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商隐,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悉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侍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

(注解)壈(lǎn)不平,喻不顺利。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B.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C.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
D.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 奠之辞
【小题2】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
B.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纪。
C.进士,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唐朝设进士科,及第者分为三甲,依次赐为状元、榜眼、探花。
D.“迁”是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的词语之一,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左迁”指降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B.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2)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9 06:43: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也。性贞正,有干局。明习律令,尤晓文薄。贞观元年,迁大理少卿。时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入,罚钢二十斤。上从之,胄辨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上嘉之,竟免校尉之死,于时期廷盛开选举,或有诈伪资者,帝令其自首,不首者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帝曰:“朕下不首者死,今断从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胄前后犯颜执法多此类。所论刑狱,皆事无冤滥,随方指擿,言如泉涌。先是,每岁水旱,皆以正仓出给,无仓之处,就食他州,百姓多致饥乏,胄上言:“自王公已下爱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穡顷亩每至秋熟准其苗以理劝课尽令出栗,稻麦之乡,亦同此税,各纳所在,立为义仓。”太宗从其议,贞观五年,太宗将修复洛阳宫,胄上表“丁既役尽,赋调不减,费用不止,藏其虚。且洛阳宫殿,足蔽风雨,数年功毕,亦谓非晚。若顿修营,恐伤劳扰。”太宗甚嘉之,固谓侍臣曰:“戴胄于我无骨肉之亲,但以忠直励行,情深体国,事有机要,无不以闻。所进官爵,以酬厥诚耳。”六年,调尚书左丞,以其家贫,赍钱十万,先是,右仆射杜如晦专掌选举,临终请以选事委胄,由是诏令兼吏部尚书,其民部、庶子、谏议并如故。七年卒,太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赠尚书右仆射,追封道国公,谥曰忠。又以胄宅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

(摘选自《旧唐书·戴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王公已下\爱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每至秋熟\准其苗以理劝课尽\令出粟
B.自王公已下爱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每至秋熟\准其苗以理劝课\尽令出粟
C.自王公已下爱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每至秋熟\准其苗以理劝课尽\令出粟
D.自王公已下\爱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市\每至秋熟\准其苗以理劝课\尽令出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荫:封建时代子孙凭借先代的勋功或官爵而得到授官封爵或免罪。
B.敕: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体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C.帑:古代是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文中的帑藏是国库的意思。
D.摄:指本职外还代理其它职务,文言中表兼职的词语还有领、擢、行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胄忠贞正直,秉公执法。对监门校尉的不公处罚,他坚决请求重判:朝廷大选时有人造假,他依旨据法将假冒者处死。
B.戴胄熟悉法典,明习律令。他熟悉法典,能依据情势指出案件中的不足,所判的刑事案件都没有冤屈和滥杀无辜的。
C.戴胄体恤百姓,为民着想。他建议设立义仓,赈济百姓;又谏止皇帝马上修复洛阳宫,以免使百姓困苦不堪。
D.戴胄位高权重,为官清廉。他被皇上多次提拔,身兼数职;可住宅依旧破旧不堪,连供奉祭品祀神的地方都没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断从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欲卖狱乎?
(2)但以忠直励行,情深体国,事有机要,无不以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官,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方庆 善《三礼》之学,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又赏其 文章典实,常称曰掌纶诰之选也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 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诸人依坚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再迁绐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坚上表曰:“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嫁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戳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坚所奏,遂令决杖,配表

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坚以蛮夷生梗,可以羁麼属之,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 睿宗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 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雋路由是历年不通。

坚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坚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曰广非敢求 高,盖避难也。及羲诛,坚竞免深累^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 入书府,时论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太子少保,溢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徐坚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戳致伤和气 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B.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戳/致伤和气 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C.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 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D.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 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天子的代称。古代对帝王的称呼很丰富,尊称有陛下、圣驾、圣上、天子、寡人等。
B.秋分,二十四节气之一,白露之后,在9月22、23或24日,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一样长。
C.岭表,指五岭以南地区,在中原人看来岭南地区在五岭之外,故名^类似说法有“扛表'
D.华夏,汉族先民或中原地K的古称,后泛指中华民族。古代对少数民族则称蛮、 夷、戎、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坚博识多闻,富有才华.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的重任。《三教珠英》依照徐坚等人的体例很快编写完成,徐坚也升任司封员外郎。
B.徐坚为人宽厚,敢于进谏。节月将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被皇上下令处死。徐 坚以有违《月令》为由,上表进谏,劝阻皇上。皇上最终接受劝谏,改变了决定。
C.徐坚思虑周全,很有远见。李知古在姚州西贰河蛮归降后,向朝廷请求修筑城池、 征收重税,徐坚认为这样做得不偿失,提出反对建议,后来蛮人果然发生了叛乱。
D.徐坚主动避嫌,辞去要职。他的妻子是当时的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凭借这 一有利条件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来岑羲被杀,他并未受到牵连。
【小题4】把文中両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
(2)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说曰:“悠悠之谈,何足虑也!”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寻丁母丧归乡里。二十一年十二月,起复拜中书侍郎。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硅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等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遇疾卒,年六十八,谥曰文献。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赠司徒,遣使就韶州致祭。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B.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C.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D.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丁母丧,“丁”即“遭受”,“丁母丧”即“遭受母亲的丧事”,也称作“丁母忧”“丁外艰”。
C.故事,在文中指旧事、先例,这与《六国论》中“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意思相同。
D.褒赠,“赠”是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对活着的官员则用“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九龄才华突出,受人赏识。他善写文章且少年时便受到广州刺史王方庆的赞赏;张说也常向皇帝推荐张九龄为学士,以备皇帝咨询。
B.张九龄为官忠直,敢于劝谏。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大礼时,张九龄劝说张说不要违规提拔亲近的官员,他未听从;张九龄反对重用牛仙客,玄宗接受了他的建议。
C.张九龄风度不凡,结交友善。后任宰相向唐玄宗推荐公卿时,玄宗都会询问此人是否有张九龄的风度;他与严挺之等有才干的人相处友善,交往始终不改变。
D.张九龄目光长远,有预见性。他在皇帝赦免安禄山的时候,指出安禄山有叛逆之心,将来必成祸患,应该除去,后来玄宗逃亡蜀地时还追念他的先知先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
(2)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硅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十九登进士第,又制策登科。元和初,召为翰林学士,历中书舍人。群在内职,常以谠言正论闻于时。元和七年,惠昭太子薨,穆宗时为遂王,宪宗以澧王居长,又多内助,将建储贰,命群与澧王作让表。群上言曰:“大凡己合当之,则有陈让之仪;己不合当,因何遽有让表?今遂王嫡长,所宜正位青宫。”竟从其奏。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进绢五千匹,充助修开业寺。群以为事实无名体尤不可请止其所进群前后所论多惬旨无不听纳迁礼部侍郎选拔才行咸为公当。十二年七月,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盐铁福建院官权长孺坐赃,诏付京兆府决杀。长孺母刘氏求哀于宰相,群因入对言之。宪宗愍其母耄年,乃曰:“朕将屈法赦长孺何如?”群曰:“陛下仁恻即赦之,当速令中使宣谕。如待正敕,即无及也。”长孺竟得免死长流。群之启奏平恕,多此类也。时宪宗急于荡寇,颇奖聚敛之臣。故藩府由是希旨,往往捃拾,目为进奉。处州刺史苗稷进羡余钱七千贯,群议以为违诏,受之则失信于天下,请却赐本州,代贫下租税。时论美之。穆宗即位,征拜吏部侍郎,召见别殿。数日,拜御史中丞。泱旬,授检校兵部尚书,兼徐州刺史、武宁军节度、徐泗濠观察等使。初,幽、镇逆命,诏授沂州刺史王智兴为武宁军节度副使,领徐州兵讨伐。群以智兴早得士心,表请国授智兴旄钺,竟寝不报。智兴自河北回戈,城内皆是父兄,开关延入,群为智兴所逐,朝延坐其失守,授秘书监,分司东都。太和六年八月卒,年六十一,册赠司空。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零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群以为事实无名/体尤不可/请止其所进/群前后所论多惬旨/无不听纳/迁礼部侍郎/选拔才行/咸为公当/
B.群以为事实无名/体尤不可请/止其所进/群前后所论多惬旨/无不听纳/迁礼部侍郎/选拔才行/咸为公当/
C.群以为事实无名/体尤不可/请止其所进/群前后所论多惬/旨无不听纳/迁礼部侍郎/选拔才行/咸为公当/
D.群以为事实无名/体尤不可请/止其所进/群前后所论多惬/旨无不听纳/迁礼部侍郎/选拔才行/咸为公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策,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考试科目,不定期举行,一般由皇帝亲自拟定考题。
B.薨,古代指称诸侯和大臣之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人。
C.青宫,太子所居之宫。太子一般居东宫,而东方属木,主青色,故也称“青宫”。
D.吏部侍郎,吏部副长官。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群正直敢言,素有良好声誉。他在朝廷任职,常有直言正论。他大胆批评以进奉为由大肆敛财聚资的官员,受到舆论的赞美。
B.崔群坚持原则,积极支持穆宗。在立澧王还是遂王为太子的问题上,他据理力争,主张以嫡长子为太子。宪宗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崔群平和宽仁,体谅他人苦衷。权长孺因贪赃获死罪,老母刘氏替他求情。崔群赞同皇帝赦免权长孺,建议皇帝及时颁布赦令。
D.崔群虽有远见,却仍遭受贬谪。崔群上奏请求授予王智兴实权,奏章被搁置。后来王智兴夺了崔群的权,朝廷却治崔群失守之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议以为违诏,受之则失信于天下,请却赐本州,代贫下租税。(5分
(2)智兴自河北回戈,城内皆是父兄,开关延入,群为智兴所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方庆善《三礼》之学,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又赏其文章典实,常称曰:“掌纶诰之选也。”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诸人依坚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坚上表曰:“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坚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坚以蛮夷生梗,可以羁縻属之,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睿宗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嶲路由是历年不通。

坚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坚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曰:“非敢求高,盖避难也。”及羲诛,坚竟免深累。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太子少保,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徐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B.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C.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D.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车驾,天子的代称。古代对帝王的称呼很丰富,尊称有陛下、殿下、圣驾、天子、寡人等。
B.秋分,二十四节气之一,白露之后,在9月22、23或24日,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一样长。
C.岭表,指五岭以南地区。在中原人看来岭南地区在五岭之外,故名。类似说法有“江表”。
D.华夏,汉族先民或中原地区的古称,后泛指中华民族。古代对少数民族则称蛮、夷、戎、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坚博识多闻,富有才华。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的重任。《三教珠英》依照徐坚等人的体例很快编写完成,徐坚也升任司封员外郎。
B.徐坚为人宽厚,敢于进谏。韦月将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被皇上下令处死。徐坚以有违《月令》为由,上表劝阻皇上。皇上最终接受劝谏,韦月将被无罪释放。
C.徐坚思虑周全,很有远见。李知古在姚州西贰河蛮归降后,向朝廷请求修筑城池、征收重税,徐坚认为这样做得不偿失,提出反对建议,后来蛮人果然发生了叛乱。
D.徐坚主动避嫌,辞去要职。他的妻子是当时的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凭借这一有利条件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来岑羲被杀,他没有被过深连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
(2)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嶲路由是历年不通。