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春阴

朱弁①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竞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释)①朱弁(biàn),曾出使金国,被拘留十五年,此间他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此诗就写于他被拘金国时期。
【小题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的“迢递”是指高远貌,强调了关河的遥远。“惨惨”指阴森寒冷的样子。
B.诗中首联便用“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等景象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渲染了塞北之地阴冷荒凉的氛围,极写其凄惨之意,也奠定了诗歌低沉的情感基调。
C.颔联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其句所表达的情感基调和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正好相反,倒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味道。
D.本诗尾联处,作者借景抒情,以向塞北凛冽刺骨的东风设问作结,自问自答,既表达了对东风扼杀生机的不满,又表达了内心对生机盎然的春天早日来到的热切期盼。
【小题2】请简要分析诗的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27 09:01: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酹江月
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
胡世将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注】①兴元,地名,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②一范一韩人物:指北宋抗击西夏、巩固西北边防的范仲淹与韩琦。③阃外,指统兵在外。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与“但使龙城飞将在”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哪里还有英雄人物来保卫山河?体现了词人呼唤英雄人物出现的急切心情。
B.“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写词人感慨当前缺少可以抵御外侮的名将,国家半壁江山已沦入敌手。
C.“三秦”二句与吴激《人月圆》“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借古言今,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D.“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写出了词人感慨边塞平静,不需要军队出发征战,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E. “栏杆拍遍,独对中天明月”二句,与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不仅有相同的动作,表达的情感也是相似的。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沁园春  答九华叶贤良
刘克庄①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骢②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牛角书生,虬须豪客③,谈笑皆堪折简招。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怅燕然④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块⑤,歌罢犹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
(注)刘克庄:南宋词人,其词继承了辛弃疾的爱国主义传统及豪放风格。②骢,音cōng,青臼杂毛的马,今名菊花青马。③牛角书生:用隋末英雄李密少年时牛背上读书遇权臣杨素事。虬髯豪客:用虬髯客张仲坚遇李靖,折服于李世民事。④燕然:即燕然山。《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干余里,臀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⑤磊块:一作垒块,《世说新语·任诞篇》云:“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塑造了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形象。起首三句表现了主人公精通韬略,武艺高强。“乌丝阑展,醉墨龙跳。”形容主人公展开绢素,任意挥毫,其书法矫健有力,有如蛟龙跳跃。
B.“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用典抒情。“请缨”语本《汉书·终军传》:“(终)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阕下。”这里借此典故,抒发了词人矢志报国,立功塞外的豪情壮志。
C.“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与“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样都运用间接抒情的手法,在词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D.词的下片语气陡转,充满了时代悲凉与家国身世的感慨,表达了词人功名未就、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
【小题2】刘克序此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抒情方式、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等方面都有相同相似之处,请你就三个方面谈一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一剪梅  舟过吴江①
蒋 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②。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③。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词作于南宋亡后作者飘零于姑苏太湖之滨时期。②帘招,指酒旗。③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意思是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词的上片首句“一片春愁待酒浇。”点明了时令,也点出了此时词人的情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第二、三句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的“摇”“招”很传神,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
C.第四、五、六句“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则是词人联想到故乡的“秋娘渡”“ 泰娘桥”在战争中风雨飘摇,不由得忧伤之情更加浓烈。
D.下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词人归家之情非常迫切,想像孤独在家的妻子只能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寂寞。
E. 下片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最为经典。句中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广为世人传诵。
【小题2】结合全词,试简要分析词人的“春愁”包含了哪些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