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 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有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以及宣扬、美 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的,将依法受到惩处.这一消息大快人心.一段时间以来,一些 英摊不仅逐渐淡出会众的视野,而且还不时遭受个别人的低毁和亵渎.一些污蔑英雄的 不实言论,甚至得到所谓网络名人的追捧和转载.这不仅损害了英雄形象、抹黑了我们 的党史、军史和国史,更是抹黑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虚者,模糊虚构也;无者,否定抹杀也.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违背唯物史观和实事 求是原则,用假设取代审实、用支流取代主流、用主观取代客观、用个体取代整体,歪 曲历史事实,丑化进步人物,以达到某种诉求的思潮和行为.在当下,它常以“反思历 史”和“学术自由”为名,通过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方式,随意改变对重大历史事件、 重要人物和重要问题的科学结论.

以***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例,有人仅凭死亡将士的数量就简单 得出“国民党领导抗战”的结论,这显然是以偏概全加主观臆断的结果.从抗日战场分工来看,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领导了正面战场,但并没有领导敌后战场.从抗战的过程来看,在不同阶段,国共两党发挥作用的程度是不同的.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防御阶 段是主战场,发挥了领导作用,推动扰日战争向战略相持阶段过渡。 武汉失守后,国民党在国内抗战中的作用开始递减,***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的主战场,抗击了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正是基于上述事实,我们强调中 共在敌后战场中的中流硫柱作用。

其实,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是历史的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他们 虚无的是人民革命的历史和历史的进步人物,却对反动统治者、历史的倒退者以及卖国 者则加以美化以达到“重写历史”的目的.

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从国际背景来看,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往往看法迥 异,这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同时,世界社会主义还没有在国际上 掌握话语权,优越性尚未得以全面体现,这就为媚外主义提供了理由。从国内背景来看, 市场经济形成的利益格局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负面影响在逐步显现,经济利益的 矛盾甚至冲突正在向政治层面升级.在思想领域,学术自由和学术无序的界限有所模糊, 思想矛盾通过“互联网+”正呈现“网络暴力”和“多数暴政”的趋势.

英雄和历史凝聚着民族精神.这些精神滋养一代又一代人,帮助人们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一旦被冷落、亵渎或涂黑,我们就将失去继续前行的指针、衡量是非的标准. 没有英雄,是可悲的;不尊重英雄,是可耻的。对于种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我们要 认真对待、深刻分析、防患于未然.

(摘自《别让历史虚无主义“重写历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文中所论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一项是
A.某记者根据自己对医生的采访,认为被火灼烧是最高级疼痛,非常人所能忍受, 邱少云在烈火中坚持不喊不叫的事迹不符合生理学,是根本不可能的。
B.某节目主持人在一段私下聚会的视频中发出感慨,认为不该“一边倒”,跟美国 对抗,不该抗美援朝,让中国错过了统一祖国的大好时机。
C.由某电影公司出品的古装武侠爱情剧(戏说乾隆),虽然尊重乾隆微服私访的基本 史实,但内容有大量的"戏说”成分,这让部分观众难辨真伪«
D.某大学教师在课下跟他的学生们说.***的敌后抗战是“游而不击”,借 机发展自己的队伍,准备和国民党打内战,夺取胜利果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 雄烈士保护法》说起,指出立法背景是出现了损害英雄形象,抹黑党史、军史和国史的 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和行为。
B.文章第三段从概念人手,深刻揭露了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原 则,用多种手段歪曲历史和丑化进步人物,以达到某种诉求的本质。
C.文章以***在敌后战场中的中流砒柱作用为例,通过对抗日战场的分工和 抗日战争的过程的分析,用列数字、对比论证等方法,剖析了 “国民党领导抗战”这一 观点的片面之处。
D.文章是按照“摆社会现象” “揭问题实质” “挖问题根源” “说问题危害”的 思路,层层推进,有序展开议论。目的在于提醒人们防患于未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在不断发展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重建制度自信, 才能在国际上掌握话语权,清除“媚外主义”的土壤,进而消除历史虚无主义。
B.如果出现用假设取代事实,用支流取代主流,用主观取代客观,用个体取代整 体,歪曲历史事实的言论和行为,我们就可以把这种现象看做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C.如果任由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以及宜扬、美化侵略 战争的思潮和行为泛滥,人们将失去继续前行的指针和衡量是非的标准,思想就会出现 混乱。
D.历史虚无主义是以“反思历史”和“学术自由”为名,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 物和重要问题的科学结论进行模糊虚构、否定抹杀,以达到某种诉求的思潮和行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7 06:01: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蔡元培:向人生“辞职”
蔡元培爱辞职,是出了名的。他一生公开的辞职高达24次之多,其中为了北大辞职7次。原因多种多样,有反对政府不给经费的,有反对政府干涉北大行政的,有因为五四运动抓学生的,甚至还有一次是因为学生闹事的文学类文本阅读 蔡元培:向人生“辞职”蔡元培爱辞职,是出了名的。文学类文本阅读 蔡元培:向人生“辞职”蔡元培爱辞职,是出了名的。。有人查过蔡元培日记与年谱,1928.1929那两年,蔡元培几乎月月在写辞职信:请辞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请辞代理司法部长,坚辞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坚辞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坚辞国民政府委员……
然而,与这些具体的辞职相比,蔡元培几次向人生的“辞职”,才更耐人寻味。
1889年,21岁的蔡元培双喜临门:一是通过科举考试中了举人,二是在父母包办下迎娶妻子王昭。3年后,蔡元培又考中进士,一举进入翰林院。虔诚的儒学士子蔡元培,已经可以眺望传统读书人可以达到的顶峰。
不过,一帆风顺的背后,也有烦心的琐事。儒生蔡元培对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深信不疑,坚信妻子必须无条件服从丈夫,绝对不能和丈夫顶嘴。偏偏王昭和他性格差异极大,双方矛盾渐增,令蔡元培烦不胜烦。
家庭“战争”频繁爆发,中日两国也终于开战。惨败之后,清廷搞起变法,不过百日,蔡元培最崇拜的谭嗣同便喋血菜市口。此前,和其他儒生一样,蔡元培绝对忠于清廷,只希望清廷主动改革。经此事变,蔡元培彻底看清清廷本质,第二年,他便放弃仕途回到老家。此时,已接触过新式教育的蔡元培渐有女权意识,他认为之前凡事都要求妻子服从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他亲自向妻子道歉,并写出着名的《夫妻公约》,从此两人真正拥有了幸福的婚姻,蔡元培形容为“伉俪之爱,视新婚有加焉”。
向旧人生“辞职”,向旧道德“辞职”,那一年,蔡元培34岁。
随后几年,对新式教育兴趣日渐浓厚的蔡元培认为“救中国必以学”,而“世界学术德(国)最尊”,所以“游学非西洋不可,且非德国不可”。1907年夏,这位已近不惑之年的清朝翰林终于到达德国首都柏林,他准备至少用五年时间,在德国“专修文科之学,并研究教育原理,及彼国现行教育之状况”。
蔡元培负笈西来,系自费留学,尚有柴米之忧文学类文本阅读 蔡元培:向人生“辞职”蔡元培爱辞职,是出了名的。文学类文本阅读 蔡元培:向人生“辞职”蔡元培爱辞职,是出了名的。。他一边学德语,一边做家庭中文教师,还要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编书、译书。进入莱比锡大学后,蔡元培埋头读书,内容主要涉及哲学、心理学、德国文化史、文学、艺术等。他曾翻译了一篇题为《德意志大学之特色》的文章,这篇文章是哲学家包尔森的名着《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的绪论。包尔森指出,德国的大学“为研究科学之实验场,而一方且为教授普及专门知识高等学科之黉舍,此为德国大学之特质……故德国大学之特色,能使研究、教授融合而为一”。留德四年,蔡元培脑中逐渐形成一个中国未来的教育体系。
在“半工半读”“半佣半丐”的艰苦中,蔡元培完全重塑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全重塑了自己的知识人格,他完成了向塞满自己头脑的四书五经的“辞职”。1911年,他应邀回国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那一年,他43岁。
历经反复,以1917年1月9日发表就任校长演说为标志,49岁的蔡元培正式执掌北京大学。他清积习,除昏聩,寄望于诸君者三:曰抱定求学之宗旨,曰砥砺严谨之德行,曰敬爱师友之情谊。三言既出,全校一震。他延揽诸方英才,为此不拘一格,一时群贤毕至;他独尊教授治校,为此开罪官僚,却得传道有道。凡此种种,俱化为他为北大注入的灵魂: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治下的北大,从此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部不朽史诗。
我们今天回望蔡元培的24次辞职,有的颇具深意,有的则更像轶事,然而蔡元培两次对人生的“辞职”,却成就了中国现代史不可或缺的一环。倘若没有参透时代的智慧,没有勇于决裂的魄力,今人注定只能在暗自喟叹中甘于平庸。世上最难改变的,是自己。我们今天常说,教育家去哪了?“教育家”正沉沦于顾影自怜的“中年危机”中,正委身于集体沉默的心安理得中。不如学学蔡元培,49岁,还能换种活法。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蔡元培花四年时间,在德国“专修文科之学,并研究教育原理,及彼国现行教育之状况”,这样对他日后执掌北京大学,并为北大注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灵魂有一定的影响。
B.在“半工半读”“半佣半丐”的艰苦中,蔡元培完全重塑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完全重塑了自己的知识人格,以便于他回国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职务。
C.已接触过新式教育的蔡元培渐有女权意识,他认为之前凡事都要求妻子服从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他写出著名的《夫妻公约》特地向妻子道歉。
D.作者在本文中借蔡元培多次对人生的“辞职”,表现了蔡元培的智慧和魄力,并表达了作者对如今教育家的深刻批判,以及对如今教育界的深思和绝望。
【小题2】文中提到了几次蔡元培耐人寻味的向人生“辞职”?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小题3】从蔡元培的多次“辞职”中,我们领悟到了他的什么人生智慧?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启示。

同类题2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康熙王朝的世界科学巨擘

程启贵

梅文鼎,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与英国牛顿和日本吴孝和齐名的“三大世界科学巨擘”。他活了89岁,却从来没有当过一天官,但身为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的李光地却与他成了至交,康熙皇帝一连三次接见他,为的都是两个字——科学。他成了君臣共同奉迎的“老师”。梁启超说:“我国科学最昌明者,惟天文算法,至清而尤盛。其开山之祖,则宣城梅文鼎也。”

1633年,梅文鼎出生在宣城伏村。他天赋很高,“九岁熟五经,通史事”,被当地人称为“神童”。 五经是儒家最主要的经典,是封建时代历朝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让儿子早早地接触五经表明父亲的殷切期望,但儿子却在这条路上走得太艰难了。梅文鼎在15岁时被补为博士弟子员,即仅能进地方官学的生员,此后再也没有考取过什么功名。他20岁时结婚,接着,祖父与父亲相继去世,在既要养儿育女,又要守孝的日子里,梅文鼎就再也没有时间与心力去忙于举业了。

梅家乃书香门第,所以梅文鼎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读书学习。其父梅士昌,是明末的一名诸生,明朝灭亡后,梅士昌归乡隐居,埋头于学术研究,尤其致力于《易经》的研究。梅文鼎很早就接触《易经》,对易学神秘的数学排列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梅文鼎的回忆中,我们发现,他成为一名杰出的天文历算专家,还受他幼时私塾先生罗王宾影响。先生很喜欢这个灵气十足的学生。梅文鼎从先生的解说中明白了:这些看似亘古不变的星宿,原来也是有规律地变化的。至于这个规律变化到底是什么样的,罗王宾还会自己制作天文仪器,模仿天象,直接地模拟给梅文鼎看,直看得梅文鼎专注入迷,废寝忘食。给梅文鼎以指点的另一位“高人”,是其同乡先贤倪观湖先生。他教给梅文鼎的主要是日月交食现象、原理及计算方法。在得到倪观湖老人的赞许后,梅文鼎致力于学习历法的意志更加坚定了。

梅文鼎的主要贡献在于复兴中国传统的天文和算学知识,推进中西天文学的融合。他在著作中,再次阐明了已失传的古代历理。传统天文学中的许多方法,如郭守敬的三次内插法、黄赤相求术在明代已失传,因为梅文鼎的发掘而大放异彩。他曾撰写了《交食》、《七政》、《五星管见》等书,介绍第谷式的西方天文学。他还借鉴西方天文仪器的原理,制成了璇玑尺、揆日仪、月道仪等多种仪器。梅文鼎在另一部著作《历学疑问》中,论述了中西历法的异同,并将许多西方天文学知识纳入中国古代学术体系中,如他称西学的“地球寒暖有五带”,即《周髀算经》中的“七衡六间说”。其中《古今历法通考》一书,对西洋历、回回历以及我国古代的各种历法都做了系统的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历法学专著。他对中西历法不抱偏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研究。这种主张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梅文鼎还在介绍和发展来自西方的数学知识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他善于吸取西方数学成就加以消化理解,然后用浅近平易的语言表述出来,使人们易于掌握。例如当时西方的积化和差术(即九九加减术)虽已传入我国,但西方传教士们“仅举其名,不详其说”。梅文鼎通过数十年的研究终于“得其条贯”,并在《环中黍尺》一书中加以说明。他所提出的对于十二面体、二十面体等多面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也是当时传入我国的西方数学所未涉及的问题。

梅文鼎在发扬祖国传统数学方面也做出许多贡献,例如他对勾股定理创出了新证法。他在《授时平定三差详说》一书中对几乎失传的垛积术和招差术(即高阶等差级数)进行了深入研究,阐发其原理并创出新解。在《方程论》中,他纠正了当时一些流行著作的错误,对系数为分数的一次方程组提出新的解法。自从西方数学传入我国后,学者们或轻视中算,或排斥西学,门户之见颇深,梅文鼎则为综合研究中西数学开了先例。这对后辈学者影响极大,钱大昕称赞他为“国朝(清朝)算学第一”。

他一生著书80余种,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摘编自2011年9月《人物》,第258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世界科学巨擘”的梅文鼎,虽然从未当过官,却成了康熙皇帝和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的李光地共同奉迎的“老师”。
B.梅士昌让儿子早早地接触儒家最主要的经典,表明父亲非常希望梅文鼎将来能走科举之路。但梅文鼎却不愿做官,喜欢研究天文历算。
C.私塾先生罗王宾很喜欢灵气十足的梅文鼎,也正因为这种喜欢,使梅文鼎增强了学习的动力,逐步走向成功。
D.我国第一部历法学专著《古今历法通考》一书,体现了梅文鼎对中西历法不抱偏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研究的治学精神,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E.梅文鼎的贡献还在于复兴中国已经失传的天文、算学和数学知识。如三次内插法、黄赤相求术和垛积术、招差术。
(2)享有世界声誉的梅文鼎在科学领域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3)梅文鼎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具有对学术不抱偏见,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请以他对西学的研究为例,简要分析。
(4)与英国牛顿和日本吴孝和齐名,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世界科学巨擘”的梅文鼎,有人认为他的成功在于其仕途不顺,是偶然的;有人认为他的成功为志趣使然,是必然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飞速发展,而农村经济发展则相对滞后,许多乡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乡土文化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

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必须加以保护。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积极的延承”即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沿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即“形似”),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这一点在时下的中国广大农村要特别关注并给予妥善的保护政策。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实现乡村振兴一方面要满足村民的现实发展要求,而乡土文化正是实践中可以保护和挖掘的重要资源。以民宿客栈、乡愁经济等为代表的乡土文化价值利用,为农村的产业兴旺开辟了发展的新方向,切实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指导意义。实现乡村振兴另一方面还要深入关照村民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东西,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具有某种决定性作用。”基于地缘与血亲关系发展起来的乡土文化,其富有的历史性和地方性,回答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这种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是广大农村地区长治久安的思想和情感基础。

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本质上是乡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更好地诠释乡土文化。一方面乡土文化所包含的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敬老睦邻的传统美德,仁爱民本的人文精华是属于中国人的重要文化血脉,是滋养中华文明持续繁荣的沃土,是文化自信的根脉。另一方面乡土文化是一方民众在生存发展中知识经验的累积,有其内在完整的逻辑体系,以及众多艺术化的表现形式。经历时代冲刷,以及现代文明洗礼后,仍表现出独特的魅力与价值的乡土文化,通过理论学术层面的梳理研究,实践运用层面的改良创新,将会成为独具特色的国家名片,带给中国人更强烈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张义晓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失落与复兴》)

材料三:

西方的城市文明铲除了乡村文化,同时他们以城镇化的标准作为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1851年的英国,城镇人口已超过乡村人口,达全国总人口的52%,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镇化国家。”现在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陷入了城市发展的单向思维(以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为指标的量化思维)。城市思维产生于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它将乡土文化视作需要改造的低等级的文明模式。目前,这种判断方式仍在被广泛使用,即单边地强调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产业的开发,以及片面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设和发展等措施。这都只是将乡土文化当作城市文化的对立面,是城市文明对乡土文明的一种经济掠夺和物质消灭,忽略了对乡土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整体性的保护。城镇化应避免城市思维,不能以消除农村为城市建设的量化指标,我们应该看到在促进国家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同时,乡土文化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之认同,对于社会风土习俗之维护,对于国家现代政体制度建设的合法性基础都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摘编自汤敬一《乡土文化功能:从乡土社会到城市社区》)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乡土文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文化源远流长,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是广大农村。
B.乡土文化有区别不同文明的功能,若为独具特色的国家名片,更能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C.乡土文化属于传统的、原生态的文化,有它的“文脉”,也有作为文化载体的“人脉”。
D.乡土文化是一种不必改造的文明模式,故要重视对乡土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整体性保护。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文化所富有的历史性和地方性,是广大农村地区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和情感基础。
B.本质上属于乡土文化的中华文化,内涵独特、逻辑体系完整,艺术化的表现形式众多。
C.英国以城镇化标准作为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经过努力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城镇化国家。
D.转移农村劳动力、开发农村产业,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等,属铲除乡土文化的行为。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保护“乡土文化”的可行性办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A鱼鳞瓦上的乡愁

①不知道为什么,我一见到老房子上的鱼鳞瓦,心中就会升起一缕乡愁,鱼鳞瓦上的乡愁。秋天在江南旅行,沿着新安江或富春江一路走,见得最多的便是鱼鳞瓦和烟雨,雨水一路缠着我,走过徽州大山,走过苏南古镇,淅淅沥沥的雨落在扬州平山堂,落在姑苏寒山寺,落在皖南西递村那鳞鳞千瓣的鱼鳞瓦上,像敲着钢琴黑白的键。马思聪思乡的旋律像窗外的烟雨一样在心头弥漫。

②我喜欢江南山水,喜欢在江南山水间旅行,在一片青山秀水之间看到一处处鱼鳞瓦覆盖的黑瓦白培的古村落,无边的乡愁就在心中涌动,我要寻找的就是这种感觉,它与我心里的一种疼痛相对应,乡愁就是这种生命深处的隐痛,它总在细雨如麻的黄昏折磨着一些无法回归家园的人,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在西递村那座鱼鳞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应天齐的版画艺术再现了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他把生命深处的痛一刀一刀刻在木板上,画面背后那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就是一种思乡的病,这种病传染给了所有参观的人。这就像我在姑苏寒山寺听到的钟声,你想想看,在那一片高低错落的老房子里,钟声突然响起来了,群鸦惊飞而起,枫叶片片凋零,张继的吟咏就传了过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月落、乌啼、夜半、晚钟,还有那寒山寺,这里烘托的是一个宏大的乡愁场景,让我们对古典的故乡久久眺望,望断天涯望穿秋水。乡愁是中国文化中最动人的章节,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根。把灵魂皈依在故乡的怀里,一代代文化人就这样在思乡的背景下病着,这是一种无法根治的传染病,他们的诗文书画就是他们的病中吟,张继、温庭筠是这样;李商隐、郑板桥是这样;白先勇、余光中更是这样。如今,我们一见到鱼鳞瓦,就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顶,在中国,任何一处鱼鳞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是我们的家园,你都能找到家的感觉一一房梁上的棕叶与艾草、雕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与线装书、甚至河滩上头插栀子花的二丫和断角牛。

③鱼鳞瓦是江南的家常,它们鱼鳞一样排列,像弯弯的眉又像弯弯的月,覆盖着茅盾笔下的乌镇、又覆盖着沈从文纸上的凤凰;它是周作人的苦雨斋、丰子恺的缘缘堂;它是戏院、它是宗祠。那些与鱼鳞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建筑上的点缀,有一种文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唯美,指向东方。

④我在写作此文时,雨又下起来了,但这红尘万丈的商业都会,没有鱼鳞瓦供它敲打,就是在乡村,农民们盖房子也不再用鱼鳞瓦了,就用水泥钢筋流注。鱼鳞瓦有一天会不会消失呢?这个我说不上,但鱼鳞瓦上的乡愁已一点一滴渗入我们的文化、渗入我们的生命里,成为中国文化人精神生活中最诗意动人的部分。

B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小题1】第2段中“地理”和“心理”两个词语前后不能颠倒的理由是
【小题2】根据文章信息,印证第2段中“(乡愁)这是一种无法根治的传染病"这句话。
“无法根治”: “传染病”: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鳞瓦'是文章的线索,“乡愁”由此展开。
B.这是一篇怀念故乡的文章,故乡有着作者魂牵梦绕的童年往事。
C.文章超越“鱼鳞瓦”的形式意义,赋予其更加深刻的内涵。
D.文章第4段写到没有“鱼鳞瓦”的“商业都会”时颇有遗憾。
【小题4】余光中曾说“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上面两个文本都体现了这个特征,请加以说明。
【小题5】上面两个文本虽都是表达乡愁,但文体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篇(首)?请说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同诗歌、散文、戏剧一样,对于中国现代小说形式发展的评价,离不开五四初期的语言变革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决定性意义这个“基点”。每次语言变迁都带来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和变化。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也使得现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政治文化语境下语言方式的变动,推动了小说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小说语言的政治化”带来的“标语口号”、“概述”、“讽刺”、“直语”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而作为对政治语言的反拨,又使小说发展了限制性语态、隐喻和幽默修辞风格等文体表现形式;30年代新媒体影响下的语言变迁,催生了新的小说语言方式,带来了现代都市新小说的形式,如跳跃的小说节奏、画报体小说、电影化小说等形式的发展;40年代小说语言的“口语化”,带来了小说形式的戏剧化追求,推动了章回体等传统小说形式的再利用和再发展。
从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角度,不仅可以准确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得与失,也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同样作为语言艺术的中国古典文学,重新来看待和审视文言之于文学形式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发展大目标出发,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完成了白话语言方式的确立,这种历史功绩自然不能抹杀。但当年有许多学者对五四语言革命中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度,他们的言论、思考和忧虑中的合理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被人们重新认识。时过境迁,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一些困境时,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而且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创作了大量的文言诗词,其造诣也是很高的。这不仅证明了文言作为文学语言的生命力,并未因白话文的兴起而消失,而且也表明:事实上,文言也参与了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演进的过程。
(所选文段有删改)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运用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进而推动了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
B.“小说语言的政治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现代小说文体带来“审美危机”,但客观上仍然起到了推动小说形式发展的作用。
C.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色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支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端做法。
D.从语言变革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重新看待和审视文言文对文学形式的重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