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吶!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C.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D.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小题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7 09:01: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烧阿房宫”:一场历史的修辞战火

张若渔

两千多年来,项羽“火烧阿房宫”几乎成了人尽皆知的历史常识。但一份调查证明,这极有可能是一场天大的误会。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经过5年艰苦、细致的工作,近日揭开了这座“天下第一宫“所包含的种种谜团——阿房宫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并没有建成。传说中西楚霸王项羽的军队攻入咸阳,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纵火焚烧也是历史误传。

(《华商报》12月11日)

其实早在2003年,在阿房宫考古队的挖掘和勘察过程中,考古工作者们就曾基于诸多发现“大胆假设”——火烧阿房宫纯属子虛乌有。经过又四年艰苦细致的发掘、调查工作,上述推断只不过“进一步明晰”而已。

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时刻,也是历史的尴尬时刻。两千年来,不管是在正史还是在野史上,西楚霸王项羽都因火烧阿房宫被塑造成千夫所指的千古罪人,甚至成为残暴成性和暴殄天物的标本人物,每每被后世信手拈来实施“口头鞭尸”;阿房宫本身显然也成为秦始皇穷奢极欲、劳民伤财、自取灭亡的象征。而今,这一切被证明,我们不过是如堂吉诃德大战风车般悲壮却虛无——不是说项羽和秦始皇本无罪,只是不管他们做过多少罪孽深重的事,不应算在他们头上的历史账单终不能无妄加之。历史就是历史,真相就是真相,这是一件严肃得不能再严肃的事。

历史的讹误耐人寻味。追究其来,“火烧阿房宫”从真真假假的传说沉淀为人们头脑中的“事实”,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可谓“功不可没”。文中言”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极力铺陈阿房宫的雄伟气势:继而又言“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又以仰天长叹般的愤懑极力渲染阿房宫被付之一炬的伤情。

诗人的瑰丽辞赋及其暗藏汹涌的悲绪,显然不可阻挡地深入了后世观者的内心,引发同仇敌忾的情绪,众声喧哗之时哪还管什么事实真相如何?与之相比,司马迁的《史记》倒是审慎的,《高祖本纪》说项羽“屠烧成阳秦宫室”,《秦始皇本纪》也说项羽“遂屠咸阳,烧其宫室”,从头至尾都没有“火烧阿房宫”的影子。但历史的诡秘之处就在于,人们宁愿相信杜牧的辞赋也不愿相信司马迁的《史记》,谬种流传,一至于斯!

在历史的强大裹胁下,人们的头脑和思想其实如脆弱的芦苇。或许此事件给我们的最大的“历史教训”,正是法国哲学家雷蒙·阿隆在《知识分子的鸦片》中所一再强调的:“世间没有真理,只有对知识的永恒探询。”要时刻保持一种坚不可摧的独立性和批判精神来遍观周遭事物,避免走火入魔以至精神错乱而不自知。对于影响深远的历史界来说,这尤其重要。而对于民众来说,哈耶克的名言不妨引为座右铭一一我们的无知是如此重要,不要陷入自已编织的意识形态而不能自拔。

(摘编自《当代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阿房宫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200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经过调查证明,阿房宫其实并没有建成,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根本不能叫做阿房宫。
B.阿房宫并不存在,项羽也没有“火烧阿房宫”,所以两千年来的正史和野史把西楚霸王塑造成残暴成性、暴殄天物的标本人物是错误的,是没有历史依据的。
C.无论是历史事实还是文学描述,气势雄伟的阿房宫本身显然都是秦始皇穷奢极欲、劳民伤财、自取灭亡的象征。
D.唐代大诗人杜牧笔下的阿房宫,现在看来实为想象中的阿房宫,《阿房宫赋》中对其极力渲染只是为了文学感情表述的需要。
【小题2】法国哲学家雷蒙·阿隆一再强调:“世间没有真理,只有对知识的永恒探询。”下列对于这一观点的分析论证,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考古队基于诸多发现“大胆假设”火烧阿房宫纯属子虚乌有,之后又经过四年艰苦细致的发掘、调查工作,最终还原阿房宫的本来面目。这体现了考古队对知识永恒探询的精神。
B.后世的人宁愿相信杜牧的辞赋,将罪过毫不保留地推给项羽,却不愿意相信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历史真实。这是因为人们憎恶残暴制度,与知识探询精神无关。
C.司马迁《史记》中《高祖本纪》和《秦始皇本纪》都只说了项羽烧毁咸阳宫室,这种审慎的态度也印证了雷蒙·阿隆的这句经典名言。
D.作者引用雷蒙的名言意在告诉人们:应该时刻保持独立性和批判精神来观察周围事物,避免走火入魔以致精神错乱而不自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历史的尴尬时刻,指的就是在千百年来被人们公认为是项羽火烧阿房宫之后,经过科学证明这却是错误认识的那一刻。就在那一刻,科学战胜了情感,真相战胜了虚构。
B.项羽和秦始皇本身并非无罪,但是,评价历史人物要尊重客观事实。不管他们做过多少罪孽深重的事,不属于他们的历史罪名也不能无妄地强加在他们身上。
C.杜牧之所以在《阿房宫赋》里极力描写阿房宫的雄奇,是因为他想通过文学,点燃人们对项羽的怒火,更有力地揭示项羽的残暴,以营造“人人得而诛之”的氛围。
D.哈耶克的名言要求我们要重视自己的无知,要敢于跳出自己固执的意识范围,敢于否它自己的认识,从而不断减少自己的无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一段“女乘客在G334次列车上遇座霸”的视频热传,在济南开往北京的高铁上,一名男子(孙某)在女乘客上车前,先坐在了属于女乘客的座位上,并拒绝与乘务人员的沟通;称“无法起身,不能归还座位”

针对社会关注的乘客“霸座”事件,济南铁路公安处,济南铁路局集团公司客运处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事件发生后,铁路公安部门随即对事件进行调查、取证。目前,调查取证完结,济南铁路公安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一款三项之规定,给予孙某治安罚款200元的处罚。

铁路客运部门依据《关于在一定期限内适当限制特定严重失信人乘坐火车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限制铁路旅客运输领域严重失信人购买车票的管理办法》的规定,在铁路列征信体系中记录该旅客信息,并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其购票乘坐火车。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二:

某航班从昆明飞往北京,一名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在飞机上脱掉了鞋子,跷着二郎腿在不端断地抖动。周围都弥漫着一股臭脚丫子味,附近的人都感到难以忍受,但男子却不以为意,跟个没事人似的。

随后,乘客叫来了空服人员。空服人员耐心提醒该男子要注意,以免影响其他的乘客。经过提醒之后,男子有所收敛,穿上了鞋子。但工作人员走后,这名男子又将鞋子脱了去,把两只脚放在椅子上!空服人员第二次过来提醒,男子又把脚放回地上,但过了大约5分钟,男子又恢复了原来的动作,脱鞋,继续抖脚。

在机舱这样密闭的空间,难闻的气味显得更加突出。这一举动让乘客们都崩溃了,但由于没有直接适用的法律条文,规章制度等作为依据,谁也没有强制的制止措施,大家只能默默抱怨忍受。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三:

在网上疯狂流传的“霸座男”“霸座女”,遭到无数网友唾骂,本以为人们会比较收敛,可是在高铁上再现“霸座男”,直言:我就是不让座,乘警来都没用。然而这次嚣张的“霸座男”并没有像前面几位那么幸运,直接被乘客揍哭在地。虽然打人是不对的,但是网友还是直呼;真是大快人心!

当时有位乘客上车发现自己的座位被一个胖男子霸占着,于是该乘客好言相劝,告诉霸座的胖男子那是他的座位,请他起来。可能是看这位乘客有点斯文,霸座的胖男子态度有点嚣张,大喊道;“我就明着告诉你,谁说都没有用,我就是不让座,就算乘警来都没有用。”这位乘客不想惹事,戴着耳机,在一旁玩着手机,可是霸座的胖男子直接拿起手机拍那名乘客。

原本因为座位被占就一肚子不爽,现在胖男子还敢拿手机拍他。该乘客心中的怒火瞬间爆发出来,抓起胖男子就是一顿揍。其他乘客知道胖男子是因为霸座被揍,纷纷拿起手机拍照叫好。此视频在网上疯狂转发,网友瞬间炸开了锅。

对于此事,有网友表示:对付那些没素质的霸座人就应该这样,真是大快人心啊!但也有网友表示,痛快是痛快了,但这种方式毕竟太粗暴,最好还是文明解决。

(摘编自今日头条)

材料四:

霸座男、霸座女最近又现飙脏话,还不听劝,真因为没执法权?在从北京西开往汉口的G521列车上,一女子一路与人大声聊微信,不时飙出脏话,在被其他乘客提醒后,这女子不但不停下来,还狂怼乘客和来劝阻的乘务人员,非常嚣张。昨天,铁路部门表示;工作人员没有执法权,只能进行口头劝导。

没有执法权,就真的没法维护火车上的秩序吗?那火车上的秩序又该由谁来维护?难道就应该任由此类“嚣张女”放任下去?铁路部门给出的这种理由能不能成立?

(摘编自今日头条)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重点讲述了济南铁路公安处,济南铁路局集团对霸座男进行了相应的处罚。
B.材料二重点讲述抖脚男在机舱内抖脚的不良行为,并遭到舱内乘客的抱怨和谴责。
C.材料三重点讲述了胖男子霸座及被打的事情,胖男子被打引得部分乘客和网友拍手叫好。
D.材料四材料虽短,却指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对铁路部门的管理能力无疑是一次考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霸座男孙某的处罚有理有据,有法可循,这应该成为其他部门维护公共秩序的参考标准。
B.对于霸座男、抖脚男、嚣张女等不文明的人,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法律,更应该用暴力解决,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公共秩序。
C.凡是铁路部门工作人员,都有权利用各种措施来维护公共乘车环境,维护乘客的利益。
D.霸座、抖脚、喧哗等一系列不文明现象的出现,说明国人素质普遍偏低,急需加强公民公德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制止“霸座、抖脚、喧哗”等一系列不文明行为以维护公共秩序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的制约
一般而言,汉武帝之后直到清代末期,儒家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道德的至上性和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对它的认同是任何政权取得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道德规范,儒家的纲常伦理及其价值观的自然延伸,事实上即成为一种与体制相补充的制约帝王的道德力量。
在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儒家纲常伦理中,如果说“君臣”能够保证皇权至上的话,那么“父子”则事实上体现了“孝顺”的内涵,是“君臣”价值观的延伸,这一点正是制约皇权的重要价值基础。 
对于帝王而言,这种“孝”体现在皇帝对太上皇、太后等的孝顺上。在历史上许多时候,虽然有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但是当一些问题争议不断、议而不决,或皇帝之所为又明显不合事实或政治伦理、传统价值之时,尤其是涉及选妃立后、太子废立之事,朝臣们往往会搬出太后的力量,以制约帝王。太后之所以能够让固执己见的皇帝改变意见,并采纳朝臣的建议——或者说太后之所以有这样一种让帝王回心转意的力量,其背后的原因正是“孝”的道德力量在起作用。不论太后是否为皇帝的生母,太后的名分即是最高的道德权威,如果帝王本人都不能恭敬顺从太后,又何以服天下人心。所以,儒家的孝文化和价值规范即成为一种体制的力量,有着正义的形象,潜在而又有力地稳定着宫廷伦理和萧墙秩序。
祖制祖训能够起作用,其背后的精神仍然是儒家的家庭伦理和价值观,是孝顺思想的自然延伸。儒家强调慎终追远,所以逝去先皇的言行往往都是后世的圭臬,后世如果公然推翻或违反先帝的祖训或遗诏,不仅是不孝的,其政治行为也是不道德的,甚至是不合法的,会为政敌、为后世留下不孝之骂名。明代朱元璋留下的不设宰相制度,在后世几代“永为定制”,是法外立规,并成为其继任者的规范。虽然其弊端日显,却不能推翻。对于此类先帝的祖训,到最后只能采用调和、修补或暗度陈仓的办法加以解决。历史上,除非是矛盾已经激化或现实已无出路,否则先皇的遗言、祖制祖训,后代的帝王是很难改变的。
在儒家的政治伦理中,历史定位是一个重要的道德武器和价值坐标,所以青史留名也成为制约皇权的重要力量。“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书史者,或记事并作评价,或记事不作评价,虽然会有春秋笔法,虽然有些内容还是会经过修饰、美化,但帝王是昏是明、是否察言纳谏等都可能会在起居录、实录中留下线索,所以对帝王的任性言行也有一定的震慑。文人的野史笔记,对帝王也是一把道德之剑。青史留名,为自己寻找高尚的历史定位,是帝王们极为重视的。对于一个“昏君”的历史定位,绝大部分帝王都是恐惧的。
当然,并不是说,帝王一定会受到这些约束。对于一些有个性的、强势的、昏庸的或自恃英明的帝王,在具体事务上这些约束也往往并不完全起作用,提建议者也会屡被加罪,甚至失去生命。上文所说的明世宗时的“大仪之议”即是如此。世宗对不合其意的提议则是“三上三却”,甚至“杖谪者数十人”,而对于合其意的提议,会马上采纳落实。这时的伦理、惯例等,都已经失去其制约意义。这是因为,在根本上,对帝王的所有道德制约力量都是从属于并服务于封建皇权专制的。
(摘编自王建光《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武帝之后到清代末期的中国社会中,任何政权取得其统治合法性的前提是认同儒家的价值观。
B.儒家的纲常伦理及其价值观的自然延伸,成为一种制约帝王的道德力量,所有帝王都必须遵从。
C.“孝”的道德力量有时能促使皇帝在行为明显不合事实或政治伦理、传统价值之时,改变意见,并采纳朝臣的建议。
D.遵守祖制祖训是孝顺思想的自然延伸,其背后的精神仍然是儒家的家庭伦理和价值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儒家纲常伦理中,“父子”体现了“孝顺”的内涵,成为制约皇权的重要价值基础。
B.太后的名分代表最高的道德权威,所以不论太后是否为皇帝的生母,皇帝都要恭敬顺从太后,否则就无法服天下人心。
C.当先帝的祖训或遗诏弊端日显,后世之君却不能推翻之时,后世之君一般采用调和、修补的办法加以解决。
D.书写史书的人常会用春秋笔法来修饰、美化帝王,所以帝王是昏是明、是否察言纳谏只能在起居录、实录中寻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价值观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道德规范,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道德的至上性和意识形态的排他性。
B.逝去先皇的言行往往都是后世的圭臬,当矛盾已经激化或现实已无出路时,后代的帝王也会作出改变。
C.文人的野史笔记,对帝王也是一个重要的道德武器,也可以对一个帝王进行历史定位,因而也是帝王们极为重视的。
D.有些向帝王提建议者会被加罪甚至推动生命是因为在要目儒家伦理都是从属于并服务于封建皇权专制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收视高关注 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

文/莫斯其格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姝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姝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摘编自《广州日报》)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当下焦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的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崇,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达现代人丰富的情感,也使诗词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B.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教学仍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C.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D.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  )
A.三则材料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都一致认为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B.材料一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实用、应试、技能的古诗词教学难以浸润学生心灵。
C.材料一呈现了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意见,材料二、三则主要是一家之言,相比之下材料一的评论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
D.三则材料均以小见大,通过对于《中国诗词大会》的评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E.三则材料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材料一诙谐幽默,材料二典雅生动,材料三则以充沛的说理见长。
【小题3】《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7年7月17日,在教育部、***尼赫鲁
材料六: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关我国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规范、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在《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中都有相关的数据。
B.在港澳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成效显著:简化字在台湾得到一定程度的接受,香港、澳门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人数增长突出。
C.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问题成为2016年我国语言研究第一大热点,是因为相关研究数量多,权威学者参与多,相关学术会议多。
D.云南普米族有几百人熟练使用汉语,同时母语意识也开始提高,这表明我国在通用语言推广的同时,也重视汉语方言的传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制订了计划,到2020年,我国普通话的普及率将达到80%,到时中华民族的“书同文,语同音”的梦想将会实现。
B.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取得成功,这说明我国在语言文化品牌建设方面和优秀语言文化传承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
C.语言多样性的形成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语言中保存了使用该语言族群的大量历史信息,该语言群体的分化历史决定了语言分化的历史。
D.中产兴起,“绅士”一词常出现在广告中,但是某影响较大的广告宣传语中将常用字“绅士”误为“绅仕”,这反映出某些语文知识的欠缺。
E. 新华社规定,近年来网络用语中对各种词语进行缩略后新造的词语和在“追星”活动中不按汉语规则而生造出的特殊词汇,一律不得在报道中使用。
【小题3】世界正掀起汉语热,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