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泥斑马

肖复兴

家里大院的大门很敞亮,左右各有一个抱鼓石门墩,下有几级高台阶。黑漆大门上,有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有点儿老一辈的气势。在老北京,这叫广亮式大门,平常的时候不打开,旁边有小门,人们从那里进出。台阶上有一个平台,平台显得很宽敞。王大爷的小摊就摆在那里,很是显眼,街上的人,一眼就能望见。

王大爷的小摊,卖些糖块儿、洋画片和泥玩具之类的东西。泥玩具,多是些小动物,是王大爷自己捏的,涂上颜色,非常好看,活灵活现,卖得不贵,因此,很受小孩子欢迎。我常常一放学就到王大爷的小摊前,看一会儿,玩一会儿,王大爷望着我笑,任我随便摸他的玩具。

我真佩服王大爷的手艺。他的手指很粗,怎么就能那么灵巧地捏出那么小的动物来?

王大爷那时五十多岁,住在我家大院的东厢房。他人很随和,逢人就笑。那时,王大爷的东西很便宜,人们生活不富裕,因此他赚的钱也不多,只能勉强生活。

王大爷老两口只有一个儿子,大院里的人都知道,儿子是抱来的。将近三十,还没结婚,在铁路上开火车,和王大爷两口挤在一间房里。让他头疼的是儿子以后找个媳妇,可怎么住呀?

那一年寒假,我常到王大爷小摊前玩。有一天,他在做玩具,问我:“你说做一个什么好?”我随口说了句:“做只小马吧。”他点点头。没一会儿的工夫,就捏出了只小马的样子。他抬起头又问我:“你说上什么颜色好?”我随口又说:“黑的!”“黑的?”王大爷反问我一句说:“一色儿黑,不好看,来个黑白相间的吧,好不好?”

那时候,我没有细想,这个黑白相间的小马会是什么样子。等王大爷把颜色涂了一半,我才发现,原来是一只小斑马。黑白相间的弯弯条纹,让这只小斑马格外活泼漂亮。“王大爷,您的手艺真棒!”我情不自禁地说。

第二天,小斑马的漆干了,脖子上系一条红绸子,绸子上挂着个小铜铃铛,风一吹,铃铛不住地响,小斑马像活了一样。

我太喜欢那匹小斑马了。每次路过小摊都会站住脚,反复地看,好像它也在看我。那一阵子,我满脑子都是这个小斑马,可惜没有钱买。几次想张嘴跟家人要钱。接着又想,小斑马的脖子上系着个小铜铃铛,比起一般的泥玩具,钱稍微多了点儿,便把冒到嗓子眼儿的话,又咽了下去。

春节一天天近了,小斑马不知哪一天就会被哪个孩子买走,带回家过年。一想起这事,我心里很难过,百爪挠心,好像小斑马是我的,会被别人抢去。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我干了一件“蠢事”。

那一天,天快黑了,因为临近过年了,小摊前站着不少人,都是大人带着孩子来买玩具的。我趁着天暗,伸手一把就把小斑马“偷走”了。飞快地把小斑马揣进棉衣口袋里,小铃铛轻轻地响了一下,我的心在不停地跳,觉得那铃声,王大爷好像听见了。

这件事很快被爸爸发现了,他让我把小斑马给王大爷送回去。跟在爸爸的后面,我头都不敢抬起来。王大爷爱怜地望着我,坚持要把小斑马送给我。爸爸坚决不答应,说这样会惯坏了孩子。最后,王大爷只好收回小斑马,还嘱咐爸爸:“千万别打孩子,过年打孩子,孩子一年都会不高兴的!”

就在这一年,为了支援“三线建设”,政府动员人们去甘肃。王大爷报了名,很快就被批准了。大院所有的街坊都清楚,王大爷这么做,是为了给儿子腾房子。

王大爷最后一天收摊的时候,我站在一边,默默地看着他。他也望着我,什么话也没说。那一天,小街上冷冷清清的。

第二天,王大爷走时,我没能看到他。放学回家,看到桌上那只脖子上挂着铜铃铛的小斑马,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四十多年过去了,王大爷的儿子,今年七十多岁了,他在王大爷留给他的那间东厢房里结了婚,生了孩子。他的媳妇个子很高,长得很漂亮。他的儿子个子也很高,很帅气。可是,王大爷再也没有回来过一次。难道他不想他的儿子,不想他的孙子吗?

四十多年来,我曾经多次去过甘肃,每一次去,都会想起王大爷,想起这个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当然,也会想起那只“泥斑马”。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其实,我把小斑马“偷走”王大爷是知道的,因为当时小铃铛轻轻地响了一下,被王大爷听见了。
B.王大爷报名去甘肃不仅是为了给儿子腾房子,更主要是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为了支援“三线建设”,因为那时人的觉悟高。
C.以“泥斑马”为题,更生动形象,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王大爷作为主要人物,贯穿始终,文章也可以以“王大爷”为题。
D.文章写法细腻,通过对人物神态和典型化语言的细致描写,刻画了让“我”敬爱怀念的王大爷形象。
【小题2】小说第一段中的对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主人公王大爷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7 09:01: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空和尚
老马下岗了。他的腿受过伤,做不了重体力活,表哥在天岩寺给他找了个打扫卫生的工作。工资虽不高,但是够给他读高中的儿子交学费,也够他和媳妇的生活了。老马很满意。
老马是个勤快人,总是把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没事的时候,老马喜欢听和尚念经。寺里会念经的和尚有三个,念得最好的是法号云空的和尚。云空和尚念的经,让人听了心里特别敞亮,凡来寺里进香的香客,都希望听到云空和尚给自己念经。
云空和尚为人随和,容易接近,老马经常问他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从来不恼。老马很喜欢和云空和尚在一起,俩人关系也很好。
一天,云空和尚病了,吃了几天药不见好转,只好去山下医院就医,好多天没回来。
寺里少了云空和尚,显得很忙乱,香客多要求念经,两个和尚应付不过来。寺主一时找不到会念经的和尚,忽然想到经常和云空和尚在一起的老马,问他会不会念经?老马说,我念得不太好。寺主说,你念一段我听听。老马就念了一段。寺主听后喜出望外,说,太好了,从明天开始,你就代替云空和尚给香客念经。老马说,我又不是和尚,我不念!寺主说,谁让你当和尚了,你不用剃头,也不用穿僧袍,只是在两位师傅忙不过来时,帮着念一会儿就行。老马还是不同意。寺主说,不让你白念,念一天给你五十块钱。
老马有点心动,因为念经的收入比他扫院子多得多。寺主见老马还在犹豫,又说,你要是不愿意念,等云空和尚病好了,你就可以不念了。
寺主把话说到这份儿上,老马就不好再推辞了。于是从第二天起,老马学着云空和尚的样子给香客念起经来。香客竟然很喜欢老马念的经。渐渐地,来找老马念经的人越来越多。
寺院又恢复了从前的样子,寺主很高兴。有一天闲着没事,寺主跟老马说,要不,你把头发剃了吧,我一个月给你两千。老马很生气,说,我又不是和尚,干吗剃头?!说完,不等寺主再说什么,当即回了家。
媳妇见老马为这事生气,说老马,你可真傻,让你剃头又不是让你当和尚,天底下剃光头的男人多了,难道都是和尚?再说,咱儿子马上就要上大学了,我正愁没处张罗学费呢。老马叹了口气,又回到了寺院,把头发剃了,成了假和尚。
云空和尚得了不治之症,老马经常下山去看他。这天老马去医院看他时,忘了换下僧袍,云空和尚见到老马,愣了一下,说,你,皈依佛门了?
老马摸着自己的光头说,没有,我是假的,我老婆孩子都指靠我呢,我怎么能出家呢。
云空和尚笑笑,没再说什么。
老马说,对了,我一直想问你,你当初为什么出家啊?老马听别人说过,云空和尚出家前有老婆孩子的。云空和尚摇摇头,什么也没说。老马想,肯定是发生了什么让他伤心的事,要不然,好好的谁会出家呢。
云空和尚日渐消瘦,他知道自己日子不多了,所以不肯再住院,执意回到山上。老马每天照顾云空和尚的饮食起居,还问他想不想见家人,云空和尚总是摇头。
云空和尚圆寂前,把他那件最好的袈裟和那串他挂了一辈子的佛珠,还有一柜子的经书都给了老马。老马为云空和尚的离去流了很多眼泪。
老马想好了,等儿子毕业工作后,他就不在这干了,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去。他可不想像云空和尚似的,到最后连个送终的人都没有。
儿子终于毕业工作了,老马很高兴。正打算回家享清福呢,媳妇来找他,说儿子想买个房子结婚用,让咱们帮筹点钱。老马说,我上哪筹去?
媳妇说,你去寺里问问。
老马问寺主能不能借点钱给他。寺主说,一万以内可以,多了不行。老马又问,那能不能给我涨点工资?寺主说,涨倒是能涨,不过有条件。老马问,什么条件?寺主说,你得做真和尚。老马说,我现在和真和尚有什么区别?寺主说,当然有。真和尚要守清规戒律,不能有老婆。老马说,做真和尚,一个月给多少?寺主说,五千。
老马默默地走回家,把这事跟媳妇说了。媳妇听后,也沉默了。老马说,你要是没意见,我就去当真和尚了。媳妇就哭了。老马说,你别哭,我还能还俗的。媳妇说,我等你,我一定等你。
老马和媳妇离了婚,在头顶烧了戒疤,成了真和尚。那天老马第一次穿上云空和尚送给他的那件袈裟,戴上了云空和尚送给他的那串佛珠,大家都说,老马的身形和气度,俨然另一个云空和尚。
老马每天念经诵佛,但他心里仍想着老婆孩子。有一天,他隐隐地听说他老婆在和一个胖男人来往。他不信,回到他原来的家一看,果然看见了他不想看见的一幕。那一刻,老马心痛不已,万念俱灰。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女人和一个年轻人来到天岩寺找老马。老马面对他昔日挚爱的妻儿,像不认识似的。凝视很久后,只说了一句话:贫僧法号云空。
(摘自《世界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老马”的儿子为了凑够上大学的费用,为了买房子结婚,逼迫老马去当和尚,可见“老马”的儿子是个唯利是图的人。
B.作者写云空和尚对老马为僧不言语,死后却将一切都留给了老马,是为下文老马终将接下云空的衣钵这个情节做了铺垫。
C.作品通过写“老马”这一典型人物命运的异变,向我们揭露了寺庙的黑暗,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力和极强的现实批判意义。
D.“老马”的妻子上山来探望“老马”,表明她已经对当初的背叛心生愧悔,这给“老马”绝望的生活添上了一丝温情,作者写得温馨动人。
E. 作者以小见大,写的是“老马”一家之事,然而家庭是社会的缩影,老马的悲剧其实也是一个社会悲剧。
【小题2】小说中的主人公“老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一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的苍鹰

袁良才

弋江像一只猛力的鞭子,从千山万壑间抽打出一条百转千回的水道,一路奔泻,一路狂呼,势不可挡,直扑扬子江口。

如今,江面上只剩下零零落落的打鱼的两头尖小船,货船、客轮几乎绝迹了,木筏、竹筏更是不见影踪了。当年那般喧哗热闹的弋江似乎一下子衰败了,风光不再,一如岩爷看到的江天岩峰间的最后一只苍鹰的孤独寂寥的身影,亦如风烛残年的日日浸在岁月记忆里的岩爷。

岩爷从小就在弋江的风浪里出没,江水卷挟走了他的青春和荣耀,弋江无情地把他拋弃了,可岩爷的一生和梦境都须臾离不开弋江啊!如同那只苍鹰,再怎么飞翔,也离不开江天与岩峰。

那一年,村上饿死了很多人,爸妈也饿死了,岩爷第一次感到从未有过的绝望和人生的悲凉。他跳进了弋江的波涛里,他只想借江水淹没自己所有的痛苦和不幸……但他被弋江上的筏客救起了。

打那天起,为了吃饭活命,十六岁的他当上了弋江筏客,而且成为三百里弋江上最负盛名和传奇色彩的筏客。

弋江多急流、险滩,浪高沫飞,逆流时还得上岸背纤,穿衣也是白搭,所以弋江上的筏客都是赤条条一丝不挂,到了终点站才着衣登岸。岩爷刚当筏客时的害羞,到后来的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难为情了。几十年后,弋江上建了电站大坝,水运渐为陆运所取代,岩爷被迫上岸,穿戴齐整倒感觉束手束脚、浑身不适了。

岩爷初当筏客那会,正值青春勃发时,力大无穷,激流掌舵是他,逆流背纤是他,一路水程,不断有苍鹰在他头顶盘旋,与他为伴,为他喝彩。他在风浪中岿然屹立,游刃有余,如同一座黢黑坚硬的岩峰,发散着夺人心魄的阳刚原始之美,惹得弋江两岸的男人对他吹胡子瞪眼,惹得弋江两岸的大姑娘小媳妇为他如痴如狂。筏队拢岸歇乏时,总有年轻女人低头红脸偷偷来送米送菜,偶尔上岸到酒家吃饭,但凡是女老板,只要岩爷在,一概免费——岩爷活赛弋江上的一只人人仰视嫉羡的雄鹰!

岩爷到底栽在了一个女人身上!

女人叫翠翠,是老筏客的独生女儿。一次来看父亲,一下子就被岩爷英俊的模样和青春的气息迷得神魂颠倒了,岩爷走到哪儿,翠翠跟到哪儿,撵都撵不走。一天,翠翠鼓起勇气向他告了白,岩爷毫无思想准备,一口回绝了她,不想痴情的翠翠竟跳江自尽,被筏客们救起。

这事不知怎么传到了翠翠未婚夫耳朵里,告了岩爷一个“强暴未遂”,连老筏客也救不了他,生生坐了三年牢狱。命中一劫,无妄之灾啊!

出狱后,弋江毫不犹豫地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他。老筏客为这事竟抑郁作古,翠翠也出阁随军了。从此岩爷就觉得女人是洪水猛兽,断了念想,一生不娶。

因无子嗣,倔强的岩爷到底吃上了五保。到弋江边走一走,站一站,看那奔腾不羁的江水,望那孤独盘旋的苍鹰,是岩爷暮年每天必修的功课。谁也不知道他心里想些什么,都说岩爷怕是得了老年痴呆症哩!

一天,村里来了几个时髦的年轻人,背着画板,说是美术学院的大学生,见到岩爷竟欢呼起来,说岩爷的形象、气质太有沧桑感了,软磨硬缠请岩爷当人体模特,而且最好画裸体。

村人大怒,骂年轻人太放肆,太不尊重长者,挥拳要替岩爷教训他们,却被岩爷制止住。幽幽道,画就画吧。

年轻人喜极。

村人横眉瞪眼道,别欺负老人,画裸体得给钱!一千块不多吧?

年轻人傻眼,可我们是穷学生……

分文不取!只听岩爷一声雷吼,谁也不敢再说什么了。众目睽睽之下,岩爷脱得赤条条,神情从容坚毅,一如弋江边高高耸立的岩峰……美院学生们屏息凝神画着,眼里噙着泪花。

画毕,岩爷冷不丁问,这画拿去展览,翠翠能看到吗?

所有人都呆了,不知如何作答。

又过了些时日,弋江风景区管委会的头头在江边找到岩爷,赔着笑说,我们计划推出一个弋江裸体背纤的观赏项目,特请岩老当顾问和技术指导,待遇嘛,好说!

岩爷并不正视来人,冷冷地答,当年我背纤,是为了活命。你们,这是吃饱了,撑的!

岩爷撇开目光又去追逐那只翱翔在江天上的孤傲的苍鹰。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以时间为线索将主人公一生的许多事情串联起来,同时从语言、心理、神态、尤其是动作和外貌等方面对主人公进行了形象塑造。
B.小说中有多处关于弋江险要、狂放等自然环境的描写,这样的描写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空间,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C.文中“翠翠能看到吗?”的突然发问,揭示出当年的翠翠事件成了岩爷隐藏颇深的心结,多年反刍,岩爷内心留下了复杂的感情沉淀。
D.岩爷对美院大学生请求的接受和对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头头的拒绝,使小说于对比中揭示出岩爷对大学生审美观的理解和对世俗的不屑。
【小题2】说说你对小说中画线句“可岩爷的一生和梦境都须臾离不开弋江啊”含义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幸福号飞碟

桂花飘香的秋日上午八时,一架巨型飞碟,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旋转着七色光芒,降落于某大学樱花广场。

一位小绿人,高高站在飞碟门口,派头十足地发表了讲话。“各位,各位,我们是幸福号飞碟,来自遥远的S星体,我们肩负和平使命、怀着诚挚的情感而来。我们深知你们不少人对生活日感厌倦,认为活着差不多只是一种负担,深切渴望到一个轻松自在、舒服富裕且充满刺激的地方去。现在,我来了,我来了,我来接你们了!”

“各位,一切都不需要,不要签证,不要担保人,不要资质证明,不要美元,一切都不需要,只要马上走出来的勇气。幸福就在眼前,就在举手投足之间,快快走出来吧,不要失之交臂,要知道:摆在你们面前的是超豪华飞碟,是享誉宇宙的幸福号飞碟,你们所要到达的将是比你们地球文明发达数亿光年的全新的文明星体。”

“呵,五个人走出来了,很好。又有三十八个,啊,甚至还有十九名女性,太棒了,太棒了。九十八个,一百九十一个,二百五十个,好,够了!开放光电梯!”从七层楼高的飞碟的舷窗,立刻喷出一条条彩虹般波荡的光电梯。二百余名男女在徜恍迷离中,如长袖飘曳的飞天被摄入飞碟,那滋味真是好极了。飞碟随即上升,转眼间便消失于时空走廊。

“各位,各位,现在由我——老K来回答大家所关心的问题。”还是那位小绿人说。

白胡子的赵老先生说:“老K君,老话说,民以食为天,到贵国之后不见得会让我们饿肚皮吧。”老K笑道:“哦,您真是太幽默了,各位是尊贵的客人,放心放心,你们永远不会有半点饥饿的感觉!”

穿着露脐裤的钱女士道:“请问,你的国家美丽吗?能为我们提供游览你们国家的机会吗?”

老K道:“小姐,你们将游遍我们的星球。事实上你们将会接连不断地在各个城市间游动!”

西装笔挺的孙先生说:“我想询问一下住房,五室三厅或七室五厅都好商量,问题是要绝对安全。”

老K道:“你们的住房坚固无比,安全是绝对的。”

李小姐道:“我希望能干某种尽可能轻松且不复杂的工作,要知道,我们可都是本国的精英啊。”老K道:“知道知道,知道你们全是智商极高精英人物,所以,我庄严保证:你们的工作极为轻松,更不复杂。”

穿黑长袍的周先生道:“亲爱的老K先生,我是正教授,是博导,相当于正厅级,请问你们那儿医疗条件怎么样?我是患有气管炎的啊!”老K道:“你们的气管炎,或者牙痛、前列腺炎什么的,马上就给你彻底治好,事实上我们那儿没有病人。”

“各位各位,马上就要抵达S星体。现在,给每人发放三枚药丸。它们价值连城,珍贵无比。请注意:红色药丸是永远解除饥渴的,吞服之后,你们再也不必为一日三餐发愁且浪费时间了,什么干饭稀饭,什么拉罐饮料,什么雪碧,全是多余的。绿色药丸是可以叫人丧失记忆的,什么外语,什么劳动技能,什么数学,电工,什么电脑的CMOS设置,将完全从你的头脑中抹去,要做的一切都由我们代劳。黑药丸是免除疾病和死亡的,你们永远不会生病,不会死。你们再也不必天天看养生堂的电视节目了。你们再也不必天天热汗淋漓地走他十圈八圈了,你们每个人都可以永远健康,都可以长命百岁,都可以万寿无疆。总之,吞服之后,你们便获得了彻底的解脱和绝对的幸福!”

“朋友们。为什么不为即将到来的幸福而欢呼?为什么不用你们温暖的目光表达你们心中的感激之情?”

吴女士道:“当然,我是非常非常感谢的,只是我还想知道我们到达贵星球后,会安排我们做什么样的工作。”

老K笑道:“这个嘛,工作,啊啊,工作嘛,是这样的。我们星球俘获了——不,不是俘获,是邀请,诚挚邀请了银河系数以百计星球的生物活体。你们将会被装在完全透明的住房里,在各个城市公园流动,供人们欣赏。你们可以充分地秀自己,自然,你们的衣服是完全不用穿的。在你们的空间,你们享有绝对的自由。吵架也好,打架也好,恋爱也好,生小孩也好,洗澡也好,翻筋头也好,喊口号也好,全都可以。”

幸福号飞碟,满载一群渴望最幸福的精英,在为即将到来的幸福而发出的叫喊声中,奋力穿行。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了赵老先生、钱女士、李小姐、周先生等人物形象,这些登上幸福号飞碟的人厌倦了日常生活,认为现实生活带来负担,他们想寻找刺激,渴望轻松自在。
B.小说中“西装笔挺的孙先生”想要“五室三厅或七室五厅的房子”反映出他的贪心,要求“房子绝对安全”反映出现实生活中安全问题给人们带来了心理压力。
C.三个药丸有消饥解渴、忘却记忆、使人长生的作用,证明了本篇科幻小说的创作立足于科学和幻想,作者通过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
D.本文的结尾,荒诞滑稽,这些居民乘坐幸福号飞船飞往新星球,获得绝对的自由后,他们将成为外星人观赏的生物活体,等待他们的将是被外星人戏谑的人生。
【小题2】“幸福号飞碟”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小题3】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通常认为,科幻小说具备“科学元素”、“人文思考”和“逻辑自洽”三个方面的特点,请在小说中找到相应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  殇

陈永林

这天晚上,六根对女人说:“再过几天就中秋了。你明天去买十斤月饼,三斤糖块,三十挂小鞭炮……烟我已买了。”

每年的中秋晚上,许多村里人都在六根家挂一盏灯笼。鄱阳湖一带有这种风俗,一到中秋这晚,村里人便在德高望重的人门前挂盏灯笼,表达自己的敬意。这几年,六根门前挂的灯笼最多。村里人在哪家门前挂灯笼,哪家就得放鞭炮迎接。大人敬烟,小孩散糖,女人吃月饼。

六根的女人有点不愿意:“每年花一百多块钱换几十只灯笼,一点也不值。那些灯笼既当不得衣服穿,又顶不得饭吃。”

六根沉了脸说道:“这灯笼拿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别人想自己门前多挂几个灯笼还想不到呢。这是村里人对我的信任,对我工作的肯定。”

女人说:“钱呢?”

六根问:“家里一百多块钱也没有?”

女人说:“儿子前几天上学,把家里的三千块钱全带走了。”

六根就翻口袋,口袋翻尽了,才翻出五十多块钱。

六根说:“要不,你明天提一只母鸡去卖。”

女人小声嘟囔:“哪有你这个当村长的!别人当村长,家里要啥有啥,可你每年只得几十只灯笼。’’

六根再懒得搭理女人了。每年村里人挂的灯笼,他都没扔,都堆放在一间房里。

中秋节这天,六根早早吃过了晚饭。女人买来的糖块、月饼也摆放在桌上。鞭炮拆了封。只等提灯笼的人一来,就放鞭炮。月饼样的圆月好不容易从鄱阳湖里爬起来了,一些小孩已在月光下疯闹了。

六根坐在门前悠然地吸着烟,眼光却不时往路边上掠。终于来了一个红红的灯笼,六根兴奋地站起来,喊女人:“快拿鞭炮放,灯笼来了。”

鞭炮劈里啪啦地响了。可是灯笼并没进他家,而是进了春生的家。六根气得骂女人:“谁叫你这么早放鞭炮?”女人不敢辩,反而安慰六根:“急啥?等会儿,灯笼不就都来了?”

又来了一只灯笼。拎灯笼的是谷子。六根喊:“谷子,这么早来了?”可是谷子没听见样径直往前走。片刻春生家响起欢欢悦悦的鞭炮声。六根惊得傻傻地立在那。往年,谷子每回给他送灯笼。今年却把灯笼送给了那个发了横财的春生。

六根气得大骂:“这世道变了。人都被金钱蒙住了眼。”

六根的女儿劝:“爹犯得着生气吗?春生早在村里传出话,谁送他一盏灯笼,他就给谁一百块钱。”

春生先是在城里办了个皮包公司,骗了一些单位的货款却不给货,只给单位的头送些钱。春生有了钱,就在村里办了个罐头厂,钱大把大把地进。可交税时却说厂子亏损。春生办了厂后,村里人都想进他的厂,村里人给春生的笑容越来越多,看春生的目光越来越谄媚了。

“唉——”六根就长长地叹气。六根掏出纸烟,点了,狠狠地吸。烟雾整个裹住了六根满是阴云的脸。

春生家的鞭炮劈里啪啦地响个不停,春生门前已挂了二十几个红灯笼了。可六根门前还一只灯笼都没挂。六根感到极难过。自己当了十几年村长,爱村,敬业,没为自己多捞一根柴火,没做一件昧良心的事。可在村里人眼里竟不如一个坏事干尽的春生。

一只只大红灯笼从六根眼前飘走了,进了春生的家。

女人把六根拉进屋:“犯得着生气吗?别气坏了身体。”女人关紧门,可劈里啪啦的鞭炮声仍是那么刺耳。女人就开了电视机,有多大声开多大的声。

女儿说:“爹,村里人送的灯笼没有一点价值。我们给自己家挂个灯笼吧。”

六根骂:“别丢人现眼。”

此时,门被拍得砰砰响。六根开了门,一个小孩举着灯笼,灯笼后跟着十几个小孩。小孩齐声说:“村长,我们给您送灯笼来了,这是一盏电子照明灯。”六根的睛睛竟湿了。六根忙放鞭炮,又不住地给小孩散糖。一小孩说:“六根叔你别生气。爸妈被钱迷了心窍,为一百块钱给春生送灯笼。今天我们给您送灯,今后,我们每年都给您送灯。您开山修路,让我们上学有路走……”六根听了这话,眼一涩,脸上竟有两条小虫子爬。

六根把三十挂小鞭炮全放了。

六根又喊女人与女儿:“你们把房里的灯笼全拿 来。”

几百只灯笼很快堆了一地。六根拿出打火机,点了火。片刻,灯笼全着火了。

一小孩问:“六根叔,你咋烧灯笼?”六根说:“这些灯笼没点用途,烧了,让你们开开心。”片刻,几百只灯笼就化为一堆过眼的火红。

六根把这盏电子照明灯挂在门口。夜来灯亮,不失光明;风吹雨淋,永不变色。

(选自《小说选刊》2015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围绕中秋节门前挂灯笼的故事展开情节,让人们看到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的美丑善恶,弘扬正气,抨击时弊。
B.六根的女人对灯笼的看法与六根有很大的不同,造成这种情形的直接原因是手里没钱,儿子上学,把家里的三千块钱全带走了。
C.往年中秋晚上,村里人在六根家门前挂许多灯笼,这是对他的信任;今年却把灯笼送给了那个发了横财的春生,这说明村里人财迷心窍、见利忘义。
D.小说情节起伏跌宕、语言含蓄简洁,作者以先扬后抑的手法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村长六根、村民等,进而揭示小说的主旨。
【小题2】小说中的六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标题“灯殇”寓意颇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