛滥,人们将失去继续前行的指针和衡量是非的标准,思想就会出现 混乱。 |
D.历史虚无主义是以“反思历史”和“学术自由”为名,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 物和重要问题的科学结论进行模糊虚构、否定抹杀,以达到某种诉求的思潮和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